振针助力针法治疗失眠的疗效观察

2023-10-24 06:32陈怡文刘颖郭金依朱海亮韩琳刘含笑苏秀贞
上海针灸杂志 2023年10期
关键词:针法助力证候

陈怡文,刘颖,郭金依,朱海亮,韩琳,刘含笑,苏秀贞,

(1.山东中医药大学,济南 250355;2.潍坊市中医院,潍坊 261000;3.潍坊医学院,潍坊 261000)

失眠是指有入睡困难、睡眠质量差并存在多种相关日间症状的疾病,其相关症状存在≥6个月为慢性失眠[1],是西医睡眠障碍病中常见的一种类型。该病与年龄密切相关,以围绝经期妇女和老年人发病率较高[2]。西药治疗以苯二氮卓类药物为主[3],若长期服药易对药物产生依赖性或需服用药效更强的药物以维持疗效,且存在撤药困难、停药反应大等问题[4]。本研究观察振针助力针法治疗慢性失眠的临床疗效。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以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评分为主要结局指标并参照文献[5],代入公式得到每组样本量为38例,两组共需要纳入统计的患者76例。估计脱落率为5%,最终纳入患者80例。80例慢性失眠患者均为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潍坊市中医院东院区门诊就诊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试验过程中,试验组1例因院外行针灸治疗而剔除,对照组1例因试验期间服用西药阿普唑仑治疗而剔除,最终试验组和对照组纳入统计的患者均为39例。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国失眠症诊断和治疗指南》[6]制定诊断标准。睡眠准备时间长,有困意,但从开始睡觉到进入睡眠状态,整个过程时间>30 min;中途易醒,进入睡眠后,因多梦或其他各种因素出现突然醒来,为非自然苏醒,醒后难以再次入睡;病程≥6个月。

1.2.2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7]制定中医诊断标准。不易入眠,多梦易醒,头昏、心悸,兼见纳差、胸胁痞满、大便不畅等症状,出现此类症状超过6个月。

1.3 纳入标准

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年龄18~60岁;PSQI[8]总分≥7分;既往行其他治疗,但目前症状仍符合上述慢性失眠诊断标准,且参与本次研究前1个月内未进行治疗者;所有参与本次研究的患者,均对此研究知悉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既往有心、脑、肾、血液系统等严重疾病,且至今仍需要服药稳定病情者;抵触针刺治疗,既往出现晕针、晕血等不适合行针刺治疗者;妊娠或哺乳期者;严重精神疾病者。

1.5 剔除标准

在试验过程中发现符合排除标准者;依从性差,试验过程中未按本试验治疗计划进行治疗者。

1.6 脱落标准

因发生其他疾病需要停止针刺治疗者;因个人工作或生活关系等不可预料的因素而中途退出者。

1.7 中止标准

治疗过程中患者出现失眠症状加重,并必须配合其他治疗者;治疗期间并发其他严重并发症者。

2 治疗方法

2.1 试验组

采用振针助力针法进行针刺治疗。参照《针灸学》[9]中方法取百会、印堂、中脘、神门、三阴交、太溪和侠溪穴。嘱患者仰卧,穴位处行常规消毒,采用一次性无菌针灸针进行针刺。百会穴沿正中线与头皮呈45°角向前斜刺10~15 mm,印堂穴沿正中线与皮肤呈15°角向下进针10~15 mm,中脘穴直刺15~30 mm,神门穴直刺10~15 mm,三阴交穴直刺15~30 mm,太溪穴直刺15~30 mm,侠溪穴直刺15~30 mm。百会、中脘和三阴交穴进针得气后即行振针助力针法1次,即医者刺手拇指和示指捏持针柄,做拇指向前、向下的静指力,并在前臂肌群均匀节律地交替收缩与舒张的带动下产生振幅1~2 mm和频次400~600次/min的振动。后每隔15 min行针1次,每穴每次行针时间20 s,每次治疗共行针2次。其余穴位行轻度提插捻转后不施加其他任何催气、行气的行针手法。整个过程留针30 min,周一至周五每日1次,每周5次,共治疗2周。

2.2 对照组

采用常规针刺治疗。取穴、用针、进针角度、针刺深度、留针时间、治疗频次和疗程均与试验组一致。在轻度提插捻转得气后不施加其他任何催气、行气的行针手法。

3 治疗效果

3.1 观察指标

3.1.1 主要结局指标

PSQI评分为主要结局指标。治疗前后分别进行PSQI评分,包括18个自评条目组合成7个因子,分为4个等级并赋分0~3分,总分0~21分。评定得分越高,表明失眠越严重。

3.1.2 次要结局指标

次要结局指标为红外热成像温度和中医证候评分。

治疗前后分别检测患者额区和腹区的红外热成像温度。红外热成像室为密闭空间,避免阳光直晒,避免空气对流,室内温度保持在20~24 ℃,湿度约50%~60%,无风,无强光干扰。患者进入检测环境后安静等待10 min,须保持情绪稳定,气息均匀,切忌在运动或饮食辛辣、寒凉后进行检测,检测时需充分暴露被检测部位。额部眉上至发际线区域为A区;腹部分区九区法脐区为B区。患者上身正位,要求同一视野中采集躯干前正位图像,两手臂下垂,手心冲前,放置在身体两侧。用医用红外热像仪器(西安泰豪红外科技有限公司,型号D-LU384)进行检测。

治疗前后分别评估中医证候积分。包括纳差、胸胁痞满和大便不畅症状,每项分为4个等级并赋分0~3分,得分越高表明症状越严重。

3.1.3 安全性评估

试验过程中,观察并记录两组不良反应时间发生情况。

3.2 疗效标准[10]

PSQI评分改善率=[(治疗前评分-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100%。

痊愈:临床相关症状均消失,PSQI总分<7分,PSQI评分改善率>75%。

显效:临床相关症状均明显改善,PSQI总分<7分,PSQI评分改善率>50%且≤75%。

有效:临床相关症状均有所改善,PSQI总分<7分,PSQI评分改善率>25%且≤50%。

无效:临床相关症状无改善抑或加重,PSQI总分≥7分,PSQI评分改善率≤25%。

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3.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4 治疗结果

3.4.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2.3%,高于对照组的79.5%(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单位:例

3.4.2 两组治疗前后PSQI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PSQI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PSQI总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PSQI总分比较(±s) 单位:分

表3 两组治疗前后PSQI总分比较(±s) 单位: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5;与对照组比较2)P<0.05。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试验组 39 12.10±2.56 4.66±1.221)2)对照组 39 11.31±1.67 5.79±1.171)

3.4.3 两组治疗前后红外热成像温度比较

治疗前,两组红外热成像温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A区域温度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B区域温度均升高(P<0.05),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前后红外热成像温度比较(±s) 单位:℃

表4 两组治疗前后红外热成像温度比较(±s) 单位:℃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5;与对照组比较2)P<0.05。

组别 例数 A区 B区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试验组 39 34.35±0.18 34.14±0.171)2) 31.17±0.23 32.14±0.191)2)对照组 39 34.29±0.13 34.21±0.141) 31.17±0.22 31.41±0.411)

3.4.4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各项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患者各项中医证候积分均降低(P<0.05),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5。

表5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s) 单位:分

表5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s) 单位: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5;与对照组比较2)P<0.05。

组别 例数 纳差 胸胁痞满 大便不畅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试验组 39 1.79±0.73 0.84±0.431)2) 1.59±0.72 0.87±0.411)2) 1.79±0.86 0.84±0.361)2)对照组 39 1.84±0.54 1.56±0.501) 1.67±0.66 1.41±0.591) 1.82±0.72 1.46±0.681)

3.5 安全性评价

在试验过程中,试验组1例出现滞针,待患者紧张情绪减轻后安全取出,未行特殊处理。其余患者均未出现皮下血肿、弯针、断针、气胸等严重不良反应事件。

4 讨论

PSQI量表由BUYSSE D J等[11]提出,国内对其进行测量学特性的验证,指出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12]。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治疗后PSQI总分低于对照组,提示振针助力针法在改善患者睡眠质量优于常规针刺,表明振针助力针法能够更迅速地改善患者失眠的症状,体现中医治疗“标本同治”的特点。

阴阳辨证是八纲辨证的重要组成部分[13],阴阳为八纲辨证的总纲。当疾病产生时,人体阴阳变动,表现为寒热偏离,医用红外热成像技术通过检测人体体表温度,分辨阴阳盛衰,反映脏腑功能,为中医疗效评价提供可视化依据[14]。失眠病位在心,心其华在面,额部候心,有研究[15-23]显示对失眠患者进行针灸治疗后,红外热成像表现为额部温度降低,腹部温度升高。表明针灸可以改善失眠患者阴不敛阳、阳上行于头部的病理状态。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额区和腹区温度明显优于对照组,提示振针助力针法能够更快速有效地调节失眠患者机体阴阳平衡。

《素问·逆调论》:“胃不和,则卧不安。”脾胃功能异常是失眠患者常见的症状之一,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从脾胃论治失眠是医家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清末医家张聿青提出“欲媾阴阳,当通胃府”,胃气上逆,扰乱心神而致不寐,而不寐患者忧思情绪,容易阻遏脾胃气机升降,进而加重胃不和,如此形成恶性循环[24]。因此脾胃相关兼症的改善也是评价失眠治疗疗效的指标之一,笔者通过查阅资料并结合导师数十年临床经验,将失眠常伴随的3个症状,即纳差、胸胁痞满和大便不畅作为本次研究的中医证候积分项目。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脾胃证候评分优于对照组,提示振针助力针法不仅可以调节阴阳以改善患者睡眠情况,在改善胃肠道兼症也具有一定的优势,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念的诊治特点。

本次研究中患者所表现的腹部温度升高和患者的纳差、胸胁痞满和大便不畅的证候评分降低,表明振针助力针法在改善失眠症状的同时,纠正了患者胃肠运化失常症状,推测该变化与“脑-肠”轴的双向调节将脑与肠的功能关联。肠道菌群活动异常,信号传达中枢神经系统,导致大脑功能异常;大脑功能异常,也会经此下行,引起肠道功能紊乱,恶性循环[25]。结合额部和腹部温度变化可知,“腹”“脑”同调是针灸治疗失眠的重要手段之一。国医大师孙申田的“腹脑”理论指出“腹一区”相当于大脑主管情感的额区,配合百会使用,共奏调节意识、安神定志之功[26]。现代医学研究显示,针刺中脘可双相调节5-羟色胺等脑肠肽含量[27],影响丘脑、后扣带回、楔前叶等脑区脑功能[28],其中后扣带回[29]和楔前叶[30]与睡眠关系密切。

失眠属中医学“不寐”“不得眠”范畴,慢性失眠病程长,病因繁多,虚实夹杂,基本病机为阴阳平衡失调,阳气相对亢进,阴虚难以敛阳,治法当调和阴阳,安神利眠。百会和印堂穴属督脉,是调节阴阳、通脑安神的要穴;中脘穴属任脉,为胃之募穴,有调节脾胃阴阳升降之功,中脘与百会、印堂合用,任督同调;神门穴为心经原穴,可泻心火,调心气,安心神;三阴交穴汇太阴脉、少阴脉及厥阴脉经气,可柔肝健脾滋肾,三阴同调,益阴敛阳;太溪穴为肾经原穴,可养肾阴,滋水涵木,柔肝阳,配合侠溪穴清肝胆之火,阴平阳秘,精神则安。

失眠属心系,为神志变动化生之病,故针刺首当治神。振针助力针法是综合推拿振法与针刺助力手法作用为一体的复合型手法,是导师苏秀贞教授继承传统行针手法并总结历代医家经验的基础上,结合30余年临床实践经验,汲取全国名老中医张士杰和陈乃明的手法特点,推陈出新,创立而成的行针催气手法,其产生的针感柔和舒适而强大,安全性高。该针法在治疗腰三横突综合征[31]和颈椎病的研究上已经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均已顺利完成相关课题的学位论文,并且振针助力针法已经成功入选《齐鲁医派中医药特色技术整理推广项目》。振针助力针法操作时要求医者须全神贯注,做到“目无外视,手如握虎,心无内慕”,持针时拇指做向前、向下用力的静止性指力注力于针尖,指针一体,合并丹田之气一同化力引出,经针尖注入腧穴,以此“助力”,其间医者应精神内守,专心致志,有如临深渊之谨慎,感受经气变化之逆顺、盛衰,专注补泻,做到“其来不可逢,其往不可追”。患者可感腧穴处肌肉酸胀、沉重或局部温热之感,并有向深层组织及周围水平扩散之趋势,此时医者针感如气鼓动,此为催动经气复来,此为“助力”。医者在维持“助力”的前提下,再由前臂肌群发力,带动腕部屈伸运动,做频率快、振幅小、沿针刺方向的振动,以此催行经气随经络传达脏腑,此为“振针”。现代医家付国兵教授和严隽陶教授认为推拿振法的特点为力度适中、振幅小、频次高,可将手部共振传导至深层组织[32-33]。周运峰教授独创“三部推拿法”治疗失眠疗效显著[34],其中头和腹两部推拿时使用大量振法操作,发挥了调畅气机,调节阴阳的作用。“振针”之法使振动所化之力结合指力直注针尖,合力通过“助力”集中注入穴位一处,共同“助力”得气取效,激发、引动穴位所在经络之气,因振动催气力强,推动百会阳气下行,同时脾胃枢机得调,气机升降有序,三阴交所汇肝、脾、肾阴气上升与百会所出阳气会于中焦,经脾胃转枢后,阳气得以下降入下焦合阴,阴气得以上行入脑敛阳,周身阴阳气机运行通畅,阴阳动态平衡状态,则神无所扰,寤寐得安。

综上所述,振针助力针法可明显改善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和临床症状,疗效优于常规针刺。充分体现了针刺手法在调畅脏腑经气、调节阴阳平衡的重要作用,通过红外成像可客观体现出该针法能够通过经络调节阳亢于上及阳不入阴的气机分布,从而明显改善患者睡眠质量,为针灸治疗慢性失眠提供了新思路。但在探索失眠患者红外热成像温度变化的研究上仍较局限,尚需进一步分经络及分部位进行多中心和大样本试验研究以增加研究可信度。

猜你喜欢
针法助力证候
肥胖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助力成功七件事
浅议无极针法之九元气血针法
助力“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自能”学习助力有机化学的学习
为更适宜的阅读之地助力
朝医太极针法操作规范
昆明地区儿童OSAHS中医证候聚类分析
初探皮部针法治疗腰肌劳损
阻力针法联合针刺后溪穴治疗颈肌筋膜炎10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