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品德行为习惯的培养策略

2023-10-23 22:50:20林燕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第三实验小学
教育 2023年27期
关键词:品德行为习惯法治

林燕 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第三实验小学

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在小学阶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学生的道德、品行、思想、精神、遵法守规等各个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小学生正处于思想、认知、心智等各方面身心塑造的最佳时期。在道德与法治这一学科中,教师需要深度挖掘学科本质特色,通过整合知识,搜集各种不同的教学资源,引入生活中的大事小情、社会热点、案例等进行分析,创设全新、多样、丰富、趣味的道德与法治课堂,能够让学生接触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认识到法律法规,学法、懂法、守法,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道德、行为品质,形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

小学是学生正式进入正规教育的起始阶段,育人先育德,对于小学生来说,这一时期他们具备较强的可塑性,是培养思想道德教育的最佳时期,教师要秉承“立德树人”的根本原则对学生开展品德教育。小学生就像一棵小树苗,在很小的时候需要去管理,修剪枝芽、浇水施肥等,树苗歪了就帮助扶正,树叶枯萎了就增添一些营养,时而晒晒太阳,感受温暖,时而在风雨中逆流而上,磨炼意志力,立规矩、讲道理,带领学生走上一条更积极、光明的道路。事实上,小学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有着浓厚的德育成分,德是一个人最基本的品质,有德才有行,德行体现一个人的素养,培养学生品德行为作为本学科的核心内容,要充分发挥学科特色和作用,加强对学生思想品德、行为品质的培养,让德育与智育并行,努力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学生品德行为习惯培养的重要意义

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有着自己的想法、行为、个性等,社会的快速发展,让人们的日常生活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家庭教育牵动着一个人的一生,每个家庭有自己的育儿方式,很多学生都是家庭中的独生子女,父母、长辈都会十分溺爱,导致现在的孩子性格上存在一定的偏激,产生一些负面情绪以及不良行为习惯,无论是对学习,还是生活都会带来一定的影响。当然,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二胎家庭,人们的思想变得越来越开放,对于两个孩子也是非常宝贝,毫无谦让之礼,很容易产生负面心理及行为,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一定困惑。

习惯的好坏对一个人的影响深远,具备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往往不仅在学习方面能够有出色的成绩,在生活中也能够有条不紊地规划生活,甚至在今后的工作中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用客观、理性的思想来分析和解读,了解学生的性格特征、认知水平、学习实情等,对学生的一举一动做到心中有数,通过多种教学模式来培养学生思想品行习惯,及时发现学生身上的问题,纠正错误,给予正确的、科学的指导方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受益终身。

一是道德水平。对于小学生来说,小学正是他们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黄金时期,道德作为学生成长的根本,一定要注重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特点来创设多样情境,引导学生能够拥有较强的自主意识感,管理好自己的情绪、行为、思想、语言等各个方面,不断提升学生们的道德水平。

二是道德情感。人是情感丰富的高级动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个性、思想、认知,对待世界、生活、学习等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但小学生人生经验不足,有很多事情难以分辨是非、对错,需要积极引导和启发。这就需要道德与法治教师给予引导,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通过学习丰富的知识,对知识进行整合与迁移,有自己的评价方式,培养学生情感态度,面对不同的事物都能够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提升学生道德情感。

三是道德意识。一个人的意志能够体现出这个人面对困难时的决心和力量。在实际生活、学习中都会遇到大大小小的问题、困难,有的人坚持不懈、逆流而上,最终克服困难,使自己变得更加优秀;而有的人会怨天尤人、抱怨重重,不从自身找原因,缺乏抗压力和责任感,导致精神、心理越来越悲观,能力越来越低下。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在困难面前不退缩、不逃避、不气馁,坚定信念、挑战未知、战胜自己,磨炼学生的心智,让学生们能够拥有强大的内心,以在未来的生活学习中更好地面对生活、面对人生。

四是道德行为。据了解,当前青少年犯罪的概率越来越高,很多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就是道德观的缺失,对自己的行为无法管控,没有建立良好的是非观。教师在开展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时,应当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自主学习能力、道德行为等各个方面,注重学生的品行是至关重要的一个任务。

在素质教育的新时期,作为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师应当为学生创设丰富、多样、趣味的教学环境,积极引导学生的思维和意识,培养学生情感态度,拥有乐观向上、进取奋进的学习态度,无论面对任何事物都能够积极面对,解决问题,而不是怨天尤人、自暴自弃,拓展学生情感思维、创新思维,正确引导学生的言行举止,引导学生以高涨的热情投入学习,丰富经验,形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品德行为习惯的培养策略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还很小,自我约束力不强,即使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讲授了很多关于良好习惯养成的内容,学生也难以做到。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通过“更新理念,尊重个体”“注重细节,优化心理”“引入生活,培养行为”三方面实现对学生品德行为习惯的培养。

一是更新理念,尊重个体。新时期的今天,大环境不断发生改变,教育教学也是如此。对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来说,应当在教学中主动转变思维,引入全新的教学理念,从以往应试教学的思想观念中脱离出来,坚持以学生为课堂主体,尊重学生之间所存在的个性化差异,深入了解学生的特点、个性、兴趣等各个方面,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学有所获,形成良好的道德规范和行为习惯,成为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不得不说,以往传统教学活动中,基本上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大篇幅的理论知识讲解,使学生在课堂上很容易产生枯燥感,对课程的学习毫无兴趣,导致学习态度越来越消极,长时间的被动学习不利于学生品德行为的培养,导致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受到一定的束缚。小学生由于年龄尚小,心智、思维、认知等各方面的发育不够完善,并不具备是非观,思想过于单纯,缺少分辨对错的能力,不同的性格形成各种不同的差异。这就需要教师结合学生的特点因势利导,具有针对性、参考性、多样性地开展教学活动,通过不同方式来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行为习惯,带动学生对道德与法治学习的兴趣,成为课堂上的小主人。

二是注重细节,优化心理。“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要想培养良好的习惯,应当从细节抓起,一切围绕细节来展开教学,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凡事从自身做起,从小事抓起,把小事做好才能积少成多促成大事。尤其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内心世界非常纯真,刚刚踏入正规化小学教育阶段,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他们并不知道为什么学习,学习能够带来什么,学习的意义是什么,对学习生活有很多疑虑,初次接触并没有形成良好的习惯,对任何事物好奇心较强,依然执着于玩。对于这样的学生,教师应当慢慢引导和启发,帮助学生建立习惯思维,让他们能够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思想品行的重要性,走进学生的心灵,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

事实上,思想与心理两者相互并存,如果在日常学习中产生思想问题,往往是因为心理的一些动向,心理问题有时很容易被忽视,如果长久没有解开心理的疙瘩,很容易导致学生思想偏激、自我叛逆的状况,影响学生之间的关系,带来一定的负面情绪,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教师可以在日常教学中融入更多心理上的关注,帮助学生梳理心理、缓解压力、释放情绪,打开心灵之窗,为学生们排忧解难,给予科学、正确的引导和启发,细致分析每一步,清楚学生内心的需求和想法,保护好学生的身心健康。

例如,在学习“当冲突发生”这一单元内容时,教师围绕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深入引导,教会学生能够正面、积极地解决问题,面对困难,迎难而上,善待他人,团结友爱。此外,教师还要对学生进行心理上的疏导,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的服务。在我们班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个案例,乔恩与贤瑞大吵了一架,乔恩想:“贤瑞是我最好、最亲密的朋友,可她竟然和别人讲我的坏话。”虽然贤瑞已经道歉了,但是乔恩还是非常气愤,扬言要和她绝交,以后再也不做好朋友了。因为这样的事情,我专门在这节课中让学生们进行思考和讨论,并引出问题:“大家喜欢交朋友吗?”大家非常喜欢交朋友,朋友之间可以分享很多事情,如好吃的美食、自己的心事、兴趣爱好等。因为经常和朋友们在一起,所以有时候难免会因意见不合而发生争执,每个人的性格、想法各不相同,朋友之间该如何友好地相处呢?其实,理解和体谅对方的想法,有一颗包容之心,多站在他人角度思考问题,这都是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阶段。事实上,小打小闹有时候也会消除彼此间积累的误会,从而加深友情。不管是关系多好的朋友,一旦发生争执,双方就会开始产生厌烦心理。而不能因为一时的恼火而失去好朋友,应当彼此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且就做错的地方向对方道歉。两个人沟通时,站在对方的立场好好想一想,就能知道该如何表达了。彼此关系越亲近,就越应该注意各自的言行举止。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开设心理咨询、心理指导等专项服务,让学生们能够从多方面了解心理健康知识,能够正视对待自己的问题,让学生们多一点关爱、多一点包容、多一点理解,保持一颗积极向上、乐观进取、身心健康的状态。

三是引入生活,培养行为。一个学生的思想、道德、行为等联系着日常生活的种种。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按照新课标的相关要求,有目标、有计划、有条理地开展相关活动,形成道德意识、行为意识,帮助学生建立健全的知识体系,将所学知识能够巧妙运用于生活之中,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效果。生活中有很多资源可以融入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师需要从生活中搜索新闻内容、社会热点、生活案例等各方面的内容,鼓励学生对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对案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进行全面解读,培养学生道德观、法治观,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教师不仅要对教材内容系统性规划,还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延伸和拓展,并做到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目标。教师可以通过书籍、网络、教育平台等来获取教学资源,在课堂上引入真实案例。同时,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以不同形式、不同内容、不同主题来开展,为学生打造一个良好的育人氛围,鼓励学生自主发言、相互交流探究。

例如,在学习“我们的公共生活”这节内容时,教师会为学生创设生活化情境,带领学生走进熟悉的生活环境之中,我们都希望生活在一个和谐、温馨、舒适、有秩序的环境之中,这需要从自身做起,每个人都要有高度的思想意识,共同维护好生活家园。如:在大街上乱扔果皮纸屑、随地吐痰;乘坐公交车时抢占座位;骑行共享单车后乱停乱放;在图书馆、博物馆大声喧哗、肆意奔跑;践踏草坪、插队、违反公共秩序等。教师要引导学生共同讨论,说一说生活中应当怎样维护我们的公共生活,应当如何遵守公共秩序。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进而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开展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时,教师应当围绕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进行精心创设,明确教学整体目标,通过改变以往传统教学理念,创设生活化情境,尊重学生个性化差异,积极开展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无论在学习上、生活上、家庭中都应当具备管理自己的能力,从思想、行为、品德等各个方面进行正确引导,有效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良好的习惯能够使一个人受益终身,也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通过多种方式开展教学活动,从多角度、多方面来引导学生的品行,引入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能够接触到丰富的知识,保持一颗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挫折、困难,勇往直前、敢于挑战,遵守法律及法规;积极参与各种实践活动,获得深刻体验和感悟,为今后的人生道路奠定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品德行为习惯法治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今日农业(2021年9期)2021-11-26 07:41:24
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从幼儿抓起
甘肃教育(2021年12期)2021-11-02 06:30:16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教书育人(2020年11期)2020-11-26 06:00:18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探讨
教书育人(2020年11期)2020-11-26 06:00:16
体育课中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甘肃教育(2020年4期)2020-09-11 07:42:40
抓细微之处 促品德养成
甘肃教育(2020年8期)2020-06-11 06:09:46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人大建设(2018年3期)2018-06-06 03:11:01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品德微视频评价的思考
新教育(2015年20期)2015-12-20 09:28:41
品德
读者(2015年7期)2015-04-01 12:2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