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德育理念创新与实践路径优化探析

2023-10-22 03:03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23年8期
关键词:德育工作道德主体

汪 楠

(吉林警察学院交通系,吉林 长春 130117)

德育是培育美好心灵、塑造健全人格的教育实践,是推动人类社会文明进步、历史发展的重要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新时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求全体教育工作者认同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不断提高德育水平。在大思政背景下,更新德育理念、优化德育路径是新时代高校德育工作的根本要求。

1 高校德育理念创新路径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这是党的教育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精髓,是推进我国教育现代化的行动指南。新时代高校要提高德育水平,应贯彻主体性德育理念,重视学生的德育主体地位,同时树立情感德育理念,强化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

1.1 贯彻主体性德育理念,重视学生的德育主体地位

主体性德育是在主体性教育思想指导下,以主体的自主性活动为基本特征、以提高受教育者的道德素质为根本目的的一种新的德育理念和德育实践模式[1]。主体性德育理念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1.1 尊重和唤醒主体意识

主体意识是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主体的人对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是自主性、主动性、选择性和创造性的表现。尊重和唤醒主体意识,才能让学生在德育过程中产生内在动力,完善自身道德水平,从而实现德育目标。

1.1.2 倡导和发挥主体能力

倡导并发挥人的主体能力,是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人格发展的核心要素。主体能力是指人作为主体内在具有的各种力量和能力的总和。在德育过程中,我们要倡导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力,从而达到良好的德育效果。

1.1.3 主体性德育在认识与实践中完成

主体性德育的意义不是把受教育者塑造成德育主体,而是尽可能地发挥受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的主体性并促进其自由成长。在品德形成过程中,个人一方面通过自己的认识理解道德准则,为形成良好的品德奠定基础;另一方面要寻求个人的社会价值,经过自己的思考、判断和选择,创造实践条件,践行规范,并根据自己的认识不断对外部环境进行审视,积极主动地调节自己的行为,自觉完成受动和能动的统一[2]。

主体性德育理念倡导改变传统的德育模式,树立学生的德育主体地位,在尊重、理解、关心、发展学生的基础上激发其完善道德品格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达到既定的德育目标。贯彻主体性德育理念有助于科学地规划德育工作,有利于在理论教学和德育实践中突出学生的中心地位,在满足学生个性尊严和情感需求等多方面要求的基础上挖掘其潜力,促进其全面、健康、和谐发展。

1.2 树立情感德育理念,深化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

目前,部分高校在德育工作中强调知识灌输和行为约束,忽视调动学生的情感和积极性。这种概念化、教条化的德育效果十分有限。因此,高校要重视道德的情感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情感德育理念。

1.2.1 在德育视域下确立情感教育意识

长期以来,唯理智教育忽略了学生的情感,影响了德育的实效性。因此,在未来的德育工作中,需要建立起情感德育意识。德育专注的是人,道德情感能丰富学生的道德体验,帮助学生形成道德规范。所以德育教师应当重视情感因素,从道德现象观察、道德对象认知和道德行为选择等角度分析德育活动中情感因素的作用;同时应高度关注学生的情感动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乐于参与学校开展的德育活动,以高效的德育推动个体发展,满足社会需求。

1.2.2 利用学生情感的特殊机制提高德育有效性

高校德育工作是教师与学生、知识与情感的双向互动过程,既要传授符合时代特征的德育知识和良好思维方法,又要加强对学生的启发引导,调动其积极性、自觉性,促使其不断提升思想道德素质。

首先,高校教师要明确自身角色,以引导者身份引导学生,关注学生的精神需求和人格完善,深入启发学生的道德自觉感,坚持并落实情感德育理念,使学生形成高尚的人格情怀和健全的道德品质。

其次,高校教师要改变空洞说教和强制灌输的传统德育模式,以平等的身份和学生进行互动,利用讨论、辩论和交流等方式引发学生思考,使学生在启发式情感德育实践过程中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

再次,德育教师应指导学生正确处理自己和他人、社会、自然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的发展情况,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解决自身发展中不断出现的问题。

1.2.3 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情感

高校德育工作者在设计德育活动时,应保持爱心和同理心,尊重学生的人格和选择。以此为基础,和学生保持平等、自由的沟通,使学生在思想和情感的双重共振中高效地接受教师输出的教育理念。高校教师在创设德育教学情境时,要尊重学生的情感需求。可带领学生参观革命遗址,让其体验红色文化氛围;或带领学生进入电影院,观看爱国主义教育电影。通过创设各种教学情境熏陶、感染学生,陶冶学生的情操,深化学生的道德境界,健全学生的人格和品格。

2 高校德育实践优化路径

2.1 践行德育为先的工作方针

高校德育工作是高校对学生进行全面改造的重要途径,德育工作的目标是促进学生的人格完美和道德提升。因此,要提高高校德育工作水平,首先要对德育工作给予高度重视,明确德育的优先地位,将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纳入高校的重要任务清单。

高校践行德育为先的工作方针,要建立健全的德育课程体系,在校园内普及德育知识和德育精神;结合本校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专业特长等,推出多种形式的德育活动,激发学生的爱好、成就感和自尊心,使参加德育活动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一种习惯和自觉,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德育素养。只有坚持德育与生活相结合,才能更好地推进学生素质教育。

2.2 健全德育工作机制

2.2.1 成立专门的德育机构

为提高高校德育工作水平,应着力健全德育工作机制,成立专门的德育机构,这是高校开展德育工作的有力保障。在德育机构的管理下,高校的德育工作将更加有序。

首先,德育机构将负责制定高校的德育工作计划,根据高校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德育方案。其次,德育机构将监督和协调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施,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确保德育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最后,德育机构将定期开展德育培训,提高教师和学生的德育意识和能力,不断提高高校德育工作水平。

2.2.2 建立合理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

德育工作涉及学校的声誉和形象,对学生的成长和个性塑造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由此,建立合理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显得十分重要。首先,应制定评估标准,量化考评指标,追踪全校师生德育培养情况,建立完善德育工作考核体系。如此,教师在德育工作中可以明确地知晓学校的德育要求,提升自身在德育工作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夯实德育工作的基础。其次,应建立德育工作信息反馈机制。学校德育工作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每个班级、每个教学点、每个教学环节都贯穿着品德教育。建立信息反馈机制有利于及时发现、解决问题,为做好德育工作提供信息保障。高校可以通过德育工作会议、教研活动、班主任例会等方式,让教师及时向德育管理者反馈德育工作中的困惑和问题,让管理者及时了解学校德育工作的状况,及时制定和调整德育工作计划和方案。再次,应建立以规章制度为核心的德育管理体系。高校应制定校规、班规、课堂规矩等规章制度,对学生开展针对性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科学认知,提升其道德素养;同时监督学生的行为表现,严格执行规章制度,保障校内安全和秩序。

2.3 完善德育工作规章制度

建立一套完整、系统、严密的高校德育工作行为规范,对保证学校德育工作有序、有效开展具有重要意义。建立健全高校德育工作的规章制度,可从以下三方面实现。

2.3.1 完善高校德育考核机制

完善高校德育督导和考核制度,有利于提升高校德育工作实效。高校应通过每学期的德育工作总结和师生自评,建立督导和考核制度,针对营造和谐学校、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制定量化考核标准,对考核合格的师生进行表彰、奖励,对未达标的采取劝退、整改等措施,强化德育工作的实效。

2.3.2 完善高校德育的惩戒机制

作为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惩戒机制的建立和完善至关重要。对任何学生而言,违反规则和准则都可能面临相应的惩罚。高校应采取严厉措施处理违反校规的学生,告诫学生如何严格自律。建立惩戒机制可以让学校的德育政策得到更切实的执行。

2.4 优化大学生德育环境

高校应优化大学生德育环境,通过丰富大学生校园文化生活、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等手段,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2.4.1 丰富大学生校园文化生活

大学生在校期间有大量的业余时间,因此高校要加强学生的第二课堂教育和业余生活管理。可以通过专题讲座完善学生的人文类知识,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业余文化生活,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通过参观、游览红色教育基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集体主义熏陶,坚定学生的社会主义信念;通过技能大赛,强化学生勤学苦练的意志,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

2.4.2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应予以高度重视。可以将学生带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和学习,如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革命遗址等;也可以对生活中的爱国主义资源进行挖掘,以鲜活的德育内容让学生产生浓厚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3 结语

德育关乎国计民生。高校应不断创新德育理念,践行德育为先的工作方针,通过全员性德育、优化大学生德育环境、实施自我德育等路径,构建高效能的德育工作体系,改变当前高校德育工作流于形式、德育内容空洞乏味的窘境,全方位、全过程地提高德育实效,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德育工作道德主体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班主任如何做好德育工作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