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023-10-21 00:33龚建立
当代家庭教育 2023年18期
关键词:社会责任感劳动教育小学生

龚建立

摘 要:从小引导和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报效国家,奉献社会,是《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提出的劳动教育基本原则之一。拥有劳动素养是学生实现社会价值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经之路,在素质教育方针的指导下,学校不仅要引导和帮助学生学习未来发展应具备的最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的生活生存技能,更要加强在劳动教育和对社会责任感方面的培养。劳动是人类出现以来最基本的生存技能,也是人类不断进步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人类学会了劳动才得以发展,同时劳动推动了人类向更文明和科技的方向發展。

关键词:劳动教育;小学生;社会责任感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539(2023)18-0242-04

国家在教育上提倡五讲四美,德、智、体、美、劳全面地对人才进行培养,但实际在现实中,无论是过去还是当前小学教育中,很多的学校仍然比较注重理论知识的培养,从而忽略了劳动上的教育。众所周知,劳动教育作为五项基本素质之一,在小学生的成长和未来的生活工作中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针对劳动教育及社会责任感的意识上进行讨论,对在劳动教育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进行必要的论述。当代小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同样未来的世界是属于他们的,他们的责任感对未来的社会发展方向有着深远的影响,所以提高小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非常重要的。除了理论知识的学习,通过劳动教育能让小学生更快地树立正确的责任意识、锤炼责任意识的坚韧程度、增强责任的担当,从而加强他们作为未来社会主人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小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对未来的担当精神很有必要,劳动教育在这方面是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

1.浅谈劳动教育的基本含义

小学作为基础教育时期,在这一个阶段中的教育工作更多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和良好品德与习惯的形成,这些将对学生以后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这种影响将会让学生受用一生,与他们在未来实现自我价值有着密切的关联。在国家的教育大会上曾重点地强调小学阶段进行劳动教育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学校应针对学生的特点设立不同的教学内容,并且融合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将劳动教育的宗旨与目的充分地与课堂教学进行结合,使学生认识劳动、理解劳动本身的意义。所以,从小学阶段开始重视劳动教育是必要的,也是关键的。劳动教育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人们的劳动能力是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能力和关键性的基础技能,在小学阶段做好对小学生的劳动教育,将对小学生在未来走向社会、走向工作岗位、自己独立面对生活和考虑规划未来的发展等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劳动教学时,自己首先要对劳动教育的意义有充分的理解和认识,并根据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情况,对他们实行劳动教育活动,让学生从认识劳动到接受和理解劳动,再到后来参与劳动和热爱劳动。同时教师还可以开展劳力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让他们在劳动中学习,在学习中劳动。在进行劳动教育时教师要注意对学生思想的引导,让学生树立以劳动为荣,提高自我劳动价值,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劳动教育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基本的劳动本领,之后在劳动的实践中增强劳动感受、增长他们对劳动成果的珍惜,通过劳动让学生产生成就感,能一步地提升小学生的劳动技能和个人综合能力。

2.当前的社会情况下部分小学生缺乏劳动教育的几种现象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生产能力的增强,国民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人们的物质需求得到了极大满足,对劳动教育的要求也逐渐变高。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对劳动教育的看法,笔者经过对几个学校的学生进行抽样调查,主要是从事体力劳动、家务性劳动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解,从调查的结果显示小学生缺乏劳动教育的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种。

(1)缺乏实际劳动经验

小学生通常在学校中主要进行学习和课堂活动,缺乏实际的劳动经验。他们很少有机会参与家务劳动或社区服务等实际劳动活动,难以亲身体验劳动的辛苦和价值。在学校中,小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知识和掌握各种技能,他们花费大部分时间在课堂上,通过听讲、做作业和参加考试来获取知识。虽然这些活动对他们的学习和发展非常重要,但是缺乏实际劳动经验可能会限制他们的全面发展。实际劳动经验对小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缺乏实际劳动经验,学生难以照顾自己和他人,也难以培养责任感和自理能力。此外,参与社区服务活动也可以让小学生体验到劳动的辛苦和价值。但当前大部分小学生缺少参加志愿者活动的意向与机会,如清洁公园、帮助老人、植树造林等。缺乏实际劳动经验,导致小学生对劳动的认识和理解不足,他们可能难以真正体会到劳动的辛苦和付出,缺乏对劳动的尊重和珍惜。此外,他们也可能缺乏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难以应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2)缺乏劳动意识

首先,缺乏劳动意识会使小学生对劳动的重要性和意义缺乏认识。他们认为劳动只是父母或其他人的责任,而不是自己的责任。这种观念会使他们对劳动的价值和意义缺乏理解,可能不明白劳动是创造价值和贡献社会,以及实现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手段。其次,缺乏劳动意识导致小学生对劳动的价值和尊重缺乏理解。他们没有意识到劳动是一种辛勤付出和努力的体现,以及获得成就感和自豪感的来源。缺乏对劳动的价值和尊重的认识,还会使学生对劳动持有消极态度,缺乏积极参与和投入的意愿。此外,缺乏劳动意识还会影响小学生的责任心和自律能力的培养。如果他们认为劳动只是父母或其他人的责任,可能会缺乏主动性和自我管理能力,不愿意承担起自己应尽的劳动责任。这种缺乏责任心和自律能力的态度,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习惯的养成,以及未来的职业发展。

(3)缺乏劳动技能

当前,大部分小学生在学校中更注重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而缺乏实际的劳动技能的培养,这导致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懂得如何进行简单的劳动,缺乏基本的劳动技能,这会对其日后的独立生活和工作能力产生负面影响。缺乏劳动技能还可能导致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难以独立完成一些基本的家务劳动。比如,可能不知道如何正确地洗衣服,导致衣物清洁度不高或者损坏。同样,可能不了解如何做饭,难以为自己或家人提供健康的饮食。这些问题可能会使他们在日后的独立生活中面临困难,难以自如地处理家务事务。此外,缺乏劳动技能也会对小学生未来的工作能力产生影响。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劳动技能是非常重要的一项能力。然而,由于缺乏实际的劳动技能培养,小学生可能难以适应一些需要劳动技能的工作岗位,如胜任一些需要手工操作或实际操作的工作,从而限制了他们的就业机会和职业发展。综上所述,小学生缺乏劳动技能会对他们日后的独立生活和工作能力产生负面影响。如果学校没有在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使他们能够掌握一些基本的家务劳动技能,将难以为他们未来的生活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在小学教育中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性

(1)“劳动教育”有利于小学生心理素质提高和身体的发育

一般情况下影响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主要是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先天因素一般很难改变,后天因素则通过努力可以进行干预。后天因素有很多,劳动教育是其中之一,对小学生进行合理科学的劳动教育,有利于在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教学过程中一步一步地打下身心良好发展的坚实基础。通过课内课外结合性地开展劳动教学,容易让学生理解劳动知识理解劳动的含义,做到劳逸结合,在相互的配合中提高学生学习上的常性、拓展思维宽度,使学生的思维更具有活跃性和多样性的特点。通过诸多的调查和反馈来看,在将来的社会适应能力上,受过劳动教育的学生表现得更强。劳动教育可以锻炼学生意志力,并且对他们在劳动习惯的养成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在进行劳动教育过程中,教师给予学生一定的正向引导,第一能够培养学生的意志,提高意志水平;第二能促使学生积极正确地进行自我人格的塑造,并且效果会非常显著。有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会让学生更充满自信,同时也会因为这份自信,让学生对自己、对家人、对社会的责任感变得更强。

(2)生活即教育,通过劳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基于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理论,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和开展相关的活动,通过劳动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第一,通过劳动教育能够帮助小学生在未成熟阶段快速地形成和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提升劳动教育的施教目的。劳动教育本身就是当今学校和社会的实际需求,也是学生未来踏入社会拥有综合素质能力的基本需要。第二,在新的时代,科技大面积地取代劳动力,使学生缺乏劳动机会,不能对劳动有一个正确认知,因此需要通过劳动教育实现学生对劳动本质的理解。第三,劳动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也明确指出,在知识教育的同时要致力于学生劳动素养的提升,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劳动不分贵贱,热爱劳动,尊重劳动者,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活实际,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能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

4.利用劳动教育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方法

(1)在劳动教育的课堂中让学生认清劳动、主动劳动

劳动教育过程中应高度突出学生才是教育的主体,教师需要在劳动教育过程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学校的时候对劳动的概念有清晰认识,培养他们的劳动意识。比如,可以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中进行最直接的劳动教育,如打扫教室、擦玻璃等,让学生通过这种劳动,在体验的过程中正视劳动,深入地理解劳动教育,珍惜劳动成果。在班级劳动实践中,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发展和需求,采取有效的劳动分组形式,协调各学生之间的劳动强度,通过劳动教育将学生的劳动热情调动起来。另外也可以针对劳动教学内容,开展相似的主题教育,让学生的劳动意识得以增强,强化劳动成果给学生带来的责任感。在劳动教育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应与学生互动,比如,在课堂上询问他们在家里面的劳动情况,“你一周劳动多少次?你的劳动内容是什么?你对你的劳动成果感到自豪吗?”等问题,引导学生重视劳动价值。并且通过劳动对比,学生会以做劳动的同学为榜样,不爱劳动的学生也会因此慢慢地转变心中不愿意劳动的想法,积极地投身到劳动中去。教师也可以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时有效地渗透劳动教育,让学生在掌握书本理论知识的同时,积极参加社会的实践劳动活动,以此培养其劳动意识。

(2)重视在家庭中发挥劳动教育与家庭合力的作用

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生活化,因此家庭在教育中的作用是不能忽视的,家长配合教师的教学能帮助学生快速地理解和认识劳动,使学生在劳动氛围中体验劳动过程,学会自己劳动,热爱劳动,同时通过行为影响其他人一起进行劳动。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好文化课,当下很多家长替学生完成部分劳动,实际上这种教育想法是有偏差的,虽然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在未来能有好的发展,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使他们缺少锻炼的机会。因此,需要让家长先一步意识到劳动教育对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性,改变他们偏差的观念,让学生有时间和机会参与家庭的劳动活动。例如,让学生从最简单的洗碗、扫地、洗袜子的劳动做起,学生如果不会,家长应在一旁进行耐心指导,让学生通过劳动过程感受被照顾时父母的不容易,让其心存感恩之心,提高生活自理能力。还可以在家长的指导下开展做饭、整理被褥等活动,让学生在与家长配合中体会劳动的快乐,通过劳动让他们感到自豪与快乐的同时增强荣誉感,进而推动学生社会责任感形成。

(3)在日常的生活中让学生感受“劳动教育”

学生的凝聚力是教师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教师在平时的教育管理中应融入劳动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责任观念。班级是学生的第二家庭,在日常学习和生活时与每个学生都密不可分,班级管理的好坏,表现的优与良关系到班级整体荣誉,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劳动实践,在学校各项劳动实践活动中争取有更好的表现,理解劳动的艰辛和快乐,进一步培养学生在交流与沟通、团队的协作配合、服从指挥、统一行动等方面能力的提升。可以在班级或学生分组的团队劳动合作中,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强化学生人人有责的意识;从班级或团队的事务中,让学生感受到自豪和满足,注重集体的荣誉、注重集体劳动成果,体会到教师、家长在生活中的不易和辛苦,潜移默化中让他们形成越来越强的责任意识。

(4)劳动教育不能仅限在校内

教师在实施劳动教育的同时,要明白劳动教育不能仅仅是校内的教育活动,更要清楚劳动教育的本质是什么,要不断丰富劳动教育形式,使实践劳动活动多样化。过去有些教师进行劳动教育时,经常以理论知识教育为主,以轻度的实践活动为辅,教育效果不够明显,学生并没有对劳动实践产生足够的兴趣,面对劳动实践活动也没有很強的参与意愿,学生责任感的培养较难。当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社会活动,让他们走出校园,走向社会,理论结合实际,让学生亲自去感受、认识劳动。如组织和安排学生走向敬老院,开展垃圾清理、卫生大扫除活动,让学生认识到整洁的环境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快乐和保护生活环境的重要性。教师还可以通过社会的企业资源,让学生走进工厂,如走进酿造酱油的制作车间,了解酱油的制作过程,让学生近距离地走进实际的工作岗位,使之珍惜劳动成果,学会考虑他人的感受。

(5)劳动教育是一个过程,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一蹴而就

教师要清晰地认识劳动教育是一个过程,并不能通过几次或一段时间就可以达到教育目的,这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家长要把握好教育契机,及时将劳动教育理念融合到教育教学中。在整个劳动教育时期一定要将劳动教育作为最终的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形成、树立、磨炼正确的劳动观念和意识。同时教师也要清楚,劳动教育不仅仅是回家扫个地、刷个碗等这些基本的生活家务活动,还要通过各种生活实践让学生体验真正的劳动,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各种劳动场景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劳动教育,如修理车辆、盖房舍、修理房屋、售卖商品、市场买菜等,积极地利用生活中的素材渗透劳动教育,让小学生能真正体会劳动的意义与价值,与此同时对学生的劳动进行公正的、准确的劳动评价,鼓励和帮助他们认识到劳动的自豪与光荣。还可以使用科技手段,利用互联网资源补充对学生劳动的认知,有效激发小学生的劳动积极性,使学生从内心自发地热爱上劳动,进而在劳动的磨炼中增加社会责任感。

5.结语

综上所述,劳动教育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够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生活自理能力、未来的生存能力和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还能够通过劳动让学生的个性表现出来,个体得到发展的同时获得全方位的发展。因此,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好课堂教学,将劳动教学活动有效地与学科教育进行结合,从而引导学生在掌握最基本的劳动技能的同时,树立热爱劳动的良好品质、增强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高瑛.在劳动教育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3).

[2]窦福杰.浅谈劳动技术教学中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J].天津教育,2014(10).

[3]韩文东.浅谈农村劳动技术课中学生品质和能力的培养[J].文理导航,2016(06).

[4]秦海东.新时代小学生劳动教育问题及策略研究[J].新课程,2021(34).

[5]段冬梅.新时代小学生劳动教育的价值探寻[D].华中师范大学,2020.

[6]张新.劳动教育视野下的小学生生活习惯培养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0(67).

[7]瞿莉萍.重视知行结合培养劳动素养——略论新时代下强化小学生劳动教育的策略[J].新课程,2021(13).

[8]焦江麗.小学生劳动教育实施途径探微[J].新课程研究,2020(25).

[9]陆璐.小学生劳动教育价值意蕴及实践方式[J].教师,2021(04).

猜你喜欢
社会责任感劳动教育小学生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及问题对策
基于大众文化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途径研究
浅谈化学教学中德育思想的渗透
建筑师的社会责任感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我是小学生
非常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