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永斌
摘 要:2022年版新课程标准提出,结构化的数学课程内容是实现数学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数学课堂内容的选择一方面要突出数学学科的重要特征,关注数学学科发展的前沿与数学文化;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俱进;同时借助现代教育技术的便利性,搭建符合学生学段、学情,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应用数学知识的学习平台,从而积累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基于此,在数学教学活动组织与实施过程中,教师要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构建多元化的课堂活动平台,通过组织、实施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活动,有效促进学生数学学科综合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初中数学;结构化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539(2023)18-0106-03
1.以问题为抓手,明确结构化课堂思路
第一,受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数学教学活动的组织实施往往局限于某一个课时,单元之间、跨单元之间、跨学科之间的知识联系不够紧密。尤其在新旧知识之间的衔接以及应用并没有过多的重视,因此,学生的数学知识体系搭建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状态,影响后续初中阶段数学专题复习以及总复习的效率。
第二,日常数学课程教学内容的组织相对较差,部分教师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并没有充分结合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比如,数学与传统文化、德育等的融合不到位,课堂内容的宽度和深度不够,不利于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
第三,以往初中数学作业设计与实施过程中,作业设计并没有囊括在内,作业往往只被当作课后巩固工具,忽略了作业的其他方面的功效,比如推进课堂进程、拓展學生思维等。
第四,教学评价的缺失。应试教育理念下,课堂评价活动的缺失是影响数学教学的一个关键因素。数学教学评价一般采用书面评价等方式,以成绩定性学生的学习成果,缺少对学生数学活动过程的检测,因此评价稍显片面,没有发挥出评价的诊断作用。
基于上述几方面问题,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数学结构化课堂的组织与实施要从多方面入手,有效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组织结构化数学课堂,为学生搭建学习、理解、迁移和应用数学学科知识的平台,从而达到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以及学生数学学科综合素养的目标。
2.以学情为中心,多元结构化课堂教学
学情是决定课堂教学方法和内容的关键。在以往的数学课程教学组织与实施过程中,教师往往比较关注教材内容本身,忽略了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因此对学生的学情分析并没有足够的重视。因此,教师应该以学情为中心,落实大单元备课、开放性授课、多样化练习等诸多步骤,兼顾学生学情的同时,能够促进初中数学结构化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与发展。
(1)大单元备课
新课程标准要求数学课程内容的选择要体现数学学科特征,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达到借助课程内容传输知识,高效育人的目标。大单元备课策略的应用与落实,能够改变传统数学课堂单一课时教学的思路,形成系统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思路,鼓励学生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衔接,在练习过程中有效促进初中生数学学习质量的提高与发展。在此要求下,传统单一课时教学模式必然是不可取的。基于此,教师可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从单元教学角度入手,结合学科特征,积极落实大单元教学思路,有效促进学科活动质量的提高与发展。
在单元整合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对学生的学情进行系统的复习,从学生现有的经验入手,教师要重点进行知识的衔接与复习,然后再从学生现有的经验入手,探索新知识,从而帮助学生建构起系统的知识体系。七年级学生刚刚步入初中阶段,其知识学习、建构能力并没有充分建立起来。在探索与实践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生的这一特征入手,帮助学生明确知识学习与应用的思路,从而进一步养成学习习惯,有效促进知识体系的搭建。
以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有理数”一章节的学习为例,教师要摆脱以往教学活动的思路,从单元整体角度入手,站在全局的高度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对整章节的内容进行系统整合,为结构化课堂活动奠定基础。首先,本单元的学习主题是“有理数”,虽然小学阶段学生已经对“数”的相关知识以及初步的运算有所了解,像小数、分数等都有了初步的认知,对小数、分数的计算等,也非常关注;但是迈入初中阶段,对数的学习与认知要求逐渐提升,除了需要掌握一些基础知识,学生还需要掌握一定的算理,探究运算思路等,从而促进学生的运算能力等素养得到全面提升。基于此,教师必须站在全局的角度思考问题,整合本单元教学,组织结构化课程内容。结合新课程标准数学素养要求,在本章节开始之前,教师对学生此部分内容的学习思路也有了初步的了解,因此,结合人教版教材中此部分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同时参考了其他版本的教材内容,对本章节的知识进行了系统设计,通过横向、纵向分析,设计了初步的数学学科活动思路,如下。
主题:有理数(数系的扩充与运算能力的发展)
任务一:引入负数,理解正负数的意义。
任务二:认识有理数,体会数系的扩充。
任务三:用数轴表示有理数,并理解数轴模型。
任务四:探究绝对值的概念和性质。
任务五: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任务六:有理数加法运算以及加减混合运算。
任务七:有理数乘法运算,类比除法。
任务八:乘方。
任务九:混合运算。
通过横纵向进行备课活动,对整个章节的知识等进行综合设计与分析,同时适当地调整了一些知识板块的位置,增加了一些衔接内容,确保单元内容设计符合学生的基本学情,同时能够适应初中生未来的数与代数学习的需求。如此,将学生现有的数系相关的知识融入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的过程中,初步明确结构化课堂内容的设计思路以及具体的方向。在后续实施过程中,教师再结合每个任务的目标、内容等合理设计内容,达到满足学生学习需求、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标。
(2)开放性授课
第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以往数学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并没有获得足够的重视,教师教学的关注点普遍停留在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中,对学生数学学科情感的输入与输出等并没有足够重视。因此,在具体实践中,教师要充分结合教材内容,寻找数学文化的切入点,一则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结构化课堂构建的要求;二则通过传统文化的渗透,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数学文化,加深学生对数学文化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情感。
同样以“有理数”章节为例,在章前活动或导入课堂中,教师可以适当渗透传统文化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快速导入新知识的学习,在新旧知识之间的衔接与练习中有效丰富学科活动内涵。比如,在“负数”认识环节中,教师可以这样导入课堂,通过“故事情境”引导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比如“你知道负数的故事吗?”“你能看懂古代的算筹吗?”等。通过具体的情境引导,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与实践过程中,比如“古人在生活实践活动中也遇到一些问题,如两人互相借用东西,对借出方和借入方来说,同一东西具有不同的意义;又如从同一地点两人同时向相反方向行走,离开出发点的距离即使相同,但表示的意义却不同。久而久之,古人意识到仅用数量表示一个事物是不全面的,似乎还应加上表示方向的符号,就此等问题,逐渐产生了负号。”这一点在2000年前的《九章算术》中也曾有过描述:若“卖”是正,则“买”是负,“余钱”是正,则“不足钱”是负;1700多年前,数学家刘徽首次明确提出了正负数的概念,并提出了用红色表示正数,用黑色算筹表示负数,这一记载比国外早七八百年。在传统文化渗透与实施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工具的便利性,将算筹等内容通过图片方式呈现出来,图文结合的方式有效加深了学生对数学文化的理解。
第二,驱动任务贯穿课堂。驱动任务是构建高效数学课堂的基础。通过任务驱动模式,创设具体的探究情境,为学生提供探究活动的思路。在具体实践活动组织与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参照图文结合的方式,借助数轴等对有理数的学习进行探究与分析。
比如,新知探究环节,教师通过具体的情境创设,借助数轴进行具体的案例情境创设,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对新知识有正确的认知。
案例1:如果小球先向右移动3米,然后再向右移动5米,那么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呢?
案例2:那么反过来,如果小球先向右移动3米,然后再向左移动5米呢?又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呢?你能用数轴分别表述出两个数量关系吗?
通过具体的案例探究,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对有理数的加法等有了初步的了解,然后再延伸有理数的减法、负数计算等相关的内容。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通过表格记录、思维导图等方式,引导学生从符号和绝对值两部分归纳加法运算法则,然后记录下来小组讨论的结果,小组之间还可以相互交流沟通,有效促进课堂探究活动以及教学质量的提高。
3.以作业为巩固,提升结构化课堂效果
“双减”政策之后,作业成为教师关注的又一个重要问题,如何设计多元化数学作业,优化作业质量,提高初中数学结构化课堂教学综合效果,成为教师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组成部分,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以往数学课堂似乎忽略了作业的重要性,并没有发挥出足够的教育功效。因此,结构化课堂组织与实施过程中,如何充分发挥作业的功效,成为具体的研究方向。
结合数学学科目标,在系统的作业设计中,教师要从学生学情入手,设计符合学科发展和学生学情的数学作业,进一步完善学生学习综合效果,带动学科活动质量的提高。在结构化数学课堂作业设计中,教师要关注作业的特色与亮点,结合初中生的特征以及兴趣爱好等,将项目式活动与教材内容相结合,贯彻落实“素养第一”的教学理念,在遵循“双减”政策的前提下,设计减负提质的作业形式,鼓励学生在数学作业中充分发挥创新能力,有效提高学科活动综合质量。此外,数学作业设计要将学生现阶段掌握的数学知识与新知识相衔接,借助知识体系建构的过程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有效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比如,在数学项目式课堂活动中,教师将教材中“有理数”这一课的测量操场的问题转变成测量学校附近公园人工湖的长度等问题,鼓励学生先列出作業的任务单,让学生明确此次任务设计的意图,然后学生可自由分组,制订完成本项目的活动计划,以及小组成员的分工,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填写项目式作业过程记录卡,并将成果制作成PPT,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并说一说自己小组的收获。在整个项目式作业设计与实施的过程中,学生始终是整个活动的主体,在活动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此,通过项目式活动的组织与实施,不仅能改善传统数学单一书面作业的弊端,而且能有效检验学生对数学知识掌握与应用的熟练程度,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数学实践能力的目标。
随着学生能力的不断提升,初中数学结构化课堂作业的设计还可以有更多的思路和方法,依据“双减”政策要求,教师要善于发现数学的特征,从不同维度入手,充分发挥数学学科对学生思维、实践能力的重要作用,通过系统的作业设计有效促进学生数学学科素养以及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以作业为基础,教师还要针对性地进行数学课堂以及作业的评价。在评价过程中,教师既能借助课堂及时评价的方式,也能借助其他的趣味评价方式,在学生实际操作过程中检验、评价学生学习的综合成果。
4.结语
基于新课程标准的初中数学结构化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要从传统数学课堂问题入手,明确结构化课堂教学思路;从七年级学生的具体学情入手分析,建构多元化的结构化课堂教学平台,以多元化课堂目标为指引,通过趣味教学、任务驱动等多样化模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同时,将作业、评价等环节融入结构化课堂组织过程中,充分发挥作业的多样化功效,借助作业优化设计与实施的过程,满足不同学情学生的数学学习需求,有效促进数学学习有效性提升。此外,通过作业检验也能明确结构化课堂的优劣势,为后续结构化课堂组织提供方向,从而达到促进学生学科素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圣红.聚焦结构化教学构建高效初中数学课堂[J].试题与研究,2023(01).
[2]苏伶俐.初中数学知识结构化教学策略探析[J].读写算,2022(28).
[3]刘芝羚.新教育理念下的初中数学结构化教学策略[J].家长,202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