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更好服务区域发展

2023-10-21 08:57陈葆罗健袁宏伟
发展 2023年2期
关键词:天水勘查单位

陈葆 罗健 袁宏伟

2022年10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回信中强调,矿产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事关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长期以来,地勘行业为国家能源资源开发和经济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进入新时代,地勘行业在保障国家矿产资源安全、助力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如何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强化基础性地质调查支撑能力、更好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是面临的重要而又紧迫的课题。由于历史原因,国家在天水部署的地勘单位较多,涉及业务广泛,这在全省甚至全国地级城市较为罕见。为了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天水市第八次党代会精神,推动地勘行业转型升级、更好服务区域发展,近期,我们对天水地勘行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一、天水地勘行业概况

天水市域内共有地勘单位6家,分别为甘肃省核地质二一九大队(简称“219大队”)、甘肃省核地质二一三大队(简称“213大队”)、中国建材地勘中心甘肃总队(简称“建材总队”)、甘肃煤田地质局综合普查队(简称“煤田普查队”)、甘肃省有色金属地勘局天水矿产勘查院(简称“有色院”)和甘肃省地矿局第一地质矿产勘查院(简称“一勘院”)。这6家地勘单位均为差额拨款事业单位。其中219大队和213大队隶属于甘肃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建材总队隶属于中国建材总队,煤田普查队、有色院和一勘院隶属于甘肃省自然资源厅。

总体来看,天水地勘行业有6个明显特点:一是历史悠久。建队最早的是219大队,1956年成立于山西省中阳县;其次是有色院,始建于1958年,1998年3月由天水辖区的有色二队、五队和职工中专合并而来;建材总队成立于1960年;一勘院成立时间最早可追溯到成立于1963年9月的西北地质局甘肃综合地质大队601地质队,2000年11月由甘肃地矿局第一地质队、第一水文地质队和第三探矿工程队合并而来;成立时间相对较迟的213大队、煤田普查队,分别成立于1972年和1975年,至今也有50年的历史。二是业务范围广。6家地质单位主要以矿产地质调查、矿产勘查、地质钻探、地质工程勘察、地质灾害防治、测绘、环境地质、土壤污染调查等为主。三是各具专业优势。经过多年发展,6个单位形成了各具专业特色的格局。如219大队在铀矿勘查、环境治理、爆破施工方面独树一帜,213大队的彩色书刊包装印刷具有一定的规模,建材总队在测绘地理信息、航测遥感等方面优势明显,219大队、有色院和一勘院在地质实验测试、化学分析等方面走在了同行业单位的前列。四是从业人员众多。6家地勘单位现有职工总人数3924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867人,工勤人员2057人,占比分别为49.58%和52.42%(详见天水地勘单位人员和资质一览表)。五是资质数量较多。资质是地勘单位赖以生存的重要保障,是地勘单位的核心竞争力。天水地勘单位资质数量较多,种类较为齐全,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详见天水地勘单位人员和资质一览表)。六是装备器材精良。主要有无人机、动力三角翼滑翔机近90台,加拿大HC-600型全液压动力头便携式钻机20台,遥测数字地震仪9台道,多功能电法仪1台(套),RIS地质雷达1台(套),高精度GSM-19T质子磁力仪5台(套),GPS全球定位仪1600多台(套),航空摄影测量工作站及软件120台(套)、全站仪90多台(套)、电子水准仪165台(套),为大型项目实施提供了设备保障。

二、天水地勘行业发展的主要成就

多年来,天水地勘行业继承和发扬“三光荣”(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地质精神,坚持“地质立队、产业强队、科技支撑、创新引领”工作思路,围绕“提供能源资源安全保障、提供地质技术服务,支撑生态文明建设、支撑地质灾害防治、支撑自然资源管理”的“两提供三支撑”发展定位,聚焦服务能源资源安全、生态文明建设、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城乡融合发展、防灾减灾等核心任务,以地质为主线,强化公益性服务职能,推进地勘工作不断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

(一)地质找矿工作成果显著。天水地勘行业主要承担公益性项目,积极申请国家、省级财政资金,开展了大规模区域地质调查和地质勘查,取得重大找矿突破。地质勘查中发现铁、铜、锑、铅、锌、金、钼等近百个矿种,探明储量矿种50余个,大中型以上矿床50余处(含伴生矿),小型矿床上百处,为矿业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多次受到部省级表彰奖励。如一勘院在天水范围内实施地质调查项目7个,调查面积6000余平方公里;219大队在张家川、武山、麦积等地实施项目地质调查项目20余个,调查面积3000余平方公里。

(二)水资源勘查实现突破。各地勘单位先后在天水、白银、平凉等干旱缺水地区找水获得重大突破,为城市和国家重点工程提供水源地100余处。一勘院在会宁县打出了日出水量达5000立方米的地下水,彻底解决了会宁县城10年内人畜用水问题;积极参加云南打井抗旱工作,解决了16个乡村3.6万人和1.35万头牲畜饮水问题,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防汛抗旱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三)液体矿产勘查纵深推进。随着国家对清洁能源的需求,几年来,煤田普查队和一勘院先后在天水、陇南、定西等地开展了地热资源勘查,基本查明了地熱资源赋存、储量和规模等特征,为资源持续开发利用、地方经济发展提供能源资源保障。如一勘院完成了麦积区文家村、甘谷县新兴镇、张家川县恭门镇等地热资源勘查,完成了清水县永清镇天然矿泉水详查,日可开采量为276立方米。煤田普查队在秦州区皂郊镇地热资源普查、关子镇南蛇纹岩调查项目均取得较好勘查成果,成功探得单孔井深1752米、日出水量超过1000立方米、井口温度达45℃的秦州区第一口地热井,为发展旅游产业奠定了良好基础。

(四)地质灾害防治全面深化。各地勘单位对口支撑天水市县域地质灾害治理工作,提供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编制、调查、勘查、设计、施工、监理、监测预警等全方位的地质灾害防治服务。完成了天水市“十四五”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编制和泥石流、暴洪、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设计、施工、排查等项目,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五)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开局良好。2018年以来,地勘单位全力服务区域生态环境保护。219大队编制完成《秦州区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秦州区节能减排“十四五”规划》。一勘院承担完成《甘肃省黄河流域渭河(天水段)生态修复专项规划》《天水市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等。同时,一勘院实施了生态保护修复、矿山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与修复、历史遗留废弃矿山修复治理、土地综合整治等一批环境治理项目,取得了一定成效,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参与了甘肃省农用地土壤污染详查,共完成严格管控任务面积1150亩,安全利用任务面积8890亩,工作区的土壤环境风险得到全面管控;完成了区域第二次全国农村土地调查和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项目;承担完成了县域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和县域勘测定界、土地增减挂钩、农房补充调查及不动产统一登记发证等项目,在不动产测绘工作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有效助力政府提高行政效能和监管水平。

此外,地勘单位依托业务优势,全力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拓展省外市场,业务范围已延伸至四川、广西、云南、西藏、宁夏、内蒙古、山东、贵州、湖南、湖北、河南、广东、重庆等省(区)、市,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

三、天水地勘行業面临的困难挑战和发展机遇

(一)困难挑战

1.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改革开放以来,地勘单位虽历经多次改革,但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习惯于被动承担国家省市安排公益性项目,“等、靠、要”思想仍然存在。面对市场经济浪潮的严重冲击,特别是随着国家对地勘项目投入减少和地勘单位由财政全额拨款的一类事业单位改革为差额拨款二类事业单位的新形势,地勘单位显得惊慌失措、束手无策,面临生存与发展的严峻挑战。

2.部分单位管理体制不顺。地勘单位实行属地化管理后,煤田普查队.有色院和一勘院隶属于省自然资源厅,建材总队隶属于中国建材集团下属的中国建材地勘中心,219、213大队隶属于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一方面,对地勘行业实行分割管理,不利于地勘行业的统筹协调和政策指导;另一方面,由于国家地质矿产、地质灾害、测绘等项目均由省自然资源厅管理实施,其下属的煤田普查队、有色院和一勘院在项目承揽上明显优于其他3家地勘单位,造成同是省内地勘单位而无法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影响地勘行业长远发展。

3.内部管理机制还不规范。国有地勘单位事企分体运行后,“戴事业的帽子、走企业的路子”,企业化改革的具体措施不明确,使地勘单位业务发展处于两难境地。属地化地勘单位的上级管理单位,对所属单位财务、人事、项目等,完全按事业单位性质严格管理。机关仍然是按事业单位管理,工资稳定,福利待遇高,而下属的二级生产经营单位则按企业管理,自负盈亏,收入不稳定,个别基层单位甚至亏损,职工工资得不到保障,与机关存在很大的差异。另外,地勘单位内部“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的管理方式,使得单位内部资质出现延续换证变更难和持证人员重复注册等问题,影响单位员工工作积极性。

4.人员结构不合理。人才缺失和人才流失是制约地勘单位转型升级的重要因素。一是职工老龄化现象严重。因地勘行业兴盛时期大量招工,造成现有人才队伍老龄化问题严重,出现有人无岗现象。二是技术人员偏少。2012年以来,国家地勘项目投入锐减,出现了内部技术人员转行或离职现象,造成有岗无人、有项目无人做的窘境。三是缺乏有效的绩效考核标准。大部分地勘单位考核方式仍过于简单,量化指标较少,缺乏日常考核,考核流于形式,考核的结果并不能完全与升职加薪挂钩,尤其是在薪酬分配上仍然实行“大锅饭”,存在干好干坏一个样现象,无法充分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5.设备普遍陈旧落后。地勘单位的相当一部分设备仍然是在地勘事业高峰期购置的,目前已经到了报废期限,有的还在超期服役。近年来随着地勘单位效益下滑、资金困难,单位设备得不到及时更新,严重影响项目的争取实施和技术创新,严重制约地勘单位的高质量发展。

6.产业规模小而分散。地勘行业一直实行“地质立队”为主的发展战略,天水6家地勘单位的业务主要以地质勘探和地质采矿业为主,业务来源主要为国家、省市基金项目,社会服务业务收入占比相对较低。面对国家地勘项目锐减的新形势,为了求生存、谋发展,地勘行业出现了多元发展的态势,兴办了如宾馆、机械厂、地板砖厂、印刷厂等与主业无关的产业。这些新办产业规模小,市场竞争力弱,经济效益低下,地勘单位整体运营尚无法彻底摆脱“吃老本”状态。与此同时,同质化竞争较为激烈。天水六家地勘单位专业结构基本雷同,优势和特色都不鲜明,相互竞争激烈,地勘市场常出现“一活多家抢”的现象。

(二)发展机遇

在面临挑战的同时,地勘单位也迎来了一些良好的发展机遇:

1.国家实施重大战略为地勘行业提供了发展空间。国家实施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为地勘行业发展提出新需求。国家高度重视地质勘查行业发展。2021年5月,自然资源部先后发布了《促进地质勘查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和《地质勘查活动监督管理办法》,旨在统筹地质勘查工作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步发展,对深化地勘行业改革和地勘单位立足主业、聚焦重点任务、提升能力等方面提出要求,指明方向。2021年9月,中国地质调查局印发《地质调查支撑服务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加快推进地质调查服务方向、指导理论和发展动力“三大转变”,支撑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和自然资源管理。2021年,自然资源部制定《战略性矿产找矿行动纲要》(2021-2035),2022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布《全国地质调查“十四五”规划》指出,着力解决制约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大资源、环境、生态、灾害问题和地球系统科学问题,不断增强对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保障、生态文明建设、国家重大战略的服务能力等。以上政策文件都对促进地勘行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2.甘肃省战略性找矿提上重要日程。省十四次党代会提出了推动构建“一核三带”区域发展格局、“四强”行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实施乡村振兴、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美丽甘肃等一系列战略重点,明确提出,要实施省内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推动矿产资源高质量发展。2022年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实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加快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明确提出加大财政出资勘查力度,每年财政投资5亿元开展矿产勘查。这给地勘单位地质找矿工作带来了新机遇,为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间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3.土壤“三普”为转型升级提供新引擎。甘肃第三次土壤普查试点已经启动,2023年将在全省全面实施。土壤“三普”项目具有要求高、工作量大、任务重的特点,这为地勘单位进一步发挥专业技术优势、加快转型升级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4.天水建设全省区域中心城市蕴藏良好生机。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构建“一核三带”发展格局,支持天水加快发展、建设区域中心城市。天水市第八次党代会提出了建设“五区五中心”、推动老工业基地走出新路子的发展目标。这为地勘行业深度融入城市建设、服务当地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

四、天水地勘行业转型升级发展路径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天水地勘单位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给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回信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天水市第八次党代会精神,围绕把天水建成全省区域中心城市战略定位,转变传统地质工作理念,创新勘查模式,调整业务结构,打造特色优势品牌,培育壮大新型人才队伍,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推动地勘行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为服务区域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一)坚持创新驱动。坚持把创新放在地勘行业的首要位置,着力推动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一是坚持观念创新。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树立全面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思路,紧紧围绕资源环境这条主线,从传统固体矿产向清洁能源和战略新兴矿产转变,继续向地灾防治、城市地质、农业地质、旅游地质、污染土地治理、环境保护等众多新兴地质技术服务领域拓展并形成专业优势,探索地质工作与农业、林业、交通运输业、文化旅游业等相结合的综合产业模式。二是坚持技术创新。更加注重地勘技术创新,适应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形势,促进地质勘查技术与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区块链、遥感探测等新技术交叉融合,应用更先进的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和装备,建设“智慧地质”,努力提高地质勘查、矿产开发、工程勘察、灾害防治等专业化、现代化水平。三是坚持管理创新。围绕“属地化管理、企业化经营”的思路,抓住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机遇,坚持公益性与商业性分离原则,实现公商分开、事企分开,加快转企改制进程,建立以地勘单位为基础的合理的法人治理结构、激励机制等现代企业制度。精简内部管理机构,转岗分流富余人员,推行人事、用工、分配三项制度改革,坚决摒弃“铁交椅”“铁工资”“铁饭碗”“平均主义”,逐步形成一种“干部能上能下、职工能进能出、收入能高能低”的管理机制。运用现代管理方式,提高内部运作效率和服务质量,持续提升管理能力和水平,迅速融入新的产业链体系。

(二)实施项目带动。项目是地勘行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推动地勘行业高质量发展,必须紧紧依靠项目、积极承接项目、奮力实施项目。首先,地勘单位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主动为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住房建设、文化旅游、农业农村、林草等部门提供专业技术服务,积极争取各类公益性项目。其次,充分发挥技术优势,聚焦北祁连成矿带的清水一张家川一带、秦岭成矿带的武山县一秦州区一麦积区等重要成矿区域,聚焦金、铅锌、铁、铜、萤石等国家战略性矿种和地方优势矿种,积极争取省级财政勘查资金,快速实现找矿重大突破,为矿业经济发展提供可规模化开发基地,为强工业行动提供能源资源保障。第三,充分利用地区非金属矿业权审批权限和非金属矿产易开发、易转化、见效快的优势,加大地热、矿泉水、水泥用石灰石、石英岩等非金属矿产勘查开发力度,提高资源转化利用水平。第四,积极争取中央专项资金,做好基础地质矿产调查、土地质量调查评价、地质灾害治理等,加强对黄河流域上游天水段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助推天水生态文明建设。第五,争取将地勘单位纳入天水市地质环境治理体系建设的主力军,全面服务于地质灾害、矿山地质环境、地质遗迹、地下水、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裂缝、古生物化石等领域,为天水地质环境治理做出积极贡献。第六,加强与省市科技部门的衔接,积极申报、争取、实施一批科技计划支撑项目,既申报自然科学应用性项目,也申报民生科技项目和软科学项目,努力开创科技项目与传统项目并重的新局面。

(三)强化人才保障。地勘行业是专业知识和技术密集的服务性行业,实现地勘行业高质量发展,人才是关键,必须强化各类人才保障。一是制定激励机制,利用好现有专业技术人员,激活闲置人员,通过提升学历、再培训和“传帮带”,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达到人尽其才的效果。二是提高工薪待遇,引进一批“高、精、专”技术人才,引领地勘单位技术进步。三是培养一批技能型人才,熟练使用高端设备及掌握维保技术,保障各类设备的运行与维保。四是培养选拔一批会管理、善经营的管理人才,充实到地勘单位的重要管理岗位,为地勘单位转型升级提供人才保障。

(四)推动装备升级。装备是地勘行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工具,直接决定工作质量和效益。实现地勘行业高质量发展,必须加大投入,不断推动装备升级。一是各地勘单位对现有设备进行一次全面清理盘点,摸清家底,掌握状况,分类处置。做到淘汰报废一批,维修改造一批,最大限度盘活现有设备。二是结合清理状况,根据业务需求,制定购置计划,逐步购置更新一批急需的设备,特别是现代化、智能化、信息化高新设备,确保项目顺利实施。三是加强设备日常管理,强化使用人员的学习培训,提高操作技能水平,保证设备科学合理利用。

(五)实现合作共赢。一是加强与地方政府的合作。深入分析所在区域的特点和需求,积极对接地方政府,与地方各相关行业管理部门如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农业农村、应急保障、水利等建立多渠道的沟通协调机制,合理布局地质服务类型,主动提供解决方案,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实现地质资源的有效供给。二是加强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地勘单位联合高校,科学设置专业,培养紧缺专业人才,优化人才结构,形成基础型、技术型、复合型等不同层次的人才梯队。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针对项目实施中的技术问题,开展联合攻关,破解难题。大力推动产学研融合,实现技术进步和人才培养。建立高校、科研院所和业内领军人才组成的地勘行业专家库,为地勘行业发展提供决策咨询。三是加强市域内地勘单位之间的合作。各地勘单位都有自身优势产业。应根据自身特色,集中人、财、物重点打造自身优势专业。如219大队的爆破、地勘,213大队的印刷,建材总队的数字化测绘等,优势比较突出。要做精做专优势专业,做到优势互补,实现错位发展,避免同质化恶性竞争。同时,加强信息共享,资源共用,开展强强联合,共同承担一批重大工程项目,实现合作共赢的发展目标。

五、推动天水地勘行业转型升级发展的对策建议

推动天水地勘行业转型升级发展,既要依靠内生动力,自我加压,奋力作为,也需要地方政府、行业主管部门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为此,我们建议:

(一)加大扶持力度。高度重视地勘行业发展,着力帮助他们实现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一是建立部门间联席会议制度。由市自然资源局牵头,建立由市发改、工信、住建、生态环境、农业农村、林草、文化旅游、乡村振兴等部门参加的天水市地勘行业发展协调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通报市委市政府工作总署,听取各地勘单位情况报告,研究解决突出困难问题。二是出台扶持地勘行业发展措施。市政府制定包括土地规划、项目建设、招商引资、人才引进、医疗卫生、教育、金融等方面的扶持舉措,支持地勘单位加快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三是加强属地行业管理职责。市自然资源部门坚决扛牢地勘行业属地管理的职责.加强联系、协调、指导和监管,促进地勘行业高质量发展。

(二)理顺管理体制。一是调整党建隶属关系。为加强对地勘单位党建工作的领导,将地勘单位党建工作纳入市直机关工委管理,统一指导、统一考核,促进地勘单位党建工作规范化。二是调整行业主管部门。参照其他省的做法,将目前隶属于省工信厅的213大队和219大队调整到省自然资源厅管理。三是协调下放管理权限。协调中材集团,将由中国建材地勘中心管理的甘肃总队下放到省自然资源厅管理。

(三)解决突出问题。目前,各地勘单位都不同程度面临一些困难问题,需要地方政府协调解决。一是剥离219大队职工医院,将其人员和设备与地方医疗体系资源整合。二是解决煤田普查队曹家埂二期用地、219大队老旧小区改造、213大队南山巷西段泥石流治理等问题。三是将建材总队等地勘单位紧缺人才引进工作,纳入市上人才引进范畴。四是协调解决地勘单位人才子女上学难问题。

(四)成立行业协会。行业协会作为地勘单位与政府、市场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在推动地质勘查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由市自然资源局牵头,6家地勘单位参加,组建天水地勘行业协会,制定行业标准,提供交流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加强行业自律,防止恶性竞争,提升地勘行业综合竞争力。

猜你喜欢
天水勘查单位
天水婶与两岸商贸
《林业勘查设计》简介
《林业勘查设计》征稿简则
《林业勘查设计》征稿简则
鸣谢单位(排名不分先后)
地球物理勘查技术在地热资源勘查中的应用
天水地区的『秦与戎』
填单位 要推敲
看错单位
重返丝绸之路—从天水到青海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