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婧娴
(云南农业大学,云南 昆明 650000)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由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部分构成。高校思政课不仅是大学生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阵地,而且是将铸魂育人的目标落到实处的主渠道,担负着培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使命。随着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各高校与时俱进,积极探索思政课教学的改革创新思路,然而在实践过程中,许多高校只是对理论教学精益求精,却忽视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未能做到将思政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结果可想而知,思政课教学效果不明显。
“理论联系实际”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重要原理之一,也是我们党一贯倡导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马克思早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当中提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列宁也曾表示,训练、培养和教育要是只限于学校以内,而与沸腾的实际生活脱离,那我们是不会信赖的。毛泽东曾在《实践论》中阐述只有社会实践才能使人的认识开始发生。由此强调了实践是认识的开端,人的一切认识都离不开实践。而今,进入新时代,“理论联系实际”也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基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了思政课改革的新要求——“八个相统一”,其中,“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正是对高校思政课的实践性方面进行强调。
要想提升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首要任务就是要厘清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涵、教学模式、管理部门,以及当前大学生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喜爱程度及受益情况。
思政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共同致力于实现思政课教学目标。思政课理论教学的范围和教学方式等都有清晰的界定,而关于实践教学的内涵与范围,学界至今未形成一个统一的定义。
关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涵,有观点认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是以实践教学活动为载体,以实践教学方案设计、组织参与、效果巩固等一系列教学流程为依托,以师生间互动为基础的教学模式[2]。有观点认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是以思政课教学目标为依据,以教师指导学生积极主动探索为主要形式,以深化思政课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的教学方式。还有学者认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是以教学大纲为依据,让学生通过沉浸式的深度体验从而对理论教学内容进行真理性验证,同时还原教材的知识体系价值性[3]。
关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范畴界定,有学者认为,实践教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实践教学亦即社会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仅仅区别于教学场所的不同;广义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是除理论教学之外的所有与实践相关的教学方式,它与理论教学的区别是在于功能的不同[4]。一种理解认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是思政课理论教学与网络教学的补充和延展。另一种理解认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是区别于思政课堂理论教学的、含有实践因素的教学活动[5]。有的学者认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是与课堂教学、网络教学建设相并列的。有的观点认为,实践教学是独立于课堂教学之外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教学形式。一些学校则直接以第二课堂代替实践教学[6]。
本文认为,所谓思政课实践教学,须满足以下几个条件:首先,其实践内容须与思政课理论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其次,其活动策划应覆盖五门思政课程以及全部学生;再次,其活动过程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最后,对其活动结果须有一个科学的评价与考核机制和一个升华情感的必要环节。综上,思政课实践教学可做如下定义:以思政课理论教学为基础,以教师的指导为前提,以学生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探索与思考为特征,以深化理论知识、增强实践能力、塑造学生“三观”为目的的教学方式。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是指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效果,以及增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感悟和认同的运行机制、教学方式、活动流程等的标准样式[7]。当前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以教师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作用的分享式实践教学;以社会调查为主要任务的调研式实践教学;以校内、学校周边、省内建立的实践教学基地为依托的参观考察式实践教学;以学校周边的社区、学校、敬老院等为平台展开义务服务活动的实践教学;以及以职业技能与职业道德并重的专业实习方式。部分学校在此基础上对本校的实践教学模式进行了创新,如组建重点实践团队、精选社会实践平台、设置实践主体的“点线面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8];采用课堂实践“3+自选”教学法、课外实践“三结合”教学法、实践考核“三位一体”评价法的“三三制”实践教学模式;将课堂叙事式教学、平台情景式教学、基地体验式教学与网络延展式教学四者有机结合的“四位一体”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此外,还有“三合一”的实践教学模式、“一主三辅”的实践教学模式、“多维一体”的立体实践教学模式等。更有一些学校实行全网络化实践教学,以实现全员覆盖、全时段覆盖以及全课程覆盖。
纵观以上种种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看似形式多样,实则万变不离其宗,其模式无外乎四种:课堂实践教学、校园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教学以及网络实践教学,而且在其范围内的活动方式也大同小异。虽然少数学校在实践教学模式上有了创新和突破,但绝大部分高校因为种种问题或利益纠结,在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的采用上仍偏向于课内实践和校内实践,校外实践不仅频率低且范围窄,学生多被安排以个人或小组的方式在寒暑假自行进行社会调研;选择网络化实践教学虽然可在极大程度上解决时空与经费问题,但此种方式对学生的理论基础、实践能力以及自觉性都要求极高,很难保证最终的效果。本文认为,应在充分挖掘思政课理论教学中实践主题的基础上进行“量体裁衣”,即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当地的省情、市情、校情,因地制宜地创建与众不同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运用好互联网技术,向学生推送最前沿的教育资源,同时通过数据反馈以精准掌握学生的实时需求,从而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9]。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如何牢牢把握住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时代性和先进性,如何在已有的模式中探索出新的实践教学路径与方法,或跳出既有的框架另辟蹊径,这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当前,许多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是由教务处与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同商讨研发计划并安排实施。事实上,思政课实践教学是以重实践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支撑,而此模式无论是在课程体系、学生综合素质测评,还是管理制度、物资保障等方面都需要学校各方的配合,尤其是在“课程思政”“大思政”等教育理念被提出后,更需要校领导及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务处、校办、财务处、学生处、校院两级团委等诸多部门共同发力,建立领导小组,形成协同效应。
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中,明确规定了负责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五个责任部门:教务处、财务处、学生处、团委、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机构。因此,高校应形成以下管理模式:由校级领导及马克思主义学院领导组成思政课实践教学领导小组,负责解读并传达中共中央、教育部发布的有关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一系列文件,并因地制宜地制定符合本校校情校况的实践教学制度;由教务处担任组织管理实践教学的工作;由校办和财务处负责实践教学的经费支持,包括车辆使用、意外险的购买等;由校院两级团委做好实践教学过程与结果评奖评优工作;马克思主义学院始终参与其中,负责制定活动、协调推进等一系列程序。唯有高校各部门能够摆脱落后观念,提升整体意识,高度重视思政课实践教学对于学生立德树人、成长成才、适应社会、贡献才智起到的关键作用,彼此齐心形成合力,思政课实践教学才能得以有效开展。
新时代的大学生非常注重发展自身理论素养以及实践能力,他们不仅能够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对思政课实践教学提出科学而独立的见解,还能够从全局出发深刻认识到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为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建设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因此学生是否喜爱思政课实践教学,对其形式、过程、评价机制等是否满意,能否从中受益,是衡量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效性的关键。
关于大学生参与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的受益情况,有学者通过问卷调查法得出如下结论:绝大多数学生对思政课实践教学有着正向期待。首先,他们认为思政课实践教学能够更好地帮助自己深化思政课理论、树立正确的“三观”、丰富社会经验、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因而实施实践教学非常必要;其次,对于参加完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后,是否对自己产生积极的影响,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变得更加积极进取、敢于创新,同时对祖国也更加热爱。在实践中,他们坚定了理想信念,增强了社会责任感。也有一些学生则认为获得感有待提升,究其原因,是因为教师在组织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并没有做到因材施教,忽略学生的个体差异而使得完成度参差不齐;此外,一些学生不太认可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评价机制,认为其考核成绩不够客观,无法反映学生思想政治的实际状况。
综上,可以发现大学生对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期待与现实间存在差距。学生普遍对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有着很高的期待,而大部分高校却无法满足学生对于实践活动的期待,其中的落差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学生对于参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因而,在保证思政课实践教学全覆盖的基础上一定要重视其内容的质量,尤其要注重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与方式,由此才能充分发挥学生们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同时,应充分挖掘数据平台中隐藏的教育资源,利用新技术、新资讯以增加网站建设的趣味性,给学生提供更加多样化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学习体验。此外,因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过程中对于知识的运用、技能的习得、态度与观念的变化等较为抽象的模块无法用与理论教学相同的方式来进行评价,故应建立一种科学的、以质性评价为主、具有一定模糊度,且允许学生参与的评价机制,以提升学生的参与感与获得感。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关于学校的级别与思政课实践教学成效的关系,只有一位学者提到部分顶尖高校因学校优势而能够较好地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但开展的模式却是普通院校无法复制的,此外暂无学者研究。若继续填补此研究空白,可更好地为分析与解决思政课实践教学现存问题提供更可靠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