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对策研究

2023-10-21 00:44陈丽华
吉林教育(党建与思政版) 2023年8期
关键词:协同育人思政

陈丽华

(吉利学院,四川 成都 640400)

创新创业教育主要培养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促进大学生毕业后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活动,但在活动过程中大学生有可能会放弃,也可能陷入消极心态。这些表现都代表大学生思想素养不足,对于投身社会和创新创业发展的态度不够坚定。也正是因为这种现象的普遍存在,人们才意识到创新创业教育应当与思政教育融合,在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他们的思政素养,两者结合,可以给大学生个人发展乃至国家整体发展提供强大助力。这一背景下,如何实现两者融合就成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针对该问题有必要展开相关研究。

一、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要点及前提

(一)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要点

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是两个独立的教育体系,但同属于隐性教育,因此两者融合具有可行性,不过属性相同并不代表两者能随意融合,相反在体系差异下,两者在融合中存在一些冲突,这些冲突就是融合中需要注意的要点。

首先是关系冲突。在早期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推进的过程中,人们经常思考两者融合后的关系问题,但得出的结论总是受到质疑,如果将思政教育放在关系的主导地位上,那么创新创业教育的功能作用就会削弱,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素养,相反思政教育作用同样被削弱,故两者存在关系上的冲突,双方都不能处于次要地位。针对这种情况,事实上早期人们的思考方向本身就存在错误,正确的思路应当是让两者融合后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中思政教育为次,在思政教育活动中创新创业教育为次,这是两者融合过程中所必须掌握的尺度,能巧妙化解关系冲突,实现和谐融合[1]。

其次是内容冲突。思政教育内容大多与马克思主义等内容有关,而创新创业教育相对更加实际,侧重于现代社会发展趋势、行业发展需求、专业知识应用等,两者教育内容并不相同,如果直接融合,双方在内容上就会发生冲突。例如突然在思政教育中介绍现代社会发展趋势显然非常突兀,也很难让学生领会其中用意,更难以起到教育的作用。针对这一情况,应当在两者融合中开展教育元素挖掘工作,即挖掘思政教育内容中关于创新创业的元素,反之亦然,这样就能规避内容冲突,巧妙展示两者之间的关系,协同对学生开展教育活动。

(二)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必要前提

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必须满足一些前提条件,前提条件不满足可能导致两者无法融合,或融合后难以发挥协同育人作用。

首先,教师综合能力水平必须达标,即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后,无论是思政教师,还是创新创业教师,都需要同时具备思政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相关工作的能力,否则教育工作及其他工作无法执行,自然就无法在实践中达成融合目标。例如,上述提到的元素挖掘工作,就需要教师同时对思政、创新创业教育有足够的了解,否则教师无法执行该项工作。针对这种情况,高校应当审视教师综合能力水平,若不达标,理应采取两项策略进行应对:其一是建立教师协同机制。该机制旨在让思政教师、创新创业教师组成协同小组,利用各自专长为对方提供帮助和借鉴,还能集思广益地开展相关工作。其二是加强教师自我学习力度。单纯利用教师协同机制进行应对不是长久之计,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是促进教师综合能力水平的提升。因此高校要加强教师自我学习的力度,让教师通过自我学习了解思政及创新创业教育理论等,促使个人综合能力水平提升,进而未来能独立完成相关工作。

其次,建立融合教育评估体系。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要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两者融合后的情况会发生不可预知的变化,容易产生一些新的问题,或者暴露出一些尚未发现的缺陷,这对两者融合的深度有一定影响。针对这种情况,高校必须建立融合教育评估体系,旨在定期对两者融合后的教育工作进行评估,从中发现问题、缺陷后,针对性地对相关人员予以指导、帮助,使得两者融合不断加深,不断趋向于完善。融合教育评估体系的建设要注意两个要点:其一,评估体系中的指标必须完整,且与时俱进,过时指标理应删除,现行指标要适当加入,保障评估体系的长效性[2];其二,评估体系中所有指标之间均应当有权重等级划分,同时每个指标的评估标准应当合理,保障评估体系科学性,更好地对融合工作提供指导帮助。

二、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对策

(一)建构融合载体

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同属于隐性教育,因此两者无法直接融合,必须以一个显性教育为载体,才能达成目的,因此,两者融合的第一步就是建构融合载体。所谓显性教育,泛指高校开设的各种专业课程,诸如计算机专业课程、英语专业课程等,将这些课程教育活动作为载体,再将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元素融入其中,并相互结合即可实现两者融合的目的[3]。以计算机专业课程为例,教师可以在讲授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同时,采用“问题串”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引出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元素,利用“问题串”的关系使得彼此之间的教育元素进行有效融合。例如,在教授学生知识时先提出了“作为一名计算机专业人才,我们为什么要在毕业后报效祖国?”学生给出回复后继续提出了“那么要如何报效祖国”的问题。前一问题具有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可以促使学生报效祖国意识的觉醒,找到投身国家建设的理由,使他们意识形态更加坚定。后一问题具有创新创业教育作用,能让学生从国家发展需求角度出发,意识到自身要努力开展创新创业活动,这样才能给国家发展提供推动力,同时两个问题之间存在紧密的逻辑关系。因此,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在“问题串”作用下与计算机专业课程实现了融合。

值得一提的是,要发挥融合载体作用,给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提供良好的融合环境,就必须保障显性教育内的教学模式符合思政、创新创业两大隐性教育。当前许多高校的显性教育模式并不符合这一要求,即隐性教育因为内容过于隐晦,所以需要学生在学习中发挥更多的自主思维能力、想象能力、感知能力等进行体会、感悟,要求教学中学生主观能动性足够高,而许多显性教育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导,学生则比较被动,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建议对这一教学模式进行改革,让学生成为课堂主导,给予他们充足表现的机会和空间,这也是融合载体建构的重要内容[4]。

(二)目标统一、思想统一

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在育人目标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前者主要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爱国主义思想坚定、积极投身国家发展的人才,后者主要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具有良好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人才。这一条件下,思政和创新创业教师在个人目标思想上可能会出现差异,差异的存在会制约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效果,出现融合深度不足、无法完全协同等问题,因此,在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过程中,必须保障教师目标、思想统一[6]。为达成这一目的,高校要起到牵头作用,积极开展教师培训工作,帮助教师了解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在目标层面上的衔接点,认清两者目标关系,虽然两者目标存在一定差异,但却紧密相关,应当根据当前国家提倡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促使学生有能力紧跟国家发展方向,树立报效祖国的志向。通过这种方式,思政和创新创业教师的目标、思想统一,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自然加深,将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且能够在未来积极投身国家发展建设的人才,是两者的共同目标。

另外,单纯的培训可能无法快速达成教师目标、思想统一的目的,因此高校还可以采取其他方法加快进程,常见方法有很多,如高校可以着眼于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共同育人目标,提出全新的育人要求,并且围绕目标建立激励制度,如果思政和创新创业教师在育人工作中取得了理想成果,就代表教师的绩效贡献更高,可以获得高校之前承诺的奖励。奖励与教师个人需求对应,促进教师积极改变个人目标、思想,快速达成统一目标。

(三)建构协同育人模式

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后需要协同育人,若育人工作中两者协同关系不顺畅,就无法保障育人效果及育人质量,因此,应排除其他因素干扰。为避免此类情况发生,需要建构协同育人模式,该模式是维系、加深两者协同关系的关键,对于融合推进工作意义重大。

协同育人模式的建构主要针对三个层面:其一是教育内容。即教育内容是思政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中最主要的元素,学生一般都是根据教育内容来接受思政教育或者创新创业教育的。因此为了达成协同育人目标,模式建构中需要让思政教育内容与创新创业教育内容相互融合,奠定协同育人模式基础。教育内容融合的具体方式就是元素挖掘,在满足相关前提条件的基础上,高校可以让思政教师与创新创业教师联手执行这项工作,过程中思政教师与创新创业教师要相互帮助。例如,当思政教师不了解国家当前创新创业需求时,创新创业教师就要向思政教师提供一定的帮助,这样思政教师就能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挖掘出创新创业元素,并且将两者结合,反之亦然。其二是教育方法。除了在显性教育中利用“问题串”等方法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作用以外,思政和创新创业教师还要在其他场合中采取相关教育方法进行协同育人。以日常师生沟通为例,思政和创新创业教师要积极与学生进行沟通,沟通过程中尽可能采用“分享”策略,以便与学生建立亦师亦友的亲密关系,在这种关系下学生更加信赖教师,会吐露心声,教师通过沟通能进一步了解学生的一些想法。结合这一点,思政和创新创业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勇于表达自身思政观点、创新创业方向等,如果发现问题,教师就要共同讨论针对性的教育方法,帮助学生发现、解决问题。例如,当学生在沟通中认为“自身并不重视创新创业,毕业后找一份薪资待遇稳定的工作,且能够长期做下去即可”,这种现象说明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淡薄。因此教师要共同商讨教育方法,即思政教师可以从价值观的角度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意识到自身存在问题,而创新创业教师可以承接思政教师教育成果,展示创新创业价值,帮助学生树立理想,促使其创新创业意识增强,可见在该方式下可以使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得更加紧密。其三是教学活动形式。思政教育的主要形式是课堂教学,而创新创业教育本身与专业教育关系更加紧密,因此,在形式上以开展企业实践为主,可见两者形式上的差别在于企业实践。针对这一点,应当让思政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让教师在指导学生实践工作时同步进行创新创业活动,由此在形式上达成协同育人目标。

三、结束语

现代高校应当积极推进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两者融合,工作中要遵循要点,做好相关准备工作,然后采取策略开始推进。两者融合后,能对学生同步进行思政、创新创业教育,让学生树立创新创业意识,提升各个方面能力,在国家未来发展建设中做出贡献。

猜你喜欢
协同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协同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