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课文节选到整本书阅读

2023-10-20 13:48:28于刚
课外语文·上 2023年10期
关键词:吉卜赛人布恩迪亚基亚

于刚

新课标提出了整本书阅读的概念,相信同学们也在语文课堂上经常听到教师讲到这个热门名词。顾名思义,整本书阅读就是指从整体上阅读和分析一整本图书。对于这点,很多同学可能略有不适应,毕竟从小学到高中,我们的课堂都是以讲解单篇课文为主,即使有整本书阅读也不过是在课后的空余时间开展。当然,这不是否定整本书阅读的学习意义,其实早在1941年,叶圣陶在《论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的修订》中就曾提到“读整本的书”,他强调“把整本书作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这是叶老第一次明确提出要读整本书的理念。可见,整本书阅读的概念“源远流长”,那么,问题来了,整本书阅读的意义在哪里?它与单篇课文相比,优势又在哪里?

首先,体现在有助于拓宽同学们的阅读视野。

现行语文教材的文学篇目都是以单篇文章作为讲解的主题,这样的编写模式或者习惯,只能把学习重点集中在字词句篇的积累上,而阅读又更多指向了自主阅读,对于高中阶段的我们来讲,认知范围无疑是狭窄的,情感体验更显得粗浅。

其次,整本书阅读让我们站在更高的起点上审视单篇课文。

曹文轩曾说过:“大规模的作品,在结构方式上,是与短篇作品很不一样的。短篇作品培养的是一种精巧和单纯的思维方式,而长篇作品培养的是一种宏阔、复杂的思维方式。”单篇课文内容有限,对于是否掌握原著前后故事的联结,是有疑问的。而整本书阅读为我们打开一个新的视界,在这样的阅读形式下,同学们体会到原著人物故事的前后相连,更明白了人物性格的形成,让阅读思维提升了一个台阶。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进一步明晰原著的中心思想,明白作者在其中倾注的思想感情,也终于知道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站在更高的历史维度,去审视文本,获得对生命的体悟。这一点至关重要,毕竟,阅读与做事情一样,有始,更要有终。如果仅仅知道一点课文内容就去猜测全体,不管怎么说都是片面的。所以,整本书阅读势在必行。本文且以高中二年级《百年孤独》节选内容为例,谈谈当中的隐喻与整本书阅读的关系,希望能够唤醒同学们的阅读意识,对学习有所帮助。

一、《百年孤独》故事背景和节选课文内容梗概

《百年孤独》整个故事的背景设定在19世纪,1830年至1900年的70年间,拉丁美洲的哥伦比亚爆发过几十次内战,内战使数十万人失去了生命,国家分崩离析,民族灾难不断,对于个人来讲更是家破人亡。全书以很大篇幅描述了这方面的史实,并且通过主人公带有传奇色彩的生涯集中表现出来。故事主要围绕马贡多家族展开,讲述了七代人离奇、曲折的经历,上演了拉丁美洲感人肺腑的传奇故事,将政客们的虚伪、统治者们的残忍、民众的盲从和愚昧写得淋漓尽致。1982年,《百年孤独》荣获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是这样写的:“这本书创造了一个独特的天地,汇聚了不可思议的奇迹和最纯粹的现实生活。”在这样的异域世界里,“映射了一片大陆及其人民的富足与贫穷”,让人唏嘘和感动。

节选内容是《百年孤独》的第一章,别有深意。将布恩迪亚与吉卜赛人的交往作为主体内容。随着吉卜赛人每一次带来的新奇东西的不同,布恩迪亚进行科学钻研和探险的内容也随之发生变化。受其影响,布恩迪亚甚至想率领众人整体迁移,离开马贡多。虽然此事由于乌苏拉的阻拦最终没有实现,并且眼光开始转向现实生活,但布恩迪亚对科学、知识的痴迷一如既往,不曾有一丝一毫的减弱。节选文章中的一些隐喻和象征与整本书联系十分密切,需要我们立足整本书来看待。

二、由课文节选到整本书阅读——读懂《百年孤独》的隐喻

(一)无人交流的孤独

布恩迪亚作为马贡多的开创者,身上无形地扛起了自认为是自己的责任,他是一个“富于进取心的男子”,还“忙于设计街道规划新居以保证人人享有平等权益。他在新落户的居民中赢得极大尊重”,大家甚至一致认为他能掌管土地的分配。后来布恩迪亚还掌握了星盘、罗盘、六分仪甚至炼金术(后来丧失了兴趣),之后他养成了自言自语的习惯,旁若无人地在家中踱步,不断地思考这些实验能够带来什么。他希望将这些东西发明、运用与创造,并为此痴迷,但屡屡失败。后来,布恩迪亚终于意识到地球是圆的,在当时闭塞的社会里,这个简直就是破天荒的发现,如果再早一些时间,遇到麦哲伦的时代,他可能创造一个全新的未来,但是他的妻子乌苏拉并不理解他,甚至谴责他不要教坏孩子。于是,我们发现,第一章主人公的孤独是真正的心理孤独,他已经觉察到世界的大变样,任何人如果不能尽快融入社会的洪流,都有可能被社会大势淹没,遗憾的是身边无人理解。这种孤独,不但表现在《百年孤独》这本书中,甚至还体现在人生历程中,在一个光怪陆离的小说世界里,有如此真实的一面。

(二)艰难选择的孤独

人的一生总是有难以抉择的时候,患得患失是每个人在人生旅途中的必然。布恩迪亚从吉卜赛人梅尔基亚德斯那里得来的一切中已经发现了时代发展的潮流—科技与进步,他也坚信这能够为他的部落、他创建的马贡多,甚至他的家庭带来天翻地覆的转变,但是他面临着人生旅途的艰难选择。其一,探索中断。在得知开凿通往外部世界的道路失败后(发现周边都是海—绝路),布恩迪亚想要搬离马贡多另谋发展或者想开创新的世界,却遭到妻子乌苏拉的以死相逼。前方明明就是自己的理想,只要勇敢踏出一步就能实现宏图大业,但是妻子又是自己一生挚爱,如果没有她的支持、陪伴、见证和分享,这个宏图大业又似乎毫无意义,这个选择换作任何人都难以抉择,实在太“孤独”。其二,知己难再。吉卜赛人梅尔基亚德斯带给布恩迪亚别样的世界,当然也带给了马贡多新的视野,在布恩迪亚的眼中,梅尔基亚德斯是他最好的知己和朋友,布恩迪亚还始终认为“梅尔基亚德斯以他悠远的智慧和神奇的发明对村子的发展壮大作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马贡多的大门将永远对他古老的部落敞开”,但是镇上的人却认为他是“贪欲与堕落的传播者,不许他们以后再踏上这片土地”。一边是自己的挚友,一边是镇上所有人的祈愿,这让布恩迪亚陷入两难,不管站在哪一方都不是最好的选择。他得知梅尔基亚德斯在新加坡死于热病,问题又来了,拥有如此前沿视界和科学技术的梅尔基亚德斯居然也会在探险中死于非命,学习这样的科学与技术是否有意义呢?恐怕这个问题放在哪个时代都是无解的。布恩迪亚面对知己的死悲痛万分,想跟自己的孩子们分享梅尔基亚德斯带来的进步,但是孩子们对这些东西一点也不感兴趣,这种漠视是何等的孤独和无奈。

(三)无知无畏的孤独

布恩迪亚一直都是无知无畏的代表,他依旧热衷于新事物,当冰块出现时,他为这奇迹而迷醉,发出“这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发明”的庄严宣告,现在看来不过是水的物理反应而已,他的发现不过是落后的象征罢了,更显他的孤独,换句话说,他越是热衷于新事物,越发现自己一直落后于时代的发展,他就越孤独。但是对于这种无畏和无知,又有谁能理解呢?问天地无语,只有作者一个人知道。

从这本书的首章来看,作者的思想是深邃的:对于个人或者民族来讲,无知和落后不可怕,可怕的是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更可怕的是身边人不能理解进步的思想,布恩迪亚无法找到一種有效的办法把村民(包括枕边人妻子)团结在一起,最后只能在探索新知的道路上以失败而告终,自己也在精神上一直孤独下去,这才是孤独的最后无奈。

古人云,开卷有益。阅读整本书比起阅读节选的单篇课文更可以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同学们在课堂上学到的,仅仅是知识海洋中的一瓢水,只有广泛阅读,才能 “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

猜你喜欢
吉卜赛人布恩迪亚基亚
拉丁美洲的“百年”与“孤独”
人民论坛(2023年16期)2023-09-15 18:59:49
惨遭灭口的调查记者
环球人物(2022年10期)2022-05-23 10:48:54
惨遭灭口的调查记者
环球人物(2022年10期)2022-05-23 10:48:53
今天
北方人(2021年8期)2021-09-03 09:24:23
今天
北方人(2021年15期)2021-08-26 11:51:38
无处安放的百年孤独
青年生活(2019年16期)2019-10-21 01:46:49
跟踪导练(三)(2)
跟踪导练(4)
跟踪导练(四)2
往返运动中的旅行者:论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的电影
电影新作(2014年1期)2014-02-27 09: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