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夏季,黄河戏曲展演季首次在山东 拉开帷幕,来自黄河九省区的众多戏曲团体带来了各种精彩的剧目,展现了近年来戏曲的新面貌。演出季的压轴之作是山东本土的柳子戏《老青天》。这部作品在山东的文艺节上获得了多个奖项,包括“最佳剧目”和“最佳演员”等。
《老青天》是一部新编的历史戏曲,它对传统的柳子戏进行了新的解读和创新。故事的 灵感来源于古老的元杂剧《包待制陈州粜米》。剧中,包拯原本打算退休,但在关键时刻被任命去曹州调查一起贪腐案件。在旅途中,他遇到了一个要前往城里的女子王粉莲。包拯巧妙地伪装成老人,并从王粉莲那里得知了案件的 关键线索。最后, 他成功地揭露了贪官的罪行,为民众伸张了正义。与传统的公案戏不同, 《老青天》在内容和细节上都有所创新。它不仅展现了清官审案的过程,还通过轻松幽默的手法,展现了中国古典戏曲的喜剧元素,使得整部戏曲既有深度又不失趣味。
一、古代戏剧“艺术”魅力的再现与突出
中国古代戏剧中, “艺术”魅力一直是核心的审美追求。例如, 祁彪佳在《远山堂曲品》 中提到,戏剧的“艺术”魅力是创作的关键。 汤显祖则强调戏剧创作中以“意境与情感”为 核心。关于“艺术”魅力,戏剧界提出了如和谐、巧妙、高雅、绝妙等多种解读。在戏剧的创作与再创作中,通过情节展开、角色雕琢、情感传达等手法,都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新编的历史剧《老青天》努力呈现出与历史背景和古代戏剧风格相匹配的氛围,并强调传统戏剧特色的“艺术”魅力。
(一)叙述的“魅力”深度
故事叙述是戏剧的核心元素,不论是悲剧还是喜剧, 大型或小型的剧目, 故事的“吸引力”都是戏剧成功的关键。只有故事扣人心弦,才能铸就令人着迷的戏剧,而这种魅力必须贯穿整个演出。在当今飞速发展的媒体时代,若不能通过引人入胜的故事吸引观众,再次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将变得极为困难。以《老青天》为例,它首先在讲述故事的整体过程中,注重剧情的连贯性,通过设定充满传奇色彩的情节和流畅的因果逻辑,以及运用巧合、悬念、转折等手法,塑造了一个起伏跌宕的发展过程。这部戏剧分为四个部分,每个部分都以一个巧妙的巧合来推动剧情的发展。首先,包拯在前往枢密院准备告老还乡并交还印章的那天,恰好遇到了从曹州赶来京城告状的老妈婆。尽管包拯并未明确答应,但他却因为一系列的误会和巧合,接手了朝廷交给他的曹州案件,这为整部戏剧的剧情展开奠定了基础。第二次在包拯秘密前往曹州的旅途中,他意外地遇到了不慎从驴背上摔下的王粉莲。包拯帮助她稳住失控的驴并且纠正她那错位的骨头,成功地帮助了王粉莲,并因此赢得了她的信任,这对于后来获取案件解决的关键线索至关重要。第三次当包拯以王 粉莲的“老仆人”的身份混入曹州府时,他再次偶然遇到了公开诉冤的老妈婆,此时他的真实身份也随之暴露。在第四次的情况中,赖太师为了救他的儿子而带来皇上的诏令,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份诏令恰好解决了因一时愤怒而杀害贪官的老妈婆的问题。在剧目中精心布局的众多悬而未决的元素和意想不到的转折,巧妙地实现了秘而不宣和尽在眼底之间的微妙均衡,既构建了动人心魄的剧情,又避免了过高的期待和好奇心对观众的美感享受的破坏:序幕时包拯对于老妈婆的不幸遭遇已有所知,但并未给出确切的应对承诺,而是在经历了一系列明争暗斗的庭堂较量之后,这个问题在第 一幕落幕时才得到解答。当在曹州府被老妈婆辨认出身份后,包拯立即面临被灭口的危机,但是为了将恶人午时三刻斩首,包兴只能装聋作哑将手持皇家诏令的赖太师阻挡在门外。整 部戏剧中的巧妙安排增添了故事的神奇和不可思议的色彩,同时,悬疑的元素和戏剧性的转折为情节增添了紧张感,深深吸引了观众的目 光和心神。这两大要素相辅相成,使得整部戏剧的叙事如珠串翠,连贯而有力,展现出了卓越的戏剧张力和效果。
在另一个层面上, 《老青天》以温暖与寒冷的交替、欢乐与悲伤的交织、紧张与松弛的结合来构建戏剧的框架。在第一幕中,原本打 算告老还乡的包拯,先是听到了曹州受灾百姓 的控诉,随后又被皇权委托处理曹州的事务。这一系列的不幸遭遇和复杂的政务纠纷,展现 了包拯在困境中的坚韧不拔。第二幕描绘了包 拯隐姓埋名的旅途中,意外遇到了風尘女子王 粉莲。在行进中,包拯一边隐藏自己的身份, 一边在和王粉莲边走边闲谈的过程中收集证据,通过欢快的歌舞推进了对案情的了解,既推动 了剧情的进展,又为观众带来了欢乐,成为全 剧最为感人的片段。而在他们的对话中,也展 露了百姓的饥饿和腐败官员的罪行,使得这喜 剧情节带有了“笑里藏泪”的意味。在第三幕中,包拯在曹州目睹了官员的腐败和人民的痛苦。奢华的生活和愤懑的情绪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同时当包拯的真实身份被曝光后,包拯的危险 遭遇为剧情带来了紧张的高潮。在第四幕中,庄严的审理环节基于前面的情节展开,但随后 皇上圣旨的到来巧妙地缓解了紧张的氛围,为 这部《老青天》画上了一个明亮的句号。随着 故事的发展,每一幕都有其独特的情感和形式,悲与喜交织,紧张与轻松交错,完全展现了传 统戏剧的和谐与均衡。
(二)角色刻画的“情感魅力”
中国戏曲深受“情”的熏陶,以写意抒情为核心,展现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情感,这种最为真实和深沉的人类天性,被戏曲巧妙地捕捉并通过角色的内心独白和情感变化进行传 达,使得观众能够与之产生共鸣。《老青天》这部作品中的角色刻画,无疑是对这种“情”的艺术进行了深入挖掘和展现。通过细腻的对话和生动的行为,角色的情感和性格特点被一一呈现出来,仿佛将观众带入了场景之中。
特别是包拯和王粉莲这两个角色,他们的塑造有所不同,但都深受观众喜爱。在传统戏曲中,包拯被视为铁面无私的代表,是一个被高度概念化的角色。但在《老青天》中,他被塑造成一个即将退休的老者,这为展现他除了公职身份外的另一面提供了机会,呈现出一个亲切、机智而幽默的形象。他为了退休而装作听不见,自嘲“我已经老了, 不能再办案了”,但当看到赖太师要办案时,他仍然坚守公正的原则,决定亲自办这最后一案。在前往曹州的途中,他像一个普通的善良老人一样帮助他人,在了解到王粉莲的情况后,决定为她调查。在审案时,他并没有展现出强烈的官威,而是用幽默的方式与王粉莲交流。为了防止赖太师干涉办案,他提醒包兴使用“装聋作哑”的策略,成功地处理了贪官,并释放了因愤怒而杀人的老妇人。包拯的机智和幽默不仅基于原作,更是本剧的创新之处,这种幽默感使包拯的形象更加饱满和生动。王粉莲作为与包拯相对的另一个重要角色,其性格和情感也被深入挖掘出来。她的美丽、机智和坚韧都在与包拯的互动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她与包拯的对话充满了机智和幽默,两人之间的互动成为本剧的一大看点。
而王粉莲的形象主要在《老青天》的赶路情节第三场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她那一系列的歌舞和标志性动作,不只是为了展现一个充满活力、让人眼前一亮的人物形象,更是通过这些细节深入地展现了王粉莲的个性。她那“未出声先动”的登场,用轻盈的步伐展现了骑驴的姿势,接着用水袖掩面,巧妙地展现了一个年轻女子的婀娜多姿。王粉莲依赖权贵生活,对民众的困境一无所知,她只追求自己的舒适, “不愁吃穿不受穷”。她炫耀“包大人对我如此宠爱,送我礼物,为我倒茶,临别还给我好用的头油”,并且不时展现自己的魅力,希望包拯为她摘花。当她让包拯为她治疗时,她担心他会趁机占她便宜,并提出了一些规定。当她得知包拯的经历后,她的内心深受触动,主动建议带他去“官家享用晚餐”,并承诺带他参观贪官的金银雕像以求平安。在公堂上面对那些贪污的官员,她坚定地说: “你们早就该被雷劈了。”在与包拯的交谈过程中,她那些无畏和坦率的言论,为王粉莲的人物形象注入了幽默的色彩。她的情感和性格的丰富性,不仅展示了王粉莲作为社会下层女性的生存哲学,还勾画出她作为一个平凡人的性格之美。
二、现实内涵的深化及其超越性目标探究
历史题材的舞台艺术,并不意味着要把当 代思维强加于古代人物,或是让他们发表现代 的观点,而是希望能够把创作者对于过去与现 在的洞察,与时代的风采融为一体呈现在作品里。对于蕴含了封建时代人民的希望与梦想的 包公戏、公案戏来说,正直与清廉是永恒的核心,《老青天》继承了这一传统,但在此基础上做 了与整体喜剧氛围及角色设定相匹配的微调,既展现了对抗强权的勇气和正义,又凸显了执 法者的民心与对弱势群体的关心;在强调法律 的公正性时,也突出了在天灾面前法律原则的 关键性和人为灾害的恶劣影响。在整部剧中的 四个场景中,仅在第四场包拯以官方身份出场,其他时刻他或是以普通老者的形象,或是伪装 出现,与其朴实的外观相对的是他所展现的普 通人的情感和设身处地的考虑:在处理案件的 过程中,他三次在特殊的时期提及“老妈婆回家吧”,从最初听闻不幸后的安抚,到目睹老 妈婆的家人遭受不幸后的呵护,再到制裁恶人 并用御旨安慰老妈婆的关心,情感因环境而有 所转变,但始终如一的是他在执行公义时所展现的亲和、为人民排忧的心意和对于痛苦的深 深同情。这反映了包拯所执行的法律,虽然表 面上是封建制度下的法律,但实际上是以策略 实现的民众的意愿,从而将社会的民主思想转 化为维护个人权益的人文关怀。同时,剧中旱 灾时期官员将救济粮食卖给奸商,导致“饿民只能望食充饥”;民众被权贵勒索、向权贵行贿,“民众无路可走”;权贵杀害上访民众等情节,揭示了“劝善如推石上山,贪腐如石落川”的 人的弱点和道德挑战。并且通过包拯的言辞, 传达了“三种金钱是不能获得的:国难之财、天灾之利、贫弱之食”的法律信条和社会真理。更深一步,它展现了在自然灾害之外,由于执 行者对法律的不重视和人的贪心、自大等恶劣行为导致的更多的“人造灾难”对普通人的损害。
当然, 《老青天》以其讽刺和批评的态度反映了现实的一面,同时也通过融入悲剧色彩 的喜剧元素展示了对现实的一种超越理解。
一方面,主角包拯展示了坚定不移的意志 力,他廉洁自守长达五十年,“拦王驾,训皇储,打龙袍, 归皇后,下阴曹,搜地府,断冤魂,审王侯”,从而使“贪婪的官员和败坏的贵族 都感到恐惧”,即使在80岁的高龄,原本想要 “老年时享受宁静的生活”,但由于外界压力和自己“无法忍受人民的冤情”的“职业习惯”,他仍然选择再次站出来。面对太师之子和贵妃 兄弟这些无视法纪的人,包拯机智地伪装身份,潜入曹州府深入查办,秘密查获了赃物,并果 断地将罪犯绳之以法,同时巧妙地运用圣旨为 普罗大众争取了赦免。尽管他心中有“原先希 望安享晚年,改变过去的作风”的退休打算, 但面对老仆人包兴的“贪官如草,割一个长一 个,这世界的腐败如何能终结”的疑惑和失望,经过了忍受酷暑、协助风尘女子王粉莲驱驴进 行侦查、身份曝光面对生命威胁的种种考验, 包拯仍坚定地走在正义的道路上。无论是包拯 对自己年迈的自嘲、讽刺朝廷官员的愚昧无知,还是与王粉莲的幽默玩笑,都在一种机智的幽 默感中展现了坚韧、乐观、善良和无私的真实 人性。正因为这种喜剧情怀,《老青天》中的 主人公包拯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无畏的勇气 成功地解决了困境,不只是制裁了坏人,更是 实现了他英勇无畏的晚年。
另一方面,王李恩曾经指出: “中国的戏曲艺术总是将各种复杂的情感融合在一起,而不是简单地将它们区分开来。”《老青天》这部作品,虽然喜剧色彩浓厚,但其中也不乏悲剧的元素。由于旱灾导致的民众生活困苦、权贵的不当行为给老妈婆带来的痛苦,都展现了深沉的悲情。而这背后的原因,实际上揭示了更为深入的悲剧内涵。从包兴私下提醒包拯“这件事我们尽量避免参与”,到许多的朝廷大臣在探讨曹州事件时相互逃避职责;从范仲淹清楚知道“皇亲国戚揽朝政”而感慨没有合适的人选,到包拯“既为百姓所忧, 又为国家所忧”的心情;从王粉莲自豪地揭露灾害中的腐败行为,到两名贪官试图掩盖真相并且要对包拯灭口,这些都是对当时政治黑暗、统治混乱的真实写照。尽管曹州案件最终得到了公正的处理,但这背后所反映的社会问题——为何贪官始终存在,这个问题仍然没有答案,剧中也没有给出明确的回应。在这样的背景下,包拯带着证 据和证人返回京城,再次为王粉莲牵驴的结局,虽然看起来是情节的必然发展,但实际上它更多是在无声地表达对社会问题的关切和思考,让观众在欢乐之余,也能感受到深沉的忧虑,这也为整部剧增添了更多的思考空间。
在戏曲艺术的核心属性下,无论是情节的波澜壮阔和角色性格的多姿多彩所展现的“起伏之韵”,还是深入浅出的教育意味和深沉的文化内涵,都是基于古典戏曲审美的视角,融合传统文化与当代的人文理念,将历史与《老青天》的故事所带来的哲理和情感融为一体,这样的传承和拓展,正是新时代戏曲艺术创作的真正价值和深远意义。
[作者简介]梁华勋,女,汉族,河南郑州人,供职于河南省歌舞剧院,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美術学),研究方向为舞台美术设计(舞台服装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