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现状、困境与对策
——基于上海高职院校教师的调研

2023-10-19 08:54◎陈婧,王
职教通讯 2023年9期
关键词:专业课育人思政

◎陈 怡 婧,王 启 龙

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新时代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旨在使德育与智育相统一,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职业院校课程思政工作,立足职业教育类型特征,不断推进“三全育人”体系建设,职业院校也广泛探索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深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当前,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实施现状如何?教师对于课程思政的理解和认同情况怎样?在实践中又面临哪些实际问题或困惑?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研究面向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进行调研,梳理当前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的现状,归纳总结教师面临的普遍问题并分析其原因,以期有针对性地提出改革优化建议,为进一步推进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提供参考。

一、研究设计与实施

本研究主要采用访谈法和问卷法,对上海部分高职院校在课程思政方面开展较早、经验较为丰富的部分教师首先进行深度访谈,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调查问卷。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对课程思政的态度与理解、课程设计与调整、教学方式与过程、与思政教师协作、专项培训、面临困难等六大方面。本研究选用问卷星作为调研工具,通过移动端填答方式开展了调查。

考虑到专业课程是职业院校课程主体,思想政治课教师本身具有思政育人的职责,以及文化基础课教师规模有限、课程的学科属性较强等因素,本研究仅针对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教师(以下简称“高职教师”)开展调研,选取上海地区3 所公办、2 所民办共5 所高职院校的214 名教师作为样本。本次调研样本中,男性教师占比45.8%,女性为54.2%;30 岁以下占4.2%,31—40 岁占43%,41—50岁占42.5%,50 岁以上占10.3%;本科及以下学历占25.7%,硕士研究生占68.7%,博士占5.6%;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有76.2%,其中5年以下占48.6%,6—9年占12.6%,10年及以上占17.8%;中共党员占51.4%,民主党派占12.1%,无党派人士、群众及其他占36.5%。

二、课程思政教学现状

(一)教师对课程思政的态度

教师以何种心态看待课程思政,是课程思政取得实效的前提条件。现实中,部分教师在课堂上更注重知识的传授,对学生理想信念及价值观的塑造相对忽视,在这种情况下,推进课程思政的难度可想而知。调查显示,本次调研的样本中,教师看待课程思政的心态总体上是积极的。比如,六成左右的教师非常赞同“职业院校应当重视课程思政”“自己有承担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责”“专业课程中应该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等表述,另外有1/4左右的教师表示“比较赞同”。也就是说,八成以上的教师是以开放、认同的心态对待课程思政工作的。同时,多数样本也将教师视为开展课程思政的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在“您认为开展课程思政最重要的三个因素有哪些?”这一题目中,“教师的意识与能力”(57.9%)被选比例最高。

(二)教师对课程思政的理解

教师如何理解课程思政,能否准确把握课程思政的总体要求,是准确有效落实课程思政的关键。本研究认为,课程思政建设内容要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内容供给应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1]。换句话说,课程思政最终的功能是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五“爱”、政治认同等内容应成为课程融入的重要方面,成为教师理解课程思政的核心。

调查发现,专业教师对课程思政存在三个角度、四种取向的理解。为了解教师如何理解课程思政,问卷设计了一个填空题,“如果把‘课程思政’比喻成某一个物品,或一件事情,您会如何比喻?”。对收集到的表述进行聚类分析和提炼归纳后发现,呈现出“基础性”“必要性”“引领性”“渗透性”四种理解取向(如表1 所示)。其中,将课程思政比喻为“根茎、灵魂、芯片、汽车引擎”的比例最高(41%),这类群体从内部功能出发,强调课程思政的核心性、关键性地位;28%左右的教师从外部功能出发,将其喻为“盐、氧气、太阳、五谷、水”等,更为看重其存在的“必要性”;21%的教师也是从外部功能出发,将课程思政比喻为“明灯、灯塔、路标、导航、指挥棒”等,侧重强调其发挥的“引领性”作用;还有10%左右的教师从作用方式出发,将其比喻为“春雨、风”,注重课程思政在功能发挥上的“渗透性”。

表1 对“课程思政”的具象比喻

同时,教师群体对课程思政内容的关注度也有较大差别。在回答“您认为,课程思政应重点培育学生的哪些方面?”这一填空题时,教师的回应基本可以归类于“政治素养”“家国情怀”“文化素养”“法治意识”“道德修养”五大类属,总体上与国家要求相一致,但是对这些内容的重要性认识略有不同。其中,关注“政治素养”的占比最高,32%的教师在描述中出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革命精神、红色基因”等词语;其次为“家国情怀”,21%的教师提到了“国家认同感、民族自豪感、中国文化自信、国家安全”等概念;排在第三位是“法治意识”,15%的教师认为要重点培育学生的“法律知识、法治思维、公平正义”等;第四位为“道德修养”,12%的教师回答中出现了“职业道德、工匠精神、为人处世、知行合一、诚实守信”等;第五位是“文化素养”,11%的教师认为“品德、自律、坚韧、毅力、人文精神、审美塑造、东方审美”等最为重要;还有9%教师认为“生命教育”是培育重点,如“热爱生命、自尊自爱、公共卫生安全”等。

(三)课程设计与调整

课程思政作为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核准和教案评价的重要内容,需要高校课程目标、教学大纲、教材编审、教案课件等方面及时调整甚至重新设计。教师作为课程思政的主要组织者、实施者,需要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色和优势,深入研究不同专业的育人目标,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科学合理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从课程所涉的专业、行业、国家、国际、文化、历史等角度,增加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提升引领性、时代性和开放性[2]。这对教师的课程理解能力、解构能力和实施能力均提出了不小挑战。

调查结果显示,九成以上的教师认为,“开展课程思政要具有专业特点”,近80%的教师认为,“应对课程进行重新设计”。九成左右的教师表示“已经开展了课程思政育人实践”,其中86.0%的教师“根据国家要求对所授课程进行了重新设计”,93.5%的教师“在学习目标中增加了思想政治方面的要求”,86.9%的教师“调整了课程内容”,86.0%“优化了教学过程和学习方式”,87.9%的教师“增加了思政方面的考核评价”。

(四)教学方式与过程

课程思政不仅是一种课程理念,更是一种教学实践,它不同于思政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而是一种相对隐性的教育活动,具有渗透性、潜隐性等特征,考验的是教师在教学方法、技巧和艺术等方面的基本功。因此,教师需要在课堂授课、教学研讨、实验实训、作业论文各环节有机融入思政元素、内容与方法,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塑造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

调研发现,高职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在实施安排、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地点上呈现出多样化特征。从课程总体安排的角度来看,36.6%的教师表示“在每节课中”增加思政育人内容,有53.3%的教师采取了“专门拿出几节课”的方式进行课程思政。从具体每节课的安排来看,约23.5%的教师表示“在上课的全过程中”渗透思政内容,66.4%的教师则单独安排了一个环节,也就是“拿出专门一部分时间”进行思政育人。从“教学方法”的维度来看,42%的教师表示主要依托案例教学的方式实现思政要素的融合,也就是“在案例分析过程中”开展思政育人;另外,各有25%左右的教师会在“实践演示”和“理论讲授”等环节融入思政元素。从教学地点的角度来看,有34%的教师探索“在实训室实习和管理中”开展思政育人,28%左右的教师表示“在带学生企业实习实践中”实施思政育人。

(五)教研协作与培训

教师作为课程设计与实施的主体,是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对于专业课教师而言,需要在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方面有所提升,因此,开展课程思政专题培训就显得尤为必要。调查数据显示,超8 成教师参与过课程思政专题培训,其中4 成左右的教师参加过2—3 次,15%左右的教师参加过4次以上。从满意度上看,总体而言,7 成左右的教师对参与的培训表示“很满意”和“比较满意”,并在培训内容、培训形式、培训师、培训效果四个方面的评分上呈现出一致的结果。

除了专项培训,院校内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师”)的协同教研,对于转变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和提高思政教学能力将起到重要作用。调研发现,高职院校普遍开展了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协同教研、协作教学等探索,有3/4 的教师表示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是“与思政课老师合作”进行的,61.21%的教师表示在推进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思政课教师的帮助。

三、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教师对课程思政内涵的理解差别较大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教师具备思想政治育人意识、认可课程思政的必要性是落实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前提。虽然近9 成的专业课教师认同课程思政开展的必要性,也高度认同高职学校及自己有相应进行思政育人的职责,并以身践行。然而,对于课程思政内涵的理解,或者说课程思政主体内容的理解,却未得到广泛的一致。仅有1/3 的教师认为课程思政要重点培育学生的“政治素养”,仅1/5 和1/7 左右的教师将“家国情怀”和“法治意识”列为重要内容,关注到“道德修养”“文化素养”的仅10%左右。这种理解上的偏差,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效果。

(二)教师在教学设计与评价方面面临困境

调查发现,9 成左右的教师在开展课程思政时对课程学习项目(内容)、课程学习的方式、教学过程进行调整以及对所教课程进行重新设计,在教学实施中采用多种方法和路径开展思政育人。然而,教师普遍面临着教学设计与评价难题[3]。有1/6 左右的教师分别面临着“不清楚思政育人的具体要求”“不清楚加入思政内容的方法”“开展思政教育感到有压力”“不清楚应在哪些方面开展思政教育”等困境,有1/5 的教师表示“我很难评价学生思政方面的学习效果”。这种困境主要来自教师对于课程思政教学资源的较高依赖,但目前又感到较为缺乏。有23.6%的教师表示非常需要“同类课程的思政教学案例”,26.1%的教师表示“没有到同类院校学习交流的机会”。

(三)与思政团队协作的育人机制尚不健全

调查发现,目前相当一部分高职教师在开展课程思政方面育人得到了思政课教师的帮助,或是建立了协作教研机制。但从总体上看,仍有约1/4的教师表示在推进课程思政改革上主要依赖的是“个人”或者“专业教研团队”,40%左右的教师表示“未得到过思政课教师的协助”,近20%的教师表示“缺乏与思政课教师交流沟通的平台”。这表明,目前在学校层面,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之间尚未形成紧密的纽带关系,专业课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处于“孤军奋战”“孤立无援”的境地,难以与思政课程形成育人合力。

(四)课程思政专项培训有待普及和完善

参与课程思政培训是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建设意识和能力的重要手段。调查结果显示,专业课教师参与课程思政专题培训的比例较高,多数教师在培训内容、培训形式、培训师以及培训效果方面表达出“满意”倾向。然而,深入分析发现,当前培训的普及程度还有待提高,仍有近2 成教师没参加过课程思政专题培训。另外,有1/4 左右的教师对参与的培训不甚满意,也就是说,课程思政培训在内容、形式和师资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五)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建设相对滞后

科学的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是有效调动专业课教师教学积极性的重要法宝,也是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实效性的重要举措。合理的评估激励有助于促进教学活动趋向理想的目标,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调查发现,在“您认为开展课程思政最重要的三个因素有哪些?”这一题目中,47.2%教师选择“经费支持和激励机制”,而同时40%左右的教师认为推进课程思政面临的主要难题之一在于“缺少资金或待遇方面的支持”,且呈现出随年龄递增的变化趋势。在30 岁以下教师中,认可这一表述的近30%左右;30—40 岁年龄段的认可比例在40%左右;而在50 岁以上教师群体中,认可比例达到45%。由此可见,缺少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已明显普遍影响到了教师课程思政改革的积极性。

四、对策建议

职业教育课程思政存在社会性、人本性、历史性、实践性和教育性五重逻辑,要促使职业教育课程思政的价值理性从模糊走向清晰[4],需要通过加强教师专项培训、推进资源共建共享、优化教研协作机制、完善评价激励制度等方式,提高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推进高职院校课程思政育人。

(一)加强教师专项培训

有效的培训是提高教师思政育人意识和能力的重要手段。有4 成左右的教师提议应“定期组织课程思政专题培训”。结合当前教师的诉求和面临的主要问题,建议构建由理论、政策、教学三大类内容为主体的培训体系,主要需关注三个方面。一是继续加强政策与理论培训,帮助教师形成对课程思政内涵的正确理解。二是聚焦专业特点和课程类型特点,邀请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具有丰富经验的教师,开设专题研讨、案例分享等形式的培训,为教师提供可借鉴经验,解决教师遇到的“痛点”问题,有针对性地提高教师课程思政能力。三是要关注教师群体特点,开展分类培训。要针对不同年龄、学历、企业工作经历、海外生活经历等的教师群体,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转变其观念意识,提升其能力。

(二)推进资源共建共享

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学设计与实施需要教师发挥自主性和能动性,当然也离不开外部经验的学习和借鉴。对于教师普遍需要同类专业教学案例的现状,急需通过多种方式培育、征集和分享一批优质教学案例供教师借鉴。一是在地区和院校层面培育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定期开展优秀课程思政教学案例的评选和展示活动。二是搭建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将优秀教学案例录制为教学视频,开设思政云课堂,实训课程思政优质教学资源公开共享。三是以专业大类为单位,将优秀教学案例汇集公布,或集结出版,为广大教师提供有效借鉴。

(三)优化教研协作机制

除了定期培训,教师将课程思政的理念转化为教学实践,需要在日常工作中得到来自专业教学团队外部力量的帮助,尤其是同类院校、同类专业的教学交流,以及思政课教学团队的智力支持,即所谓术业有专攻。因此,需要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合作机制,架构起彼此之间的桥梁。一是探索“高职+本科”协作教学机制,以同专业大类为单位,组建跨校协作教研组,尤其发挥本科院校的作用,定期开展跨校交流活动,通过听课观摩、经验分享等途径,扩大教师视野。二是建立“专业+思政”联合教研制度,整合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学生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组建多专业背景互相支撑、良性互动的课程教学团队,定期开展联合教研,组织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结对,进而打通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之间的关节点,推进专业课与思政课之间的“同向同行、协同育人”。三是组建“科研+教研”协作研究团队,发挥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引领作用,建立以专家学者带头、青年科研人员和教师为骨干的合作机制,定期开展合作调研、学术交流等活动,探索专业课程思政的一般规律,形成以科研促教学的机制。

(四)完善评价激励制度

对广大专业课教师而言,开展课程思政的动力除了源自内心对育人责任与义务的认同,外部的评价激励机制也必不可少。正如上文所述,相当一部分教师认为“急需资金或待遇奖励”。因此,形成完善的评价体系与激励制度,是当前激发教师推进课程思政的必要手段。一是要研制学生学习结果评价体系,建立动态化、常态化、滚动式评价机制,一方面缓解教师的教学评价困境,促进教学设计与实施,同时也能将效果评价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评优奖励、选拔培训的重要内容。二是在教学成果奖、教材建设奖、优秀教师、教学设计大赛等表彰奖励工作中,将课程思政作为重要考察维度,并加大对课程思政有关成果的支持力度。三是设立课程思政专项教改经费,为教师开展课程思政课题研究提供资金保障,对在教学案例、教学资源和教学成果方面取得一定成效的教师给予奖励,保障和激发教师参与课程思政的积极性。

猜你喜欢
专业课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服务学习在高职社会工作专业课内实践教学中的探索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
关于大学专业课排座位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