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教育认同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2023-10-19 08:54◎李青,唐
职教通讯 2023年9期
关键词:技能职业高职

◎李 青,唐 斌

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职业教育认同是高职学生对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认知与情感以及对高职院校对社会贡献度的认可[1]。学生对职业教育的选择心态、认同水平,关乎职业教育的发展,也影响职业教育作为类型属性的既定目标达成情况。学生对职业教育的认同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内生动力,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教育选择、学习行为和学习结果。从当前各类学术期刊发表的论文来看,关于职业教育认同度研究的视角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关于职业教育社会认同的研究,主要包括社会认同度的现状、影响因素和提升策略研究;另一方面是关于职业教育内部认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学生对专业的认同,例如,学者发现专业认同度与学生就业满意度具有正相关关系。研究者认为,以专业为出发点调查学生的专业认同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研究对象对职业教育的态度,但专业认同是一个复杂动态的变化过程,是过程与状态的结合,不同专业的教学方法、实习条件、就业预期等都会影响学生的专业认同,无法对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属性的认同状况形成一个系统的认识。并且,现有文献大多集中于量化研究,通过量化研究所探讨的原因比较表面,难以挖掘事件背后的深层原因,因此,本文试图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去挖掘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的现状以及深层次的影响因素,从根本上找到缓解措施。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与取样

本文采用扎根理论这一探索性研究技术,对文本资料进行开放性编码、主轴编码及选择性编码,并构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教育认同的影响因素模型。研究者在资料分析过程中持续比较的分析,不断进行理论的提炼与修正,直至不再产生新的类属,达到理论饱和(即新获取的资料不再对理论建构有新贡献)。

为了全面了解高职学生对职业教育的认同现状,选取对研究能提供最大信息量的学生进行深度访谈,优先选取技术性和职业性强的专业,获得19 名样本,其中,14 名来自普通的高职院校,5名来自国家第一批本科教育试点的职业技术大学(见表1)。

表1 访谈对象资料

(二)访谈提纲

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学生对“技术”和“职业”两个层面的认识,缺乏对学校教育方法的讨论,因为学校教育作为中介将“技术”与“职业”联结起来,使职业教育不仅具有职业性,还将技术素养与人文素养相结合,凸显教育性[2]。以此作为研究逻辑,本文将学生对职业教育类型的认同分解为学生对“技术”“职业”“教育”三方面的认同,从这三个维度制定访谈提纲,内容如下。(1)对技能知识的认识与理解;(2)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看法;(3)学校是否提倡工匠精神;(4)学校对本专业课程提供的资源设备概况;(5)所学专业的就业情况;(6)对学历层次的看法;(7)对未来的规划;(8)对职业教育政策的认识与了解;(9)专业与企业合作情况。访谈者和被访者通过半结构访谈的形式进行线上沟通,并提前说明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做好相关资料的保密工作。访谈时,在征求受访者同意之后进行录音,并对录音的数据资料收集整理,完成访谈记录。每个访谈对象访谈约50 分钟。

二、研究过程

1.开放性编码。一级编码,又称开放式编码(open coding),是指研究者通过对原始访谈资料逐字逐句编码、标签,产生初始概念、发现范畴[3]。这个过程形成大约96 个初始概念,由于初始概念的数量庞杂,并且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所以通过范畴化对交叉的概念进行重新分类组合,剔除出现频次低(少于2 次)的初始概念,保留出现频次高(频次3 次以上)的初始概念。表2 为得到的初始概念和若干范畴,为了节省篇幅,每个范畴仅仅节选2—3 条原始资料语句及相应的初始概念。

表2 开放式编码分析举例

2.主轴编码。二级编码,又称主轴编码(axial coding),目的是分析范畴之间存在的潜在逻辑联系,提炼主范畴[4]。根据开放性编码中的不同范畴在概念层次上的相互关系和逻辑次序进行归纳,共发展出4 个主范畴,每个主范畴及其对应的开放式编码范畴如表3 所示。

表3 开放式节点与主轴编码节点分布

3.选择式编码。选择式编码是将主范畴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分析总结核心范畴,并探究核心范畴与主范畴以及其他范畴之间的逻辑关系[4]。研究确定核心范畴“高职院校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的影响因素”,“故事线”概括为:国家政策、社会环境、教育资源与学习效能对高职学生的职业教育认同存在显著影响。分析资料发现,国家政策下属的国家重视职业教育、政策了解情况是触发学生职业教育认同的认识条件;社会环境下属的就业前景、学历崇拜、社会需求、社会评价为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提供了外在的环境支持;教育资源下属的校企合作、师资力量、技能竞赛等,为学生的职业教育认同提供了平台支持与学习资源,属于工具性条件;学习效能下属的学习体验、学习氛围、学习收获等则成为学生对整个职业教育认同的直接影响因素。围绕核心类属构建了职业院校学生职业教育认同的影响因素模型,四种核心要素并非独立发挥作用,它们既有各自的作用方式,又与其他要素相互影响,相辅相成,如图1 所示。

图1 学生职业教育认同的影响因素模型

4.饱和度检验。为保证扎根理论研究的科学性以及结果的准确性,研究对另外的1/3 的访谈记录进行理论饱和度检验,结果未发现新的范畴,范畴内部也没有产生新的概念[5]。由此,本研究所建构的职业院校学生职业教育认同影响因素模型实现理论上的饱和。

三、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教育认同现状分析

从“技术”“职业”“教育”三个维度分析高职学生对职业教育的认同有其合理性。技术作为现代职业教育的核心构成要素,渗透教育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帮助学生在接受课程的过程中将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6]。“职业”是学生步入社会后获得的社会角色,源于学生的谋生,指向社会归宿[2]。“教育”包含职业伦理、职业精神等默会因素以及手脑并用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终身学习意识与学习能力,更强调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职业需求决定社会需求,学生通过“技术”“教育”最终的身份角色指向“职业”,成为具有专业能力和职业资格的职业人,获得稳定的职业生存与发展能力。

(一)“技术”认同:职业胜任力能激发学生内生发展活力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专业性与职业性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这也是作为类型教育的基本特征[7]。高职学生相比于理论知识的学习,更倾向于系统掌握一门技术,通过获得技术性知识与能力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与技能素养,增强未来个体在职业或岗位选择上的优势。首先,高职学生普遍认为自己相对于普通本科的学生而言,有技术技能上的优势,“大专生也是有一技之长,就业不比那些本科生差。”(S10)高职院校通过设立专门的实训基地与实验设备,假期社会实践与平时的专业教育紧密结合,要求学生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核心技术知识,尤其是实操知识,来辅助解决专业发展中的一般问题。因此,高职学生有利用专业知识与丰富的实操经验熟练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比较优势,能适应来自多方面的挑战,同时具备职业或岗位相匹配的较为完备、合理的能力结构,从而胜任未来的工作岗位。其次,在职业生涯发展中,多数高职学生认为只要好好锤炼技术和技能,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就可以有很好的职业发展空间,而且有可能成为社会高度认同的“大国工匠”。“只要我认真努力,我就能够成为技术精湛的工匠,未来会有更高层次的职位和更大的发展空间。”(S4)由此,笔者认为,高职学生普遍有比较积极的技术技能情感态度,追求卓越的工作态度和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优良品质,在接受高职教育的过程中有良好的学习体验,能在实践中切实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二)“职业”认同:劳动市场不公平对待导致身份质疑,职业选择受限

社会环境是学生职业认同形成发展的背景和基础。一方面,不同的学习内容层次导致学生职业适应感较低。职教本科院校和专科层次的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实践操作与学习内容上有明显的区别。接受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学生有更多接触企业师傅与动手实操的机会,而接受专科层次教育的学生学习的内容较为基础,涉猎广泛,缺乏对某一专业知识比较透彻的认识,专业理论知识与综合技能知识总体上不太牢固,岗位适应能力较本科生有较大差距。当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接受的职业资源越多,未来选择的职业越有声望时,学生个体对职业教育越会做出积极的认同和评价[8]。正如一名职教本科院校的学生所言:“学校会分奔驰班、戴姆勒创新班等,像奔驰班教室里面的机器设备都是由企业提供的,我们会学习奔驰企业文化以及零件结构等课程,非常先进,实习待遇也很好,所以毕业后学生基本上都会留在这个企业,在这种学校我受到的教育还是很终生受益的。”(S12)另一方面,企业与用人单位对学历的限制导致高职学生在就业中面临困难。“我打算专升本,虽然我学习了很多在银行工作中的工作技巧,但是银行的招聘还是本科学历起步,本科学的应该会比专科学的内容更广泛一些,所以职业选择也会更多吧。”(S5)高职学生在劳动力市场中处于比较边缘的弱势地位,这种来自就业市场上的区别对待容易抹杀学生对职业教育的认同感,容易产生职业选择的无序和断层。此外,工作中高职学生的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也会导致其就业状态的不稳定性。公平的职业需求得不到满足,学生逐步产生作为职业教育群体的质疑,以期通过提升学历的方式改变专科身份,不利于他们以积极、开放、乐观的心态面对职业教育。

(三)“教育”认同:学生技术技能与综合素养共同发展体系有待形成

职业教育不仅重视培养学生的技术技能培训,而且还要在学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培养过程中渗透工匠精神,注重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提升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具备优秀的品质。调查发现,工匠精神在高职院校的培养过程中有较大缺失,部分学校过分注重技能考核,忽视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们在学习和操作中,老师会强调动手能力的培养,但是思政课上老师会提到精益求精、持之以恒这种工作品质。”(S5)也有部分学校有意将工匠精神渗透在日常的教学与实操中,例如,聘请大国工匠专门进学校开展讲堂,与学生在教学与技术研发中探讨职业精神;日常在实验课上进行现场教学,借助企业教师的指导,将学校专业知识与企业文化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开展形式多样的技能大赛,充分利用学生赛前准备、师生协助等进行经验交流,促进学生群体间的交往与合作,在思维碰撞中谋求创新。“我在跟老师交流的时候能了解到老师对这个项目的看法,给了我不同的思路,老师提出来的关于汽车减震的结构,不仅有书本上所介绍的结构,还能再分出一些部分,通过研究新型的结构去提升汽车的减震感,这是我在课堂中学不到的知识。”(Q15)参与这种教育的学生对大国工匠的了解不拘泥于普通的手工匠人,并且能把工匠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实践工作与未来发展,提升自身的主观自觉性,形成良好的职业态度和职业道德,实现个体才能与市场需求的有机关联[9]。这部分学生对职业教育的学习体验感很强,能形成比较充实的职业道德与职业能力,反映在学习上也有比较积极的学习态度。虽然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中已经努力融入了工匠精神,但多存在于人文教育和思政教育中,学生技术技能的培养与技术创新、职业责任心等素质的培养不同步,培育效果不明显,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职业教育的认同。

四、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教育认同影响因素分析

通过对访谈资料的深入分析发现,高职学生对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持有比较积极的态度。基于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笔者确定了影响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教育认同的四大因素,即国家政策、社会环境、教育资源、学习效能,它们共同作用影响学生对职业教育的认同。

(一)国家政策

健全的职业教育体系和完善的政策法律体系对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必不可少[10],是提高高职学生职业教育认同度的重要保证。2019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深化职业教育改革,首次明确提出“推进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11]。2020年,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提出“把发展专科高职教育作为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方式”[12]。2021年《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25年,职业教育类型特色更加鲜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基本建成,技能型社会建设全面推进”“到 2035年,职业教育整体水平进入世界前列,技能型社会基本建成”[13]的主要目标。三个文件相互衔接,逐级递进地为职业教育改革搭建了系统又规范的政策框架[14]。国家政策宏观上对社会资源的配置具有强有力的引导作用,微观上对职业教育群体的心理与社会认知产生直接影响。政策内容本身就具有积极的价值引导功能,“大国工匠”“技能型社会”“类型教育”等词汇逐渐走进学生视野,冲击着学生固有的价值标准和选择。这些政策文件不仅明确了社会所倡导的价值指向,还有助于在全社会形成人人、处处、时时可学习技能的文化氛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了职业学校学生和普通本科生在升学、就业、职业晋升上享有平等机会,事业单位与国有企业等在录用、招聘技术岗位时重点考察技术技能水平[15],这些措施从根本上提升了学生对职业教育的价值认同,影响着学生的归属感。学生感受到国家对职业教育大力支持的同时,也能切实体会到职业教育肩负的重大职责以及国家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意愿。

(二)社会环境

技能人才对接产业需求,是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的必然要求[10],社会环境对技能型人才的选择与期待是学生衡量职业教育价值的主要标准之一。由于我国宏观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布局的转型升级,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加速转向技术密集型产业,出现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也变革了新的生产方式,高级技术技能类工作岗位以及其他新兴技术类职业不断涌现[16],需要大量掌握某一门特殊技能的高精尖人才与复合型人才,这对学生的技术水平与研发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教育需要培养学生更多的工作能力,学生也要能够有效应对非常规与新颖的工作活动,并不是简单的运用技术[17]。产业结构的升级与调整为高职学生提供了更好的发展空间,科技的发展与完善使技术创新成为高职人才必需具备的重要素质,各类职业正在慢慢得到社会的认可与尊重,也使得高职学生的选择变得多样化。但不可忽视的是,就业的外部环境仍然十分严峻,大部分社会主体对高职学生的能力和技术缺乏认可,并且社会机构以及学校尚未整合社会资源,学生在就业中缺少产教优势、行业资源、校友资源的支撑,缺乏社会关注和帮扶,很多优秀的高职学生丧失实现优质就业的期待和公平竞争的机会,这也影响了其对职业教育的认同。

(三)教育资源

技能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18],为了构建高质量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全面推进技能型社会建设,我国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机制,致力于培养符合地区产业特色的各类技术技能人才,精准对接区域市场,并将产教融合政策的具体实施投放在高校的学科专业改革中进行,大力促进学校专业改革与企业共建,增强校企良性互动[19],有针对性地培养技术技能类人才,加快人才对接。例如,企业与学校共建产业学院、创新班、联合实验室等培养单位,以企业为主,学校为辅共同拓展人才培养新思路,促进专业知识与技能的高效转化,不断提升高职学生对行业企业及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适应性,让学生在“做中学”的过程中深化技能知识的学习。另外,教师队伍的素质决定着教材与教法改革成效,也关系着“产教深度融合工作最后一公里是否打通”[20],所以近年来高职院校尤其也注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例如,学校通过对接企业,面向校内外聘任科研助理与产业教授,与企业共同开展课题研究等,积极提升教师的科技服务与教学实践能力,壮大“双师型”实践教学队伍。

(四)学习效能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了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和行动能力,即学生在岗位中运用专业知识和技术以完成相应岗位技术实操任务,并达到相对应的职业资格认证要求的素质和能力[21]。学生职业行动力的培养与提高应建立在其学习效能感以及全面发展需要的基础上。访谈中发现,学生在学习、活动、实习中可以提高自己的自我发展规划能力、交流沟通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部分学生在领导和组织团队进行比赛的同时,能够带领团队成员完成共同目标,具有领导能力与责任担当意识。而这些能力也与未来的职业紧密联结,是学生胜任工作所必备的核心能力。作为职业行动能力逐步提高的学生主体,自主学习与自我管理能力也会在学习与交往中得到吸收和转化,不断提升自己的社会能力与个人能力,不断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增强对社会的适应性。多方面能力的提高能够帮助学生获得自信与成就感,提升学习动机,而较高、较强的学习动机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还会激励他们进行课堂互动,从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逐步发展为对学校的认同与接纳,以及对职业教育呈现积极的态度。相反,也有少数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出现“混日子”的心理与行为,这样就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少良好的学习体验,对学习的知识与技能以及未来的职业选择也呈现茫然的态度,这也导致了职业教育的积极作用出现偏差。

五、结语

高职教育是我国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不可或缺的教育类型,增强学生的职业教育认同与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互为前提[22]。因此,拓宽中高职生源,全面建设技能型社会,应着重提升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快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与用人市场的良性循环。首先,国家层面应落实新职业教育法,完善学历教育与培训并重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3],职业培训的对象由学生拓展至全社会成员,紧密对接产业升级与技术变革趋势,完善产教融合办学体制,建立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其次,积极推进企业与学校的深度合作,建立校企命运共同体,将高精尖技术型人才的培养纳入企业发展战略,深度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和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计划。最后,学校要紧跟产业结构的变革步伐,提供高质量的学校内部治理与服务保障,及时调整专业布局,培养学生的跨知识、跨能力、跨岗位的职业行动能力,以彰显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功能。

猜你喜欢
技能职业高职
高级技能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职业写作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我爱的职业
画唇技能轻松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