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新见《宋故安定席处士墓志铭》考论

2023-10-19 09:25
关键词:门生伊川程颢

刘 祥 辉

(洛阳师范学院 河洛文化研究中心,河南 洛阳 471934)

洛阳新见《宋故安定席处士墓志铭》(简称《席处士墓志》)出土于宜阳,现藏于私家,洛阳师范学院河洛文化研究中心收藏有该志石拓片。该墓志由二程门生刘立之撰文,李处遯书丹,志文记载了处士席彦正的家族世系、个人品行等内容,尤其涉及二程门生故旧及部分姻亲状况,可与《宋元学案》《二程遗书》《二程集》等文献相印证,对于我们了解二程先生的社会关系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同时,墓志书法俊秀雅正、温润平和,乃宋代墓志楷书之精品,有助于我们了解宋代墓志楷书书写情况。墓志反映了二程及其门生学业传承之谱系,以伊川书院为代表可见宋代书院发展盛况。

一、墓志录文

据《席处士墓志》志石拓片可知,该墓志呈方形,长约62厘米,宽约62厘米。志文22行,满行31字,全文439字(见图1),现将该墓志志文迻录如下。

图1 宋故安定席处士墓志铭

朝散郎前管勾鄜延路经略安抚使司机宜文字云骑射尉赐绯鱼袋刘立之撰河南李处遯书

君姓席氏,名彦正,字圣蒙,世居洺州之肥乡,后迁汶上。曾祖讳自南,赠兵部侍郎,妣解氏封宝应郡太守。祖讳平,事仁宗为侍御史,质直敢言,以秘书监致仕。妣贺氏,新安县君。靳氏长寿郡君,王氏。父讳延年,任太常寺奉礼郎,妣程氏、梁氏。君,伊川先生程正叔女兄之子。为人和厚坦夷,与物无竞,行己待人,一出忠信。平居未尝见戚容、愠色,中外亲和,知称为长者。伊川先生特所知爱,妻以其女,遂留学先生之馆。四方从先生学者,无不与君亲善。居洛,几二十年,其涵濡渐渍,所存蕴可知矣。绍圣四年七月十日以疾终,享年四十一。君色温而气和,识其面者皆爱之,及其止也市井坐肆之人,亦皆嗟惜。子四人,邈习进士业,迥成童而卒。二幼亡,一女尚幼。呜呼!君可谓善人君子矣,而不克寿,是可哀已。其所编录前言往行,遗文、逸史有益于世教者甚多,皆未及成书,将以崇宁元年十二月庚申,葬于伊川韩城之西。其子求于志其墓,余与君同游伊川先生之门,知君为深义不敢辞,铭曰:仁者寿,不仁者夭,天理昭然,兹惟常道。仁厚如君,所享宜遐,胡为止此,善类悲嗟。十宅伊原,归安深厚,报施无虚,宜观厥后。刘习刊。

二、志主与撰文者、书丹者的关系

志文曰:“君,伊川先生程正叔女兄之子。”即席彦正乃伊川先生程正叔姐姐的儿子。程颐,字正叔,因长期在伊川“伊皋书院”讲学,故被称为“伊川先生”。志文表明程正叔与席彦正为甥舅关系。程晌《太中自撰墓志》一文载:“男六人,长应昌,次天锡,皆幼亡;次颢,承议郎宗正寺丞,先卒;次颐,今为通直郎;次韩奴、蛮奴,皆夭。女四人:长婆娇,幼亡;次适奉礼郎席延年;次冯儿,幼亡;次适都官郎中李正臣。”[1]165席延年即席彦正之父。《席彦正墓志铭》与《太中自撰墓志》两文之间可以相互印证。程颐,乃程颢胞弟,《宋史·道学》列有其传记[2]12718-12723。程颐在伊川讲学期间,培养了大量弟子,席彦正亦是其门生之一,“遂留学先生之馆。四方从先生学者,无不与君亲善”。又因席彦正表现优异,品德高尚,程颐特将其女许配与席彦正,故志文曰“伊川先生特所知爱,妻以其女”,即席彦正娶了舅舅的女儿为妻,所以席彦正与程颐之间,除门生、甥舅关系外,还有岳父与女婿这一层关系。

《伊洛渊源录》载:“刘立之,字宗礼,河间人。叙述明道先生事者。其父与二先生有旧,宗礼早孤,数岁即养于先生家,娶先生叔父朝奉之女。郭雍称其登门最早,精于吏事云。”[3]356从此文可以获知刘立之的父亲与程颐、程颢有故交,刘立之幼孤后被养于二程家中,并且娶了明道先生程颢叔父的女儿,与程颐程颢遂成为(堂)郎舅关系。同时,刘立之还成为二程最早的门生,所以刘立之与二程间既有郎舅之份,又有师生之谊。程颐撰《叔父朝奉墓志铭》中载:“叔父名珫,字季聪……,先公太中之季弟。……女二人:长适承议郎刘立之,次适进士王霂。”[4]656叔父即二程父亲程晌的四弟程珫。又《二程遗书》载:“先人早世,立之方数岁,先生兄弟取以归,教养视子侄,卒立其门户……立之从先生最久,闻先生教最多……。”[5]376此也记录了刘立之幼孤被收养并成为程颐门生的事实。席彦正是程颐的外甥加女婿,刘立之与程颢、程颐为(堂)郎舅关系,刘立之应是席彦正的长辈。程晌的女儿嫁给了席彦正的父亲,程珫的女儿嫁给了刘立之,席彦正应称刘立之为堂姑父。如果从席彦正娶程颐女儿这边算,席彦正又可称刘立之为堂姑丈。但刘立之、席彦正又都是程颐的门生,他们之间也是同门关系。

朱熹撰《伊洛渊源录》卷十三“程氏门人无文字记述者”条记载:“李处遯,字嘉仲,洛人。后为中书舍人,溺死维扬。”[3]359李处遯乃洛阳人。黄宗羲《宋元学案》“刘李诸儒学案”条载:“……李处遯、林大节、张闳中、邵溥、李处廉,并伊川门人,安定、莲溪再传。”[6]1081又《永乐大典》载:“二先生之门人,前有故给事中朱光庭,吏部尚书邢恕和叔,太学博士刘绚质夫……,后有秘书省正字吕大临,与叔起居郎刘安节,元承给事中刘安上,元礼尚书右丞许景衡,少伊,殿中侍御史马伸时中,国子祭酒李朴先之,右谏议大夫李处遯。”[7]3799从上述三条史料,可知李处遯为程颐门生。同时,黄宗羲《宋元学案》之“明道学案”“刘李诸学案”也记录了刘立之同为明道先生、伊川先生门生的事实。“明道学案”载:“刘立之、朱光庭、田述古……明道续传。”[6]535“刘李诸学案”载:“刘立之、朱光庭、朱右、刑恕,并明道、伊川门人,安定、莲溪再传。”[6]1061可见刘立之与李处遯同为程颐门生。结合席彦正,他们之间的关系就清晰了,李处遯与之有同门关系。

综合上述分析,可知席彦正与程颐有甥舅关系,同时又娶了程颐的女儿,与之又形成翁婿关系,同时亦是师生。刘立之父亲与二程有故交,幼孤后被程家收养,娶了二程的叔父程珫的女儿,所以与程颐形成(堂)郎舅关系,同时亦有师生名分。李处遯为程颐门生,他们之间通过程颐形成同门关系。所以席彦正卒后,基于他们之间的同门关系,由刘立之撰文、李处遯书丹,就很容易理解了,志文曰:“其子求于志其墓,余与君同游伊川先生之门,知君为深义不敢辞。”

三、墓志所见宋代书法

《宋故安定席处士墓志铭》的书丹者李处遯为二程门人。据《伊洛渊源录》记载李处遯为中书舍人,宋代中书舍人为中书门下属官,前期为虚职寄禄官,元丰改制后参与起草诏书等机密之事,地位极为重要。唐宋许多著名书法家曾担任过中书舍人一职,如褚遂良、虞世南、柳公权、徐浩、蔡京、苏轼等。考虑到中书舍人的特殊性,李处遯书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北宋中上层文职官员的书写情况,对于了解宋代书风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李处遯《宋故安定席处士墓志铭》书丹以楷书书写,整体呈正中平和、圆润秀美的风格。在笔画方面,多用中锋,无论是起笔还是收笔,点画用笔匀稳,形成珠圆玉润的效果,如“正”“平”“言”等字。横画与竖画皆多用均匀细笔,加之笔画公正平和,造成俊秀润朗之感觉,如“书”“居”“坦”等字。捺画上,无论是平捺、斜捺,亦或是反捺,皆以尖起笔,由细缓粗,又如平和之境,如“之”“遐”“及”“太”“夷”“厥”等字。在撇画上,竖撇、孤撇亦以尖笔起,多以匀细处之,如“厚”“戚”“井”等字;笔画多者,其短撇多以细笔,如“馆”“程”“城”等字,笔画少者,其短撇多用粗笔,如“尚”“将”“为”等字。竖画方面,多用悬针竖,如“所”“十”“中”等字。在结体方面,其疏密结合、伸缩有度,呈现平正安稳之特点。从上述笔画、结体方面的分析来看,李处遯书法应师法于唐代虞世南与欧阳询,又在两者基础上吸取颜真卿早期笔画特点,形成正中平和、圆润秀美之风格。

李处遯这种平和圆润、俊朗端正风格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唐末五代流行的“清劲”书风。唐末五代的国子监、太学等机构,多刊刻石经立于门前以供士子学习,其所刊刻石经多以虞欧之体。如此一来,唐代虞欧所代表的“清劲”书风便在宋代初期风行起来。明代王绂在《书画传习录》记载:“今所传西安石经,皆是正书,且多属欧虞笔法,知其李唐人所书无疑……。”[8]92宋代米芾在其《书史》中讲道:“唐末学欧尤多,四明僧无作学真字八九分,行字肥弱,用笔宽,又有七八家不逮此僧,唐贼张廷范亦学欧阳询,多有此贼跋……。”[9]53我们从蔡京所书《苏淑墓志》中也可以看到这种“清劲”书风的影响。比较李处遯所书《席彦正墓志》,其两者在笔画、结体方面与蔡京《苏淑墓志》存在较多的相似性。

四、墓志所见宋代书院教育

席氏墓志云:“伊川先生特所知爱,妻以其女,遂留学先生之馆。”这段志文中提到了“留学先生之馆”。此处“先生之馆”即程颐所创办的伊川书院(伊皋书院)。彼时洛阳乃北宋之西京,是北宋重要的经济文化重镇,有大量文化名人荟萃于此,除程颐、程颢外,还有邵雍、司马光、文彦博、尹惇、富弼等人,或讲学授徒、著书立说,或耆英聚会、影响时局,洛阳实际上已为北宋当时的文化中心。基于此背景,洛阳的书院教育尤为发达。时河南府各州县有书院九处,分别为伊川书院、嵩阳书院、嵩洛书院、颍谷书院、首阳书院、同文书院、和乐书院,其拥有的书院数量远超东京开封、北京大名府和南京应天府总和。其中,最为知名的就有程颐所创办的伊川书院及参与讲学的嵩阳书院。

程颐除短暂任职西京国子监教授、宣德秘书省校书郎、崇政殿说书等官职外,绝大部分时间居于洛阳授徒讲学。元丰五年(1082),程颐向时任河南知府兼西京留守的文彦博致信,求龙门庵地以办学授徒。文彦博以“龙门久芜,虽然葺幽,岂能容之”[10]16为由,决定将自己位于阙南鸣皋镇的一处庄园送给程颐,以助其办学授徒所用。程颐之孙程晟对此有所记录:“正房五间,伊川祖煮书之所。东房三间,西房三间,门第群居。大门一间,匾曰:‘伊皋书院’。”[10]16席彦正在伊川书院成立前就跟随程颐学习洛学,在伊川书院创办后,更是得到伊川先生赏识,故有“留学先生之馆”的记述。

程颐之胞兄程颢,字伯淳,号明道,世称明道先生。在其任职晋城令时曾广置学校并创办书院培养人才。程颐所撰《明道先生行状》载:“诸乡皆有校。暇时亲至,召父老而与之语。儿童所读书,亲为正句读;教者不善,则为易置。”[11]147同时其“择子弟之秀者,聚而教之。去邑才十年,而服儒盖数百人矣”[11]147。雍正《泽州府志》记载:“宋程子令晋城,于城北建设学一区,亲为民子弟正句读,今尚名书院村。”[5]169这个“书院村”即后世所称“明道书院”。志文的撰写者刘立之,早先受业于程颢,程颢去世后跟随程颐在伊川书院学习。其曾对程颢任晋城令兴学授业之事有所记载:“为令晋城,其俗朴陋,民不知学,中间几百年,无登科者。先生择其秀者,为置学粮具,聚而教之,朝夕督厉,诱进学者,风靡日盛。熙宁、元丰间,应书者至数百,登科者十余人。”[1]165

程颐所创办书院,不仅招收社会上慕名而来之人,其亲友子弟亦在书院中学习以备应举之业。席彦正、刘立之既是二程之亲友,又是其弟子。从中可窥探书院所教之人既有社会平民,也有其亲属,他们通过书院教育致力科举仕宦之途。如志文中所提:“子四人,邈习进士业。”席氏家族作为当时的官宦氏族,其子孙也积极应备科举之事。可见为考取功名而读书受到宋代各个阶层所趋,二程所办书院承担了“进士业”的部分培养功能。程颐在《明道先生行状》中说:“先生自十五六时,闻汝南周茂叔论道,遂厌科举之业,慨然有求道之志。”[11]147二程主张“言学便以道为志,言人便以圣为志”[5]230。把求学与道相联系,学子成为有道之士便可以通过科举入仕,为国出力。因此,二程所办书院教育在应“进士业”的同时,还承担“传道”的角色。因此二程所办书院成为“洛学”的主要传播地,吸引了大批学子入院学习,如被称为“程门四先生”的谢上蔡、杨龟山、游定夫、吕蓝田,他们继承了二程的“洛学”,并将之进一步发扬光大。

猜你喜欢
门生伊川程颢
程门立雪
伊川之歌
两汉名碑注译
——鲁峻碑碑阴
伊川: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
程颢辨诈
坚定文化自信 打造厚重伊川
论程颢对王安石变法的立场
人大专题“问”金融 助力伊川大发展
“弟子”与“门生”有区别
切瓜分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