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 婷,陈 兵
(1.广东财经大学 人文与传播学院,广东 广州 510320;2.安徽财经大学 文学院,安徽 蚌埠 233017)
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推进高校综合改革、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1],提出大学生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高校要坚持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大力支持大学生投身创新创业实践。各地高校紧紧围绕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着力构建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打造一批创新创业教育特色示范课程,不断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训,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探索。
目前高校新闻传播学科能积极应对传媒行业的发展需求,立足数字媒体内容开发、视频策划及制作、直播带货等领域,实施创新创业教育项目,使学生能力得到质的提升,既活跃了行业市场,也有效提升了毕业生就业率。然而,新技术发展使传媒行业迭代更新速度加快,媒介融合场景多元且复杂,技术工具学习和应用难度加大,使新闻传播学科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开展面临诸多挑战,较好示范作用的案例及成熟的孵化模式较为缺乏。从参与及实施的“主体”“内容”“环境”角度考查,新闻传播学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仍存在一些问题。
高校新闻传播学科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主体是师生。从教师层面看,一些教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站位不高,没有主动作为。一些教师因个人能力有限,导致双创教育“理论”和“实践”存在两张皮现象,不能有机融合。教师团队化合作较为薄弱,单一课程无法开展多元知识交融型的双创教育。从学生层面看,学生对各类创新创业项目的政策解读能力和项目执行效力较弱,以获奖项目及创业公司引领的方式提高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尚未形成。因创新创业项目的时间安排、政策解读、技巧需求等原因,学生项目团队成员的高效组合及“以老带新”存在诸多问题。
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需要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实践教学、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目前,一些高校新闻传播学科尚未围绕“单门课程、课程联盟”“专业发展、学科发展”“学院发展、学校发展”的微观、中观、宏观目标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并未构建从教师教学到专业教育再到教育机构发展的完整链条。
高校新闻传播学科创新创业教育与面向技术创新和数字经济需求的传媒业程度不一地存在脱节问题,教育模式相对传统老旧,学科专业教育与传媒业未能紧密结合,学生无法提前进入职场“预热”。这使部分学生专业学习“坐井观天”,与高速发展的行业接触机会不多,尤其是在一些非一线城市的地方院校,即使有市场化专业,却和行业市场发展处于一种“屏蔽”状态,未能与行业建立互动机制。
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生产流程和运行机制发生巨大变革,产业迭代问题频现,新闻传播学科毕业生和市场需求人才对接的矛盾显现。求职困境压力和媒介发展环境促进了就业的多元化和自主性,创新创业成为新闻传播学科人才就业的一个重要途径。近几年来自媒体职业化井喷式发展,自媒体创新创业呈多元化。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导向优化新闻传播学科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构建新的课程体系,提高创业知识的系统性及与行业发展的适配性;需要对人才培养课程内容进行科学的顶层设计,尤其需适应互联网内容运营、数字化影视制作、文创产业、直播、人工智媒等行业人才需求。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转型发展环境进行解析,联合相关专业课教师,联动行业基地,引入行业前沿知识,对新闻传播学科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多维度“会诊”与优化,形成与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主动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层次性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2]。基于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新闻传播学科创新创业教育应突出课程间、知识模块间的联系,构建理论学习的层次性,提升创新创业的能力基础。应改革目前新闻传播学教学模式,将双创教育融入课堂教学活动,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通过建立集群化课程体系,结合传媒流程化作业所需的各项专业技能以及社会发展动向,设立科学思维与媒介技术、创新创业与拓展实践、中华传统文化与跨文化传播等课程模块,设立理论课、实践课、研讨课、前沿技术课、行业讲座课等课程体系,建立创新创业特色示范课、混合式示范课、课程思政示范课,打通课程壁垒,建设多元、融合的课程联动体系。以粤港澳大湾区G财经大学新闻传播学科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为例,其抓住财经院校特色和优势,搭建新闻传播学与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等学科桥梁,建立教师课程联盟,打造“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拟态工作室—双创竞赛—创新创业公司”为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块,形成特色化地方财经院校新闻传播学科的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模式。
新闻传播学科创新创业教育要加强产教融合,进一步增进与企业、政府以及相关机构的教育联动,聚集多方力量促进学生参与实践环节教学,参加各种形式、不同层次的创新创业“双创”竞赛,并在此过程中开展项目式团队作业、进行沙龙化讨论学习、建立拟态工作室等,实现由课程实践教学到双创竞赛再到创新创业实际落地的产教融合模式。积极实施“行业进课堂”,让行业设计命题,开展有实效价值的课题研究,参与课堂实践项目指导,同时,让“学生进行业”参观、实习实践,实现双向互动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双创项目有更多的成果输出。
此外,鉴于高校新闻传播学科创新创业教育存在师生参与动力不足问题,应构建其动力保障机制。在学生评优评先中,将创新创业教育项目成果纳入评优评先指标体系中,并打通素质拓展学分和创新创业项目的关联,鼓励学生在学分制管理中积极开展创新创业项目。在当前“新文科”[3]建设大背景下,要制订创新创业示范课堂、示范项目等管理奖励办法,鼓励高校院系建立专业课程联盟,打造跨专业、跨行业的创新创业团队,形成较为完整的创新创业知识体系,以有效推动新闻传播学科创新创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高校新闻传播学科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要有效贯通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教育教学各环节,实现创新创业动力机制内化于心,课堂联动外化于行,把握地方区位站位,打造特色人才培养模式。以粤港澳大湾区G财经大学新闻传播学科为例,其聚焦激活动力、课堂教学、课程联动、实践实训、湾区联盟、孵化转化等要素,创设了“动力机制、课堂项目、课程联动、产学交融、区域特色”的“五维立体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见图1),成功构建了横向交融、纵向贯通,全程化、进阶化的新闻传播学科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图1 G财经大学新闻传播学科“五维立体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高校要组织一批有一定的创新创业经验的教师发挥带头作用,逐步开展引导式课堂、讲座、沙龙,让师生了解创新创业双创项目的开展流程、参与要领,提供资源整合、行业资讯、技能训练技巧等扶持,提升师生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积极性。
如G财经大学新闻传播学科以广东省网络传播治理研究中心为依托,邀请政界、产业、学界专家走进创新实践教育课堂,讲授系列前沿知识。另外,启动校外行业导师加入创新创业教育,聘请传媒公司、广告公司、媒体等机构资深专家进入双创项目,共同推进有实效性、接地气、有孵化价值、转化力强的项目,形成新闻传播学科创新创业教育的外部合作运行机制。
创建拟态新闻传播工作室,以 STEAM 教学模式[4]将项目植入课程实践,纵深开展主题式实践项目,进行一系列实操化管理,构建“团队组建—主题创意—实施落地—产品呈现—双创转化”为一体的课程实践项目工作室模式,将团队人员、项目主题、项目实施、产品制作、双创培育融合于具象化的工作室项目,并通过组织模式、人性化管理探讨创新创业最优成果转化方式。如G财经大学新闻传播学科的赤沙传媒工作室、星影融媒工作室,均成功入驻学校创谷,其创立前期成果均是在教师课程中挖掘并“裂变”而来,经过师生共同打磨作品,进一步实现双创转化,得到社会好评。
建立“新文科”理念下的跨学科创新创业团队,以“抱团取暖”的方式拉动相关课程进行跨系、跨学院合作,打破行政划界,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深化创新创业教育。建立专业课程联盟,通过一门课程带动知识模块链条上的几门课程,共同锻造创新创业教育项目,以团队化力量,打造明星创新创业教育项目,孵化创新创业公司,使其达到向“挑战杯”“互联网+”等国家级双创项目冲击的水平。
打造新闻传播学科产教融合的创新创业协同育人平台,要把新闻传播学科的专家学者等资深人士“请进来”,举办数字时代新闻传播的实训讲座,为学生指导创新创业项目,提升学生对项目的领悟力,同时也能够更快地与行业接轨。要借助校方签约的实习实践基地等“走出去”,带领学生深入新闻传播行业,进行相关访谈调研,让学生零距离接触行业前沿,及时了解行业发展现状,有效对接行业发展需求,更好地吸收行业“实践知识”,并且联动行业组织开展创新创业的实地实训项目。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要紧密结合,既以地方经济发展支持与引导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又以地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对接助推地方经济发展。对于新闻传播学科而言,要善于抓住区域经济优势,尤其要借助地方文化资源优势,把地方特色植入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打造和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品牌。G财经大学新闻传播学科深度挖掘岭南文化,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植入地域优秀文化基因,并将其融入“课程思政”及实践教学,初步探索、走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