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定西公路建设中的工程地质问题分析

2023-10-18 12:48沈世科赵天宇
地震工程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漳县岷县定西

沈世科, 赵天宇, 安 亮

(1. 定西市道路运输管理局, 甘肃 定西 743000;2. 甘肃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甘肃 兰州 730030)

0 引言

定西作为甘肃省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节点城市,提高灾害预防能力是工程建设与维养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境内地质构造复杂,新构造运动强烈,滑坡、泥石流、崩塌、黄土湿陷等工程地质问题频发[1-4],对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构成潜在威胁。以公路、铁路为主的长线工程建设往往跨越不同的地质条件,给工程建设的安全性带来严重制约[5]。

我国学者主要对定西工程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易发分区、危险性评价等方面做了研究。定西市安定区地处黄土丘陵沟壑第五副区,地质灾害发育,境内黑山沟流域山洪易发,根据工程地质环境及地质灾害发育特征,有重点防治区、次重点防治区和一般防治区三大类灾害分区[6]。王谦等[1]分析了岷县漳县MS6.6地震影响区内的黄土斜坡稳定性和震陷性并进行了地质灾害预测;陈大伟等[7]研究了“9·14”通渭大型黄土滑坡体的形态特征、结构特征和运动模式并揭示了滑坡的致灾机理。岷县2012年“5·10”群发性泥石流造成18人死亡和重大经济损失,我国学者运用Massflow、FLO-2D、ArcGIS分析了泥石流的流动特性、堆积扇范围、易发分区、危险性、强降雨灾害链损失等[8-10]。

甘肃省复杂多样的地质构造与地形地貌决定了以公路、铁路为主的线性工程在规划设计建设阶段极具挑战性,也对工程的安全运营与长期维护产生了不良影响。具有陇海铁路“盲肠”之称的宝天段受渭河区域性大断层的影响,沿线滑坡、泥石流等频发,多次破坏线路、摧毁桥隧、危害站房,铁路常处于半瘫痪状态[11]。兰渝铁路受则兰州至渭源沿线不良地质和特殊岩土的影响,线路方案的选择受滑坡和不稳定性斜坡的控制[12]。改建的国道316线天水稍子坡段路基30%被破坏,增加工程投资2 000多万元[13]。舟曲县“7·19”牙豁口滑坡造成前缘414县道约300 m被摧毁[14]。国道212线甘川公路岷江—白龙江段因频繁发生滑破坏路基路面,断道阻车时有发生[15]。诸如此类工程地质问题对工程产生影响的案例不仅在甘肃省内波及频繁,其他地区的案例也屡见不鲜。

目前学者们主要对定西地区部分区县的工程地质灾害特征进行了单一类型的细化分析与研究,大多是工程事故、地质灾害及工程病害频现后的剖析和总结,缺乏工程建设初期地质问题的实地调研与系统分析,无法为工程建设与安全运营提供保障。文章通过对甘肃定西既有公路与新建高速公路工程建设中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进行探讨,对其地形地貌、气象水文、工程地质特点与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概括分析,为交通工程建设和地方政府防灾减灾提供理论支撑。

1 地质背景

1.1 地形地貌

定西位于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西秦岭交汇地带。北部的安定区、陇西县、通渭县、临洮县、渭源县为黄土高原的丘陵沟壑区地貌,黄土覆盖广泛、墚脊起伏、地形破碎,主要有剥蚀-侵蚀黄土丘陵、堆积-侵蚀河谷平原、堆积-侵蚀山前盆地及侵蚀-构造中低山等四种地貌单元。南部的岷县与漳县海拔相对较高,主要地貌有河谷平原、河谷谷地、红层盆地、中山、低山、丘陵以及岩溶夷平面。

1.2 气象水文

定西属于北温带-中温带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区。以渭河为界将定西可大致分为北部黄土丘陵沟壑区和南部高寒阴湿区两种自然气候类型。前者包括安定、通渭、陇西、临洮和渭源北部;后者包括漳县、岷县和渭源南部。

据定西市气象站资料统计分析,北部黄土丘陵沟壑区降水分配不均,多集中于7—9月份,且多以大雨、暴雨的形式出现。降雨量从南向北、从山区向河谷平原递减而蒸发递增,分带现象十分明显,南部高寒阴湿区位于由东向西从温带半湿润气候向高寒湿润气候的过渡带上。降水量由山区向河谷逐渐减少,主要集中在5—9月,多以大雨或暴雨形式出现,具有局地性、高强度的特征,是泥石流、滑坡的主要诱发因素。定西地表河流有洮河水系、祖厉河水系及渭河水系,主要河流有洮河支流东裕河,祖历河一级支流关川河,关川河支流西河,以及发源于渭源县的渭河水系。

1.3 地质特征

定西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北缘,其西南缘为祁连—秦岭褶皱带,东北为祁连山—海源—六盘山褶皱带,为一近NNW向挤压凹陷盆地,盆地充填物主要由新近纪红层与第四纪黄土组成[16]。图1为甘肃省地震局的区域构造纲要,现代活动断裂、逆断层、走滑断层与隐伏活动断层明显。祁连山断块、西秦岭北缘断裂带北西西向左旋走滑断裂作用十分突出。北西向活动褶皱发育,逆断裂褶皱型地震也是一个突出的特征[17]。北部受陇西旋转构造和河西构造体系的影响,自震旦纪后长期隆起,直到中生代后期开始下降,沉积了下白垩系、新近系地层,第三、第四纪以来,一直处于上升隆起状态。

图1 定西构造纲要图Fig.1 Outline of geological structure in Dingxi

根据区域地质图及公路沿线地质调查结果,定西地区公路与地层的分布如图2所示。北部的黄土丘陵沟壑区第四系(Q)广泛分布,主要由黄土、冲积物、洪积物和沟谷堆积物及化学沉积物等组成。黄土以第四系上更新统马兰黄土为主,以粉粒为主,土质均匀,具大孔隙。在既有国道、省道、新建定西至临洮高速公路(定临路)、通渭至定西高速公路(通定路)、陇西至漳县高速公路(陇漳路)等公路中均存在。另外,第三系(R)在定西境内各个县区分布广泛,主要岩性为砂质泥岩、泥岩、砂岩夹泥岩、粉砂岩等。无论是早期具有世界施工难题的兰渝铁路胡麻岭隧道(兰州市榆中县与渭源县交界处),还是新建定临高速公路的胡麻岭隧道,由于新近系(N)疏松砂岩等软弱围岩自稳能力差,严重制约工程施工。

图2 定西公路与地层岩性分布Fig.2 Highway and stratum lithologic distribution in Dingxi

南部的高寒阴湿区主要分布有泥盆系(D)、石炭系(C)、二叠系(P)、三叠系(T)及第四系(Q)等。其中,二叠系(P)分布于漳县南部及岷县中东部,主要岩性为灰绿、深灰色砾岩、砂岩、泥岩,炭质页岩、深灰、灰黑色含炭板岩等。岷县与漳县的交界处的国道G212线的木寨岭隧道围岩为二叠系炭质板岩夹砂岩,大变形对隧道施工带来了极大困难。

2 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定西处于多种构造体系的复合部位,南北地形地貌差异明显。通过对定西境内既有高速公路、国道、省道、部分县道沿线的地质灾害点调查(图3)结果分析发现,公路建设中主要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有滑坡、崩塌、泥石流。

图3 定西地质灾害分布Fig.3 Distribution of geological hazards in Dingxi

2.1 滑坡

甘肃省滑坡分布广,活动性强,受外界影响较大,灾害的发生对农村、城镇、交通、水利、矿业造成了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岷县地区历史地震频发,2013年发生的岷县MS6.6地震诱发了大量滑坡,造成同震滑坡6 478处[18]。2019年通渭县常河镇发生“9·14”特大滑坡群灾害,滑坡造成经济损失1 994.7万元[19]。吴玮江[20]对甘肃省公路滑坡做了图像记录:2003年7月,定西—兰州高速公路因降雨引发边坡失稳影响正常交通;2005年1月,天水—定西公路通渭境内发生基岩滑坡。

按滑坡的组成物质,主要有黄土滑坡、黄土-泥岩滑坡、堆积层滑坡和基岩滑坡等四大类型。野外地质调查结果表明,安定区、临洮、陇西以黄土滑坡为主,通渭和渭源以黄土-泥岩滑坡为主。黄土丘陵沟壑区、河谷平原及特殊地质环境与滑坡的频发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高寒阴湿区内降水丰富,植被良好,区内地形地貌种类较多,地层岩性复杂。岷县和漳县以上四种类型的滑坡均有发生,但滑坡数量较少。

2.1.1 黄土滑坡

黄土滑坡的滑体主要由各类成因的黄土及次生黄土组成,分布于广大丘陵地带、河沟谷两岸。黄土及黄土状土垂直节理发育,具中等湿陷性,遇水易崩解,产生落水洞、地裂缝等,有利于雨水渗漏致使结构破坏,易形成陡坡或良好的临空面使斜坡失稳。单个滑坡体积较小,多成群发育,大部分为土质滑坡,具有阳坡多而阴坡少,支沟沟脑、支沟与主沟交汇处多而主沟两侧谷坡分布少的特点。黄土滑坡的滑体按滑面位置的不同分为层内滑坡和接触面滑坡两种类型。

黄土层内滑坡分布于定西境内黄土层较厚的黄土丘陵前缘较陡地带以及渭河、洮河等河流的阶地前缘陡坎,滑面为黄土中的垂直节理、裂隙,此类滑坡滑动面陡,一般在40°以上,多呈圈椅状。滑坡厚度较小,为中、浅层滑坡。由于该类滑坡滑速快,易造成较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如安定区北部G30高速大曲线半径处薛家洼滑坡[图4(a)]、岷县西江镇G212线附近的白家山滑坡[图4(b)]。黄土接触面滑坡在临洮县发育较为普遍,第四系黄土多以披覆形式沉积在白垩系泥岩、泥质砂岩组成的高低起伏的古地形之上。黄土沿着基岩接触面滑动,滑面受控于基岩的表面形态,易在暴雨或连阴雨之后复活。上覆黄土渗透性好,下部接触岩体渗透性较差,从而构成“双层异质”斜坡结构[21],该类滑坡多发于雨季或丰水年,在被切割的斜坡底部,常有泉水出露,如岷县西江镇G212线附近的马家台滑坡[图4(c)]。

图4 定西典型黄土滑坡剖面图Fig.4 Profile of typical loess landslide in Dingxi

2.1.2 黄土-泥岩滑坡

黄土-泥岩滑坡为滑体主要由黄土和新第三系、白垩系泥质岩等组成的滑坡,也称黄土-红层滑坡,主要分布在通渭与渭源两县,漳县和岷县分布较少,一般发育于河谷两岸及大型沟谷的中下游地形较陡、临空面较好的地段。滑体规模较大,以中深层为主,常成群成带出现。滑坡形态完整,后缘多为陡壁,前缘多形成鼓丘,混杂堆积,难辨层次,两侧多形成双沟同源。

水敏性、渗透性、节理发育程度等滑体的岩性是影响滑坡形成的重要因素。新第三系泥岩黏粒含量高,具较强隔水性,干燥时强度较高,遇水软化后强度迅速下降,形成软弱面(带),导致其上部坡体失稳。临洮唐家湾滑坡[图4(d)]的滑体由白垩系泥岩组成,为泥岩切层滑坡,滑坡轮廓形态特征明显,具有高陡的滑坡后壁、巨大的滑坡体、多级平台等滑坡地貌。古老的基岩裂隙发育、支离破碎,遇降水或地震易失稳产生滑坡。

2.1.3 堆积层滑坡

滑体由堆积于斜坡之上的各种松散堆积物组成,以基岩分布区较为发育,一般分布于河流及其支流岸坡较陡、易受河水侵蚀的地段。人为采矿堆弃的废渣也常引起堆积层滑坡。此类滑坡一般为浅层,规模以中小型为主,危害较轻,但为泥石流提供了物源,以漳县县道097王家沟下游发育的堆积层滑坡较为典型[图4(e)]。

2.1.4 基岩滑坡

滑体主要由层状软弱岩组成,其次为较坚硬、坚硬层状岩组成。基岩滑坡发育,主要分布于漳县城东部山地,此类滑坡一般为中浅层,规模以大中型为主,对人危害较轻,但对公路、农田危害较大,并且为泥石流提供了物源。此类滑坡以漳县省道209附近的董家庄滑坡较为典型[图4(f)]。

2.2 崩塌

对定西境内68处崩塌发生点进行调查分析发现,总体崩塌发生频率相对滑坡较低,除岷县崩塌发生的频率相对更低外,其余各县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崩塌,且以黄土崩塌为主。崩塌发生于黄土丘陵沟谷岸坡地带,地形切割强烈,沟壑发育,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对崩塌的形成具有最为直接的作用。

崩塌类型基本可分为黄土崩塌和岩质崩塌两种,以黄土崩塌发生的较多,岩质崩塌不发育。黄土崩塌主要发育在区内广泛分布的第四系上更新统风积黄土与黄土状粉土中。漳县基岩崩塌广泛分布,多为小型,破坏方式一般为拉裂式。岩质崩塌发育在河岸、沟道等零星出露的层块状新近系砂岩、泥岩组及北部峡谷出露的前寒武系砂岩、板岩及花岗岩中,其他地层中较为少见。破碎基岩陡坡稳定性较差,岩性对岩质边坡的崩塌具有明显控制作用。

2.3 泥石流

调查境内已发生泥石流的灾害点发现,安定、陇西、渭源、岷县与漳县发育最明显。通渭县挽近期新构造运动抬升较强,地势较高,河槽下切较深,泥石流成灾较少。通过对其余各县区泥石流特征进行调查分类整理如表1所列。

表1 定西部分县区泥石流调查统计

由表可知,安定、陇西、渭源等县区以泥流、泥石流发生较多,这两种类型分布各占调查总数约50%。临洮县洮河两岸沟谷地带在黄土丘陵区,以泥流发生较多,占比约83.3%。漳县境内三种类型的泥石流均有发生,泥石流在漳河、龙川河等河谷两岸最为常见,占比约93.5%。水石流主要分布于漳县南部山区植被条件较好的地段,以沟谷型为主且为稀性。泥流在漳县部分地区偶有分布且为稀性,一般以中小型沟谷型为主,偶有山坡型。岷县泥石流分布广泛且发生频繁,在洮河及其支流两岸和西汉水支流燕子河、渭河支流马坞河上游分布,由于岷县黄土覆盖区面积小,以黏质粉土等细粒物质为主要固体物质成分的泥流发生较少,占调查总数的1.4%。总的来说,定西境内泥石流流域形态以沟谷型为主,山坡型和河谷型较少。泥石流发生以稀性为主,临洮、渭源和岷县境内部分地区存在黏性泥石流。泥石流规模以中小型发生较多,巨型和大型泥石流发生频率低、占比少。地形地貌、水系等自然条件使得定西境内不同种类的泥石流也存在一定的分布规律,同时也会对公路设施造成较大的冲击侵蚀破坏。

2.3.1 泥流

泥流分布于定西境内关川河左岸及其支流西河两岸、洮河两岸沟谷、渭河以北黄土梁峁沟壑区冲沟以及汭河南北两岸等地带。沟谷型黏性和稀性泥流均有,以中、小型为主,大型较少;河谷型、山坡型较少,主要为冲蚀破坏。各泥流沟横断面以“V”字型为主,泥流沟平面形态以长条形为主,其次为扇状,如图5(a)、5(b)所示。图5(a)中李家沟流域泥流位于安定区,流域内降雨、融雪等形成的水系汇集于东侧关川河内,国道G312位于安定区李家沟流域的东侧,流域面积较大,沟谷明显,相对高差达300多米,极端降水条件下易淹没堵塞道路。图5(b)中小碱沟流域位于安定区薛家岔沟,北面为居民区与国道G310及部分县道。流域内相对高差大,沟岸陡坎明显,两岸相对集中,因降水等长期作用形成的冲沟对国道与县道公路路基影响较大。

2.3.2 泥石流

泥石流主要分布在安定区中部十八里铺至巉口一带、关川河右岸、中川一带西河左岸、洮河两岸及陇西渭河两岸的基岩山区和黄土丘陵发育的冲沟等,呈现出沿河谷呈带状、集中分布的规律。泥石流发生均由适时的强降水或长时间的降水所引发。沟谷横断面以“V”字型为主,流域平面形态以扇形为主,各别漏斗形。图5(c)所示为安定区安马沟漏斗形平面流域形态,流动范围小,深度大,泥石流浓度高,形成的洪积扇对沟口312国道与铁路造成了严重危害。

2.3.3 水石流

水石流主要分布于漳县南部山区植被条件较好的地段,以沟谷型为主,为稀性,暴发频率一般为十几年一次。水石流堆积物分选较好,搬运能力较差,固体物质来源主要为风化堆积物、坡积物。

3 公路建设中的特殊岩土与不良地质

在公路建设中,外力地质作用下造成的岩体性质与结构上的变化,导致岩体稳定性和承载能力较差,容易引起不良地质问题。

3.1 湿陷性黄土

3.2 黄土陷穴

黄土陷穴在水的渗透下易造成路基不均匀沉降、路面沉陷坍塌、边坡变形失稳、隧道坍塌等病害。2007年7月甘肃平凉至定西高速公路静宁隧道,因黄土陷穴发生了长42 m、宽20 m的冒顶事故,造成隧道上方村民房屋倒塌[22]。黄土陷穴一般分布在山体斜坡前缘、塬边、阶地和沟谷两侧。黄土陷穴形成的因素主要包括黄土特性、黄土厚度、黄土湿陷性、黄土结构、地形地貌以及水文地质和气候等[23]。

通过对通渭县9处典型黄土塌陷进行调查,按成因、规模和形态划分如表2所列。由表2可知,黄土陷穴均属黄土潜洞成因,岩溶陷穴和采空区陷穴均未发生。陷穴规模一般较小,有两处按照陷穴群集中分布面积总和计算为中型,而零散分布的区间较大。通渭县黄土陷穴表现出高频、高密、规模小、隐患区大、可预见性强、破坏力弱等特征。单体形态特征主要表现为裂缝状长条和陷坑,黄土河谷和宽型沟谷平原区远离河(沟)的黄土陷穴单体形态呈不规则矩形、长条形和裂缝状,陷穴深度较浅;河(沟)槽附近的陷穴单体呈圆形和长条形,口径和深度较大。最大陷穴坑位于李店乡姚川村旁农田,呈矩形[图6(a)],长7 m,宽3 m,底部可见水平管状潜洞[图6(b)],潜洞口径30 cm左右。裂缝状黄土陷穴最大长300 m,最宽处3 m[图6(c)]。陷穴群体形态特征有串珠状陷穴坑[图6(d)]、平行裂缝状陷穴、网状裂缝状陷穴群和混合形态陷穴群等,混合形态陷穴群居多。以群体呈现的黄土陷穴坑深度一般较小。

表2 通渭县黄土陷穴分类表

图6 定西典型黄土陷穴形态特征Fig.6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ypical loess sinkholes in Dingxi

3.3 疏松砂岩

甘肃地区疏松砂岩主要位于陇东及陇中的兰州盆地内,具有胶结差、力学性质较差、岩性软弱、松散易塌方、变形及涌水等特点[24]。新建定临高速公路下穿兰渝铁路,以隧道横向穿越胡麻岭。胡麻岭隧道位于兰州市榆中县与定西市渭源县交界处,纵跨榆中县、安定区、临洮县与渭源县。胡麻岭超长隧道为双线大断面布置,间距4.4 m,最大埋深295 m,V级围岩开挖段135 m2。隧道在施工过程中遇到第三系富水软弱砂岩地层,自稳能力较差,掌子面不稳定易发生塌方。涌水、突泥、初衬沉降变形大等现象频繁发生,主要表现为:①围岩渗透系数低,水位高,降水难度大;②掌子面发生泥化,注浆管上方围岩变形;③围岩渗水软化,造成上断面突然变形,影响下断面施工;④突水涌沙造成初级支护变形倒塌;⑤隧道穿越大面积松散地层时,整个初期支护大幅度下沉。

3.4 软岩大变形与破碎带

定西境内祁—吕—贺兰山字型构造体系存在地应力集中区域和断层破碎带,隧道穿越时地应力难以释放,破碎带活动强烈,对隧道建设造成极大难题与挑战。渭源—武都高速是兰州至海口国家高速公路(G75)甘肃境内的重要组成路段,渭武高速公路木寨岭隧道与岷县隧道在建设过程中的分别经过软岩大变形与破碎带区域。

软岩大变形引起开挖变形不收敛、支护侵限、支护失效甚至塌方等,软岩隧道破坏具有方式多、变形量大、速度快、持续时间长、破坏范围广等特点[25-26]。木寨岭隧道横跨岷县与漳县,地勘结果均为V级围岩,岩性主要为炭质板岩,岩体松软,遇水软化,受区域构造影响,隧道分布有12条主要断层,全隧岩体破碎,节理裂隙发育[27]。2002年11月隧道施工进入高地应力大变形地段(K0+850~K1+000),严重地段拱顶累计下沉达 1 550 mm[28]。

岷县隧道穿越两处断层破碎带,围岩等级为V级,以二叠纪炭质板岩、断层压碎岩、强分化粉砂岩为主,节理裂隙发育。施工中涌水、坍塌频发,施工难度极大,安全风险极高。施工期间初期支护混凝土剥落、拱架扭曲、拱顶沉降、拱腰收敛变形,部分段落变形量超过1 m,最大收敛变形超过1.9 m,最大变形速率为500 mm/d[29]。在右侧隧道K235+478~K235+482范围内拱腰7天累计变形量达300 mm。两月后的拱顶最大沉降量和侧壁最大变形量分别达到了400 mm和1 200 mm[30]。

4 成因与防治

4.1 滑坡

定西地区滑坡主要集中在低中山区沟谷斜坡及岸坡地带,斜坡地形是产生滑坡的首要条件。水是形成滑坡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土质边坡或岩质边坡受地下水浸泡后,软质岩表层被泥化形成很薄的黏粒层,削弱土体的抗剪强度引发滑坡。若滑坡范围小、路线可调整时,可采取绕避的方式。对于绕避困难的路基与路堑等工程,从防排水、力学平衡与滑带土改良三个方面进行防治。

4.2 崩塌

黄土易受水入渗潜蚀,导致沟谷呈“V”型或陡立,形成变形裂缝和陷穴,长期发展形成崩塌体。碎屑岩抗风化能力较差,存在垂直裂隙且软硬不均。不稳定岩体在自重、强烈震动或遇强降水时易发生崩塌。对位于路基两侧的中、小型崩塌体进行清除,做好坡面防护与防排水,以避免流水对岸坡侵蚀。公路施工大量挖方易引发大规模的崩塌,应采取护坡措施。

4.3 泥石流

泥石流的形成主要与地形条件、物质条件、降水有关。针对定西地区沟谷型流域形态为主的泥石流,一般以排导工程和保护性措施为主,适当时可在线路上游修建拦挡和停淤工程。针对山坡型流域形态的泥石流,采用护坡措施对公路两侧的山体进行加固稳定,同时建立监测体系,预报泥石流的发生,采取相应的应急处置措施。

4.4 湿陷性黄土及陷穴

黄土在天然干燥状态下强度高压缩性低,而遇水侵入后表现出明显的强度降低与湿陷变形。依据黄土场地湿陷等级及土体湿陷强烈程度,采用强夯、重锤夯实、冲击碾压等加固公路路基。加强道路填挖交界、桥头路基及填料压实度的处理,加强防排水设计,排水沟渠防渗加固,采用封闭型沟渠进行排水,对黄土陷穴采用开挖回填、夯实、灌砂等方法,并布设完善的排水系统。

5 结语

通过对甘肃定西地区公路建设中的地形地貌、气象水文、工程地质问题等野外调查和资料分析得到如下认识:

(1) 祁连—秦岭褶皱带与祁连—海源—六盘山褶皱带特殊的地质构造环境决定了定西工程地质问题的复杂性与多样性,严重影响交通和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与维养。

(2) 不同的气候特征将其划分为黄土丘陵沟壑区与高寒阴湿区,黄土丘陵沟壑区包括安定、通渭、陇西、临洮和渭源北部,高寒阴湿区包括漳县、岷县和渭源南部。同一分区的地形地貌、气象水文、地层岩性与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基本一致。

(3) 黄土丘陵沟壑常见滑坡、崩塌、黄土陷穴等地质问题。高寒阴湿区以泥石流灾害为主,滑坡崩塌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定西地区滑坡频繁、数量多、密度大,大规模滑坡和滑坡群多与地震有关。崩塌发生频率相对较低,以黄土崩塌为主,小型基岩崩塌在漳县广泛分布。泥石流在各县区均有分布,通渭县成灾较少。

(4) 对于定西公路建设中的工程地质问题的主要应对,滑坡采取线路绕避、对症防治等,崩塌采取清除与坡面防护等,泥石流采取护坡、监测预报与应急等。重大单体工程受湿陷性黄土、软岩破碎与大变形、疏松砂岩等特殊岩土与不良地质问题影响严重,应在工程勘察设计规划阶段应做好专项工程地质调查与防治建议。

猜你喜欢
漳县岷县定西
相约定西
咱们定西
甘肃省岷县城郊初级中学师生书画作品选登
中共第一任岷县张明远“县长”
浅谈漳县草原现状及发展对策
甘肃漳县墩坪遗址东周墓地
甘肃岷县漳县6.6级地震灾情快速评估及应急处置保障
2013年甘肃岷县漳县MS6.6地震跨断层形变异常研究
景泰县全膜覆土穴播春小麦品比试验初报
定西的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