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烨 张 静
余姚市中医医院 浙江余姚 315400
本研究探讨葛根芩连汤对缺血性脑卒中(CIS)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的疗效及对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和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总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CIS合并CAS的患者106例,随机分为两组各53例。对照组男32例,女21例;年龄46~65 岁,平均(56.35±7.34)岁;发病至入院时间6~14h,平均(8.14±0.77)h;梗死部位:顶叶9例、基底节22例、额叶5例、颞叶7例、多部位10例;CAS 类型:单侧43例、双侧10例。观察组男33例,女20例;年龄45~64 岁,平均(56.03±7.48)岁;发病至入院时间6~15h,平均(8.16±0.82)h;梗死部位:顶叶10例、基底节21例、额叶4例、颞叶7例、多部位11例;CAS 类型:单侧41例、双侧12例。两组资料均衡(P>0.05)。
1.2 西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1]:起病急,多见<2 周,伴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呈全面或局灶性;均经急诊颅脑CT 确诊,体征和症状可持续≥24h;排除由非血管性因素引起;经CT/MRI排除合并不同程度的急性脑出血。
1.3 中医辨证标准[2]:符合毒热瘀阻证的辨证标准,主症:口渴喜冷、面红目赤色黯、头昏、头痛、易怒易躁;次症:耳鸣、健忘、失眠、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脉象:舌苔黄燥、舌下脉络迂曲、舌见瘀斑、黯红,脉数、滑。
1.4 纳入标准: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颅脑CT或MRI可见责任梗死病灶;发病至入院时间≥6h;年龄≥45 周岁;伴神经功能缺损;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5 排除标准:大面积脑梗死灶者;合并颅内出血者;既往有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或脑溢血病史;颅脑手术史;凝血功能、肝肾功能异常者;合并重型颅内感染、脑肿瘤、颅内动脉瘤者;本研究药物过敏;近期有心血管事件者。
1.6 治疗方法:对照组予常规西医基础治疗,包括降压、扩容、纠正电解质紊乱等,另予阿托伐他汀钙片(辉瑞制药,批准文号:H20051408,规格:40mg/片),每次1片,每天1 次;阿司匹林肠溶片(拜耳医药保健,批准文号:J20171021,规格:100mg),每次1 片,每天1 次;依达拉奉注射液(吉林省辉南长龙生化药业,批准文号:H20080056,规格:20mL:30mg),取本品30mg混入0.9%的氯化钠注射液100mL,静滴,每天2 次;连续治疗14d。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加味葛根芩连汤口服或鼻饲,方剂:葛根30g,黄芩20g,天麻l0g,黄连、炙甘草各5g。随症加味:言语障碍者加远志、石菖蒲各20g;恶心呕吐、纳差者加麦芽20g、半夏10g;意识障碍、痰蒙清窍者加胆南星12g;头昏头痛者加钩藤、夏枯草各10g;半身不遂者加木瓜15g,伸筋草、桑枝各12g;腰膝酸软者加桑寄生15g;舌下瘀斑、舌紫黯者加丹参20g,川芎15g,当归12g。每天1 剂,以水煎至200mL,分2 次服。连续治疗14d。
1.7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2.0 软件对本研究的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颈动脉中层厚度(IMT)和斑块情况:观察组治疗后颈动脉IMT、斑块面积、斑块数量及Crouse 积分改善均显著优于治疗前和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颈动脉IMT、斑块面积、斑块数量及Crouse积分比较(±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颈动脉IMT、斑块面积、斑块数量及Crouse积分比较(±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观察组(n=53)对照组(n=53)Crouse积分(分)2.91±1.88 1.47±1.34#*3.18±1.46 2.35±1.45#时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颈动脉IMT(mm)1.82±0.47 1.23±0.26#*1.79±0.46 1.42±0.39#斑块面积(mm2)26.30±2.19 17.08±1.15#*26.12±2.31 22.03±1.38#斑块数量(个)5.18±0.63 2.46±0.47#*5.21±0.68 3.56±0.59#
2.2 血清超敏C 反应蛋白(hs-CRP)、血脂指标:观察组治疗后hs-CRP、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显著高于治疗前和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hs-CRP、血脂指标比较(±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hs-CRP、血脂指标比较(±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观察组(n=53)对照组(n=53)HDL(mmol/L)1.54±0.46 1.98±0.33#*1.50±0.52 1.81±0.25#时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hs-CRP(mg/L)5.89±3.18 1.49±0.67#*5.83±3.08 2.02±1.79#TG(mmol/L)2.89±0.63 2.32±0.41#*2.96±0.58 2.38±0.46#TC(mmol/L)6.88±1.67 4.37±0.96#*6.98±1.22 4.63±1.32#LDL(mmol/L)3.16±0.82 2.44±0.63#*3.21±0.76 2.73±0.78#
2.3 内皮功能:观察组治疗后血浆内皮素(ET)、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一氧化氮(NO)显著高于治疗前和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内皮功能指标比较(±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内皮功能指标比较(±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NO(μmol/L)60.01±10.59 92.71±17.63#*60.04±11.21 80.30±13.52#组别观察组(n=53)对照组(n=53)时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ET(ng/L)84.52±15.33 52.24±12.20#*83.68±16.23 62.41±13.28#vWF(%)179.60±19.33 117.39±17.62#*180.19±20.63 133.41±18.43#
CIS 合并CAS 在中医学中属于“脉痹”,其主要病因是热毒和瘀血,主要病机是热毒壅盛、经脉瘀阻、脉络阻滞。《医林改错·半身不遂本源》有“半身不遂,亏损元气,是其本源”;《素问·上古天真论》提出形神俱损、肾气亏虚是此病本源。近代中医认为此类患者多为饮食失节、喜食肥甘、情志不舒等,机体正气受损,阴阳失衡,五志化火,内风窜动,六淫邪毒侵袭血脉,而致血脉不通,血凝为瘀,气血逆乱,上犯于脑,是为“脉痹”,表现出肢体麻木、半身不遂、失语、头晕头昏等;此证乃正虚、邪实并存,总体需以“通”为治则,扶正祛邪、平衡阴阳为基础,辅以化痰祛湿、软坚散结、行气活血;气血通畅,则津液通达,消散痰瘀。
加味葛根芩连汤中,葛根可透热解肌、升阳生津;现代医学研究表明[3],葛根中的葛根素、异黄酮类化合物,有明显降血压、扩张血管、降低血液黏稠度、提高纤溶活性、抑制血小板聚集等作用,从而改善微循环和调节脂代谢。黄连善泻火解毒,清热燥湿,可解大热之证;现代药物研究指出,黄连中的小檗碱,既可有效降低TG、TC、LDL-C水平,又能升高HDL-C水平,有效调节脂代谢。黄芩可清热解毒、凉血散瘀,可治温热之证,现代药理学表明,黄芩提取物可使实验小鼠的TG水平明显降低,HDLC 水平明显升高;天麻可行气活血、祛风止痉、平肝镇痛;甘草解毒化痰,调和诸药。全方共奏清热泻火、化痰祛湿、行气活血、息风止痉之效。
血管阻塞是CIS 的基础病理过程,因大脑供血不足,导致缺血脑区的脑组织发生缺血缺氧性坏死,而此机制的发生与血管内皮功能降低有密切关系;血管内壁的弹性减小,降低血管自身的舒缩能力,血管就容易发生狭窄和痉挛,加快血栓形成,因此,多数学者认为检测CIS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可作为预判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相关研究表明,葛根芩连汤可显著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分泌出内皮素,减小血管壁厚度,提升血管内皮功能,改善微循环。较多研究中皆有证实,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可加重血管内皮损伤,而CIS 患者脑组织受损与病灶区缺血后局部组织出现炎症反应有密切的关系;hs-CRP 是更为高敏的标志物,hs-CRP 小幅升高即可提示机体存在炎症反应;相关研究指出,hs-CRP 升高水平与CIS 的发生、疾病进展、梗死灶范围间皆存在正相关关系。本研究结果提示,葛根芩连汤有明显抑制炎症反应的作用,可能通过此作用,进而阻碍和延缓CAS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