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显信 张 弛
2023 年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我们要深刻领悟这一论述中所蕴含的辩证思维和系统思维,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正确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战略与策略、守正与创新、效率与公平、活力与秩序、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等一系列重大关系,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以昂扬姿态为中国式现代化开创新局面,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
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征途上,我们无数次攻坚克难,直面风险挑战。从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到江泽民的“论十二大关系”、胡锦涛的“十个结合”,再到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六大关系”系统工程,中国共产党人未曾停止过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续探索。
“论十大关系”凝结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初步探索。1956 年2 月至4 月的两个月时间内,毛泽东听取了34 个部委的工作汇报,并进行整理总结。这次调研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自觉,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的初步尝试。同年4 月,在初步总结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毛泽东做了《论十大关系》讲话。其中,前五条是关于经济建设的问题,后五条是关于政治和思想文化生活领域的问题。与苏联经济建设相比,《论十大关系》有很多独立思考的内容:一是主动破除赫鲁晓夫秘密报告的消极影响,真正从体制机制上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教训,提出了以农轻重为序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二是强调了学习国外的科学态度,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不能全盘照抄。
“十二大关系”体现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新探索。从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创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到党的十四大上江泽民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了由理论向制度的突破。1995年,江泽民在十四届五中全会上发表《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的讲话,继承与发展了“论十大关系”的核心观点。从继承性的角度看,“十二大关系”秉持开放精神,坚持用唯物辩证法分析社会主义建设问题,坚持走自己的路。从发展性的角度看,有三个方面的差异:一是经济发展体制的不同。前者是计划经济体制,后者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二是论述的侧重点不同。前者重点调整生产关系,后者重点调整生产力。三是谋篇布局不同。与前者相比,后者创造性地提出了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这样一个全新的统揽全局的关系。
“十个结合”总结了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宝贵经验。在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总结了改革开放30 年来的宝贵经验,凝练出“十个结合”的方法论。前三条结合管总,中间四条则阐明“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最后三条结合强调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为维护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和谐稳定提供根本保证。每一对“结合”都体现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并随着事物发展而变化,体现了毛泽东倡导的统筹兼顾原则。“十个结合”重要原则作为认识现代化建设规律承前启后的重要节点,不仅深刻总结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和经验,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六大关系”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理论升华。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会全面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色、本质要求、战略目标和重大原则,指明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奋斗方向。在2023 年2 月7 日召开的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系统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问题,特别是首次阐发了“六大关系”的丰富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正确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战略与策略、守正与创新、效率与公平、活力与秩序、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等一系列重大关系。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需要我们提高辩证思维能力,用“六大关系”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增强战略定力。
“六大关系”是习近平总书记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体现,前三大关系聚焦前瞻性思考和全局性谋划,后三大关系则是聚焦整体性推进现代化进程。每一对具体关系都遵循辩证统一的基本观点,形成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内在逻辑关系。
准确把握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的辩证统一关系。“摸着石头过河”是邓小平改革方法论的重要命题,在实践中取得了巨大成功。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科学的顶层设计的重要性逐渐凸显。顶层设计为实践探索提供指导,实践探索为顶层设计奠定基础,只有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个方面紧密结合,才能打赢全面深化改革攻坚战。一方面,脚踏实地能为统筹布局提供实践基础。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尊重地方积极性,鼓励先局部试点,再将可行的方案推广至全国。顶层设计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被落实,又反复接受检验,最终形成科学的顶层设计方案。另一方面,高瞻远瞩能为探索创新提供科学指引。顶层设计整体性和协同性的特点决定了它具备指导和协调实践探索的条件;顶层设计还可以为实践探索确定目标和方向,避免盲目性和局限性。
准确把握战略与策略的辩证统一关系。战略从全局、长远角度做决策,具有全面性和坚定性。策略是在战略的指导下形成的,具有灵活性和务实性。没有具体的策略,战略不能得到贯彻落实;没有预见性的战略,策略的执行会迷失方向。一方面,战略谋划可以为大胆开拓提供根本遵循。战略问题是国家的根本性问题,党的二十大提到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等一系列重大战略,表明我们党正以“功成不必在我”的担当谋篇布局,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久久为功,增强战略落实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另一方面,具体路径能为远大目标提供有力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常怀远虑,居安思危,“致广大而尽精微”。战略目标的达成有赖于策略的实施,其核心是顺势而为。于危机中育先机,在变局中开新局,灵活化解前进道路上的风险挑战。
准确把握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关系。守正创新是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遵循。邓小平同志曾言:“老祖宗不能丢!”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守正是创新的指引,创新是守正的动力。一方面,恪守正道为革故鼎新提供正确方向。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正,党和人民的事业才会取得成功;守党的全面领导之正,我们才能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正,现代化建设方能沿正确的轨道推进。另一方面,与时俱进能为坚守根基提供不竭动力。习近平总书记的“两山论”深化了生态文明理论,拓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开创了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两个结合”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认识,进一步夯实了文化自信的理论基础。
准确把握效率与公平的辩证统一关系。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对公平与效率关系的认识,经历了从“兼顾效率和公平”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再到“更加注重公平”的嬗变过程。效率是公平的前提,公平为效率提供保障。一方面,公平要建立在效率的基础上。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是硬道理”,促进了我国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大大激发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活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得我国经济发展保持较高增速,实现以高质量发展促进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另一方面,效率的持续要以公平为前提。马克思把实现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作为理想,中国共产党人把公平作为追求,让人民共享发展结果。邓小平把共同富裕视为社会主义的本质,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将共同富裕视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通过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和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来保障社会公平。
准确把握活力与秩序的辩证统一关系。改革开放40 多年来,我们党带领人民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实现了活力与秩序的融合共生。有序的社会管理可以提升人民群众的满足感和幸福感,是社会焕发活力的前提。健康的社会活力可以增强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为社会秩序的完善奠定基础。一方面,活力为秩序提供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活力是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体现,它回答了“发展能走多远”的问题。活力调动人民群众的创造力和积极性,深化改革开放为现代化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动力。另一方面,秩序为活力提供更为安全和良好的社会环境。秩序回答了“发展有多稳”的问题,支持和保障社会发展,确保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始终沿着正确轨道前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始终鼓励创新创造,大大激发社会活力。此外,我国还持续深化经济体制、基本经济制度和社会治理体制改革,制度化保障体系日益完善。
准确把握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的辩证统一关系。把握好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的关系,既要走好自己的路,又要积极维护对外友好关系,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一方面,走自己的路为与世界各国交流合作增添坚定底气。从国内看,解决好“卡脖子”技术难题,能够增强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竞争力,掌握更多话语权。自立自强还能促进产业振兴,从而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为国内大循环注入强大动能。从国际看,自立自强帮助我们在面对西方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时站稳自己的立场,为世界经济发展贡献中国力量。另一方面,吸纳先进文明成果与寻求自主发展形成优势互补。习近平总书记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了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我国着眼于推动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举措,不仅能够引进世界优良产品和管理技术经验,还能为世界经济增长贡献出中国力量。
“六大关系”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内在逻辑关系,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还需要我们以辩证思维指导实践,自觉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有机统一,根据客观事物的变化对实践进行调整,不断创新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遵循。
实现登高望远和脚踏实地的良性互动,充分调动中央和地方积极性。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了顶层设计需要遵循的三大原则。第一,洞察世界发展大势。统筹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制定符合国情且体现时代性的方针政策。第二,准确把握人民群众共同愿望。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的完成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标杆,激励我们党继续依靠人民,站稳人民立场。第三,深入探索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只有了解规律,才能拥有科学的思维和临危不乱的战略定力,以高度的战略自信和战略定力赢得历史主动。在顶层设计框架内,“摸着石头过河”的实践要继续推进。由于全面深化改革方面我们没有可参考的成例,局部试点还得接续大胆探索。又由于改革开放40 多年来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党中央在充分尊重地方积极性、尊重人民首创精神的前提下,还应该对实践探索提出更高要求,敢于向积存多年的顽疾开刀。大兴调查研究,及时总结基层探索出来的新鲜经验,才能确保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树长青。
实现长远谋划和现实需要有机统一,稳步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处理好战略和策略的关系,实际上就是处理好谋长远和谋当下的关系。首先,掌握战略主动权需要准确把握国家发展大势,精准预判机遇和挑战,增强战略定力,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毅力将一张蓝图绘到底。其次,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策略不是一成不变的。策略在坚守战略原则的基础上,要因地制宜地做出调整,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处理新变化和新问题。策略的具体实施效果如何,不能凭借任何人的主观臆断去判断,而是要接受实践的检验,并根据结果进行修正,让战略和策略从现实中来,回到实践中去。当下我们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建设效果得到了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检验,这激励我们进一步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每一步走深,走实,
科学回答“三个之变”与“四个之问”,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告诫我们:“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特征更加明显。”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历史进程中,主动面对“三个之变”,国际上要在秉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建立新型国际关系,以大国之担当引领塑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共产党人继续统揽“四个伟大”,坚守建党时的初心和使命,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篇章。在国内,要牢牢把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努力化解教育、住房、医疗重大民生问题,破除实现共同富裕的藩篱。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我们党务必要以深入领悟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为前提,以自我革命精神和钉钉子精神惩治腐败问题,着力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开辟管党治党新境界。
既做大“蛋糕”又分好“蛋糕”,努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处理好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关系,既要杜绝“均贫富”的错误理念,保证社会充满活力;又要避免出现“马太效应”和阶层固化,维护社会公平与和谐稳定。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要求我们把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统筹效率与公平,实现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的紧密结合。推进共同富裕要把机会公平和结果公平作为重要手段。首先,利用机会公平控制客观因素。要大力推行乡村振兴战略。利用政策吸引城市人才和资本回流农村,扶持农村的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还要营造良好的就业氛围。其次,结果公平作为手段之一,需要完善分配制度,令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形成“两头大、中间小”的橄榄型分配结构,努力发挥第三次分配的积极作用。最后,把“数字经济”融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过程中。促进流程简洁,过程透明,助力分好社会财富的大“蛋糕”。
使权限下放与宏观调控高效配合,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处理好活力与秩序的关系,要深入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既不能因为追求绝对有序而中断改革,错失良机;也要在时机成熟时果断改革,保障社会的有序稳定,续写“两大奇迹”新篇章。首先,统筹发展和安全。在国家安全层面,要增强忧患意识,坚决维护我国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在社会发展层面,要贯彻新发展理念,保证发展的质量和协调性。其次,深化各领域的体制机制改革。根据时代和教育发展,更新人才评价方式和评价体系,实行“揭榜挂帅”制度,鼓励和挖掘各行业人才的创造潜能。再次,完善社会治理制度和基层社会治理格局。强化社会调节,推行网格化管理模式;强化居民自治和公众政治参与,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要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浦江经验”,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和乡村治理协同推进机制,推进社会治理数字化。最后,在经济上处理好宏观与微观协调放权的问题,在文化上处理好主流意识形态引领的问题,即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一元主导与整个社会思想多元共存的关系。
坚持发展的内因与外因的统一,致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处理好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的关系,实际上就是要处理好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将自力更生与合作共赢相结合。既形成本国市场的现代化供应链,又积极参与跨国生产和合作。就内因而言,其一,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努力破解“卡脖子”难题;其二,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其三,掌握数字经济和人工智能等先进制造领域的自主权,抢占未来发展先机;其四,健全新型举国体制,防范化解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各种风险,为经济稳步发展提供外部环境保障,增强竞争的持续力和生存力。就外因而言,要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不动摇,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用好国内和国际两种资源。在未来的现代化建设中,我们要牢记“国之大者”,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继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