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市非遗文创活态保护与传承路径探索

2023-10-17 04:04杨岭
新楚文化 2023年13期
关键词:传承路径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是彰显文化自信、实现民族复兴的宝贵资源。非遗文创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创产业巧妙结合起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走进现实生活。对非遗文创加强活态保护,采取有效路径加以传承,能赋予非物质文化遗产以生机和活力,实现对非遗资源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本文简述了非遗文创保护与传承的意义,浅析了大连市非遗文创活态保护的常见问题,探究了大连市非遗文创活态保护与传承路径,以期为大连市非遗文创活态保护与传承提供借鉴。

【关键词】非遗文创;活态保护;传承路径

【中图分类号】TB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3)13-0084-05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大连市社科联课题“大连非遗文创活态保护与传承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2dlskzd390)。

一、引言

非遗文创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创意产业紧密结合起来,能促进非遗资源创造时代价值,良好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对非遗文创加强活态保护,采取有效路径加以传承,能帮助非物质文化遗产摆脱传承与发展困境,在妥善保存非遗资源文化基因的同时,焕发其生机活力,保障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创新发展。

大连市拥有核雕、铜雕、贝雕、辽南刺绣等诸多非遗文创项目,有必要积极探究有效路径加强对大连市非遗文创的活态保护与传承。

二、非遗文创概述

非遗文创是依托非遗资源设计的文化创意产品,包括各类生活用具、工艺品、服装配饰等。非遗资源与日常生活存在较为遥远的距离,年轻人对非遗资源缺乏关注和体验。非遗文创能有效打破非遗资源与年轻群体之间存在的壁垒,能促进非遗资源与文创产品形成紧密结合,有助于实现对非遗资源的传承保护和创新发展。将创意文化元素融入非遗资源中,能衍生丰富的贴近时代与生活的文创产品,不仅能实现对非遗资源的传承保护,还能赋予非遗资源更多时代与文化内容,进而促进非遗资源实现良好的创新发展[1]。非遗文创能突破文创产品严重同质化的局面,能良好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文创产品需求。非遗资源蕴含深厚文化底蕴,传承精湛技艺,能为文创产业提供鲜活丰富的素材,并提高文创产业的审美品位和艺术价值。文创产业与非遗资源的结合,也能促进非遗资源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

三、大连市非遗文创项目

大连市非遗文创项目主要包括:(1)核雕。如图1所示。核雕起源于大连民间艺术,其制作难度极大,要求根据桃核固有的凹槽和纹理进行雕刻,在雕刻过程中还要考虑桃核的质地、硬度以及密度等特质。核雕创作强调顺着桃核固有纹理构建整体框架,并根据桃核存在的暗孔进行随时调整。

(2)铜雕。如图2所示。铜雕通常具有夸张的形象,注重对事物进行典型化的提炼概括,通过抽象线条表现事物的神韵,形成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铜雕艺术一般采用沉稳古朴的艺术语言,且兼具浓厚的现代意识,构思巧妙、设计周密、造型精准,细节处理考究。

(3)贝雕。如图3所示。大连贝雕采用的原料主要是松花江出产的粉红色江贝、海南岛出产的金色黄广螺、长沙出产的颜色洁白的佛耳贝等,根据贝壳形状和颜色,结合国画构图,运用传统雕刻艺术手法,精心制作以山水、花鸟、人物为主题的浮雕式贝壳画,具有栩栩如生的艺术效果。贝雕涉及繁杂的制作工序,汇聚书法、绘画、雕刻等诸多艺术之长。

(4)辽南刺绣。辽南刺绣有长达2600年的悠久历史,其起源地是山东,在近代时随“闯关东”的移民潮流传到辽南一带。辽南刺绣具有繁杂的制作过程,通常先以铅笔对创作图案加以勾勒,在图案上铺硫酸纸,通过手工电笔进行刺版,再用染料在面料上进行印蓝,最后完成绣制。辽南刺绣的产品形式包括窗帘、桌布、台布、被套等家居布艺,以及绣花服装、装饰壁画等。

(5)掐丝工艺。掐丝是制作景泰蓝的关键工序之一,根据墨样花纹将金属细丝掐成图案,并在器物上粘焊。掐丝的制作方法通常是用镊子将柔韧性良好的紫铜丝根据设计图案折叠翻卷成各种纹样,并蘸白及在铜胎上粘焊。

四、非遗文创保护与传承的意义

对非遗文创加强保护与传承,能从表现形式和实用功能双重层面上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转化,能促进非遗资源对现代文明的渗透融入,能实现对非遗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和创新利用,并将非遗资源融入文创产业中,将非遗资源从文化资源有效转变为文化资本,从根本上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创新发展。对非遗文创加强保护与传承,能促进文创产业从非遗资源中提取文化元素,并将之渗透融入文创产业活动中,形成丰富多彩的文创产品,良好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使文创产品彰显中国文化的魅力和价值观念[2]。

五、大连市非遗文创活态保护的常见问题

(一)保护意识淡薄

大连市相关部门和市民保护非遗文创的意识淡薄,对非遗文创保护相关工作缺乏充分重视和大力支持,未能积极参与保护非遗文创的实践活动。诸多非遗文创项目濒临灭绝,民间艺人数量减少。传承非遗文创的民间艺人主要是中老年人,年轻群体对非遗文创缺乏关注和传承兴趣。在这种情况下,以心授口传方式传承的非遗文创即面临后继无人的局面。以贝雕为例,大连当地多数居民对贝雕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仅中老年民众对贝雕了解较多。年轻群体对贝雕接触较少,普遍对贝雕缺乏了解和兴趣,遑论保护意识。

(二)保护工作片面

大连市对非遗文创的保护工作较为片面,具体表现在如下方面:(1)缺乏系统全面的保护规划。大连市相关部门对非遗文创保护缺乏系统全面的规划,未能深入挖掘非遗文创蕴含的特色与价值,对非遗文创的保护流于形式,缺乏对非遗文创项目的深度开发和充分利用。(2)缺乏充足的资金投入。对非遗文创进行活态保护涉及系统庞杂的工作,需要强有力的物质保障。大连市相关部门对非遗文创保护缺乏充足的资金投入,影响对非遗文创实物、相关资料的广泛征集和系统整理,影响对非遗文创人才的培育。(3)缺乏完善的保护机制。大连市相关部门虽然加强了对非遗文创的保护,但尚未针对非遗文创构建完善的保护机制,难以从机制层面保障对非遗文创的活态保护[3]。(4)未能引领非遗文创产业实现良好发展。大连市相关部门對非遗文创产业发展缺乏有效引领和大力支持,非遗文创产业缺乏市场竞争力。

六、大连市非遗文创活态保护与传承路径

——以贝雕为例

(一)强化保护意识

大连市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并有效加强对贝雕的活态保护和传承,强化保护意识,建设非遗文创基地和传习所,将非遗文创传承结合产业发展,搭建新型平台,促进贝雕工艺走出传统作坊,步入产业生产领域,在保障贝雕工艺“薪火相传”的同时,促进贝雕工艺实现产业发展。政府相关部门要整合社会各方面力量,建设贝雕艺术馆,以此为依托,搭建集贝雕展示展览、创新研发以及旅游体验等各项功能为一体的文艺交流中心和非遗文创传承基地[4]。同时,大连市相关部门要通过举办贝雕传承节目、播放相关纪录片等活动引导民众加深对贝雕文化的了解,增强民众对贝雕等非遗文创的认同度,自觉强化对贝雕的保护意识。

(二)扩大宣传范围

大连市相关部门要扩大对贝雕的宣传范围,精选贝雕精品,面向全国游客举办大型展览,宣传展示精湛的贝雕技艺,在全国范围内提高贝雕的知名度,增强贝雕的影响力。大连市相关部门要组织贝雕作品展示展销,为贝雕展示提供免费的活动摊位,为参展人员提供经费补助,减轻贝雕产业企业的经济负担,鼓励贝雕企业积极参展,加强对贝雕的宣传推广。电视台可组织对贝雕工艺的全程跟踪拍摄,制作纪录片,广泛宣传推广贝雕工艺。相关部门可建设各类贝雕展馆,为展示宣传贝雕工艺,培养贝雕人才提供现实依托。还可以将非遗文创与旅游结合起来,秉持传承贝雕技艺的宗旨,依托观光旅游,紧扣贝雕主题设置贝雕文化展示、贝雕生产体验、贝雕实物产品售卖等多样化的功能区域,为游客宣传展示贝雕的活态保护和传承现状[5]。

(三)提供可靠支持

大连市相关部门要为非遗文创的活态保护和传承提供可靠支持,深入挖掘和全面整合非遗文创资源,加大对非遗文创的保护力度,拓宽非遗文创的研发思路和产业发展路径,促进非遗文创实现良好的产业化发展[6]。政府相关部门要针对非遗文创构建完善的保护传承机制。从政策层面提供详细规范的支持和约束,加强对非遗文创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例如,針对贝雕文化构建保护传承机制,应重新对贝雕文化进行定位,制定科学可行的发展战略,将贝雕打造成亮丽的城市名片。对贝雕相关产业加强帮扶,引导构建完整规范的产业链,促进贝雕实现良好的产业化发展。要针对贝雕产业发展设置专项资金,鼓励引导贝雕企业开拓创新。要引导贝雕研究会、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加强沟通交流,开展多样化的研讨活动,对贝雕文化进行深入挖掘,编辑出版相关研究论著,促进对贝雕的活态保护和有效传承。另外,要依托数字媒体,针对贝雕构建APP平台,以线上方式展示贝雕作品,开展贝雕工艺教学,组织贝雕传承互动等活动。依托数字平台,通过VR、AR等技术,生动直观地呈现贝雕技艺的全过程,并结合微信平台,向更多人分享贝雕艺术。

(四)提供法律保护

大连市要为非遗文创的活态保护和传承提供法律保护。要从法律层面为保护传承非遗文创构建具有严密逻辑的体系框架。对非遗文创的活态保护和传承不能局限于保存非遗文创,还要重视并推动非遗文创实现良好发展。要遵循利益平衡的理念针对非遗文创构建法律保护体系,促进对非遗文创的深入挖掘和合理开发,并推动非遗文创实现良好的产业发展[7]。要对非遗文创的传承人加强保护,承认并保护其合法权益,为传承人消除后顾之忧,促使之全身心投入对非遗文创的活态保护和传承工作。

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进行细化,并加强相关法律间的衔接。要对非遗文创实施精细化的行政保护,对相关法律条文进行细化和妥善修改,增加法律条文的可操作性,对相关行政机关职责权限的具体范围进行清晰明确的划分,设立专门机关负责对非遗文创的集中管理。利用具体的法律条文对相关行政机关的工作行为加以规范,督促行政机关在保护非遗文创的过程中规范作为,切实履行职责。对相关行政机关承担的保护非遗文创的具体责任加以明确,形成细化规定,查处行政机关在保护非遗文创的过程中存在的失职行为。对保护非遗文创工作中作出失职决策的相应主体以及执行主体的具体责任进行科学分配,明确作出失职决策的相应主体为首要归责人,若政府工作人员为执行者,则应对其行为作出行政责任界定。根据决策主体行为造成的具体危害后果界定其行为,予以相应处罚,据此有效保障相关法律保护的落实。同时,要秉持与时俱进的原则,将直播、短视频等各类新媒体传播形式中涉及的歪曲或者改变非遗文创创作过程的不良现象也纳入相应的法律保护中。要增加衔接其他法律条文的内容,区分民事、刑事以及行政责任,由行为人实施的损害行为实际造成的具体危害结果及其严重程度为依据,界定其责任。要明确与行政处罚法、诉讼法相衔接的条文内容,将侵权行为实际造成的具体危害后果及其严重程度作为依据,区分行为人需承担何种责任。另外,要针对非遗文创构建全方位的知识产权保护。基于对非遗文创的商标权保护,增加专利权以及著作权保护,促进对优秀非遗文创的活态保护和传承。

(五)加强教育培训

要加强对非遗文创人才的教育培训,大力培养非遗文创人才。例如,在高校开设贝雕专业课程,培养专业的贝雕人才,为贝雕的活态保护和有效传承夯实基础。政府相关部门要发挥主导作用,引导贝雕企业与高校深化合作,通过多媒体技术手段,以数字化方式记录贝雕艺术及其传承人,落实“记忆工程”。考虑在高校内部设立贝雕工作室,或者将贝雕产业实践引入校园,促进校企资源实现深度结合,组织高校与贝雕企业联合开展贝雕教学和实训,构建完善的校企合作机制,将高校打造为保护传承贝雕技艺的前沿阵地,组织引导学生深入贝雕生产一线学习专业的贝雕技艺,委托贝雕企业对学生进行培训,通过现代学徒制,加强对贝雕专业人才的有效培养,解决贝雕传承人才匮乏的关键问题[8]。

(六)积极有效创新

大连市相关部门要鼓励引导非遗文创产业实现健康良好发展,形成积极有效创新。例如,贝雕企业可开辟贝雕产品体验区域,为消费者提供贝雕工艺品制作体验;贝雕企业可拓宽宣传渠道,综合运用展览会、推介会等形式加强贝雕产品宣传等。

贝雕产业要聚焦贝雕技艺传承,保留贝雕特质,实现有效创新。贝雕企业要立足于贝雕传统文化,杜绝对贝雕传承实施盲目的产业化,应在保留贝雕艺术特色和文化价值的基础上,适度实施产业化,重点拓展贝雕产品的销售渠道、加强贝雕产品宣传、做好包装推广等。要秉持工匠精神,专注坚守贝雕产品的艺术品质,强调质量,着重打造贝雕知名品牌,加强贝雕精品建设,重点考核传承人的贝雕技艺和工匠精神。在此基础上,要鼓励创新,改进贝雕制作工艺,规范贝雕产业化发展的具体路径。

要秉持创新精神,促进贝雕产业实现良好发展。要突破观念创新,遵循市场需求导向,基于传统的贝雕工艺,将现代理念渗透融入其中,提升贝雕产品的创意。还可整合旅游资源,深度开发贝雕制作体验、参观贝雕生产流程等产业化方式。将非遗文创与旅游、特色小镇等因素结合起来,形成更具创意的产业发展模式。要突破工艺创新,对贝雕制作具体流程进行细化分解,利用现代技术手段,促进贝雕产品实现高效率的产业化生产,为传承人腾出时间精力,专心研发改进贝雕工艺,从整体上提高贝雕产品的生产效率。秉持产业化思维,赋予贝雕产业以创新业态。另外,要加強制度创新,从制度层面促进贝雕产业实现创新发展。对非遗文创产业模式进行规范,完善相关制度准则,开创贝雕产业化创新发展的新局面。

七、结论

综上所述,大连市非遗文创项目主要包括核雕、铜雕、贝雕、辽南刺绣、掐丝工艺等。大连市非遗文创活态保护的常见问题在于保护意识淡薄、缺乏系统全面的保护规划、缺乏充足的资金投入、缺乏完善的保护机制、未能引领非遗文创产业实现良好发展。对此,大连市要通过强化保护意识、扩大宣传范围、提供可靠支持、提供法律保护、加强教育培训、积极有效创新等路径加强对非遗文创的活态保护和有效传承。

参考文献:

[1]何晓宁.传承非遗文化,打造城市品牌——以南京非遗文创产品的创新性研究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22(07):106-111.

[2]张捷,郭洪豹.文化产业创新视角下非遗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培养路径[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22,44(S2):4-6.

[3]盛玉雯,刘光辉,陈泺丹.粤北非遗文创产品开发实践研究——童谣清谱[J].上海纺织科技,2022,50(08):106.

[4]苑利,顾军.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学科建设的若干问题[J].东南文化,2021(03):6-11.

[5]孟伟.文化生态视角下的非遗保护与传承[J].环境工程,2022,40(04):269.

[6]周阳.社会记忆视域下“非遗”文化资本的再生产——以“秦淮灯彩”为例[J].民族艺术,2021(05):108-118.

[7]万剑.以大师工作室为引领的非遗文化传承人才培养路径探索——以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工美专业为例[J].职教论坛,2021,37(04):153-157.

[8]孙昊.生态文明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政法保护机制研究[J].环境工程,2023,41(01):270.

作者简介:

杨岭(1991.02-),男,汉族,辽宁锦州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智慧旅游、非遗、文化创意。

猜你喜欢
传承路径
弘扬红色精神,传承革命传统
浅析弥渡密址花灯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高职艺术教育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路径分析
高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研究
晋东南地区九莲灯艺术的发展现状及传承路径
民俗文化的学校传承问题
在坚定文化自信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孝文化的传承路径
传统文化精髓的传承之道
工匠精神:应用型人才职业价值观培育中的现代性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