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桂霞
(白银市会宁县如东友好小学 甘肃 白银 730700)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学发展过程当中涌现出的颇具民族特色和传统神韵的一颗文化明珠,它不但有着非比寻常的文学、艺术价值,同时更在不同维度上展示出了炎黄儿女的高超智慧、健康审美和博大情怀,即便在“文化爆炸”的现代社会也依然是文化发展、建设目标当中的重要项目。但是必须要承认的一点是,在潮流文化和自媒体产业方兴未艾的综合时代背景下,相当一部分小学生逐渐对古典诗词的接触和学习失去了本应具有的热情,乃至对涉及古典诗词的语文课程学习活动所具有的意义都产生了怀疑、否定,这一现象必然会导致一系列问题的出现。为了有效扭转这一不利局面,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再进一步完善针对古诗词的教学方案设计工作,立足于不同的角度来执行系统性、生本性和趣味性的诗词引导,从而达成提升该模块教学质量的理想目标。
“双减”改革的核心就是要让学生以更低的时间、精力成本来完成更多、更有质量的学习任务,而这些目标达成的前提之一就是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在调查中了解到,相当一部分的小学生在古诗词学习方面普遍形成相应的兴趣,在主观上觉得此类作品有些过于含蓄、“无聊”,自己很难通过类似于“刷短视频”、“看网络段子”的方式以“短、平、快”的途径来获取到作品当中的“趣味能量”。为了有效解决这一系列客观存在的问题,小学语文教师应当首先立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角度,率先将古诗词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呈现在学生们面前,以此来为后续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必须要承认的是,绝大多数的小学生刚刚踏上身心发育的旅途,他们的主观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出极为浓郁的感性化色彩,因此很难会对需要认真品读、深入品味方可取得有关认知成果的古诗词作品感受到对应的“读感”。据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在开展“双减”视域下的古诗词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借助于信息技术在信息表现方面所具有的可视化、生动化的独特优势,依托于图片、视频甚至伪实景等更具感官作用效能的形式去展现诗词作品当中相应的知识信息,以此来帮助学生快速拥有“耳目一新”的学习感受,并在这个基础上大幅度降低他们获取、内化知识要素的难度。
比如,在讲解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中《春夜喜雨》这一首诗时,教师便可从网络中下载现成的教学视频或运用网上的素材去自己制作一部短视频并播放给学生看,展现诗歌中所出现的景象:夜色微浓,春风轻轻吹拂着柳梢,夹杂着点点轻柔的细雨,无声无息地滋润着大地万物;山间小路被天上的乌云遮盖,变得同样的漆黑如墨,只有江面上的星星渔火还在微微闪烁……这样的画面非常具有视觉感染力,能够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这幅波澜壮阔的场景所独有的吸引力。
借助于这样的方式,学生们对古诗词的认识将从感官层面得到全面的深化,同时结合了视频这种深受学生喜爱的文化载体来强化了教师诗词教学工作的生本渗透效力,必然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
每一个小学生都有着一颗与生俱来的“玩心”,对于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游戏活动能够表现出很客观的参与能动性,并且经常会在这些活动中表现出很强的执行能力和思维悟性。为了有效利用学生们这一先天优势,小学语文教师务必要扭转自己过去对于游戏活动的成见,有意识地将之作为开展古诗词“双减”课堂构建工作的有机“溶剂”,根据学生们的趣味取向、能力水平以及当前相应的课程教学内容等元素,科学地设计、组织更多富有参与感、“沉浸感”和发展力的游戏活动,让学生们得以在“边玩边学边思考”的立体模式下实现对有关知识、技法的内化和应用,使教学成果得到实质性的巩固、扩大和优化。
例如,为了让学生们能够更快、更牢地记住自己学过的古诗词内容,教师便可和学生们共同开展一场“诗词接龙”的趣味比赛:把学生按照“强弱搭配”的原则划分成几个小组,按照抽签顺序由各组依次派出一名代表背诵一句学过的诗词句子,而后下一组的代表要马上对出一句开头第一个字与上一组结尾最后一个字相同(可谐音)的句子并以此类推;如果哪一组出现“卡壳”,教师就要扣掉一分基础分,最后基础分剩余最多的一组即为优胜者。
如此一来,学生们的古诗词学习活动就充满了趣味,能够通过更加契合于学生兴趣“G 点”的模式来激活、释放他们的内在潜能、灵感,并可同时营造出更加轻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双减”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构建多元课堂”,也就是鼓励并引导学生立足于课内材料来积极接触、摄入更多的课外知识资源,而这也是满足小学生们“猎奇”心理的一个有效途径。出于对以上要求、事实的迎合和认知,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在完成了课程的基本教学任务之后,进一步开发、引入更为丰富的有助于课内古诗词教学成果完善并迎合学生们多元文化学习诉求的课外资源,通过不同的路径和角度将古诗词独有的魅力呈现给学生,使他们得以真正领略到古典诗词的独到神韵。
比如,在完成了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中《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的基础性教学之后,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补充诸如《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等具有类似手法并更能表现作者个人形象的作品,引导学生从更多的角度出发去感受辛弃疾诗词的风格,同时对辛弃疾的“爱国文人”形象生成立体的“塑像”,等等。
利用这样的教学引导手段,学生对古诗词的认识发展可以拥有更为可观的信息支点,并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来自于不同维度的良性刺激,继而取得更令人满意的学习成果。
古典诗词的内容是非常丰富、多元的,以之为核心的文学体系则更囊括了相关作品的类型研究和文化背景研读等项目;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绝大多数的小学生们都有着十分旺盛的好奇心,很容易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表现出“审美疲劳”。立足于这两方面的客观事实,小学语文教师应当迎合“双减”改革中对于教学形式多元发展的要求,对古诗词教学课堂的具体构建模式进行深维革新,一方面使学生能够获得新鲜的体验感,另一方面也可以完善学生理解古诗词的思维框架。
富有文学价值的古诗词作品绝对不只是文字的简单堆砌,更是以文字为“画笔”而绘制出的一幅精美的画卷,能够给读者带来一种“身临其境”的强大代入感。在日常教学中不难发现,基本上所有的小学生在“脑补”诗词画面方面都会倍感头疼,那么小学语文教师不妨直接带领学生们走出教室、来到户外,鼓励学生们以“第一视角”来直接感受诗词作品中所体现的情景。这种策略的有效采取,可以让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生成路径变得更加直接、立体、自然,从而使他们在之后的学习活动中能够获得源自于这一高维认知思维的正面影响,最终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
比如,在讲解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中《山居秋暝》这首诗之前,教师可以领着学生走出教室来到学校的花圃或者绿化带附近,有条件的还可以前往周边地区的山水景区,近距离地观赏那些匆匆流淌的水流、幽幽摇摆的树影、红绿相间的莲花和芬芳馥郁的秋蕊,让清新、淡雅、恬静的秋日景色自然而然地涌入到学生们的心田当中。
依托于这样的策略,学生们对于古诗词的理解将和作者形成最为有力的共鸣,同时也方便于他们立足于和诗词当中相同、类似的场景进行个性化的自我感悟,以此来争取更加丰硕的教学成果。
“为赋新词强说愁”是不可能创作出能够流传千古的诗词佳作的,只有立足于对生活的深入品味和对文学作品中生活要素的有机融入,诗词作品读起来才能够有更强的共鸣感——而这也正是读者能否深入、准确体会诗词精神核心的关键所在。基于这一事实,在开展“双减”古诗词教学课堂构建工作的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不妨将作品的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历有效统筹起来,引导他们利用自己已经积累起的生活经验和个人感受,从主观代入的路径切入去品读诗词作品的主题、情怀,同时在客观层面使学生形成“原来古人也和我一样”的奇妙感受。
例如,在带领学生学习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中《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时,教师便可引导学生回忆一下自己所经历的体现出“好友作别”的情境,如:要好的同学要转学了,临别前送给自己一支钢笔作为留念,并和自己最后一次玩了一场游戏;邻居家要搬家去外地了,家里的小伙伴给自己写了一封长信,回忆了几年间和自己共同度过的美好时光;等等。这些场景均能给学生带来“此去身别,心与君不能别”的不舍情怀,让他们深深品读到诗中的真情。
这样一来,学生们就可以立足于自己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社会阅历来实现对古诗词内容、主题的准确把握和深度品读,同时也进一步促进了他们自主诗词赏析能力的生成和强化。
小学生们其实已经具备了一定程度的参与学习任务、开展独立思考的意识和条件,同时对完全受制于教师的“牵引式”课堂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抵触心理。出于对这一客观事实的认识和尊重,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在开展“双减”视域下古诗词教学课堂的构建工作时,有计划、有目的地预留出更多具有一定难度和思考价值、空间的问题当作主题,并鼓励学生们依托于结组合作的方法围绕这些主题做自主思考、能动探究和自由交流,使他们得以在群策群力、集思广益的形式下对既有学习成果做充分的吸收,同时也能促进学生们诗词学习灵感和成果的高效率共享。
例如,在讲解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中《清平乐 村居》这首词时,教师不妨围绕词中“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里的“无赖”二字设计“引子”,询问并组织大家思考这个词的具体含义,引导学生们从“无赖”一词的现代含义和整首作品的情感基调之间的反差出发做能动思考、交互探讨,从而推导出“闲适可爱”的意思,并以之为基础组织学生接触“古今异义词”的整体性文学概念,等等。
如此一来,在诗词教学活动中,学生们就有了更强、更好的参与感,他们每个人所具有的对标于古诗词学习的聪明才智也能得到充分的释放,相应的教学成果自然会变得更加可观。
“双减”改革的主要目标就是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轻松、快乐,这一目标的达成有着很多路径,其中比较主要的就是对良好学习氛围的营造。立足于这一方面的事实和认知,小学语文教师不妨通过对课堂氛围的有机营造来将古诗词当中浓郁的文化气息代入到课堂上来,同时让学生在主观上将学习转化为一种“沉浸体验”的综合性活动,借此进一步提升古诗词教学的质量、效率,从而达成“减负增效”的理想目标。
众所周知,环境对于一个人能够带来的影响是无声而又深远的,能够在悄无声息的状态下改变个体的思维模式、认知趣味和感知方向。据此,小学语文教师务必要将“环境”作为构建“双减”视域下古诗词教学课堂的另外一个重要的载体,在学生们经常活动的场合当中巧妙、多元地融入更为丰富的古诗词元素,一方面得以使学生们获得一种“自然沉浸”的奇妙体验,另一方面帮助学生们在这种环境、氛围的作用之下完成个人古诗词综合素养的显著生成和动态完善,继而为其他方面古诗词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强劲助力。
比如,教师可以在黑板上方悬挂一些印有“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等鼓励学生努力学习的佳句;也可以在教室墙壁上张贴一些写有“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等颇有画面感的诗句和与之相对应的古风水墨画;或者在阳台、绿化角中摆放君子兰、高丽梅、小斑竹、雪菊等经常出现在诗歌中的植物盆栽;等等。
这样一来,古诗词就能以更多的形式走进学生们的生活当中,而学生也可以从自己的身边更为方便地获得有助于自身诗词感知、品读能力强化的素材和灵感,将“寓教于常”的理念真正落实到了实处。
必须要认识到的一点是,古人在创作诗词作品时并不是“为了创作而创作”的,大多是在经历一些活动的过程中产生灵感和情怀,并以之为核心来进行具体的文字整合的——换而言之,对这些活动的复刻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也是理解、品读这些诗词作品的绝佳渠道。结合这一方面的认识,小学语文教师不妨选择一些特殊的时节或主题组织别开生面的文化活动,让学生在参与的同时了解其中所蕴含的古诗歌信息,使他们在良好的感受状态下实现古典文化和诗歌知识的储备扩充,同时也让学生们对古诗词的文学质感得以更为自然地生成、发展。
例如,在清明节到来之际,教师可以利用周六日或者其他节假日的时间带领学生来到近郊地带去踏青,和他们一起感受“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传统节日自然活动所带给自己的良好感受;在长假即将来临或者毕业在即的时候,可以为每个学生写上一句诸如“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赠别之言;还可以在春节假期,通过短信或微信的方式发送给学生“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等应节诗句;等等。
如此一来,学生们对于古典诗词的理解将实现最高级别的常态化转化,同时对于古诗词的创作过程、内涵生成过程以及情感应用路径等形成更为丰富、准确的认识,借此来取得教学成果的破壁性优化。
除了以上几方面主要的策略外,小学语文教师还要将“家校合作”机制引入到“双减”古诗词教学课堂构建工作的体系当中,一方面为家长提供对标于古诗词多元教学的方法性建议,另一方面积极创造条件来鼓励家长、学生参与有助于后者古诗词文化素养提升的亲子活动,同时还可建议家长在居家环境中融入一些“古色古香”的文学元素,从而使学生的古诗词素养生成过程得到来自于家庭、学校的双元促动。
传统文化是民族记忆的精华,也是浓缩了民族精神和情怀的载体,对于它的研究、传承和弘扬是摆在每一个中华儿女面前的重要任务,更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据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对古诗词教学工作的多维升级投入更多的精力,对标于“减负增效”的“双减”改革要求开展具体的工作,围绕多元主题设计、执行相应的课堂构建方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出发来感知古诗词品读乐趣、掌握古诗词学习方法并形成相关的古诗词认知习惯、情怀,从而实现古诗词教学课堂的质量、效率提升,并为我国传统文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