磬鼓和声 礼乐之源

2023-10-16 03:27王亚中
中华瑰宝 2023年10期
关键词:陶寺大墓铜铃

王亚中

鼍鼓逢逢,磬鸣悠悠。中国的礼乐制度在磬鼓和声中萌芽,陶寺遗址出土的众多礼乐器实证了中国礼乐文化的起源,让我们似乎听到了中华礼乐文明的先声。

“礼”与“乐”是中国古代社会中极其重要的活动内容,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根本标志。关于礼乐制度的研究,一直是中华文明起源研究的重要课题。从传说到历史,出土文物与古文献的印证,无疑是考古及文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从这一角度来看,陶寺文化完备的礼乐制度可谓意义重大。

礼乐为治  尧作大章

通常我们认为礼乐制度始于西周“周公制礼作乐”,实际上礼乐早在4000多年前的龙山文化时期就已经产生,礼有礼制,乐有乐规,二者相辅相成,成为古代邦国的重要管理手段和文明标志。专家通过考古研究证实,陶寺文化属于龙山文化,而且从规模和建制来看其已经进入邦国时代。重要的是陶寺遗址出土大量的乐器,可以印证古文献中的记载,为研究唐尧时代的礼乐制度提供了重要参考。

关于陶寺遗址,很多学者倾向于将这里视为“陶唐”都城,即尧都,至少这里是唐尧时代的一个邦国。因此,这里出土的众多乐器便与尧产生了密切关联。据古文献记载,尧舜时期便已经产生了较为完善的乐舞。汉代应劭《风俗通义·声音》载“尧作大章,舜作韶”,郑玄注“尧乐名也,言尧德章明也”;班固《白虎通义·礼乐》也说“尧曰大章,大明天地人之道也”。尧不仅自己编乐曲,还改变前代乐曲,《礼记·乐记》郑玄注中便有尧增修黄帝所作乐曲《咸池》的记载。此外,在《尚书》中《舜典》《皋陶谟》等篇章中也有关于尧与音乐的记载。尧去世后,百姓万分悲痛,四海之内三年都还在回响着以八音演奏的雅乐之声,人们用乐舞的方式表达对尧的怀念之情。这说明尧在位时已有了八音定律,并用其奏乐歌舞,万民同乐。可以想象,尧所作“大章”应该也是以八音演奏,那应该是何等宏阔与优美的乐曲啊!

八音通常是对用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种材料制作的乐器的统称,其中金为钟,石为磬,丝为琴瑟,竹为管箫,匏为笙竽,土为埙,革为鼓,木为柷敔。由于年代久远,这些乐器在上古文化遗址中很难保存下来,只有耐腐的金、石、土、革之类乐器偶见于考古发现,而陶寺遗址出土的特磬、鼍鼓、埙和铜铃正属于此类。从乐队编制和礼仪程式来看,其他四类乐器在陶寺时期应该也有,或许已经腐化成泥、难觅踪迹了。虽然陶寺遗址出土的乐器只保留了“四音”,却实证了唐尧时代礼乐文明的存在,这不仅具有重大的考古意义,还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鼍鼓逢逢  磬鸣悠悠

陶寺早期的墓葬已发掘1300余座,等级最高的大型墓葬有5座,应是陶寺最高首领的墓葬。陶寺目前共出土乐器28件,包括土鼓6件,鼍鼓8件,特磬4件,铜铃1件,陶铃7件,陶埙1件,口簧1件,品类之全、数量之多在远古遗址中是极为罕见的。值得注意的是,从出土现场看,这些乐器已经形成固定组合,并位于墓葬的相同位置。另外,固定组合的礼乐器还代表身份等级,例如鼍鼓、特磬加土鼓同时存在于5座首领墓葬,应该是陶寺首领专用的礼乐重器,等级最高,而单独出土土鼓的墓葬等级较低。可见当时的礼乐制度已经成型,并有一定的规范模式和等级制度。

鼍鼓。“鼍”是扬子鳄的古称,鼍鼓即用扬子鳄皮蒙制的鼓。从龙山文化到商周时代,鼍鼓一直是王室、诸侯和方国首领专用的礼制重器,这在古代文献和青铜器铭文中可以找到相关记载,也为考古发现的出土文物所印证。鼍鼓是王者权威的象征,用作庄严神圣的礼乐器和祭器,《诗经·大雅·灵台》中便有“鼍鼓逢逢”的诗句,以表现周文王离宫的钟鼓之乐。

最早发掘出土的鼍鼓实物最早见于20世纪30年代发掘的河南安阳西北冈殷王陵区1217号大墓中,墓中将鼍鼓和石磬摆放在一起。陶寺的鼍鼓出土于1979—1980年,存在于陶寺文化早期方国首领的5座大墓中。专家根据陶寺墓葬编年序列,结合碳14测定年代数据,推断5座墓的时间约在公元前2500—公元前2400年。由此可知,陶寺鼍鼓的年代要比安阳殷王陵中的同类鼓早1000年以上。

陶寺鼍鼓为木质鼓腔,蒙鼍皮,鼓腔外围有彩绘图案;鼓腔呈筒状,上细下粗,保留着树干原状,表现出早期鼍鼓的原始性。陶寺鼍鼓是目前已知年代最早、数量最多的鼍鼓类乐器,其鼓腔形制、出土位置、摆放方式,以及鼓、磬的配组关系,为探索鼍鼓起源、形制演变、制作和使用方法,以及其与古代祭祀、礼乐制度的关系,提供了重要参考。

特磬。陶寺大墓中出土的石磬是用石灰岩打制而成,呈长条三角形,上端穿孔用于悬挂。磬是我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也是最早的礼乐器,经常被氏族首领用来指挥族人进行乐舞表演。陶寺的磬与晚商时期的编磬不同,只有一件,单独悬挂,因此称为特磬。《尚书·舜典》载:“帝(舜)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神人以和。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其中“击石拊石”即为敲磬。夔,有学者认为夔是舜手下掌管礼仪的乐官,也有人认为其是夔龙的化身。无论何种说法,磬作为当时重要的礼仪乐器,彰显着尊贵和权威。

石磬具有多种礼乐属性:既是统治者宴享的乐器,又可作为祭祀的礼器,还是指挥作战的特殊工具,是王权的象征。在安阳殷墟的殷王陵墓中有大型的石磬随葬,而陶寺的石磬也都出现在最尊贵的几座大墓中。专家据此推断陶寺大墓墓主的身份亦应属于联盟首领的“王”者,甚至其中有尧的可能。

陶寺出土的特磬大多保存完整,造型古朴,制作粗糙,其中有4件经测试还能发出清脆的声音。磬声悠悠,仿佛带我们穿越回4000年前,感受“击石拊石,百兽率舞”的壮观场面,以及先民和谐共处的礼乐之乐。

土鼓重现  铜铃之声

陶寺遗址还出土了极为特殊的土鼓,与鼍鼓、石磬等成组置于高规格大墓中。由于其形制特殊,且参考文献语焉不詳,很长时间内土鼓被称为“陶异形器”。土鼓由陶土制成,形状像一个长颈陶瓶,其上、下口连通,筒颈上口周围有圆纽一至二周,这些圆纽同我国西南民族某些木腔皮鼓鼓口周围用于绷皮的木纽形状相近,位置一致。据此推断,筒颈上口原来蒙有动物皮革,敲击振动可发出声音,与后世的细腰鼓在形制上有着相似、相通之处。靠近土鼓底部的地方均匀排列有三个凸起的孔洞,类似于哨孔,有人推测其可能是起调节音量高低和节奏作用的调音孔。

在陶寺文化中,土鼓已由原始居民单纯的祭器,转变为标志着统治者权力、地位的礼乐器。从土鼓的出土环境来看,其与鼍鼓、特磬相邻,都在高规格大墓中发现。其器型庄严而凝重,纹饰繁缛而神秘,绝非一般的生活用品,应该属于龙山时代方国首领的礼制器具。土鼓在大墓中常置于鼍鼓、特磬旁侧,它们有可能是同一组配套的乐器。因此,专家推断这可能就是见于《礼记》中《礼运》《明堂位》篇记载,起源甚古,在史前先民祭祀活动中经常使用的“土鼓”。

陶寺土鼓的出土填补了中国古乐器史的一项空白,使这种久已失传的乐器重新被人们认识,并为复原中原地区土鼓形制演变史提供了重要依据。

在史前乐器中,铃的起源较早,发现的数量也较多。陶寺出土的不只有陶铃,还有铜铃。陶寺已发现的陶铃式样丰富,有平顶和凹顶两种,铃体横截面呈椭圆形、梭形、菱形和马蹄形,包含了龙山时代陶铃的全部式样,为研究这种史前乐器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陶寺晚期的铜铃是非常重要的发现。从形制看,铜铃是陶寺菱形陶铃的仿制品,其为平顶空腔,下口齐平,在顶壁上穿有系铃舌的透孔,铃体表面遗有织物痕迹,与二里头成熟时期的铜铃应属同一器类,二者代表了铜铃的前后两个发展阶段,从而把史前陶铃和历史时期的铜铃的关系拉近并串联起来,形成完整的发展链条。从音乐史角度看,陶寺铜铃是迄今为止中国历史上第一件出土的金属乐器,标志着构成中国古代音乐文明重要内涵的“金石之声”时代的来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陶寺铜铃的出现,证明中原地区在龙山时代末期已掌握复合范铸造工艺,为青铜礼器群的问世提供了技术条件,有学者据此提出了“前铜时代”的历史概念,认为“前铜时代”在中国青铜文化起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鼓磬和声,礼乐为治。透过陶寺的礼乐制度,可以推演史前礼乐文明的发展脉络,明晰礼乐制度在中华文明发展中的重大作用,从而进一步审视中国古代礼乐文明的发展状况。陶寺遗址出土的众多礼乐器实证了中国礼乐文化的起源,似乎让我们听到了中华礼乐文明的先声,为我们研究礼乐文化传统提供了重要参考。

猜你喜欢
陶寺大墓铜铃
《乐问》之“夏尺何当”试答——兼谈陶寺“圭尺”长度
国别成谜的纪王崮春秋大墓
论燕下都战国大墓的埋葬特点*——与齐国战国大墓等比较
秦公一号大墓车马坑启动考古发掘
铜铃山中
转山转水转文成(组诗选一)
山西考古发现最早宫城
山西襄汾陶寺北两周墓地
喇叭花儿摇铜铃
陕西蓝田支家沟西汉大墓考古 西汉鄂邑长公主墓探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