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学前教育专业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2023-10-16 21:00张铭蕊
中国新通信 2023年15期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摘要:“互联网+”为各行各业赋予了强大的活力与创新,对教育行业而言,“互联网+教育”模式的出现将人才培养的核心素养置于首要位置,推动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发展。也正因如此,“互联网+教育”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在学前教育专业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当前阶段的教育,还要考虑未来从事学前教育工作的学生的“后效”,可以说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质量能够直接影响孩子们的未来发展。在信息时代,信息素养不仅能够赋予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信息工具的能力,更能够激发其创新思维,并始终与社会发展与时俱进。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学前教育专业;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

在信息技术持续发展与普及应用的大环境下,学前教育作为我国教育发展计划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其信息化建设也得到了国家和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从作用关系来看,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直接决定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前景,关乎年青一代的未来发展。正因如此,集合学前教育、校园教育、职业教育的优势,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将信息化、“互联网+”思维融入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

一、“互联网+教育”的宏观背景

“互联网+教育”是一种以互联网技术为主要手段,将教育与信息技术融合。它的兴起和发展得益于多方面因素。首先,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互联网+教育”提供了充足的技术支持。其次,全球教育改革的推进使得各国对教育质量、公平性和效率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互联网+教育”则可以提供更多元化的教育资源和方式,为教育改革提供了更好的手段。最后,人口老龄化和少子化等社会结构变化带来的教育需求和挑战需要更灵活、多样化的教育方式来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而“互联网+教育”恰恰可以为不同年龄、不同地域、不同社会背景的人们提供更加灵活、便捷、高效的教育服务[1]。

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一)提高教育教学效率

信息化手段可以为学前教育带来更加丰富的教育资源、更加多样的教育方式和方法、更加便捷的信息交流与沟通,从而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例如,学前教育可以通过网络资源进行信息共享,将各种学科的知识资源融合到教学中,为教师提供更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案例,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效率。信息化手段也可以为学前教育带来诸如虚拟实验室、数字化教材等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和参與度[2]。另外,信息化手段还可以提供更加便捷的信息交流和沟通,以微信群等方式开展的互动可以方便教师和学生进行交流,帮助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情和心理状态,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效率的提升同样也为学前教育教学带来了创新思路,通过信息化手段,学前教育可以开展更加创新和灵活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在线教育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的灵活性,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自己的学习节奏和时间安排;虚拟实验室可以让学生进行更加真实的实验和探究,而无需进行实地操作,从而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3]。同样对教师而言,信息化手段也是辅助其实施课程设计和评估的重要工具,例如,电子教学设计软件可以帮助教师进行课程设计,让课程更加符合学生的需求和课程目标,评估软件可以帮助教师进行教学评估和效果分析,为教学改进提供数据支持。

(二)推动学生信息素养发展

信息素养是指个体通过信息技术,掌握信息的获取、评估、利用和交流能力,能够在信息化社会中熟练地获取和处理信息、创造新的知识,并在信息传播中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思想。在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信息素养的培养至关重要。

首先,信息素养是现代教育教学的必备素质,掌握信息技术和信息素养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是必不可少的能力,尤其是在“互联网+教育”的时代,学生需要掌握多种信息技术和工具,才能更好地应对教育教学的挑战。其次,信息素养的培养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求。通过学习信息技术并掌握信息技术,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掌握信息资源,更好地利用信息资源,提高信息处理和评估的能力,并能够在实践中运用信息技术,创造新的知识和实践成果。最后,信息素养的培养也可以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提升。信息素养的培养需要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和信息科学的基础知识,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信息意识和信息管理意识,更需要其具备探究、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创新和思维能力,更好地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和改革作出贡献[4]。

(三)促进学前教育协同合作

学前教育协同合作是指学前教育机构、家庭和社会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共同协作,通过共同努力提高学前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在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中,推动学前教育协同合作是非常重要的。首先,推动学前教育协同合作可以提高学生的教育教学质量。通过与家庭和社会等其他机构的合作,学前教育机构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和社会需求,以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的设计和实施。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协同合作的方式,接触到更多的学习资源和机会,提高自己的学习和实践能力。其次,推动学前教育协同合作可以促进学前教育机构的发展和改革。学前教育机构可以通过与其他机构的合作,分享资源和经验,学习其他机构的先进管理和教育教学经验,以促进自身的发展和改革。最后,推动学前教育协同合作可以促进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学生可以通过与其他机构和人员的合作,锻炼自己的交流和协作能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三、“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难点

(一)线上资源不够丰富

随着社会经济及多元文化的发展,我国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科建设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从现实情况来看,学校是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在校园环境、网络空间中作出积极应对,往往会采用设立资源站点,开通公共账号的方法,为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打下基础。可以看出,校方对网络资源主体性的认识尤其深刻,但许多院校并未真正地认识到其实践价值,也不会立足实践价值拓展资源的应用范围,还会使真正有价值的资源埋藏于“杂音”之中[5]。在实际教学活动中,部分教师的网络资源利用观念淡薄,对本专业教学内容产生了错误的认识,这也就导致线上资源多集中于图片、视频、音频等单一体裁,并未充分发挥“互联网+”的关联、挖掘及分析价值,最终造成了资源不够丰富的现状。

(二)教学目标出现偏差

在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除了对学生的专业素质有所要求外,创新意识、艺术审美能力、教学指导能力也是衡量人才质量的重要指标。这就要求学前教育的课程内容要以未来的实际工作内容和具体要求为基础,在丰富的庞大网络资源下,促进课程体系的信息化建设,从而为人才培养提供有力的支持。但是,课程内容的重复、理论性强而实践性弱等,导致现阶段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存在“头重脚轻”的问题,使教学目标与实际需求貌合神离,直接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与专业素养的提升。

(三)核心课程信息化不足

在我国学前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大背景下,教师进行教学内容设计和处理工作的质量,能够直接关系到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的质量。在大量的教学资源面前,部分教师不能很好地将其与核心技能课程的教学目标建立联系;此外,在复杂的教学设备和技术面前,部分资深教师的信息素养不足,对软件、设备的认识仅停留在使用阶段,无法达到设计与开发的层面,就容易导致核心课程缺乏对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导致教学杂乱无章。

四、“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实践

(一)着眼于学生素养培养

在“互联网+教育”的大背景下,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评估的实施,都应当契合人才培养模式及具备信息素养的方向。从现实情况来看,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改变了教育理念与育人标准,对于院校而言,学前教育专业本身具有“师范”特性,其核心目标便是为学前教育事业输出具有信息素养的高质量人才,在“互联网+教育”的影响下,核心目标的范围被进一步扩大,对人才培养工作的要求也愈发严格,对于校方而言,不断调整专业教学的形式与内容,也就成为谋求发展的唯一选择。需要注意的是,人才培养工作并不是对传统教育教学“换汤不换药式”的翻新,而是应当具备极强的前沿性与科学性。具体而言,就是学前教育专业应当以未来的学前教育市场、学前教育环境为核心,构建以产出为导向的育人思维,将培养具有专业知识、职业技能、综合素养的高质量学前教育人才作为目标,最终推动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平稳发展。因此就实际而言,教育工作应当覆盖更广阔的范围,集理论知识教育、专业技能教学、人文素养教育以及信息素养教育于一体,以校园广播、专家讲座、社团活动等多元的形态实现理论、实践课程的创新,对学生的学习生活进行高度渗透,最终达成教育目标[6]。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学生素养培养应当呈现出“主动出击”的姿态,并不能一味坚守“作出响应”的保守态度,而是应当以完善的标准体系,对学生的学习生活进行高度改造,以便更好地达成教育目标。

(二)推动教育模式创新

随着时代的进步,诸如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一种新型信息技术的出现,民众的思维、生产的形态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种变革是全行业的,对于教育而言,民众思维层面的变化也对其产生了深刻发展的要求。能否响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需求,能否跟得上信息时代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的一轮又一轮发展,决定了学前教育的发展前景。作为人才输出端的院校,就要把握机遇,积极拥抱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趋势,利用技术赋能深化教育改革,提升育人的实际效果,进而建立起帮助学生适应社会的完善系统。具体而言,首先要建立一个完善的学前教育数字资源库,将教材、教学案例、教学素材等一系列与课程教学相关的资源整合在一起,并借用跨校际的资源网络,实现学校之间资源的共建共享[7]。需要注意的是,教育教学资源不仅囊括了学前教育领域的成熟经验与先进典型,还要融纳专业相关的前沿概念,校方应当将实用、高效的微课作为首选载体,借用资源系统先进的分析处理能力,实现对资源深度、广度的拓展,显著提升资源的利用效率。此外,智能化也是当前教育教学发展的另一大方向,即依托专业的核心内容设计相应的课程标准,再依托标准实现对资源的自动筛选与适配。对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双方联系较弱的情况,院校应当实现对学前教育专业育人的重新定义,将传统意义上的育人模式消解并重构,强化实际工作要求的引导作用,开发专业技能课程的活页教材与指导手册,以翻转课堂、混合教学等一种出彩的教学模式强化线上线下教学的联系,使信息的齿轮于现实维度中啮合。比如,校方可以深入研究新型信息技术于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应用,并保持积极探索的态度,以人工智能、5G、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新兴技术手段,实现对师生学习情况、教学状况的全方位诊断与评估,进而构建全面的教育信息化平台,为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学前教育专业具有实践性、综合性强的学科特点,因此,学前教育专业要以专业课程教学质量为核心目标,注重教师队伍建设。首先,各级高校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职称等级和学历,使教师的整体素质与教学能力得到全面的提升;其次,校方也要不断完善师资队伍,提高师资的内涵,将本校教师的专业能力与整体素养与校方自身战略级别的发展规划建立联系。需要注意的是,对师资队伍进行建设不但意味着校方要对教师的专业能力、科研水平与“双师”素养有所要求,更要坚守师德为先的原则,能够对学前教育事业保持赤诚之心,只有这样才能够组建具有过硬学识、创新思维、高尚品格的师资队伍,进而成为学前教育事业的中流砥柱。具体而言,校方首先应锚定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的长远目标,并在短期内加强师资培训,鼓励教师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并鼓励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到幼儿园去进修调研,主动参与幼儿园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去,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充实自己的教学经验。其次,校方也要根据目标打造“双师型”制度的保障,除了在职导师之外,还应该聘请有丰富幼儿园教学经验的一线学前教育专家,要求这些具有丰富经验的业内人士来指導学生的校外实习,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时刻处于校方的育人模式下,也能够使他们在校外实习中得到更切实际的指导。

五、结束语

在“互联网+教育”的背景下,学前教育专业若想获得创新、高质量发展,就要打破传统教育观念的窠臼,走出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樊笼,积极拥抱信息时代的新技术、新要求,以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科特征作为基础,锁定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向,并将信息素养、综合素养作为人才培养的重点方向,进而深化学前教育专业的教育模式改革,显著提高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率,为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实际保障。

作者单位:张铭蕊 咸阳职业技术学院

参  考  文  献

[1]迟鹏.“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学前教育专业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数码设计(下),2021,10(1):201-202.

[2]孙静.“互联网+”背景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3,36(3):88-90.

[3]周静, 周晓梅.教师资格证国考背景下高校学前教育钢琴课程的教学研究[J].衡水学院学报,2023,25(1):中插1-中插7.

[4]周静, 周晓梅.高校学前教育钢琴课程的教学研究[J].衡水学院学报,2023,25(1):93-99.

[5]杨若涵.基于“互联网+”背景下的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模式改革微探[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23(2):108-110.

[6]张静.高校学前教育音乐专业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实践探究[J].新课程研究(中旬-单),2021(4):83-84.

[7]杨柳.“互联网+”背景下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核心素养的内涵与现状研究[J].职业教育,2022,21(12):29-32.

猜你喜欢
互联网+教育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在偏远农村实现“互联网+教育”的新型教育模式的设想
基于SCP范式的“互联网+教育”产业组织分析
美术教育在学前教育专业中有效实施的探究
地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手工制作课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互联网+教育”视阈下的教育共享初探
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考与实践
铜仁市学前教育专业新生科学素养现状的调查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