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薇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领会教材编者意图,巧妙转化课后习题,通过相应的教学环节,提高教学效率。
本文基于对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思考,探讨转化课后习题,助力阅读教学的策略。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执行主编陈先云指出:“课后的朗读、默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表达特点等题型,旨在培养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和领悟能力;课后的篇章、段落、词句的积累、背诵摘抄、特色句段的仿写、小练笔等题型,旨在引导学生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实践。”也有学者基于布鲁姆的目标认知分类学将课后习题归为记忆—积累型、理解—应用型和探究—拓展型。以上两种分类都充分说明了教材的课后习题有着编者的深层用意,教师应积极探寻,有效利用。
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以“感悟金秋的美妙”为主题,安排了三篇精读课文和一篇略读课文。本单元要求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这一语文要素在本单元的每篇课文中,其表现方式也是由浅入深逐步推进的。
通过对本单元语文要素和每篇课文课后习题的梳理分析可以发现,如果从学生的认知角度来看,他们对课后习题的理解主要是:朗读课文,读出感情;理解句子,想象画面;背诵课文或精彩片段。那么,学生该怎样朗读课文?怎样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句子?怎样通过多种不同形式的朗读直到熟读成诵?这些问题需要教师努力挖掘课后习题与单元语文要素之间的衔接点,设计合适的教学内容,并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
课后习题具有很大的使用空间,能在教学上给教师以启发。但是可不可以用课后习题将课堂串联起来呢?如果不直接采用,又将如何转化呢?当我们深入探究课后习题的奥妙后,发挥其指引学习活动的强大动力,课堂教学便可以突破重围,让语文要素切实落地生根。
1.细化教学内容,落实教学目标。本单元四篇课文的课后习题中均提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那究竟怎样才算有感情呢?这就需要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进一步细化可操作步骤。比如教学《秋天的雨》时,课后第一题明确要求背诵第2自然段,可见,重点指导这一段的朗读非常必要。
在具体教学环节操作上,笔者采用层层推进的方式逐步将朗读要求可视化。首先,全班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学生可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然后,指名学生个别读,进一步检验字词落实情况;再次,引导学生就自己喜欢的句段进行赏析,以悟促读,如“金黄色是给田野的,看,田野像金色的海洋”,教师可引导学生借助大海的浩瀚无边来想象田野的广袤,金色田野也是丰收的田野,在想象中读出一种喜悦感。在指导读“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等句子时,引导学生抓住文中“扇哪”“飘哇”这几个动态词语,感受树叶纷纷飘落时的动感和柔美,进而使学生代入情境读出秋天的韵味。这一段是要求背誦的,可以通过教师示范读、学生比赛读、师生合作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达到熟读成诵的水平。最后,师生配乐共读全篇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发现秋景之美,体会作者对秋天的喜爱之情。通过这样环环相扣、层层推进的教学,朗读不再那么笼统,学生也不再迷茫。
2.习题无缝衔接,打破文本边界。教材的训练点安排系统连贯,围绕单元的语文要素,在不同的课文中设置了若干个相似训练点,要求循序渐进,螺旋上升。本单元四篇文章都指向“多种方法”和“理解”,因此,教师采用的某一理解方法不能只限于某一篇,而应延伸到后面的课文学习中,一来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思考的习惯,二来提高学习的效率。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课后第2题提出学生可以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明朗”和“凌乱”。比如“它们排列得并不规则,甚至有些凌乱,然而,这更增添了水泥道的美”这句话让学生读起来就非常困惑,落在水泥道上的梧桐叶排列得没有“规则”,甚至“凌乱”,为什么还说“美”呢?因此,笔者在教学时使用“借助近义词、联系上下文”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凌乱”的意思,再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看看天空中飘着的白云也是形状不规则的。正是这些看似凌乱的白云让我们无限遐想,一会儿是龙,一会儿又成了软软的棉花,一会儿又像一群小绵羊,别提有多美了!这些理解词语的方法在《秋天的雨》的学习中进一步落实,进而在教学《听听,秋的声音》时,教师可以做到由扶到放,学生根据学习提示自主学习,巩固所学。本课可以说是单元教学目标在学生实践应用层面的进一步提升。
3.转化常规问题,追寻新鲜话题。有些课后习题设定的知识点很大,但话题本身缺乏新颖度,学生兴致不高。如果巧妙地对问题进行转化,尝试旧瓶装新酒,学生对未知的领域充满探索欲,阅读的热情也会奇妙地升腾起来。
《古诗三首》课后第3题要求学生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这就需要学生知道古诗写了什么内容,笔者在教学时,抛出话题:“《山行》和《赠刘景文》都是描写秋天的景色,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此问题将原本机械的理解记忆转化成意象的对比分析,习题被巧妙地转化成一个新的话题,在对比中,学生更加深入理解了两种秋景的不同,脑海中的画面也变得立体起来。
要实现课后习题利用价值的最大化,教师还需要站位更高,用已有的习题做支架,适当延展学习空间,举一反三,发散学生思维,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教师应善于将题目进行整合处理,转变成专题训练,为学生深度学习做好准备。以课后小练笔为例,为了保证训练主题的连贯性,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开发合适的小练笔练习。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习作要素是学会观察生活,学写日记,本单元的四篇文章除了《古诗三首》外,其余三篇都侧重于观察,其写作性相关知识参考如下:
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将小练笔适时放进教学环节中,指导学生迁移使用写作技巧。如学完《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后,学生可以写写上学或放学路上的景色,可以仿照课文的观察顺序进行描写,再写写周围其他事物,充分想象眼前的景物,表达真情实感。学习《秋天的雨》后,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小练笔,让学生写写自己喜欢的其他季节,从颜色、气味、声音等方面,运用比喻、拟人、想象等表达方法表达独特感受。※
(作者单位: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海三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