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玉玲
细细品读可以发现,前面三位老师教学的《杨氏之子》各有侧重,又各得精妙。杨可老师的设计“思维之智从对话中生长”;李秀艳老师的设计“言语之智从文字中生发”;郭思婷老师的设计“‘聪惠之智从文本走向生活”。不同的教学设计,却有着同样的教学意蕴,直指小学文言文教学的学习目标,着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
杨可老师的设计更多关注了人物对话,体现了文言文的言语之趣。课堂教学伊始,杨老师以文言的形式进行自我介绍,形式新颖活泼,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关注文章中杨氏之子和孔君平的一段对话,是教学的重点;对话内容的节奏划分,是教学的难点。课堂中,杨老师聚焦难点,让学生在尝试探索中读好句子,读准节奏;在读准节奏的基础上再去体会语言的巧妙。为了让学生感受杨氏之子的聪慧,杨老师抓住文章的中心句“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让学生思考杨氏之子的聪慧体现在哪里,并在对话中体会其语言表达的巧妙之处。从走进语言,品味语言,进而运用语言进行表达的训练,得到智慧的启迪,学生不但能够感受杨氏之子的聪慧,还能体会到文言文语言的妙趣横生,思维的火花从对话中自然产生。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教师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都基于对内容的理解,尤其是对“言外之智”的体悟。在教学中,教师应在对话时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与表达,借此不断拓展学生思维,让思维的火花在交流碰撞中不断生发。
李秀艳老师的教学设计,以文字独特的魅力走進文言阅读。她从题目中的“氏”字入手,巧妙引入课题。在初读环节,结合字源来区分“梁”和“粱”,同时还拓展了“梁”字的其他用法。学习“禽”字时重点关注字形的演变过程,古今字义的不同,以及读音和写法的要点。探究生字、读准字音、读好停顿融合得巧妙自然。
理解文章主旨从“聪惠”二字入手。先探究字源,再引发质疑:故事中,杨氏之子只回答了孔君平的一句话,为什么说他“甚聪惠”呢?问题指向明确,学生自然就会从听觉和智慧两方面去思考。
还有一个细节特别值得一提,李老师在对杨氏之子语句的品读中设计了一个对比的环节,让学生在比较中思考,在比较中发现“汝”“夫子”“未闻”这些词语的作用,体会汉字的奇妙和杨氏之子的智慧。迁移表达环节的设计,李老师同样特别留心文字的使用,预设了不同表达的应对策略和指导方法,并且关注到了汉字艺术。
文言文承载着丰厚而深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李老师的教学设计关注汉字特点,引导学生用探究字源等方法学习文言文,能够帮助学生快速理解关键字词和疑难字词的本义、引申义,区分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语法现象,让学生在汉字学习中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以字立课,勾连入境,较好地把握了“言”与“文”的结合。当然,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以哪些字来立课还值得商榷。一般情况下,教师需要选择契合文章主旨的生字,借助寻根探源,助力学生理解与阅读。
郭思婷老师的教学设计聚焦隐含于故事之中的“聪惠”,让文本和儿童的生活无缝对接。整节课以“聪”与“慧”为经纬,旨在让学生理解“心上思,口上言”方为“聪”。教学既贴近学生的生活,对学生提出期待,又为下文的学习做了铺垫。学生在多种形式的阅读、朗读、品读中体会杨氏之子的“甚聪惠”,并通过表演读走进故事,感受杨氏之子语言的风趣幽默。这样的教学形式贴近儿童的心灵,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受到文言文的亲切可爱,从而习得从生活中学会思考、学会表达的方法。立足于学生生活的学习活动更容易受到他们的喜欢,也能激发起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整节课以“聪惠”导入,最后仍以“聪惠”拓展,从一个人到一类人,从一篇文到一本书,拉长学习的时空,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提升了文言文阅读的兴趣与能力。
三则设计都关注了汉字学习,这是值得称赞的一点。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汉字有着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理解并正确把握文言字词的文化意蕴,是文言文教学的重要一环。但是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汉字学习内容的精准选择,注意字理识字方法使用的“度”。
三则设计也都抓住了故事的核心——“聪惠”。教师通过关注人物语言,启发学生思考,体会杨氏之子的智慧,使学生在读懂语言的基础上走进故事内核,发现表达的奥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教学目标是我们要到达的目的地,实现目标的方法却不是唯一的,需要教师多一些创造性思考和发现。尤其是在“双减”背景下,教师要努力让课堂高质高效,精讲多练,让学生在课堂上学有所得。※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致远外国语小学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