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陈凯旋 文/李春晖、朱希蕊
元老级注册中国烹饪大师
中国烹饪大师终身成就奖
元老级注册中国餐饮服务大师中国徽菜文化大师
中国烹饪协会顶级烹饪大师匠传委员会副主席
中国饭店协会名厨委员会常务副主席
中国食文化通史编纂委员会专家委员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进指导委员会专家委员
中国餐饮三十年功勋人物
改革开放四十年餐饮业技艺传承突出贡献奖
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全国饭店业卓越奖
1984 年,鲍兴主持编写了《中小饭店服务与管理实用辞典》《餐厅服务百事通》《烹饪实用美学》《烹饪工艺学》等著作,有些现在仍被作为烹饪专业教材。1992 年起担任飞彩宾馆总经理直至退休。退休后仍热衷于徽菜文化传播,先后在中央电视台、搜狐网等平台讲述徽菜文化。2006 年,在他主持的会议上发布的《徽菜标准体系表》把徽菜标准体系细分五个分支;2009 年,他参与主编的《中国徽菜标准菜谱》面世,是我国中餐八大菜系中第一部标准化菜谱,其中收录了经典菜品82 道,鲍兴被称为“徽菜发展的先驱”“中国徽菜标准化的领军人”。
善良是最好的人格品质和企业文化,我所有弟子都应该先做人再做事。其实,无论做什么事、在什么行业,性本善都是最关键的。
鲍兴祖籍徽州,是徽州著名的鲍氏家族,世代书香门第,祖父辈迁移到安徽省和县乌江镇。他出生于1945 年,祖父是徽州茶商,父亲学中医,母亲毕业于金陵女子学院,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他从小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但是幸福的生活在鲍兴9 岁那年发生了转变,家乡发生洪水灾害,父母接连故去,他成了孤儿,跟随逃荒的乡亲们到南京讨生计。鲍兴用身上仅有的3 角钱买票乘上去南京的“小火轮”,到达南京后,因为年幼无人照顾,与家乡队伍失散。逃到南京后举目无亲,饥寒交迫的他晕倒在夫子庙的一家徽州茶馆门口。第二天一早,餐馆老板开门卖早餐的时候发现了鲍兴,煮了一碗面糊、一碗盐水喂给他,让他缓了过来。当时的餐馆老板只是做点小生意,靠劳动挣口饭吃的普通百姓,即便自身条件困苦,见鲍兴实在可怜决定收养他,并收他为徒传授谋生本领。鲍兴就这样在师父的关爱和邻里的帮衬下慢慢长大。
当时徽菜主要做面食,徽州人至今还流传着“一根擀面杖打天下”的说法,徽州餐馆大多以制作面食茶点为生,主要在早餐时段售卖,每天凌晨开始和面制作。鲍兴从不喊苦叫累,从打烧饼、炸油条、做面条、蒸包子等传统面食学起,扎扎实实地打下了面食的基础。之后又开始学习卤菜和炒菜,12 岁起鲍兴就可以一杆子烫12 只盐水鸭,他天资聪慧再加上刻苦努力,慢慢成为掌勺的大师傅。22 岁开始做酒店的管理工作,从后厨到前厅,鲍兴把每一份工作都尽力做到最好。
虽然幼年遭遇不幸,但是幸运地遇到了如再生父母般的师父。鲍兴后来多次提到,徽菜师父救了他的命,所以他要用毕生所学来回报这个行业。受师父影响,他把“善”字时刻放心上。如今鲍兴在收徒之前的首项考核就是为期3 个月的人品考察,重点考察是否有仁爱之心。曾经有一位徒弟公司的员工腿受伤骨折,这位徒弟花了几万元钱请专家来为员工看病,就是这份善良的品质打动了鲍兴让他收在门下。鲍兴强调:“善良是最好的人格品质和企业文化,我所有弟子都应该先做人再做事。其实,无论做什么事、在什么行业,性本善都是最关键的。”
即使从9 岁起拜师学厨讨生活,鲍兴始终没有放弃学习。白天上班,晚上上课,这是他多年生活的常态。十几岁时他开始去夜校学习,不断提高自己。古人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鲍兴也是这么践行的,在学艺生涯中,只要见到技术好本领高的人都前去虚心请教。正是因为这份勤奋与好学,仅上到小学二年级的鲍兴在1983 年开始受邀给清华大学举办的餐饮业进修班讲课,并著书立说。他将理论知识与几十年的工作经验相结合,写出了《烹饪工艺学》等书籍。20 世纪80 年代初,他在深圳编写了《中小餐饮企业的管理手册》,成为许多餐饮行业从业者的专业书籍。鲍兴凭借着追求极致的信念、不屈的意志、坚定不移的毅力、宽厚的情怀、感恩的心和匠心,最终成为一代徽菜大师。鲍兴的弟弟鲍诗度2 岁起由姐姐抚养长大,后成为东华大学环境艺术设计研究院院长。尽管鲍氏兄弟年幼成孤,但是家族的深厚底蕴和父母的影响深植于心,“勤奋好学、自我约束”的优良家风被他们保留了下来。
鲍兴30 余岁时担任地方接待工作,经常用地方特色菜招待客人。当时的徽菜做法主要靠师徒口耳相传,菜单就是菜谱。鲍兴认为中华历史能流传下来全靠文字记载,因此他意识到,将徽菜选材、做法标准化地记录下来,才能保护传承传统徽菜。而且人们需要知道正宗徽菜应该是什么样子,徽菜的发展也需要文化的影响和带动。于是他开始走访一些徽菜老师傅,请他们将菜先做一遍,自己学着再做一遍,过程拍摄照片、视频,并用文字记录下来,反复做5 遍直到完全学会为止。再从1000 多道菜里精选出100 道,翻阅书籍找出菜的出处典故。就这样,徽菜的标准化谱系才算初步完成。
为了让每位厨师都能看懂,鲍兴又主持编写了一本实用手册,即《中国徽菜标准菜谱》。在这本手册中,除了讲述每道菜的文化典故,详写了菜品的原材料要求、烹饪工艺中的步骤以及油温、调料克重等细节要求外,还对每道菜进行了营养分析。此外,还从文化、色彩、选择、变化等方面阐述了“什么是标准化”的问题,并介绍了徽菜的五大风味(皖南菜、皖江菜、合肥菜、淮南菜、皖北菜)及其特点。
这本手册内容丰富且通俗易懂,不仅能用作烹饪专业的教材,还能当餐馆的菜谱。这本手册是中国标准菜谱中的第一本,出版后被许多烹饪专业从业者当作徽菜教材和菜谱使用。
徽州地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几乎每个村庄都有着千年历史。而且徽州人多重视教育,讲究教学,每道菜背后的名人故事一代又一代地传了下来。
在徽菜中,有一道菜叫“胡适一品锅”。相传乾隆皇帝出巡江南,与随从微服出行自九华山来到绩溪拜谒天子坟。当行至岭北乡的一处山坳时,天色渐暗,想找个人家歇脚。一位农妇热情招待了他们,还搜罗出家里的吃食,层层叠叠码了一锅。饥肠辘辘的乾隆吃后赞叹不已,赐名“一品锅”。胡适的夫人江冬秀擅长烹饪徽菜,一次梁实秋去胡适家做客,江冬秀下厨做了“一品锅”。铁锅端上来,香气扑鼻。铁锅里摆了6 层菜,从上到下,一层层吃下去。最上层是蒲菜叶子,第二层是煎过的鸭块,三层是卤鸡块,四层是蛋饺,五层是油豆腐,六层是半肥半瘦的大片猪肉,最下层是徽州特产的竹笋。整道菜味道层层递进,香嫩适口。梁实秋吃后赞不绝口,专门写文章称赞。由于胡适招待宾朋经常烹制“一品锅”,渐渐地“一品锅”名声在外,后来就把这道菜称为“胡适一品锅”。
在走访徽州老师傅的过程中,鲍兴个人最喜欢的菜是红烧划水和火腿炖笋尖。徽菜中有“山珍野味”的说法,用的笋子便是山珍。在旧时年月冬天大雪封路交通不便,当地的人们就在12 月份之前,把牛、猪杀好腌起来,把蔬菜晒干,等冬天到来时,煨一大锅全家人围坐吃饭,这便是火腿炖笋尖的来源。
鲍兴这一生致力于传承与发扬传统徽菜,并且创新徽菜。他对徽菜有着十六字的定义:“传统徽菜,文化支撑;创新徽菜,落地生根。”文化支撑,顾名思义是指传统徽菜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要遵循传统掌握扎实的烹饪技术。而“落地生根”则是指一种味觉记忆,这种记忆不仅仅是妈妈做的菜的味道,是儿时的味道,更是习惯的味道,是无论身处何方都不忘本、不忘根的思想。因此创新菜也要有源可循。鲍兴说一道菜的味道永远是灵魂。
随着时代的进步、食客口味的变化,徽菜也需要不断创新。鲍兴认为创新菜可以从文化理念、菜系、味觉等方面入手,但归根结底,创新菜要有对比和参照物,例如安徽的粉蒸排骨融入无锡糖醋排骨的做法,就能称得上创新菜。
鲍兴认为,创新徽菜的要点在于“调好色,整好形,保住味”。“色香味”中色是一道菜的重要要素,外观看上去要能调动起食欲,对美的追求是超越地域与年龄的,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而香是嗅觉,能刺激起食欲;味觉则是一道菜的价值,是关键的记忆点。
许多人对于徽菜的刻板印象一直是“重色、重油、重火功”,鲍兴对徽菜特点作出了全新的阐释。“重油”并不是多放油,而是说徽菜注重用油,讲究调味之功,而且要选用徽州传统木榨油、菜籽油;“重色”指的是徽菜讲究“食境五味”中的“声、光、境、情、色”的“色”;“重味”并不是说徽菜偏咸、口味重,而是指徽菜酸甜苦辣咸五味调和,徽菜历来主张本味,烹调不是去盖原味而是调鲜原味;而徽菜的“重火工”,则指的是“熟物之法,最重火功”的传统,或旺火急烧,或小火煨炖,或微火浸卤,或用木炭小炉单烤,或文火武火交替运用,火功的灵活运用让菜肴达到该脆即脆、该嫩即嫩、要酥即酥、要软即软的特点。
现在,新的“三重”是指重食材的本色、重味道的主次及调味结构、重油的运用。这些新特点,完美体现在徽菜的做法改良上。比如红烧肉会经历一道乳化的过程,目的是将其中的油进行抽脂,保证口感的同时,给食客更健康的用餐体验。
鲍兴讲到美食是地理标志、饮食习惯、文化传统的产物,也要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发展。正所谓“与时俱进”,做菜也是如此,要用现在人的营养观、价值观和审美观做菜,用文化的影响力来推广菜品。鲍兴特别强调,“烹调”是两个词,“烹”是将食材由生变熟,“调”则是调味。做菜应该重烹轻调,不要过度调味。
2007 中国名厨大会
2012 中国(济南)中国名厨赛
2023 鲍师门徽菜技艺研讨会
BAOXING
鲍兴在指导徒弟做菜
徽菜餐馆已遍布全国各地,但在徽菜的发展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一些年轻厨师受社会环境影响难免有些浮躁,想要传承好徽菜,就要有全面的技术,懂得管理,也要有扎实的文化基础。虽然年事已高,鲍兴仍然四处奔走,致力于推动徽菜发展。自退休以后,鲍兴走南闯北20 余年,经常在烹饪班授课。他还紧跟时代潮流,过去3 年中,曾经在3 个直播平台免费开设线上课堂,讲了几百节课,慢慢摸索出新媒体玩法。鲍兴说一开始直播的时候还不懂得和观众互动,边学边讲,这也使直播更有趣,观众更积极了。他不断接触新鲜事物,让心态一直保持年轻化,有徒弟开玩笑称他为“时尚达人”。
近年来,他秉持着“走出去”的理念,去不同地方了解特色食材和烹饪技术,推动餐饮业的发展。谈及未来的工作规划,他表示传承发展徽菜仍是工作重心,他将多参加相关的论坛与活动,将全国各地的资源整合,渠道再建,让徽菜走向更高的台阶。
最后,鲍兴老师对年轻人提出了十六字的寄语:“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大师指路,大师同路”。大师指路意为借鉴前辈经验少走弯路;大师同路意为紧跟大师的阅历,向大师学习。这16 个字告诉年轻人既要博学、要实践,也要请教前辈,和大师学习、共事、交流。
R E C O M M E N D E D D I S H E S
菜 品 推 荐
古法蒸鲥鱼
制作人:张立新(鲍师门第二代传人,马鞍山沿江徽菜文化研究会会长、春盛盛厨工匠秘书长)
古食鱼鲜颇为讲究,“刀鱼吃鼻,鮰鱼吃肚,鲥鱼吃鳞”,所以好的鲥鱼一定要鱼鳞完整、光亮。古法蒸鲥鱼讲究的就是吃一口鲜。鲥鱼的肉质鲜香,鱼鳞含有丰富的营养价值。鱼汤配佐五常大米,不仅能吃出鱼的鲜,还能激发米饭的醇香。
红烧鮰鱼
制作人:汪进雨(鲍师门第三代传人,春盛公司品控部总监)
“红烧鮰鱼”选用的鮰鱼,使用生态流水养殖技术,最大限度还原了自然生长的环境,肉质更加紧实细腻,采用沿江徽菜挖掘出的船家经典做法,保留传统的工艺技法,使鮰鱼保持了原汁原味,鲜嫩、刺少,老少皆宜。鮰鱼最美味的部位是鮰鱼肚,有“一肚抵一鱼”的说法。
春盛卤鹅
制作人:朱强强(鲍师门第二代传人,马鞍山沿江徽菜文化研究会研发部主任)
马鞍山十大地标美食之一,春盛卤鹅选用原生态放养老鹅,以水草作为主饲料,玉米、稻谷为辅料。几代传承的老卤卤制而成,唇齿留香。
春盛红烧荷花鳖
制作人:盛志明(鲍师门第二代传人)
红烧荷花鳖是沿江徽菜招牌菜。450 亩春盛荷花养殖基地直供,长达5 年自然生态放养。春盛17 年专注养好甲鱼,肉质好、品味佳。裙边肥嫩厚实,一口咬下去紧糯可口,又鲜香弹牙、味道纯正。
炭火老鸡汤
制作人:钱尼发(鲍师门第三代传人)
采用皖南山区散养的土鸡蛋,加上黄山的笋尖来提鲜。传统的菜肴,考验的是食材的品质和厨师对于火候的把握,口感细腻,蛋香扑鼻。
石锅臭鳜鱼
制作人:李志勇(鲍师门第三代传人)
臭鳜鱼又叫腌鲜鳜,是一道徽州传统名菜,徽州菜的代表之一,闻起来臭,吃起来香,肉质鲜嫩、醇滑爽口,保留了鳜鱼的本味原汁。
清蒸白鱼
这道菜肴选用的主料是有“三白”之称的白条鱼。要选4 斤以上的活鱼,无论清蒸还是红烧,鱼肉都滑嫩可口,尤其是鱼腹的部分,肥瘦比例合适,鲜美无比。
黑猪肉香肠
沿江风味,传统手工灌制。优选肠衣皮薄而弹,三分肥七分瘦的黄山黑猪后腿肉制作,吃起来不柴不腻,肉香纯正,饱满Q 弹、老少皆宜。
传统猪头肉
制作人:宋体江(泽云中央厨房出品总监)
猪头肉别称“扒猪脸”,诗云“长鬣大耳肥含膘,嫩荷叶破青青包”,指的就是荷叶包的猪头肉。春盛猪头肉源于南京的六合猪头肉。“六合猪头肉”驰名于清乾隆十二年,距今已260 余载。据传,乾隆南巡,每次经过六合,必定点名品尝猪头肉。百姓闻皇上如此褒奖,特将为乾隆烹制猪头肉的卤汁保留,并兑入新汤里,日复一日,六合的猪头肉遂有“乾隆老汤”猪头肉之美称。到了咸丰年间,“六合猪头肉”已誉满大江南北。30 年前春盛公司的创始人为了追求纯正的味道,多年来一直用传统的工艺,不断摸索改良,适应现代人的饮食习惯,坚持使用原生态原料,将春盛猪头肉打造成为家喻户晓的美食。
米粉肉
制作人:李静(东方城船家菜厨师长)
选用皖南泾县的黑毛猪五花肉,米粉也是大米加香料炒熟后,手工研磨成粉;粉和肉的搭配尤其重要,太多则干,太少则腻;文火慢烹,直到把肥油蒸出上溢。吃起来瘦肉口感细腻,肥肉肥而不腻。
笋尖蒸蛋
制作人:刘影(船家菜品牌出品总监)
采用皖南山区散养的土鸡蛋,加上黄山的笋尖来提鲜。传统的菜肴,考验的是食材的品质和厨师对于火候的把握,口感细腻,蛋香扑鼻。
茂林糊
制作人:孙飞(南京春盛渔府东山店厨师长)
这是一道来自皖南泾县的传统小吃,经过鲍兴大师传承提升后,成为沿江徽菜的一道特色小吃。用老鸡和蹄髈炖汤,火腿提鲜,根据不同的时令节气,放入香菇、冬笋、核桃、花生等辅料,用手工红薯粉勾芡。食材天然新鲜,口感爽滑。
外婆炒饭
制作人:王一廷(南京春盛渔府边城店厨师长)
外婆炒饭选用上乘野稻米,加牛肉、香肠、胡萝卜、黄瓜、笋、韭菜、土鸡蛋炒制而成。外婆炒饭曾经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炒饭超人大赛”中荣获金勺奖,同时也被众多美食家称为“会跳舞的炒饭”。
红焖黑猪肉
制作人:曹永利(春盛渔府出品总监)
沿江徽菜的经典菜,这道菜选用皖南泾县的黑毛猪肉。黑毛猪采取山林放养的方式,又叫跑山猪。饮山中泉水,享自然阳光,吃有机玉米和蔬菜生长15 个月以上,所以脂肪沉淀非常好,肉质细嫩自然飘香。选用上好的五花连带肋排,口感酥软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