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人华
(会宁县郭城驿镇中心小学 甘肃 会宁 730726)
作业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改进教学策略的重要依据,也是学生巩固知识、提升能力、形成品质的有效途径。当前,部分学校仍存在作业设计缺乏系统思考,作业形式单一、作业评价不科学等问题,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为此,学校应重视作业设计,强化教学实践研究,立足教学实际,优化作业设计。本文将从基于课程标准、学科特色、实践活动等方面探索优化小学作业设计的实践路径。
作业设计是减轻学生作业负担的重要手段,是实施“双减”政策的重要抓手,也是深化新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内容。如何在“双减”政策背景下进行小学作业设计,如何充分发挥作业在巩固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情感、提高素养等方面的功能,成为每一位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教师在进行小学作业设计时应遵循以下原则:第一,目标导向原则。作业设计必须符合学校制定的教学目标和学科目标。第二,作业设计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分层设计原则。根据不同类型的作业内容设计不同层次的作业,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的培养,真正发挥作业在巩固知识、发展能力方面的功能。
作业设计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也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发挥学习潜能,提高学习效率,我们教师必须认真设计作业。在新课程改革下,为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我们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设计好作业,使作业成为学生发展的有效载体。但从目前小学作业设计来看,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首先,作业量过大。有些教师为了提高教学成绩,一味追求高质量的教学,忽视了学生的健康发展。只关注学生成绩的提高而忽视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其次,作业形式单一。大部分教师都采用统一的书面形式进行作业,忽略了学生个性发展,使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老师布置的作业设计单一、死板[1]。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是巩固知识、形成能力、提高素养的重要手段。“双减”背景下,作业要围绕“提质增效”这一核心,体现“巩固基础、发展能力、深化素养”的功能。因此,在设计作业时,教师要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际和学生实际情况,精选作业内容,优化作业设计。
比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基于学情,精选教材中的阅读题,设计阅读小报;要基于学生学习情况与兴趣特点设计分层作业,比如:基础好的学生可以适当减少基础题、中等生适当增加基础题、基础差的学生适当增加基础题;要基于课后练习与拓展训练设计分层作业;要基于拓展训练设计分层作业。“双减”背景下,教师要优化作业设计,让学生从重复、机械的机械性练习中解脱出来,提升学习能力和素养。一是依据知识能力点设计作业,实现精准“减负”。在“双减”背景下,学生的学习内容具有整合性与整体性,需要教师深入理解各知识点之间的关联与区别。因此,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以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为出发点,将知识能力点进行整合、重组与拓展,设计具有梯度的综合性作业。比如,在语文教学中,可以设计“学一篇课文”“读一段文言文”“做一道练习题”等作业。这样的作业设计有利于学生在整合知识能力点的基础上深化理解、融会贯通所学知识。
教师在作业设计中,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为学生设计符合其认知水平、符合其发展需求的作业,以此提高作业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灵活运用多种方式来进行作业设计,可以是以知识、技能为主的识记练习、分析、综合训练等。例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单元教学内容或课文内容设计语文作业;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设计数学知识类作业;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可设计听说读写等综合性作业;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可设计创意画、手工制作、素描等美术作业。
在设计作业时,要注意作业的趣味性,使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同时,教师应明确作业的目标和要求,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及课堂教学内容设计适量、适当、适度的作业,让学生通过完成作业在实践中领悟知识和技能,逐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对学生而言,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和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关键因素。兴趣是推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越高,参与的积极性就越高,教学效果也越好。因此在设计作业时,应根据学生特点、兴趣和需要设计具有一定趣味性的作业[2]。
“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要转变传统的布置作业方式,要积极创新作业设计的形式。一是让学生在完成家庭作业的过程中,通过阅读、摘抄、讨论、小制作等方式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二是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班级组织的各项活动,如演讲比赛、运动会等,以此来锻炼学生的演讲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三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博物馆、参观纪念馆等,以此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四是让学生在课后练习时,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练习语文知识。如:读书笔记、写日记等,以此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习效率。
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个性特征都是不一样的,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层次的作业,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例如,在布置数学作业时,我会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情况、学习能力以及兴趣爱好等来设计作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完成各自水平层次的作业。如:在设计三年级下册“统计”一课时,我会布置基础层次的作业:“统计家里有几个人?”通过这种设计方式让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而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能通过这种方式巩固所学知识,并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同时,在分层布置作业时,要注意作业难度与学习能力相匹配[3]。
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立足于教材,整合资源,创新作业形式。一是要通过对教材的解读、分析、再设计,找到适合学生的作业内容,以求“减负”和“增效”。二是要通过对学科间、学校间、校际间的资源整合,通过多种形式开展作业设计,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作业实践活动中提升能力。如语文学科可以开展课外阅读,在阅读过程中训练学生的理解能力;数学学科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设计数学小制作;英语学科可以组织学生去社区进行公益活动……在这些丰富多彩的作业实践活动中,学生们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交流合作等方式,不仅能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还能锻炼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从而提高了综合素养。
“双减”政策的出台,对作业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努力做好作业的设计、布置、批改、反馈和辅导工作,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作业,帮助学生有效利用课余时间,提高学习效率。教师要完善作业管理制度,对作业内容、数量和形式进行规定,要求教师布置的作业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对布置的作业要及时批改,教师应采取多种方式及时对学生完成作业情况进行反馈和评价。此外,教师还应掌握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如有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问题时,可以通过课后辅导或电话、网络等形式及时给予帮助。通过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和综合评价,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
“教无定法,学无定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达到教学目标。教师要以作业设计为抓手,研究作业的内容、形式、数量和质量,要根据学生学习实际情况设计有针对性、层次性和开放性的作业。要将作业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设计出丰富有趣、有一定探究难度和挑战性的作业。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地留一些时间让学生自己思考和解决问题。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获得知识,又可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还要注重在作业批改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为下一次教学提供宝贵的经验,让学生在不断地反思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综上,小学教师在对作业设计进行优化时,要以学生的兴趣和认知水平为基础,同时还要考虑到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发挥学生在作业设计中的重要作用。教师应该在作业设计中增加趣味性,并且要注意到对学生的评价和反馈,在设计中还要充分体现出对学生兴趣爱好和学习能力的关注。同时还可以采用游戏化的形式来设计作业,让学生在有趣、轻松的环境中进行学习,从而促进小学生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