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富强
(陇南市徽县城关镇中心小学 甘肃 陇南 742300)
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贯穿学生学习的始终,对于学生各科学习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数学学科的抽象性、复杂性等,小学生在学习时总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大多数教师在碰到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出现的错误时,只是叮嘱学生改正,尤其是在作业中碰到错误,只打上一个红叉就算就批改了,尽到了提醒学生的作用。有自觉学习意识的学生,看到教师打上红叉叉会及时改正错误,但大多数学小学生没有这样的意识,导致错误堆成了真正的问题,成了学生学习路上的一个个障碍。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会利用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出现的错误,并以此为契机巧妙地点拨学生,引导学生理解知识,并对课堂所学的知识达到消化、吸收的地步,从而发挥错误资源的作用,使其变成学生进步的阶梯,变成提升教学效率的捷径。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非常强的学科,前后衔接非常密切。有人说语文落一两节课学生自己下下功夫就能赶上,因为它的知识有独立性,一字一词一文都可以独立学习。而数学要是落下一两节课,可能就会造成学习上的大漏洞,使学生的思维、知识无法衔接,给学生理解新知造成很大的困难。尤其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常常采用新旧知识的迁移法,来引导学生学习和理解新知。也正是因这个原因,学生有时候学习新知的过程,会出现理解的错误,思路跑偏,跟不上教师的教学节奏,影响学习效率,极大地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再之,学生自身基础、思维方法,还有接受能力等原因,也会导致他们对新知识的理解存在错误,学习效果不理想。作为小学数学教师,面对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这些困难和障碍时,不要一味地否定、排斥,允许小学在学习中成长的同时,要利用这些错误资源,并找到学生出现这些错误的内在和外在原因、现象与形多,把它们合理引进教学环节,让其成为新知教学的最好辅助手段,帮助学生正确、深入地理解知识。
比如,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教学时,有些学生会用学习过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固定思维或者说惯性思维来理解相关的知识,如他们会把四条边相加来计算周长。这样的结果是对的,但是方法显然是错的,会影响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让错误的思考方法学习方法延续下去,制约学生的数学学习。在这个时候教师可以用新旧知识迁移法,如把“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相关知识(长方形两个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然后就可以引导出“(长+宽)×2 或2×(长+宽)得出长方形的周长;正方形的周长:4×边长或边长×4”等等。这样不但巩固了旧知,还把旧知迁移到新知中进行了思维上、形式上运用,促进了学生理解,保证了教学效果。再如,为学生讲授“20 以内的退位减法时”,学生的思维也会停留在讲过的加法中,教师可以用迁移法,用加法导入减法,用旧知衔接新知,既能贯通学生的思想,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又可以运用此强化学生理解,达到课堂教学的目的。
笔者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会发现学生对于有些错误有不同的看法和认识。大多数教师一般只倾向于对的一方,把学生的思路扭转过来,忽视了这种错误资源的有利价值,反而让有些学生虽然跟着教师的节奏思考,但对相应的知识内容还是不太理解。面对这种情况时,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就要见缝插针,引导学生就某一个错误进行交流、讨论,他们可以自评、互评,围绕错题的认知或者问题进行讨论,就能扭转学生思维,打通学生的思路,使学生能深入的分析错误,找出错误的原因,并纠正错误,发现自己的不足等,从而让学生借助错误理解,在理解中升华数学思维的同时,强化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比如,在为学生讲授“长度单位”时,有的学生在测量东西时把直尺的左端对准了“1”,导致结果错误。就这个问题,有的学生说对准“1”是对的,有的学生说要对“0”,这个时候教师可以给学生给出一些物品,如书、本子、文具盒等,让学生分组进行测量、讨论,看看到底是对准“1”还是对准“0”,然后学生就自己量出的结果在组内进行讨论。等学生大体有了结果时,认知错误或者运用错误测量方法测量的学生都已经意识到错误的情况下,教师再结合多媒体为学生展示测量的方法,或者拿着直尺给学生量一量,把用两种方法量出来的结果进行对比等。这样不但强化学生理解与记忆,也达到了教学目的,增强了学生交流式学习的参与感。
笔者在小学数学教中,发现有些教师会用一种反向思维的方法诱导学生犯错,然后反过来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小学生思维活跃,条条框框,一本正经的教学模式,有可能达到教学目的,但是他们记忆不深、理解不透。但是用诱错的方法,把学生先引到错误的思路上让他们思考,再帮助他们纠正,对于小学生来说会有“恍然大悟,原来如此”的透彻感,从而吸引学生,更能增强小学生的信心,能帮助学生真正理解知识。尤其对一些学生看似简单,但容易出错的知识点,这种诱错的方法更适用,更能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避免以后出错。
比如,在学习了“认识人民币”这一节内容时,教师为学生设计了这样一道容易出错的题:小明去超市购物,他买了一支钢笔12 元、一个生字本15 角,一颗棒棒糖50 分。请问小明一共花了多少钱?小学生看到这个题时,有的学生在考虑统一单位,有的学生就开始刷刷的写了起来。笔者就故意诱导学生,这么简单的题,思考什么,不是12+15+50答案就出来了吗?有的学生的回答“就是呀!”有的学生不解地望望我,望望那些同学。等同学们都解答出来,给出了各自的答案时,笔者就“因错利导”,告诉他们前面就答“就是的”同学错了,原因是像这类题,先要统一单位,再运用加减计算?学生恍然大悟,原本错的一部分学生知道自己错在了哪些?对的那一部分学生就知道教师在用这种方法强化他们的记忆,不但能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坚持自我的素养,还能增强他们的信心。同样,在经过了这样诱错教学之后,学生以后碰到“时、分、秒”以及“米、分米、厘米、毫米”“千克、克、毫克”这样含有单位的计算题时,就会先想到要统一单位,再进行计算,避免了同类错误的再出现,从而达到一举多得的教学效果。
学生由于学习能力、知识积累、学习习惯与态度的不同,不但在学习中表现不同,在出错的点上也有不同。有的学生因为粗心,容易犯低级的错误,如把计算题少写一个数字,答案中少写一个“0”,或者把“÷”写成“+”,“+”写成“÷”等;有的学生由于解题能力受限,往往会在解决问题上出现一些思路上的错误,这种错误很典型,学生如果基础扎实完全可以避免,但要是基础欠缺,再理解能力有限,一不留神就会思路跑偏,导致错误出现;有的学生总会犯一些非常典型的错误,这不但关乎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经验也有关,等等。所以教师要定期组织学生进行错误分享,避免学生在学习中、练习中踩坑。
在学习中出错是难免的,尤其是小学生在成长的阶段,又加上数学是一门比较抽象、逻辑性很强,需要学生有一定思维能力的学科。学生在学习中,练习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都很正常。为了强化学生避免同类错误出现,也帮助其他同学避开这些错误,教师可以定期让学生分享自己出错的点,以及如何注意避免这些错误的方法,从而使学生同共成长,提高数学成绩。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有错误资源意识,要把错误当成学生成长的阶梯,不但要在教学中运用错误资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知识,更要定期鼓励学生总结学生遇到的典型错题。
比如,让学生把自己的错题本与大家分享,让大家借鉴、积累、学习,吸取教训;也可以让学生把自己最近遇到的错题抄在黑板上,或者用幻灯片投影在白板上,让其他学生收集,给其他学生提醒等。这样不但能启发学生运用错误深入学习的思想,还能增强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错误资源的作用,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与成绩。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出现错误是常有的现象,也是很正常的。作为新时代小学数学教师,要对教学中的错误、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错误反向思考,不要一直认为不应该出现错误,或者学生没理解、没有学透,而要发现错误资源中的机会,要以此深化教学,有针对性、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再学习、再理解,从而解决课堂上的教学漏洞,强化学生对课堂知识的记忆,深化学生理解,使错误资源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并以此来拓展学生思维,启迪学生智慧,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提升教学质量,助推小学数学教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