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宏国 杨发鑫
(1.武威第二十三中学 甘肃 武威 733000;2.武威第十三中学 甘肃 武威 733000)
“双减”政策的实施,中小学数学教师要主动改变,对课外作业进行优化和调整,以增强课外作业的魅力。教学中,应精心安排数学作业,强化作业与生活间的关系。此外,还要精心设计和安排探究式的任务,并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当然,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间的差异,制定出有针对性的任务,确保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高效完成数学作业。
当前,学生的作业繁重,学习压力较大,学习效率较低,在此背景下,国家出台了“双减”政策。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作业既是巩固教学重点知识的一个途径,又是训练教学难点知识的一种方式。但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本节课的知识点,作业往往存在超量化、重复化、机械化的问题。例如:低年级的运算训练,在学习过程中,老师们经常会给学生们布置很多的笔算任务,以提高他们的运算效率和运算质量。通过机械地、重复练习,尽管在结果上有效果,但是在提高数学素质方面效果不大。当学生逐渐进入高年级,学习难度越来越大,为了确保孩子们的成绩,作业的设置也发生了变化,采用了“多学多练”的方式,通过大量的练习题,让学生掌握重点知识,突破难点知识,但是,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已经被大量的枯燥无味的作业给消耗掉了。
学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其具有个性化的特点。但是,在教学中,他们的学习任务往往是一成不变的。不同水平的学生要做相同的作业,这明显是不合适的。而对学习好的同学来说,简单的作业并不能提高他们的成绩;而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家庭作业难度太大,根本无法完成。这种作业设计并不能实现高效训练的目的。在教学实践中,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教师和教材上,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学生不但要学会数学,更重要的是能够将其应用到解题中。如果只是简单地围绕着课本进行习题练习,那么就不能让学生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应忽略学生的个性体验。
传统的数学家庭作业是写在纸上的,例如试题本、练习册等。而这样的任务,经常会把学生变成“答题机器”。长时间的机械训练,学生们虽然能做出正确的答案,但无法解释其中的原理,无法运用到实践中去,这和数学目标相差甚远。与此同时,在面对缺乏创新精神的书面作业时,中小学生很可能会出现抗拒的情绪,从而丧失了对数学学习和运用的兴趣。这种单调乏味的家庭作业,很明显无法达到教育的目的。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布置的任务仅仅是对课堂上所学内容的一次回顾、一次巩固、一次测试。老师只关注学生是否有足够的时间去解决问题,而忽视了家庭作业的功能。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与其说是在对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进行了一次重新学习,还不能真正地起到作业的作用,因此,在教学内容的拓展性、深刻性以及知识的连接性方面都存在着缺陷。这对整个课程的教学,以及对学习者的数学思维的发展,都毫无帮助的。
在“双减”政策下,以教学内容为目标的设计数学作业。设计数学作业时,要围绕着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保作业的食量和精准。为此,老师在每一堂课上,都要对学生的易错点和难点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他们提供“一针见血”的指导,尽量让他们通过较少但较高质量的作业,加深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记忆,进一步强化他们的数学技巧,提高他们的数学水平。
数学是从生活中衍生出来的,也是在生活中加以运用的。所以,数学作业的设计不能与生活相分离。事实上,在平时的生活中,中小学生们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很多的数学知识,但是他们还没有形成数学思维,无法将课堂上所学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因此,在进行数学作业的时候,老师们要创造一个真实的生活环境,以生活中的一些真实问题为出发点,激励他们运用在课堂中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去处理这些问题,同时也要让他们与生活相联系,不断地对他们的解题方法进行改进,让他们能够在生活中发现学习数学的价值。这样做既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他们的数学思维更加活跃。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中提出:在数学教学中,要以“启发”为中心,以“激发”为主线,以“学生”为中心,以“趣味”为核心。其中,“启发”旨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激发”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旨在凸显学生的主人翁地位;“趣味”旨在为数学教学和数学作业都注入趣味性,改变学生对数学学科的看法。在“双减”政策的指导下,家庭作业的设置应该更加全面,更加深入,既要培养孩子的基本数学能力,又要培养孩子的基本思维能力。要做到这一点,老师们需要以问题导向为依据,在进行作业设计的时候,从学生所找到的现实问题开始,并鼓励他们使用各种数学方法来解决问题。与此同时,以真实的问题作为教学的工具,让同学们能够灵活地使用各种方法来解决问题,从而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激发起每位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双减”政策下,要实现对“作业”结构的最优配置,充分利用“作业”的功能。作业要使其具有的特点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可以把课后作业和课前预习有机地结合起来,作为学生继续学习、拓展和思考的媒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呈现出一种“螺旋式”发展,其知识体系相互衔接。所以,作业设计不但要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补充与评价,还要对下一节课的知识进行引导与探索。学生是否高效掌握了本节课的数学知识点,会直接影响到学生是否能快速、高效地完成老师所布置的数学作业。然而,学生的作业活动完成效率的高与低,会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活动是否能顺利开展下去。
“双减”中,重点在于减轻学生对学生课业的要求,为学生“减负”。为此,教师应积极探索作业任务的选择、作业的评价等,改变以往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单元为核心来设计作业,让学生通过梳理单元的知识,总结出单元的主题思想,并通过多种创新的方式,探索、建构自己的知识系统。“双减”中指出,要减少学生的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探索欲望,达到“减负增效”的效果。同时也能让有创意的作业,作为一种师生良性交流的载体,让学生在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中,轻松学习理论知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此外,老师让学生自己从实际生活出发,设计数学作业题目。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对课本内容和思想有充分的了解,然后再去做正确的题。面对大量的数学作业时,学生会产生厌烦的情绪,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减少机械的作业,根据教学情况,安排适量的数学作业,并要科学地评定各个小组的同学在完成作业上的时间,从而可以设计出适合学生的数学作业。随着“双减”政策的深入,教师要转变自己的教育理念,使学生能够主动完成数学作业,并积极地进行家庭作业的练习,积极思考,积极探索,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强化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大部分的数学作业都是从课本中提取出来的,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们不但要从课本中吸收知识,而且要从课堂之外收集更多的知识,利用校本课程,借助生活素材,利用网络信息,选择合适的作业,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在做数学作业时,学生的主观意志较为强烈,为此,教师要围绕着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科学、灵活设计数学作业,并从实际情况出发,为学生安排交互性较强的学习任务。倘若老师能让学生自觉地参与到筛选和组织作业内容上,不仅会极大地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还会使他们在高质量的作业设计中,加深对课程内容的了解,大大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在教学中,由于学生具有一定的自主选择能力,而老师则根据他们的学习期望,进行相应的设计和修改,这是一种较为合理的选择。
中小学数学教师要准确地判断学生生活的认知基础,并根据学生的学习关注点进行作业设计,这种形式的数学作业无疑最具代表性,也引导学生在平时的练习中,掌握了丰富的学习经验。数学学科与实际生活这二者的联系较为密切,为此,安排作业任务时,教师要让每位学生谈一谈他们的想法,确保老师所安排的数学作业是学生感兴趣的。选择数学作业内容时,教师还应该具有创造性的思维,这样,就可以使学生产生一种新的学习动机。
作业形式多种多样,老师要打破单一的书写方式,从多个方面进行创意设计,让学生进行观察、操作、调查等一系列学习活动,提高作业训练质量,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对于中小学生而言,他们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当他们面对多样化、互动性、探索性的作业时,他们表现出来的兴趣是非常高涨的。为此,中小学数学教师要不断创新作业形式,通过多种多样的数学作业,将学生的探索热情激发出来。
面对一些挑战性较强的训练任务,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较高,此时,教师要抓住中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设计挑战性较强的数学训练任务,这样的数学训练任务,所取得的效果会更好。另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课堂教学中的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了教学改革,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课堂教学有了更多的指导意义。“兴趣是最好的教师”,通过创新作业形式,针对学生的学习心理,其调动作用更为显著,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逐步建立起完善的认知系统。数学作业有助于巩固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还能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在教学过程中,要按照学生的学习需要,对其进行科学的设计,才能使学习过程更加有效。
教师开展作业交流的目的旨在让每位学生了解到自己在做作业中存在的问题。通过交流,引发学生的自我反思,学生之间相互分享作业训练经验,相互评价作业的执行效果。面对交互式作业,学生更加感兴趣,老师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来进行设计,并安排了一些常规的学法交流,让他们分享一些练习的经历,分享一些先进的方法,这些都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达到“减负”的目的。“减负”与“增效”并不冲突,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进行相应的设计。作业交换是同学们较为关心的一个环节,老师适时地提出了几项交换活动,同学们的学习氛围浓厚,其训练成效可喜。而在实践中,学生认识到了更深层的知识。在学生之间相互讨论、交流时,老师不能袖手旁观,而是要深入其中,认真观察每位学生的表现,了解他们知识的掌握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
数学作业的设计,不能盲目设计,而是要考虑到每位学生的基础水平,还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开展各种各样的学习活动,把作业和生活这二者相联系,让每位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练习数学题目,为他们提供实践的机会,以满足他们的需要。延伸数学作业设计,老师要紧扣“双减”的要求,不但要加大作业比例,而且要减少作业难度,提高作业趣味性,达到“减负增效”的效果。
当前,中小学数学教师能准确、客观地判断学生的生活认知水平,这一依据为数学作业设计提供数据支撑,同时,所取得的训练效果也比较满意。延伸数学作业设计,要突出创新,要使教师能够充分了解到学生的作业情况,从而可以进行有目标的数学作业的设计,给同学们更多适合自己的写作任务,增强了课堂教学的适应性,以适应不同水平学生的需要。特别是与现实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作业任务,其效果更是令人期盼。为此,教师要灵活设计数学作业,发挥数学作业的作用。
在教学活动中,老师要从根本上改变以往的单一评价方式,增加自我评价、相互评价,进一步创新评价方法,完善评价语言,多给学生一些鼓励,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又可以进一步发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学生对多样化、敏捷性、激励性评价方式的认可度较高,随着评价方式的优化,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到数学作业中,由此可见,这样的评价方式是非常有效的。
通过改善课堂教学中的作业评估方法,使课堂教学中的多个环节产生共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评估并不需要以分数和练习册的形式进行。此外,还可以利用课堂教学中的“小组研讨”与“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行考核。学生对教师的作业评价更为关注,教师要在评价的方法上进行创新,通过教学评价,激发起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除了教师评价之外,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也是不可或缺的。多元化的教学评价,达到激励、鼓励学生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改进自己的考核方法,从而达到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在对数学作业进行改革和创新的过程中,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符合学生对数学作业的认知,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双减”政策下,“减负增效”是学校在教学中应践行的要求。为了落实“双减”政策下“减负增效”的要求,中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显得尤为重要。然而,中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是一个长期的探索和思索过程。在新的教学模式下,不管是对现存问题的理解,或者是在新的教学模式下进行教学改革,老师们都应该从学生真实的需求出发,并且要清楚地意识到,在教学过程中,作业的目标不在于学习成果,而是学生。数学作业的发展也要更加丰富,不能仅仅局限于复杂的纸笔练习,更要深入到学生的生活中进行,只有这样,学生们才能把数学知识和生活相结合,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现实中,去解决现实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要突破“作业”和“课堂”的隔阂,让“作业”为“课堂”提供更多的“服务”。总之,在“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应结合学情,创新形式,联系生活,串联数学知识,以丰富多样的作业形式,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从而提高他们的数学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