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不休》:电影的温暖,信念的力量

2023-10-15 20:31沈鲁
教师博览·中旬刊 2023年8期
关键词:韩东携带者乙肝病毒

沈鲁

从笔者第一次在平遥国际电影展看见影片《不止不休》的“概念版”发布,到2023年3月24日影片全国公映,已经过去了三年多。这三年多来,新冠疫情肆虐,所有人都不可能置身事外,也更加应验了《不止不休》里的一句台词:“这世上的事,有哪一件跟你没有一点关系呢?”影片《不止不休》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讲述了一个报纸记者以“一支笔”改变了“一亿人受歧视”的现实,让全国一亿“乙肝病毒携带者”发出了“反歧视”的呐喊,也最终推动国家层面改变了除特殊领域以外的对乙肝病毒携带者以往设置的种种苛刻的法律法规,给一亿人的人生带来新的转机的故事。

从这个意义上说,这部《不止不休》具有当年《我不是药神》级别的“真实问题”意识与社会冲击感。两部影片内在的电影气质也有很多相似性,它们都讲述了一个“本不关我事”的小人物偏偏选择了“替天行道”,要解救他认为有价值的对象的事。在这部白客领衔主演的《不止不休》里,这个对象就是那些由于携带乙肝病毒而不断在教育与就业等各个方面受“歧视”而无助的人群。无学历、无背景的实习记者韩东(白客饰)虽然并不是“乙肝病毒携带者”,但他依旧遭遇着一连串的“歧视”,想当一名新闻记者的理想被一再质疑和嘲笑。他本无意于做什么挑战主流秩序的孤胆英雄,而是被迫卷入了一场可能改变社会进步历史的公众事件之中。韩东的良知和力量来自一种更为纯粹的平凡与意外。

《不止不休》整个电影故事的叙事流程还是很“类型化”的,故事情节的起承转合,人物一点一滴的逐步转变,既有日常化的生活画面,也有不断的悬念与高潮的叠加。但好就好在,这毕竟是一部以“真实”作为基本价值观的电影,具有一种一贯的人文悲情与人伦情怀——让小人物去碰撞残酷的现实,让小人物去撬动阻挡社会历史进步的强大力量。这也是一部“主旋律”电影,尽管它并不一味追求某种“温暖”的调子,而是在小人物的“挣扎”里擦拭出人性与社会的“光明”。无论是调查记者黄江,还是实习记者韩东,抑或是硕士研究生考试录取无望的乙肝病毒携带者张博,影片中的人物塑造都比较真实可信,因为这些人物自身也并不完美。韩东最初发现“代人体检”并报道这起违法事件,是为了获得实习记者“转正”的机会,这也是他耍小聪明甚至耍手段秘密“调查”而来的“头版新闻”——一个实习记者的报道能上“头版”的概率是极低的。然而,当韩东意识到这篇报道对那些仅仅只是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庞大人群而言可能是无比残酷的现实,可能会让他们丢失手中唯一握有的“救命稻草”时,韩东转变了自己的价值观,因为他深深知道并切身体会过“被歧视”与“被伤害”的无助和痛楚。

就是这个并不完美甚至也不高大的实习记者韩东,在良知的驱动下,完成了一项几乎不可能完成的“解救”任务,而他的举动却是那时那刻改变这个国家现代化历史进程的一个关键所在。尽管他的“撤稿”举动为自己带来的是立竿见影的被房东驱离出租房而不得不游走街头栖身“网吧”的残酷处境。是的,这是一名转正无望的实习记者在肮脏的网吧电脑上敲击出的新闻报道;这也是一名个体化的“被歧视者”为同情和拯救“人群化”的“被歧视者”而完成的理想诗篇,有着“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情操与担当。

“歧视”是人性的“某一面”,而“反歧视”则是人性的“另一面”。谁敢说自己从未受到过不公正的歧视,谁又敢说自己从未歧视过别人?可以说,“歧视与反歧视”贯穿着我们的历史书写。历史并不总是从战乱杀伐中来,并不总是述说朝堂之事。史,有正野之分;史,有上层建筑的,也有市民社会的。老百姓的历史,常常并不被诉诸文字,无论一个称呼称谓的变化,一个姿态的变化,一种生活方式的变化……然而,许多细微之处的不经意间的变化,都会演绎出一段历史。没有人刻意去描绘、去记录这一切,但这一切都真实地存在着。《不止不休》里的这个平凡卑微却有着天然责任感的年轻人韩东,完成了对一亿人受到不应有的“歧视”这一现实的“发声”,推动了一种合乎社会发展潮流的“变化”的艰难破土。这是个人的“历史”,也是社会的“历史”。曾经有一名那样勇敢、那样平凡、那样可能不被历史铭记的“韩东”,而他却是千千万万改变历史的普通中国人中的某一个。

《不止不休》是一部有“问题意识”的电影,它提出了问题,并解决了问题,更试图提出并引起我们思考一些更为深刻的问题。作为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社会多元价值观念的形成是不可阻挡的趋势。我们能否伴随着经济成长与财富累积,有意识地把中国社会推向一个更加符合历史正确方向的新的发展格局?这一历史任务的实现正在变得越来越迫切。大国崛起的背后总是少不了思想风暴的冲刷,在并没有太多本土思想和价值原创的历史与现实境遇里,影片《不止不休》发出了疑问:“一支笔”能够改变些什么?“这支笔”能做的哪怕只有“记录”,或许也已经足够了。记者是时代的参与者与记录者,今日“这支笔”可以做下记录,就不能说明天“这支笔”就不可以促进改变的到来。历史既是线性发展的,又是由无数断面构造的;历史既充满了某种逻辑的不可抗力,又时时刻刻充满着难以捕捉的动态偶然性。无论是对一次“矿难”的调查报道,还是对一亿乙肝病毒携带者反歧视的呐喊,都可以再次证明历史的书写最重要的是提供符合历史语境的丰富细节,这就是所谓“真实”。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而新闻,便是明日之历史。新闻蕴含着“历史真实”,它也可以在专业主义之外投射出一种当代人对历史的“人与事”的深度关切和生命感悟。

《不止不休》也是一部有“青春意识”的电影,它书写了一名出身平凡的“75后”青年在21世纪初的“青春流浪史”。韩东的“青春钝痛”不同于很多青春剧作里那似乎令人艳羡的对自由和个性的珍视与挥洒。这种“自由”,让稍对当下的中国社会与时代现状有所敏感的人,不得不感到切肤的隔膜和恍如隔世般的虚空感。这种过于理想化的戏剧张力,实在也担不起所谓“青春的奋斗”与“奋斗的青春”。这与高中肄业以自己仅有的“一支笔”与满腔的热忱,凭借报社实习记者的身份把自己摆放进“时代的尴尬”里的韩东的“青春”相比,实在是太过潇洒和天真了。韩东与他的职业和理想之间实在有着巨大的鸿沟,这也反衬出他的“坚持”是多么稀缺的品质。时下,很多年轻人,尤其是接受过系统教育的“知识青年”群体中,传出了“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便是“我”的“孔乙己文学”笑谈。这是年轻人对自身压力的一种自嘲与释放,也折射出年轻人对未来的某种焦虑。这完全可以理解,也无须太多道貌岸然的训诫或者心灵鸡汤的灌溉。我们能做的或许依旧是回到寻找“问题”本身。

年輕人的问题,常常不只是年轻人的问题,就如同乙肝病毒携带者遭遇社会歧视的问题,常常不只是“病毒”本身的问题一样。谁没有过慌乱的青春,谁又真正品读过各自的青春?相信青年,就是相信未来。相信年轻人在单纯而热烈、简单又复杂的成长岁月里,始终珍藏着弥足珍贵的乐观心境和蓬勃朝气。他们用真挚的言语、率真的行动执着传达出青春对于生活的热爱,传达出个性对于生命的飞扬。他们可能对自己的成长多了几分急切,但他们并不狭隘、并不冷漠,他们对于师长的感恩、对于亲人的感恩、对于朋友的感恩、对于生命的感恩,同样充溢着青春的真诚。他们对于游戏规则有着自己的理解与尊重,对于成功与失败有着自己的诠释,对于竞争与友谊有着自己的感悟。我们所要做的不过是像《不止不休》一样,对于“时代之问”做出我们自己基于良知与正义、理性与逻辑的“不止不休”的思考和判断。

(作者单位:南昌大学)

猜你喜欢
韩东携带者乙肝病毒
艾滋病病毒携带者的社会支持研究进展
乙肝病毒感染在妇科恶性肿瘤发生发展中的研究进展
一匹马
可爱的叙事者——读韩东短篇小说《素素与李芸》
乙肝病毒携带者需要抗病毒治疗吗?
胡蝶飞:面对乙肝病毒,乙肝感染育龄期女性该怎么做?
选择一线抗乙肝病毒药物治疗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我国女性艾滋病毒携带者的生育权选择探析
重新做人
与细菌携带者决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