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艺容
摘要:基于新课程标准对“跨学科学习”的重视,本文以统编初中语文名著為抓手,从“统整学习主题”“构建真实情境”“回应学生关切”三大方面,以拓展型学习任务群为依托,开展“跨学科学习”,架起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知识联系的桥梁,探寻名著“跨学科”阅读教学推进策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关键词:名著 “跨学科”教学 核心素养 深度学习 学习任务群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提出:“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性要求”。[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提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分三个层面设置6个学习任务群,其中拓展型学习任务群“跨学科学习”的落实路径之一便是名著阅读课。名著“跨学科”阅读教学根植于语文学科,围绕学习内容,通过调动其他学科的知识储备,建立教师、学生与文本跨学科的对话机制,引导学生完成对名著知识的内化理解、建构迁移和实践运用,将学生阅读综合能力提到更高的层次。
名著“跨学科”阅读教学,既践行了新课标的“跨学科”精神,又推动了深度学习的发展,让学生在“跨学科”思维引导下,整合、吸收、批判和迁移运用学习内容,帮助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涵养核心素养。名著“跨学科”阅读教学,还能使教师的教学视野更加广阔,不再汲汲于自己学科的“一亩三分地”,而是以“立德树人”为标准,全面看待学生成长,激发学生多样性思维,让学生的主动性充分发挥,以此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名著“跨学科”阅读教学,和传统的名著教学有很大的差异,它是建立在核心素养基础上的一次阅读教学突破,教师和学生不再在“学科本位”停留,而是转向“育人本位”,体现了时代教育教学的进步。
名著“跨学科”阅读教学推进策略,直接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优化语文阅读课程,让教与学更加行之有效。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名著教材,挖掘跨学科资源,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整合其他学科的知识,设置课内外实践活动,努力建设名著“跨学科”阅读教学新体系。具体而言,教师可从“统整学习主题”“构建真实情境”“回应学生关切”三大方面来突破。
一、对接学习任务,统整学习主题
新课标的6个学习任务群分三个层次:基础型、发展型和拓展型。各有章法,层层递进,促成了语文学习的整体化。教师要对接好学习任务,根据教材每个学段的特点,有自己匠心独运的设计,循序渐进,才能逐渐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名著“跨学科”阅读教学,和新课标的拓展型任务群“跨学科学习”相辅相成,势在必行。而现代教育各学科知识繁杂,各具难点,有的学科之间还存在人文性和科学性的思维鸿沟,难以一步跨越,因此名著“跨学科”阅读教学首要策略,应是根据名著文本内容和课本导读目标,统整学习主题,找准阅读方向。具体而言,可从三方面开展探索:
1.语言运用——体味音韵与浸润情感。有的经典名著语言荟萃,字字珠玑,值得朗读品味,适合以“朗读吟诵”作为学习主题,配合相应的乐曲,将书上之语化作舌尖妙音,展现名著语言的韵味,做到语文与音乐学科“合奏”。如九年级上册《艾青诗选》的统编教材推荐。要求让学生学会读诗,感受诗歌富有生命力的语言,关注诗歌的表现形式,品味诗的感性和理性。美妙配乐和经典诵读,足以展示语言学习主题的魅力:《江河水》配《大堰河——我的保姆》《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诠释悲悯与忧伤;《松花江上》配《北方》《我爱这土地》,表达赤诚与呼告;《黄河大合唱》配《向太阳》《火把》,歌颂斗争与追求;《山丹丹花开红艳艳》配《黎明的通知》《光的赞歌》,传递昂扬与激越……
2.思维能力——推演过程与探究事理。统整名著核心知识,应注重在思维层面与其他学科链接。以“事理”作为名著学习主题,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由事及理触类旁通,层层深入,培养批判和反思能力。[2]以《水浒传》为例,教师可立足思维能力统整出以下《水浒传》“跨学科”阅读思维能力层级学习主题:
历史:从宋江招安的传统思想看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的普遍心态。
数学:《水浒传》中的神秘数字:“36”和“72”。
地理:从史进离开少华山的路线探讨情节设置的合理性。
物理:用惯性等力学理论解释燕青扑打“擎天柱”任原“智”之所在。
定好思维能力层级学习主题,是进行“跨学科”学习的一个重要步骤。我们可以从名著的时代背景、人物性格、事件情节或主题中心等方向来综合其他学科的知识,对名著知识和链接学科进一步挖掘、深化和理解吸收,使名著阅读不再碎片化。[3]
3.审美创造——选点勾连与陶冶情操。采取群文阅读的方式,定制学习主题,便于实现名著“跨学科学习”。名著“跨学科”阅读教学,可以选取一个勾连点,将几本相似或关联的名著整合在一起进行群文比较阅读,将穿插其中的其他学科知识作为群文比较的关键点,让学生更易掌握学习主题的目标,从而完成审美鉴赏与创造。比如以“道德与法治”作为勾连点,整合《简爱》《儒林外史》的重要内容,让学生进行主题学习,探讨道德法治对人格塑造的意义:像简爱因当时法律的规定和内心情感道德的挣扎,毅然放弃婚礼,离开桑菲尔德庄园,体现了她自尊、自爱的一面;严贡生道德沦丧仗势欺人,罔顾纪法巧取豪夺……这样的学习主题,将“跨学科学习”的育人意义体现得淋漓尽致。
二、构建真实情境,培育高阶思维
基于深度学习的情境创设,能够让学习真正发生。在统整和确立学习主题的前提下,教师还可以进一步构建真实情境,强化学生的高阶思维,并让名著“跨学科”阅读教学更贴近生活。
1.言语智慧构建真实情境。名著“跨学科”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懂得运用言语智慧构建真实情境,这是整合文本话语系统后的迁移,是在名著内容的学习中打开更大的资源空间,对学生走入情境去探寻更多文本资源的可能性有着非常大的帮助。教师可以借助历史真相来构建真实情境,让学生更加贴近名著内容。比如统编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推荐的《红星照耀中国》,我们设置的导读要求是:掌握纪实作品的阅读技巧,结合历史学科相关知识,讲述红军历史故事,让文本内涵深入学生的内心,让文化自信深植学生的思想,拉近学生和名著的距离。[4]
运用言语智慧构建真实情境,也可以将名著问题情境化。比如学习《西游记》,学生就“八卦炉中逃大圣”产生疑问:为何孙悟空是猴子,却没被烧死,还能从八卦炉中逃出来?教师根据问题构建情境,引入化学知识,从石猴的成分碳酸钙和二氧化硅入手,解释“二氧化硅高温反应呈现玻璃化”现象,于是就有了“火眼金睛”;而碳酸钙高温反应分解出大量二氧化碳,会导致丹炉爆炸。学生在“跨学科”情境中,既培养了反思能力,又在批判吸收中内化名著内容,心智结构也在“重构”,思维由此提升。
运用言语智慧构建真实情境,还可以借助生活现象将名著情节或人物情境化。语文从生活中的点滴来,凝聚着生活的智慧,又对生活进行再创造。“跨学科”名著阅读,其实也涵盖着生活现象和众多学科知识,教师要学会巧用生活现象来解读名著里的人、事、物。比如统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推荐的《朝花夕拾》,是作者在回忆视角下建构认知世界的一本书,是作者自我情感和思想的观照。教师在讲衍太太怂恿孩子冬天吃冰情节,可引入生物常识,让学生对衍太太不顾孩子脾胃伤害,一再怂恿的恶劣行为加深认识,进一步把握衍太太心术不正的人物形象,从而深切感受作者对伪善者的憎恶。这样构建“跨学科学习”真实情境,充分贯彻学科思维和核心素养理念,同时让名著阅读更有亲切感,更能引发学生共鸣。
2.项目化设计构建真实情境。名著“跨学科”阅读教学构建真实情境的另一个有效方法,即对名著内容进行项目化的学习和设计。迁移学科知识和能力,巧妙地将联想和想象运用在名著阅读上,让学生在名著世界里尽情畅游,感受其中的魅力无穷;将阅读表现形式融合在项目化学习中,更大程度地促进学生的分析、归纳、推理、演绎等思维能力。
名著阅读项目化学习情境创设要遵循驱动力大、契合度高、助读性强三个原则。好的项目化学习,有助于培养阅读兴趣,融合日常生活体验,还有助于培养良好的学习力。[5]它要与教学目标、文本特质和学习任务相契合,能作为学习支架,提升高阶思维。于是,我们设计了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名著辩论赛项目化学习(见表1),这种驱动性强的辩论主题,能够激发学生的辩论思维,引导学生总结生成思辨成果。
名著阅读项目化设计还能根据名著文本特色,牵连听说读写能力,经历真实的文本情境体验。以《西游记》为例,根据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要求“调动自己的体验,发挥联想和想象”的读书方法,让名著“跨学科学习”阅读活动符合学生的思维特征。
这种项目化情境设计,运用在名著阅读中,能够将各个学科的概念、思想、方法等融合在一起,有效改善名著阅读课程综合性、实践性不足的问题,指向学生的语言表达、情感体验和心智升级,这样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才能在实践运用中得以提升。
三、回应学生关切,培养解决能力
“统整学习主题”是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角度,对名著“跨学科”阅读教学实践定向与定性,“构建真实情境”则精准定位了名著“跨学科”阅读教学搭建课堂与生活桥梁的功能,而“回应学生关切”,为不同阶段学生实践活动的学习重难点定序和定点,可有效推进阅读教学实践,提升学生关键能力。前期学生可以根据学科学习内容,以及社会生活中有意义的话题,进行资料整理等活动,再选择合适的专题,创建学习小组,落实学习资源的拓展,这是针对名著“跨学科学习”的重点内容。中期学生要在语文学习的领域中,综合运用多科知识开展并参与活动,引导学生在学习情境中不断交流沟通,不断创新进取,不断团结协作,才能保证能力的发展。这是针对名著“跨学科学习”的难点内容。后期学生侧重于运用多种形式来感受和分享学习成果。这是学生在自我反思中不断提升自己的重要过程。
初期可以组织小组分工合作、校内外收集相关名著资料,再进行分类整理,这就要求学生综合各学科知识去开拓课程资源,或者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案。比如衡量阅读周期的可行性,就要学生运用数学思维去制定阅读表。以统编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推荐的《昆虫记》为例,学生可以提前收集作者资料、名著信息,利用工具书和其他学科(主要是生物学科)相关资料,查阅一些专业性很强的概念术语。
中期指向学生的素养能力。学生可以通过“朗读精彩片段”“编演剧本”“说书”“快板”“分享读书笔记”“制作名著书签”“观看名著电影”“名著记者会”“绘制思维导图”“给名著配音”等形式,嵌入“跨学科”理念,融合学科(主要是音乐、美术、信息技术学科)思维特色,尊重学生阅读名著的感受,推动学生交流分享阅读经验,让学生在合作探究这块领域更加如鱼得水。如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推荐的《儒林外史》为例,可以让学生给儒林学士制作书签简介,再交流分享。
后期可以是“撰写读书心得”“制作读书报”“好书推荐会”“走访名著景点”“名著评价之古今说法”“名著知识竞赛”……比如统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海底两万里》实践活动,可让学生仿造“鹦鹉螺号”航船,探究轮船建造原理;可让学生撰写航海日志,也可以制作尼摩一行人的航海路线读书海报;还能让学生寻访海底世界,辨识海底各种生物。将“跨学科”思维(主要是数学、物理、化学、英语、地理、生物等学科)迁移运用在实践探索中,在展示成果时以学生为主,让学生自主发挥,培养学生必要的品格和处世立身的问题的能力。[5]
需要注意的是,名著实践活动一要注意“跨学科”的范围和主次,不能喧宾夺主;二要多多关注学生动手动脑的过程,多加鼓励肯定;三要落实评价机制的到位,合理评价活动,这样才能让学生各阶段各层级的学习活动得到科学、具体的评价指导,让学生真正获得智慧与成长。
学生的阅读体验不应该是单向平面的,而应该多向、立体。名著“跨学科”阅读教学就是深度学习的实践之一,[6]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它能建立起学科间的知识通道,加强学科间的联系和运用,有助于知识整体性和系统性的形成,还能让学生开拓视野,提高兴趣,真正达到全面育人的目标。[7]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18.
[2]鮑道宏.整本书到底应该怎样阅读?整本书阅读其实不难[J].新读写,2022(3):4-5.
[3]石修银.读解:指向深度阅读的个性阐释[J].语文建设,2021(2):29-33.
[4]温儒敏.读书为要:用好语文统编教材的关键[J].中小学教材教学,2020(07):1.
[5]卢国华.以项目化视域下的整本书阅读促进学生深度学习[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20(11):28-33.
[6]郭华.深度学习及其意义[J].课程·教材·教法,2016(11):25-32.
[7]成尚荣.教师要以育人为核心旨归[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1(14):191-192.
[基金资助:教育部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2023年度开放课题“统编初中语文名著‘跨学科’阅读教学策略探究”(课题编号KCA202317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