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基础训练
1. D 根据“出席内蒙古人民代表会议的代表所属的民族和阶层统计情况”可得出社会各界广泛参与这次会议,说明这次会议汇集了内蒙古人民的意愿,D项正确。
2. B 根据材料“还有一个重要的考量就是中国和苏联的民族国情不同”可知该制度与处理民族关系有关,据此可以判断出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B项正确。
3. B 新中国成立后《关于处理带有歧视或侮辱少数民族性质的称谓、地名、碑碣、匾联的指示》目的是实现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B项正确。
4. C 根据材料可知,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尊重少数民族发展教育的权利、尊重民族语言,用少数民族语言进行播音等,这些举措有利于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这也是新中国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尊重和保护,C项正确。
5. C 1956年撤销镇远专区,设立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这体现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正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政协制度是政党制度,与题干中少数民族自治州设立无关,排除B;基层选举制度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D。
6. A 根据材料可知,少数民族自治区的领导干部都由实行区域自治的公民担任,可知政府对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贯彻及对少数民族的重视,故选A项;结合所学,民族平等原则在1949年提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时就已经贯彻,故排除B项;只有在香港、澳门自治区才拥有高度自治权,故排除C项;材料中并没有体现民族区域自治中增加了其他不同的内容,故排除D项。
7. 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现了藏族同胞当家做主的愿望,排除A项;材料只是涉及经济发展一方面的信息,不能得出B项结论,排除;从1965年到2014年部分经济指标来看,西藏年均增长率比较高,说明西藏自治区的建立促进了西藏自治区生产力的发展,故选C项;D项中“消除了”说法太绝对,排除D项。
8. C 根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可得出把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团结写入党章,有利于进一步增强民族的凝聚力,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C项正确;多元一体的格局在中国古代已经形成,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民族凝聚力,而不是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排除B项;这一修订的内容,并不能就此解决相关的问题,排除D项。故选C项。
进阶训练
9. D 根据题目的提示:“归绥”“迪化”是属于“带有歧视或侮辱少数民族性质的称谓、地名”,而修改的目的则是加强民族团结,是中共处理民族关系的有益探索,D项正确。
10. B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只有确认了民族成份,才能更好地贯彻执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和其他各项民族政策,保障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B项正确;50年代初民族识别工作开始时,内蒙古自治区已经建立,并不以民族识别工作为前提,排除A项;民族识别工作主要内容是确认少数民族成份,涉及對民族交融交往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对于促进民族交流交融没有明显的直接影响,排除C项;少数民族并非都生活在边疆地区,排除D项。故选B项。
11. A 根据材料可知,把其中“的民族”三字删掉旨在准确界定民族区域自治的主体,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扩大民族区域自治适用范围,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向群众宣讲《民族区域自治法》,排除C项;材料体现准确界定民族区域自治的主体,而不是法律用语的精炼化,排除D项。故选A项。
12. A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建立相应的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A项正确。
13. (1)主要特点:政策多样;有法律保障;重视少数民族教育;以民族平等团结原则为基础;中央集中管理与地方自治相结合。
(2)优势:符合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基本国情;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有利于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有利于实现各民族共同当家作主,促进民族平等团结;有利于促进民族地区发展;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致作者
根据《著作权法》的相关规定,作者向我报投稿的作品一经采用,如无特别声明,即视为投稿者同意授权本报拥有其在报纸、网络的刊载权、出版权,以及稿件的编辑、复制、发行等权利;同时,本报支付的稿酬包括上述所有使用方式的费用。本报刊发的作品与图片,因未能联络到原作者,未能及时发放的,敬请作者与本报联系。
本报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