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龙飞
同学们经常提道“上课讲的考试都没考,考试考的上课都没讲”。要回答这个棘手难题,我们需要明确一个事实:教材中的表述只是历史表述中的一种。如果高考只是完全采用教材中的表述,那导致的结果将会是历史学科测量只能以测量同学们的识记能力为主,根本无法检测出大家是否真正具备理解和运用的能力。所以考试通常采用的方式正是用教材外的表述方式考查对教材内表述的理解。
[典型例题]
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
A. 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B. 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
C. 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 D. 富商大贾操纵税收
[解题思路]
对教材内表述的理解与教材外表述的理解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呢?一般来说,对教材外表述的理解是以对教材内表述的理解为前提的,只有对教材内表述做到充分理解才能扩展到对教材外表述的理解。换句话讲,我们只有读懂教材才可能读懂高考题。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一味地读教材就可以应对所有高考题。今天强调的新情境其实就是要求我們在做题的过程中要认真将教材外的知识转化为教材内的表述。
解题步骤
第一步 概念为基,形成历史规律性的认识
这一题考查考生准确理解材料信息和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题目主要涉及到了西汉经济领域的诸多概念,如实物田租和货币人头税、土地兼并、重农抑商、自耕农经济等,考生需要准确理解这些重要概念,才可以由题干信息推论出答案,思维含量较高。根据重农抑商的概念可知,汉朝依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据此可排除A选项;题干中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的是“物价”,而非“税收”,据此可以排除D选项。
第二步 巩固新知,形成历史答题技能技巧
“无情境,不成题”强调了新情境、新知识的重要性。本题的新情境是:西汉文景时期,百姓的田租很轻,但是人头税重,而且在粮价极低的情况下,还要把粮食换做钱币来交税,富商大贾再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这就意味着百姓负担沉重,有可能因此而倾家荡产。根据历史逻辑并结合题干信息,百姓负担沉重并不意味着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逻辑不符,故排除C选项。
第三步 运用知识,分析、解释、阐明历史问题
根据题干“富商大贾再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这就意味着百姓负担沉重,有可能因此而倾家荡产”的信息可知,百姓负担沉重又会造成土地被兼并,农户流亡。换句话说就是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故本题选B项。
试题解析
西汉文景时期,百姓的田租很轻,但是人头税重,而且在粮价极低的情况下,还要把粮食换做钱币来交税,富商大贾再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这就意味着百姓负担沉重,有可能因此而倾家荡产,再结合题干信息“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可知,这反映了当时自耕农经济发展难以为继,故选B项;汉代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故排除A;材料主旨是农民负担沉重,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税收多少及其形式是由政府确定的,且材料信息说的是“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故排除D。
参考答案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