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 ,共画教育“同心 圆”

2023-10-14 17:45:00
课堂内外·好老师 2023年8期
关键词:家校协同育人

校长圆桌

学校是人类社会文明传承和创新的重要场所,纵观几千年历史,学校演进与社会、教育的发展联系密切。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革,信息通信技术快速发展,我们必须面对一个现实:学校发展的原有模式与逻辑即将迎来划时代的变革!

未来学校是什么样?如何办?学生怎么学?……为了解答这一系列问题,《课堂内外》(中国好老师)特别邀请一线校长做客“校长圆桌”,聚焦学校變革的热点议题,解读未来学校的生成逻辑与发展趋势,瞄准学校变革重心,为学校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2023年1月13日,教育部等十三个相关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这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重要举措,对新时代家庭、学校、社会的协同育人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建议。

家校社协同育人,是针对新时代提出的新型育人观念。只有让家庭、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教”在学校,“育”在家庭,“成长”在社会,才能共绘教育“同心圆”,培养出符合时代特性的新青年。在现实中,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如何实践?要建立健全的家校社协同教育机制,家庭、学校、社会分别可以朝着怎样的方向探索?本期,我们特邀一线校长参与探讨,把握“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深刻内涵,为广大学校管理者、教育一线工作者提供理性思考与实践策略。

01在新时代下,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现在哪些方面?

熊鹏(重庆市奉节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党总支书记、校长):

所谓“家校社协同”,意即:家与校要“同”,社与校要“协”。

首先,在家长的工作性质、文化层次、专业素养参差不齐的情况下,怎样做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同”一致?需要家校之间多沟通、多对接,成立家委会、定期召开家长会、设立家长开放日等等,都是促进家校共育的好措施。

其次,学校地处社区之中,就不应该是“象牙塔”关起门来办学。学校需要社会如何“协同”配合学校教育、如何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让孩子们在社会大课堂学以致用等等,都需要学校与社区、街道、相关单位广泛沟通协调,不然,社区永远在那里,资源永远在那里,却没有发挥应有的育人作用。

陈黎明(江苏省常熟市淼泉中心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

主题共探,思路更明晰:针对学生的普遍性问题,家长、学校和社会可以共同探究,协同商议解决的办法,这有利于调动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机制共建,体系更规范:加强组织领导,强化专业支撑,同时营造健康良好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氛围。过程共管,运行更顺畅:学校是主导力量,家长是责任主体,社会是服务保障。效果共评,反馈更多元:学生对相关工作进行测评反馈,实现以评促教。成果共享,效能更优化: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成果凝练、共享和辐射,让育人效能更加优化。

李先勇(重庆市开州区温泉中学党委书记):

家校社共育“共”为首、“育”为要。一是树立现代化协同育人的新理念,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以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教育为根本,强化理想信念教育,积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新格局。二是重塑现代化协同育人的新体系,形成学校主导、家长主责、社会支持的“三位一体”教育共同体,形成共同的育人目标。三是增添现代化协同育人的新动能,创新家庭教育课程体系,充分发挥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等协同育人阵地桥梁纽带的作用,建立底线思维,消除学校不科学的办学行为、教师不科学的教育行为、家庭不科学的养育行为,遵循学生成长规律。

02 一个机制的完整落实必然存在诸多困难,从现实层面看,建立健全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会面对哪些方面的建设难题?学校需要如何发力?

朱刚伟(河南省周口市文昌小学校长):

长期以来学校教育“一轨独大”,“应试教育”导致家校社功能和价值错位,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发展较弱;同时,因学校、家庭、社会三者职能各不相同,容易出现各自为政的现象:学校教育大包大揽、家庭教育缺乏经验、社会教育组织混乱等,不能持续地、系统地形成合力。

学校作为育人主阵地,首先要改变“唯分数论”现象,在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实践中赋予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与智育同等重要的地位。其次,要平衡三者主体,明确各方的责任边界,合作时“去权威化”,相互尊重,互信互赖,协商对话,相互支持。最后,要始终以实现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目标和任务的活动项目为主导,政府统筹,家、校、社平等参与,各扬其长。

熊鹏(重庆市奉节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党总支书记、校长):

一是家庭教育的错位,总认为孩子还小,殊不知恶习难改,贻误终身,错误认为只要孩子成绩好,能考好大学,其他都是枉费时间。二是社会教育的缺位,许多成年人眼睁睁看着孩子不文明言行纵容无视,有的社区工作者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以本职工作忙、未成年人活动不可控等借口,不愿意开展或承担协同教育活动。三是学校教育的缺失,一套思想品德试卷可能人人得满分,但许多“优秀”孩子出了校门的表现却不及格,上级主管部门对学校办学水平的考核评估,往往也是以教学质量论英雄。

学校作为育人主阵地,务必引导家长和社会达成共识,在评价机制的“指挥棒”上发力,将课堂教学与德育活动、学习成绩与综合素养视为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不可偏废。

李先勇(重庆市开州区温泉中学党委书记):

一是信任困境,家校社之间尚未完全形成育人共识,部分家庭短视化、功利化倾向突出,导致三方“貌合神离”,难以真正做到“同向同行”。二是沟通困境,现代中小学生原生家庭文化素养、思想素质、教育认知等情况参差不齐,家校社之间沟通渠道越发复杂。三是合作困境,家校社之间职责定位不够清晰,学校教育“越位”,家庭教育“缺位”,社会教育“空位”,难以协调。因此,需要建构起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互动关系,从而形成家庭启蒙教育、学校奠基教育和社会拓展教育方向相同、要求一致、力量相聚、协同影响的教育合力。

03要实现良好的家校社协同育人合力,学校、家庭、社会分别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三者在育人过程中,如何增强向心力与凝聚力?

熊鹏(重庆市奉节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党总支书记、校长):

如果把家校社协同育人比作“同心圆”的话,我认为家庭教育应该是“圆心”,社会育人是“半径”,学校教育是“顺时针引擎”。三方协同着力的对象是孩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社会是孩子熏陶的环境,学校是孩子启蒙的圣地。家庭必须要有定力、有恒心,不能护短,不能娇惯;小区、社区、街道、城市是孩子不同的社会“半径”,半径大小决定圆的面积,孩子在广阔的社会环境中不经意的表现,检验着学校和家庭教育的成效;学校教育则应专司其职,顺势而为,一以贯之,周而复始。

朱刚伟(河南省周口市文昌小学校长):

学校作为专业教育机构,要履行教育教学职责,充分发挥协同育人的主导作用,要加强与家庭的日常沟通与交流,做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要充分挖掘、整合校外育人资源,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更好的支持。

家庭是孩子生活的主要场所,一方面,家长要充分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专业性,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另一方面,家长要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融合起来,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家校联系活动,引导孩子主动走向社会、融入社会,在社会实践大课堂中加强锻炼、提升素养。

社会是学生成长的大舞台,首先要让社会资源开放共享,推进文化、体育、科技等各类社会资源向青少年开放。其次,要健全社会教育机构,构建覆盖城乡、公益普惠的社会教育体系,同时进一步净化社会育人环境。

陈黎明(江苏省常熟市淼泉中心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

增强向心力和凝聚力,关键是要落实到每个人的责任和担当。拿广泛关注的学生手机管理这一难点问题展开,学校方面可以结合实际,设计使用学生手机“弹性管理评价表”,可分为“在校”与“在家”两项,然后定期组织教师对此表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管和评价,同时邀请家长结合学生在家的手机使用情况进行反馈,学校适时组织与学生访谈,让学生发表和畅谈对手机弹性管理评价表的个人意见和建议,通过汇集多方评价意见后,最终形成家校社共同认可和可推广使用的学生手机弹性管理评价表。

04当前在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实际行动中,贵校取得了怎样的成效?有哪些值得学习的科学方法?

朱刚伟(河南省周口市文昌小学校长):

一是建立协同制度。每年依需召开一次或多次年级、校级家委会大会,开设家长学校,设定家长课堂学习主题,一年级新生家长设定“幼小衔接课堂”,三、四年级家长设定“亲子沟通策略”,五、六年级家长设定“读懂青春期亲子沟通”等。

二是完善分工合作。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及时向家长沟通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情绪、学业状况等。强化家庭第一课堂作用,开放家庭教育智慧书吧,积极组织家庭教育指导课堂和家校互动活动,指导家长自觉学习家庭教育知识和方法。做好社会资源连接纽带作用,主动加强同社会单位的联系,如民兵训练基地、气象站等,有针对性、常态化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教学等。

李先勇(重庆市开州区温泉中学党委书记):

一是学校成立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落实家长会、家长接待日等制度,建立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制度。二是形成定期召开家长会制度,开展家长思政教育、科学养育方法、心理健康辅导等课程建设。三是制定定期家访与家长沟通交流制度,及时沟通孩子在校在家表现。四是创建学生全面评价档案制度,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将学生的各项成果记入档案,帮助孩子收录成长、增强信心。五是形成与社会其他单位合作、共同实施的教育制度。

陈黎明(江苏省常熟市淼泉中心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

“每天晚饭后,我们一家人都会围坐在桌边,倾听孩子分享在校一天的感受。”这是我们学校已经施行两年多的协同育人新要求,也被称为“校长特别作业”,鼓励每位家长每天用至少10分钟时间,耐心倾听孩子的心声。短短10分钟,在家长和孩子之间架起了沟通和亲情的桥梁,也让孩子获得了支持和能量。为保证“倾听行动”的全面落实,我们健全了“党支部—校行政—班主任—任课教师”四级管理网络,搭建含心理教师、班主任、班级心理委员、心理指导专家的服务队伍,进一步提升学校“心育”预防干预能力。

編辑手记

家校社协同育人是现代化协同育人的重要内容,只有理清学校、家庭、社会在教育中各自扮演的角色,明确责任边界,强化育人向心力、凝聚力,才能实现最佳的育人效果。当前,建立健全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虽面临诸多挑战,但整体趋势向好,我们相信在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必然能营造良好的协同育人氛围。

猜你喜欢
家校协同育人
家校距离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28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 15:42:15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科学大众(2020年23期)2021-01-18 03:09:08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汽车观察(2019年2期)2019-03-15 06:00:50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中国卫生(2016年5期)2016-11-12 13:25:26
家校合作,让“名著导读”落到实处
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07:16:08
协同进化
生物进化(2014年2期)2014-04-16 04:36:26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