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锐雯
(中国音乐学院 艺术管理系, 北京 100101)
“数字文化产业”是以文化创意内容为核心,依托数字技术进行创作、生产、传播和服务,呈现技术更迭快、生产数字化、传播网络化、消费个性化等特点的产业部门。”[1]随着在线音乐、互联网期刊、网络文学、演出运营平台逐渐普及,数字文化产业已成为助推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动能。2022年,我国文化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21 805亿元,其中43 860亿元来自文化新业态[2]。学界已开展了大量关于数字文化产业的研究。为探究数字文化产业研究的发展脉络、学术热点和发展趋势,搜集中国知网(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 CNKI)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利用CiteSpace软件对此类文献进行知识图谱分析,考察数字文化产业研究的前沿领域和发展方向,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CiteSpace是陈超美博士开发的用于文献计量软件,该软件基于共引分析理论(Co-ciation)、寻径网络算法(Pathfinder)等,通过对一系列可视化图谱的绘制来分析学科演化潜在动力机制和学科发展趋势[3]。以CiteSpace为分析工具,通过对文献发文量、高产作者、高产机构、关键词及聚类、时间线图、关键词突现图分析,探寻论题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
采用 V6.1.R6版本软件,数据收集源为CNKI数据库,以“数字文化产业”为主题词进行检索。从CNKI对以“数字文化产业”为主题词进行发表时间排序,最早提及数字产业和文化产业相关性问题的是2001年《中国经营报》的文章《中国文化是否淹没在数字鸿沟》[4],随后,《北京日报》《今日中国论坛》等报刊也相继刊发了数字产业和文化产业相关性的文章。2011年5 月 8 日,“2011数字出版与文化产业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召开,与会者就文化与出版产业、数字出版的发展革新以及出版文化产业的教育与商业化、文化与认同、数字出版的国际竞争力等多个论题进行了研讨[5]。研讨会后,业界人士充分认识到,数字技术对文化产业的推动作用,研究文献逐渐趋向深度研究。鉴于研究数据量的考量,检索时间跨度设定为2011年5月1日至2023年5月17日。为确保分析结果的精准度和权威性,剔除非学术相关文献后得到文献1 044条,构成研究样本进行知识图谱分析。
“数字文化产业”相关研究文章发文量的变化趋势可划分为2011年以前(缓慢增长阶段);2011—2016年(稳定发展阶段);2017—2023年5月(快速增长阶段)三个发展阶段(图1)。
图1 “数字文化产业”发文量
研究发现,学界开展数字文化产业研究,政策环境起到重要作用。2017年4月,文化部发布《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2020年11月,文化和旅游部结合产业发展新形势新趋势,研究出台了《文化和旅游部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2020年12月,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2022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提出,“加快文化产业数字化布局”[6]。可以看出,数字文化产业政策与该领域研究论文呈现高度相关的发展趋势,即政策导向与学术演进步调一致,政策对研究具显著推动效应。具体而言,数字文化产业政策数量的增长,与该领域研究论文的提速增长处于同一时间段。在政策激发下,研究论文呈现快速增长,学术产出成倍增加。足见,国家政策导向与学界研究高度契合,政策对学术具有系统性促进作用,是学术繁荣的重要外在驱动力量。这一研究发现也呼应数字文化产业研究的实际需求。产业高速发展需要理论引领与支撑,而理论研究也需要政策环境的激励与导向。两者相互促进、互为因果,共同推动数字文化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此即,政策导向契合学术需求,是数字文化产业研究获得快速进展的重要原因,也将继续促使该领域学术发展。
在CiteSpace软件中,以“Author”进行检索,可视化后得到研究作者共现图谱(图2)。由图2和表2可知,发文量排前10名的作者有韩东林(12篇)、范周(9篇)、陈少锋(9篇)、周锦(6篇)、郝挺雷(5篇)、解学芳(5篇)、李佳宁(5篇)、罗仕鉴(4篇)、黄永林(4篇)、吴瑞(4篇);最早研究的学者为陈少峰。图2显示,多位作者间存在合作关系。
表1 高产作者信息
表2 研究机构发文量
图2 研究作者共现图谱
在CiteSpace软件中,以“Institution”进行检索,可视化后得到研究机构共现图谱(图3)。由图3和表2可知,发文量排前10名的机构为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16篇)、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12篇)、南方日报(12篇)、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10篇)、安徽大学商学院(10篇)、青岛日报(7篇)、观海新闻(7篇)、深圳特区报(6篇)、湖南省社会科学院(6篇)、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5篇);研究最早的机构是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2011年)。
图3 研究机构共现图谱
本研究通过关键词共现分析,关键词聚类研究,分析“数字文化产业”研究热点。
3.1.1 关键词共现分析
在CiteSpace软件中,以“Keyword”进行检索,分析得出关键词节点数量420个,连线数量599条,可视化后得到关键词共现图谱(图4)。图4显示“数字文化产业”研究相关的关键词和复杂重叠的网状连线,说明各关键词之间紧密相关。由图4和表3可知,2011—2023年“数字文化产业”研究重要关键词表排名前10的关键词和出现频次依次为文化产业、数字经济、数字技术、数字化、数字出版、数字媒体、数字文化、新业态、创意产业、文化消费。从出现频次看,排在前3位的是文化产业(259)、 数字经济(73)、数字技术(53),说明研究者对这些方面研究主题最多;从中介中心性看,排在前3位的是文化产业(0.59)、数字经济(0.15)、数字出版(0.08),说明这3个方面研究与其他研究联系最为紧密;从研究起始时间看,研究最早的关键词是文化产业(2011)、数字技术(2011)、数字出版(2011)、创意产业(2011)。可见,关键词“文化产业”最早开始研究,出现频次最多,与其他研究关联最为紧密, 热点关键词为文化产业、数字经济、数字技术、数字出版。
图4 关键词共现
在CiteSpace软件中,对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得到共键词聚类图谱(图5),由CiteSpace软件聚类结果显示,ModularityQ(1)Modularity Q值用于在CiteSpace 知识图谱计算过程中表征关键词的聚类效果,值越大关键词聚类结果越好,00.3时表示聚类结果是显著的,越接近1聚类越好。为0.6483,说明聚类结构显著并且效果好;Weighted Mean Silhouette S(2)Weighted Mean Silhouette S值表示检验聚类结果中单个聚类的同质性程度,网络同质性指标,S>0.5为合理的,S>0.7为高效率的。为0.9151,表明划分网络合理。图5显示,使用对数似然法将“数字文化产业”关键词聚类前10名分别为#0文化产业、#1 数字技术、#2 数字经济、#3 数字化、#4 数字出版、#5 数字文化、#6 新业态、#7 文化创意、#8 传媒业、#9 互动体验,其发文量、S、起始年份、LLR对数似然标签值最大关键词汇总如表4所示。
表4 研究聚类汇总
图5 关键词聚类
基于关键词共现和关键词聚类分析,数字文化产业研究热点主要包括4个子领域:①以产业发展视角,主要包括#0文化产业、#2 数字经济、#9 互动体验;②以技术发展视角,主要包括#1 数字技术、#3 数字化;③以传播视角,主要包括#4 数字出版、#9 传媒业;④以产业创新视角:主要包括#7 文化创意、#6 新业态。
在CiteSpace软件中,生成关键词时间线图(图6),由图6可知各个研究节点的关联性非常强,交织重叠 以时间为轴,分析“数字文化产业” 研究由2001年5月—2023年5月出现的研究爆发点,分析不同时段的研究热点。
图6 研究关键词时间线图谱
聚类#0文化产业研究,包含文化产业、数字媒体、创意产业、数字文化产业、数字技术子聚类,聚类规模66篇。文化产业研究从2011年开始,持续研究到2022年,2017年达到研究高峰,研究热点在2011—2015年聚焦信息技术、新媒体、信息化、人才培养方面内容,2015—2017年聚焦产业创新、文化、产教融合、动漫、文博会等内容,2017年后研究热度逐渐降低。
聚类#1 数字技术研究,包含数字技术、乡村振兴、赋能、元宇宙、数字乡村子聚类,聚类规模29篇。数字技术研究从2019年开始至今,研究热点在2015年以前聚焦产业转型、发展中存在的问题,2019年后聚焦5G时代、乡村振兴、赋能、元宇宙等内容。
聚类#2数字经济研究,包含数字经济、山东省、高质量发展、文旅融合、社交网络子聚类,聚类规模29篇。数字经济研究从2017年开始至今,2020年以后热点聚焦文旅融合、产业发展、互联网等内容。
聚类#3数字化研究,包含数字化、科技、产业集聚、文化自信、融合子聚类,聚类规模38篇类。数字化研究从2014年开始,2017年达到高峰,2021年后热点聚焦传承、文化空间等内容。
聚类#4数字出版研究,包含数字出版、文化产业、人民政府、技术、新兴文化产业子聚类,聚类规模25篇。数字出版研究从2011年开始,2016年达到高峰后热度逐渐减退,2019年研究综合数字经济、数字化,热点聚焦于5G、文化产品等内容。
聚类#5数字文化研究,包含数字文化、发展、高质量、产业链、发展路径子聚类。聚类规模25 篇。数字文化研究从2016年开始,2019年达到峰值,2021年开始热点聚焦文化贸易、乡村文化等方面内容。
聚类#6新业态研究,包含新业态、文化与科技融合、 新型文化业态、甲骨文、安阳市子聚类,聚类规模21篇。新业态研究从2016年开始,2020年达到研究峰值,前期聚焦商业模式、功能区研究,2021年后与高质量发展结合研究,热点聚焦文化资源等内容。
聚类#7文化创意研究,包含文化创意、中国、印刷企业、创新发展、创新子聚类,聚类规模17篇。文化创意研究从2013年开始研究,2015年达到研究高峰,研究内容多聚焦创新、印刷相关等。
聚类#8 传媒业研究,包含传媒业、中国传媒产业、传媒与司法、创意阶层、媒介经营子聚类,聚类规模8篇。传媒业研究2015年开始研究,2017年达到研究高峰,研究热点聚焦于媒介融合、全球化等内容。
聚类#9互动体验研究,包含互动体验、价值链、数字化技术、全链条、产业链条子聚类,聚类规模7篇。互动体验研究从2017年开始,研究热点包括产业链等内容。
采用在CiteSpace软件,对关键词进行突现分析,得到关键词突现图谱(图7),进行趋势分析。对于图7中所列出的21个关键词突现可知关键词的爆发时间、爆发强度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图7 关键词突现
由图7可知,提取的23个关键词在2017年前,备受关注的研究热点有数字出版、动漫游戏、媒介融合、新媒介、数字媒体、信息化、新媒体、创意产业、文化创意、文化,2017年以后研究的热点为新业态、文化消费、5G时代、区块链、数字经济、双循环、高质量、融合、文旅融合、赋能。而在未来发展中,研究热点聚焦于文化消费、数字经济、高质量、融合、文旅融合、赋能6个方面,数字经济(8.1)研究强度最强,其他依次是高质量(1.79)、融合(1.79)、文旅融合(1.79)、赋能(1.77)、 文化消费(1.36)。
本文主要通过 CiteSpace软件对CNKI数据库中2011年5月—2003年5月 “数字文化产业”1 044篇文献进行梳理,通过可视化图谱分析了“数字文化产业”的发文趋势、机构合作、研究热点前沿,得出结论与展望。
从发文特征观察,“数字文化产业”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不同时期数字文化产业的研究侧重点各有不同。2011年以前,为缓慢增长阶段;2011—2016年,处于稳定发展阶段,发文量呈现均衡态势;随着国家文化产业政策的推动,2017—2023年5月,进入了快速增长阶段。研究发现,高产作者的发文量主要集中在2018年之后,并且作者之间的合作往往局限于同一研究单位,此现象对研究的发展带来一定的限制。研究机构之间缺乏合作和横向学术交流,对于研究的可持续性构成了不利因素。正可谓“浩如烟海之学问,需以博雅之心求精微”。具言之,在2017年之前,研究更多关注传统媒体向数字化媒体的转型;进入2017年之后,新业态的涌现和数字经济的兴起成为研究的新兴热点。这一研究热点的历时演变,反映了数字文化产业自身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在早期,传统文化产业的数字化转型是行业的当务之急;随着移动互联网、5G、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逐步应用,数字文化产业开始呈现新态势,涌现诸如网络文学、网络游戏、网络视频等新业态,这也让学界对数字经济及新业态的发展规律产生了浓厚的研究兴趣。随着数字文化产业向纵深发展,研究将持续聚焦数字经济带动的产业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值得关注的焦点包括产业链优化升级、技术创新模型、用户体验提升、智能化发展等。
研究发现,数字文化产业研究中的热点关键词,主要集中在文化产业、数字经济、数字技术、数字化和数字出版等方面。其中,文化产业研究历时甚久,与其他领域交涉密切,可见文化产业为数字文化产业研究之重心。研究认为,这一发现与数字文化产业之内涵不谋而合。数字文化产业的核心在于以文化内容为基,运用数字技术进行再创造和传播。文化产业作为内容基础,理应成为数字文化产业研究之主轴。实际上,文化产业数字化融入也是推动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学界高度关注文化产业数字化,聚焦挖掘其中蕴含的丰富价值,也是数字文化产业研究的应有之义。笔者期待,未来数字文化产业研究能持续关注文化产业数字化与创新,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以推动文化产业在数字经济浪潮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研究的关键词共现网络与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数字文化产业的研究可划分为产业发展、技术发展、传播与产业创新四大视角。此四个视角互资补益,共推数字文化产业研究之繁荣发展。具言之,产业发展视角关注数字文化产业的产业政策、产业链构建、产业生态创新等方面;技术发展视角探讨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如何重构数字文化产业;传播视角研究数字环境下的文化传播规律与用户接受心理;产业创新视角强调数字文化产业的商业模式创新与新兴业态孕育。四个视角各有侧重,又融会贯通,共同打造数字文化产业研究的多维立体化。因此,多视角研究是数字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必然选择。数字文化产业自身复杂多样,涉及经济、技术、文化、管理等多个维度。任一单视角难尽捕捉其发展脉络,唯有从立体系统多视角研究,才能深刻把握数字文化产业全貌,提供丰富的理论支撑,以促进该领域理论与实践的协同创新。
未来研究热点将聚焦文化消费[7]、数字经济[8]、高质量发展[9]、融合发展[10]和赋能[11]五个方面。文化消费研究将关注消费行为角度、消费主体选择权、消费与社会变迁的内在逻辑、网络媒介如何重塑消费格局、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消费特征变迁、数字文化消费的产业化机制与利益机制、数字文化消费的地位和作用等;数字经济研究将探讨数字经济的核心概念和理论、数字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数字化对产业和企业的影响、数字经济下的经济政策与监管、数字经济对就业和收入分配的影响、数字金融与交易模式、数据治理与安全等;高质量发展研究将关注内容创新、产业融合、传播模式变革、多元发展、监管完善、产业链完善、人才培养、国际合作、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融合发展研究将探讨文化产业与新兴数字技术、传媒产业、旅游产业[12]、智能设备、互联网平台、文创产业、汽车产业、健康产业、教育产业等行业的融合发展;赋能研究将聚焦人工智能赋能、云计算大数据赋能、物联网赋能、区块链赋能、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 VR)/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 VR)赋能、5G赋能、赋能效果评估、投资回报预测、政策监管等方面。
展望未来,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拓展:
第一,进一步拓展研究的时间跨度,实现动态追踪数字文化产业研究前沿领域的演变轨迹。随着时代进步,学术研究也必将与时俱进。若能延展研究的时间坐标,将可在时间的维度上,呈现数字文化产业研究的全景图谱。当下学术已呈多元开放态势,研究视角也日益丰富。纵观学术发展的历程,热点与方向也必将有新的变迁。唯有打破时间的藩篱,方能与学术同频共振,持续推进知识的积累。学者可在历史演变的梳理中,洞察学术发展的内在规律;也可在辨识出现状的基础上,展望学术研究的未来图景。
第二,增加多语种文献的检索分析,在国际化视野下提供数字文化产业研究的进展。不同国家和地区在该领域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差异,多语种文献分析有助于理解全球化背景下的学术格局。增加多语种文献分析,可提供立体化国际学术景观;多语种文献交织,可呈现跨国多维学术图景。另外,不同国家语言与文化存在差异,研究角度也有所侧重。综合多语种研究视角,才可呈现全球化背景下数字文化产业研究的全貌。西方研究侧重技术驱动,东方研究看重文化内涵;发达国家侧重产业升级,发展中国家注重普惠共享。吸纳国际新成果,我国研究方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第三,运用多种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实现研究结论的多方验证。多方法比较可以有助于提高研究的客观性和说服力。共现词分析凸显学术概念关联,呈现知识脉络;聚类分析揭示文献聚集趋势,反映研究热点;引文分析追踪学术传承与演变,显示学术脉络。多方法互补应用,研究结论更加全面系统。希冀数字文化产业研究继续优化研究方法,推进该领域知识的深入积累。
第四,研究视角可以拓展至政策环境、商业模式、用户体验等方面,实现研究维度的丰富。数字文化产业研究可拓展更多视角,构建立体化学术格局。政策环境影响产业发展,相关研究可提供政策启示;商业模式塑造产业生态,分析商业模式可洞察发展趋势;用户体验关乎产业成败,研究用户体验可提升产品质量。这些视角都与数字文化产业研究密不可分。纵观数字文化产业发展,政策扶持促进产业创新,商业模式变革引领产业升级,用户体验优化提升产品竞争力。多维度研究视角互为补充,统筹应用方能呈现全景图谱。可以预见,拓展立体化研究视角必将丰富学术成果,使数字文化产业研究更加接地气、系统化。
数字文化产业乃当代之重要研究领域,本研究尽力梳理研究现状,描绘学术演进轨迹。纵观发展,数字文化产业研究呈现卓越成果,且在政策支持下日渐繁荣。展望未来,数字文化产业依然蕴含巨大潜力,值得学界持续耕耘、深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