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知识图谱的中国城市治理研究热点分析

2023-10-14 07:22刘孟瑶
科技和产业 2023年18期
关键词:图谱聚类评价

吴 丹, 刘孟瑶

(北方工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北京 100144)

城市是各类要素资源最为集中的经济发展单元。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进程持续加速。2021年5月11日,中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显示: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90 199万人,占比为63.89%。城镇化进程引发的城市问题集中爆发,如住房、就业、交通、人口老龄化、生态环境污染等问题愈发凸显。在此背景下,自1978年召开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以来,时隔37年后,2015年重新召开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将城市治理纳入国家议程,城市治理变得前所未有的重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新时代城市治理的根本追求转变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将“统筹发展和安全”作为基本原则,首次将“韧性城市”纳入国家发展战略规划。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2022年12月19日发布的《城市治理现代化北京宣言》,发出建设人民城市、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时代强音。因此,深化城市治理研究显得尤为重要。为此,以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hinese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CSSCI) 数据库收录的2000—2022年城市治理研究文献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计量分析年度发文量,绘制学者合作网络图谱和关键词知识图谱,明晰中国城市治理研究现状,提炼城市治理研究的核心观点,分析城市治理研究热点及演化、热点主题,为学界深化中国城市治理研究提供参考借鉴,为政府管理部门完善城市治理研究的相关政策提供决策支撑。

1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1.1 研究方法

CiteSpace是一款基于科学计量分析发展起来的可视化软件,主要通过引文分析和共现分析揭示学科领域的研究热点轨迹以及未来关键前景[1]。基于CiteSpace,通过文本挖掘,对发文作者和研究机构、关键词等重点信息绘制知识图谱[2],可视化展现2000—2022年国内科技创新与经济协调发展领域研究热点和趋势。首先,中国知网(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以“主题=科技创新”“主题=经济发展或经济高质量发展”及“主题=协调”进行CSSCI、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hinese Science Citation Database,CSCD)和北大核心期刊检索,获取203篇中文文献。删减不相关文献及会议征文记录等文章后,将检索所得文献以Refworks格式导入CiteSpace6.1R6中完成数据准备。在CiteSpace6.1R6可视化软件中,首先将时间切片设置为1年,依次绘制作者合作网络图谱和机构合作网络图谱,接着将时间切片设置为6年,依次绘制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关键词聚类图谱和关键词时间线图谱,以揭示中国科技创新与经济协调发展领域的研究进展。

1.2 数据来源

以2000—2022年城市治理研究的CSSCI文献作为分析数据,以“城市治理”为关键词检索,剔除无关信息(含通讯稿、新闻稿等多余信息),共检索出657篇与城市治理研究相关的期刊文献作为分析数据。文献检索筛选方式如表1所示。

表1 CSSCI文献的检索筛选方式

2 城市治理研究的知识图谱绘制

城市治理是在国家基本政策制度的引领下,对传统城市管理的完善和创新,是政府会同市场、社会等多元主体,以更有效满足市民对公共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为核心,管理城市公共事务的各种方式的统称和持续过程。通过对城市治理研究文献数量随时间序列变化的趋势分析,可以明晰城市治理研究的关注热度。在过去的20年中,关于城市治理的论文数量从2002年的3篇增至2021年的98篇。2010年以前发文量较为平稳,2010—2014年发文量缓慢上升,2014—2021年发文量激增,保持强劲上升态势,2021年发文量达到顶峰98篇(图1)。

图1 2002—2022年中国城市治理研究的年发文量

2.1 学者合作网络图谱

通过对CSSCI文献中学者合作网络图谱的分析,可以深入探究城市治理研究的主要学者群体及其合作强度(图2)。其中节点大小反映发文量,节点越大表明该学者在该领域的发文量越多;节点颜色的深浅度与研究起始时间成正比,颜色越深显示学者在该领域的起始时间越早;节点间的连线粗细与学者间的合作强度成正比关系[2]。

图2 城市治理研究的学者合作网络图谱

由图2可知,学者和机构具有小集中、大分散的特点。其中,华东政法大学姚尚建团队、南开大学吴晓林团队、上海交通大学吴建南团队、中国人民大学何艳玲团队、华中科技大学董慧团队的发文量最多。同时,华东政法大学与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山大学之间的联系尤为紧密,其他学者之间较少保持合作联系。

通过对CSSCI数据库中关于城市治理研究主题高被引文献排名前5的学者的论文观点进行梳理发现,3篇高被引文献均提及了城市空间治理研究,从哲学、政府角度探究城市空间正义,凸显了对城市空间和空间正义的治理研究关注热度(表2)。

表2 高被引文献前5位学者排序及核心观点

2.2 关键词共现图谱

在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中,节点大小表示关键词出现频次的高低;关键词之间的连线越粗越多,表示关键词之间联系紧密,中介作用越强,更容易成为研究领域的中心;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年限。城市治理研究的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如图3所示。

图3 城市治理研究的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

由图3可知,围绕“城市治理”“智慧城市”“公众参与”“基层治理”等关键词呈现树枝状网络分布结构,没有出现游离的散点,高频词延伸拓展至低频词,高频词之间互相联系,说明城市治理内部结构联系紧密。总体来看,城市治理研究主要聚焦于公众参与、基层治理、社区治理的政策研究,同时涉及智慧城市、大数据、技术更新等与城市治理紧密相关的技术应用,以及城市空间、空间正义的治理问题研究。

2.3 关键词聚类图谱

运用CiteSpace软件,对城市治理研究主题进行聚类分析,如图4所示。当聚类模块值Q大于0.3表示聚类效果可接受,且值越大聚类效果越显著;聚类平均轮廓值S大于0.7表示聚类结果高度可信,且值越大聚类结果越合理[8]。

图4 城市治理研究的关键词聚类图谱

由图4可知,城市治理研究确定了12个共引聚类。聚类图谱的聚类模块值大于0.7,平均轮廓值大于0.9。表3展示了聚类图谱包含的热点关键词,表中Silhouette值大于0.5,且接近1,表明聚类效果显著,结果合理。

表3 热点关键词聚类及标签信息

表3的聚类标签可概括为两类:一是早期城市化发展阶段面临的问题以及治理;其中城市化、城市蔓延反映了城市治理水平难以跟上城市化快速发展步伐,导致出现了城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等社会问题;城市经营、社区治理、公众参与、城市治理则主要从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视角对城市治理进行探索。二是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提高城市精细化、智能化治理水平,如智慧城市、超大城市、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数字技术赋能城市治理架构,共享经济推动城市资源要素配置,加快城市更新治理步伐。

3 中国城市治理研究热点分析

3.1 城市治理研究热点及演化分析

由图3和图4可知,通过分析城市治理研究的高频关键词,可以了解该领域的研究重点,并根据热点关键词可以掌握城市治理研究的演化趋势。运用CiteSpace软件,选取“Keyword”选项,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CSSCI文献忽略掉检索词“城市治理”,统计得到频次排名前10的热点关键词(表4)。

表4 城市治理研究的热点关键词(频次前10)

在关键词突现知识图谱中,突现词的词频变化可以反映一段时期内城市治理研究的发展趋势,指数值越高,表示受关注度和被引频率越高,也代表了城市治理研究的前沿和热点[3]。城市治理研究的关键词突现如图5所示。

图5 城市治理研究的关键词突现

由图5可知,2021年以来,数字化、城市大脑、数字治理等智慧城市的治理研究备受关注。从突现强度来看,数字化的突现强度最大(3.24),其次是城市经营(3.07)、城市大脑(2.77)和数字治理(2.77),这些突现词都是2002—2022年受到较高关注度的热点前沿。根据突现词起始和结束时间,可进一步将城市治理研究划分为三个时期:①探索期(2002—2009年),致力于城市经营建设。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城市建设资金不足,基础设施欠缺。政府主导开展城市经营,合理配置城市资源以追求城市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最大化。②发展期(2012—2016年),致力于基层治理和公共服务。这是因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传统的基层治理模式已经无法应对城市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③深化期(2019年至今),致力于城市现代化建设。随着互联网等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电子政务研究于2012年受到关注,人工智能、数字化、数字治理等智慧城市发展成为电子政务建设重点和长远目标。

3.2 城市治理研究的热点主题分析

由图2~图5可知,通过对高被引文献、高频关键词以及聚类图谱的系统梳理,城市治理研究的热点主题主要聚焦于城市治理机制、城市治理模式和城市治理评价3个方面。

3.2.1 城市治理机制

针对城市治理机制研究,城市政府一直是城市治理的主导力量,但随着技术变革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追求,迫切需要进行机制创新,坚持党统揽全局协调各方,构建新时代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治理体系。如2020年杭州出台了《中共杭州市委关于高水平推进杭州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建立健全党的领导机制、民主政治建设机制、经济高质量发展机制、文化繁荣兴盛机制、社会建设机制、生态文明建设机制、基层治理机制、治理能力建设机制等“八个机制”,据此构建城市治理体系。此外,学术界深入开展城市治理机制研究,例如,董慧和王晓珍[9]提出以“精细化、法治化和全周期管理”治理理念来构建超大城市治理体系;杨宏山和李悟[10]提出利用技术手段,设计“双轨学习”框架的城市基层治理机制。总体来看,城市治理机制研究将党的组织体系与城市治理体系融为一体,开展以党的建设工作来引领城市治理工作的治理格局;具体工作中将城市治理空间与公共事物划分到网格中,要求社区中来自政府机关、人民团体、国有企业的群体以“单位人”的身份积极参与社区事务处理,加入城市治理的活动中。

3.2.2 城市治理模式

城市治理模式是城市治理过程中参与主体之间关系结构、治理目标和治理工具的综合表现,城市治理问题的复杂性决定了城市治理模式的多样性。伴随经济社会发展不同时期的需求进程,中国城市治理模式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改革开放前,城市治理是以“单位制”为主、“街居制”为辅的治理模式。单位是国家对社会进行直接行政管理的手段和基本环节,是中国政治动员、经济发展和社会控制的基础。而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则是主要吸纳那些没有进入单位制的城市居民,并进行管理。

改革开放至2015年,社会发生了剧烈变迁,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流动加剧,导致单位制逐步瓦解,街居制无法承受原本单位制承载的城市基层管理职能。为了满足新形势下城市治理需求,民政部提出了多元、共治的社区建设概念,并在实践中形成了沈阳模式、上海模式和汉江模式等具有代表性的城市治理模式[11]。

2015年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居民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和差异化,整个社会流动性也愈发加剧,城市面临着越来越复杂的治理问题。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了“人民城市”理念,并强调要完善城市管理与服务,改变以往粗放型管理方式,倡导人民城市为人民,让人民群众生活的更方便、更舒心,因此当前的城市治理模式要求以满足城市居民美好生活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十三五”时期,各大城市开展了以城市居民为核心主体的城市治理模式的创新。上海开展了“五违四必”的生态环境治理[12],北京开展“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改革[13],以及其他城市开展城市网格化管理[14],老旧小区改造等实践。

国外治理模式的启示并结合我国的特征,分析我国未来城市治理发展模式的趋势。在实践层面,结合我国政治管理特征和地方情况,产生了多种治理模式。顾朝林[15]研究了南京城市行政区重构的城市管治模型。甄峰等[16]分析了行政区划调整下城市管治与产业空间的整合的常州城市治理模式。总体来看,各地区的城市治理模式颇为丰富,也正说明中国城市治理现状的复杂多变性。在当前政府主导型的城市治理模型下,没有最大限度发挥市场作用,公众参与度有待提高。未来城市治理模式需要更为关注市场和社会公众的重要作用。

3.2.3 城市治理评价

随着城市治理研究的深化,学者们对城市治理效能评价开展探索性研究。早期城市治理模式中政府占主导地位,因此将城市政府政绩作为城市治理效能评价结果。目前关于城市治理效能没有统一的综合评价标准,学术界主要从定量和定性、综合和局部的角度进行城市治理评价研究。例如,俞可平[17-18]提出了“合法性、透明性、责任性、法治、回应和有效”的善治引论,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集成“公民参与、人权与公民权、党内民主、法治、合法性、社会公正、社会稳定、政务公开、行政效益、政府责任、公共服务和廉政”的“中国治理评价框架”;顾辉[19]采用综合分析法,提出了“体制机制、过程监督、治理绩效和公众满意度”四个维度的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评价框架。但这些评价框架的构建仅停留在定性分析上,没有对治理结果进行实践评价;过勇和程文浩[20]采用主客观指标结合和德尔菲法,构建了“参与、公正、有效、管制、法治、透明和廉洁”七个维度的治理评价框架,并依据此框架对北京、上海、深圳、长沙和成都的城市治理能力进行评价比较;李友根[21]采用综合评价指数法、变异系数法和聚类分析,提出了“机会善治、过程善治、结果善治”三个维度的特大城市社会治理评价指标体系,并收集相关数据,测算了2018年我国20个特大城市的社会治理水平。综上,城市治理评价尚未形成较为成熟完善的评价体系,未来仍有待深化研究。

4 结论

本文从年发文量、主要发文作者及研究机构、研究热点和研究领域等方面对城市治理的研究开展可视化分析,并得出了以下结论。

1)从发文数量上,城市治理研究受到学术界广泛关注,尤其是近三年,发文量保持强劲的上升态势,研究内容与现实城市治理需求和相关政策密切相关。此外,主要学者和发文机构以上海交通大学、南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等“985工程”高校为主,且各学者之间大多处于分散、独立的研究状态,仅较少学者之间保持合作联系。

2)从研究前沿趋势来看,由于技术变革的驱动、城市治理问题的复杂性以及治理需求的多样性,推动了智慧城市、城市大脑和数字城市的探索研究,坚持以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以期实现城市治理的智慧化和科学化。未来城市数智治理将成为城市治理的重中之重,一方面,如何设计一套完善的城市数智治理评价体系,科学评价城市数智经济社会和生态治理能力,亟待深化研究。其中,城市数智经济社会治理评价体系的设计,可从数智化基础建设和数智化产业发展两个维度展开研究,包括数智化基础建设的覆盖广度和建设质量、数智化产业发展的数智产业化和产业数智化。城市数智生态治理评价体系的设计,需要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反映数智化赋能城市生态治理带来的效益,具体分为大气环境、水环境、声环境、城市绿化和环境卫生五个层面。另一方面,从未来发展方向看,城市数智经济社会治理应进一步加强可提升数智经济创新发展水平的数智化基础设施建设;关注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等前沿研究领域的发展,顺应发展潮流不断更新数智化技术;促进数智经济与实体经济相融合、信息化与产业化相融合:重视市场主体调节作用的同时加大政府帮扶力度。同时,城市数智生态治理应进一步加强数字技术与生态环境治理的融合力度,构建生态环境监测体系;进一步加快建立数字化生态环境治理的统一标准;加大对数字化赋能生态环境治理的经济支持力度。

3)从城市治理研究领域来看,该领域研究可分为三方面:一是城市治理机制研究,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深入推进数字化城市治理建设,并基于人民群众需求变化,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的城市治理体系;二是城市治理模式研究,加快改变粗放型管理方式,以“人民城市”为理念的新治理模式正在实践探索中;三是城市治理评价研究,没有形成统一的综合评价标准,主要从定量和定性、综合和局部的角度开展城市治理评价研究,导致不同指标体系下城市治理能力的评价结果无法进行有效对比。

总体来看,早期的中国城市治理研究探索多是借鉴国外的经验。随着城市治理议程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城市治理研究发展迅速,同样取得丰硕成果。结合我国国情与市情,未来亟须提出解决城市治理问题的适用性研究方案,为深化中国城市治理研究奠定坚实基础。

猜你喜欢
图谱聚类评价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绘一张成长图谱
基于DBSACN聚类算法的XML文档聚类
补肾强身片UPLC指纹图谱
基于高斯混合聚类的阵列干涉SAR三维成像
主动对接你思维的知识图谱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一种层次初始的聚类个数自适应的聚类方法研究
自适应确定K-means算法的聚类数:以遥感图像聚类为例
杂草图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