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把白鹭比作一首精巧的诗?*
——对五年级上册《白鹭》一文的解读

2023-10-14 20:56邢秀凤
教学月刊(小学版) 2023年25期
关键词:骨子里散文诗白鹭

□邢秀凤

提高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是改善语文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1]文本解读须立足学生自主学习中产生的问题。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白鹭》一文一共有11 个自然段,部分学生自主学习后会提出“为什么把白鹭比作一首精巧的诗”这一问题。由此问题又可派生出以下几个问题:(1)作者并不认为白鹭像一首歌,因为他在第10自然段写道“歌未免太铿锵了”。那为什么第9 自然段要说“但是白鹭本身不就是一首很优美的歌吗”?既然后面要否定,为何还要在此处加上这一笔呢?这不是自相矛盾吗?(2)第11自然段说“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诗和散文诗有什么不同?基于上述问题,教师可按以下内容和逻辑展开文本解读,引领学生进行更有深度的学习。

一、“诗”“歌”“散文诗”的内涵辨析

上述问题共包含“诗”“歌”“散文诗”三个概念。学生若不了解这三个概念的内涵,对这篇文章就只能有个粗浅的印象,难以培育敏锐感知大自然的意识与能力。那么,这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呢?

“诗”的本义是一种文学体裁,是言说心志、抒发情感的押韵文字。《说文解字》云:“诗,志也。”《毛诗·序》则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歌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特有的审美情趣,如追求用诗表达心志和情感,追求以最简洁的文字呈现最丰富的意蕴,追求声韵的和谐和意境的高远,等等。诗的语言具有极强的张力,给人以无限广阔的想象空间。当读者阅读一首诗时,透过诗中的每一个字,以及字与字的组合,便能展开无尽的思绪,仿佛眼前呈现了一幅幅画面、一种种意境。

“歌”既指能唱的文辞——这一含义与“诗”有相同之处,又指歌唱的行为,是一种发出有旋律的声音的艺术门类。作者在“或许有人会感到美中不足,白鹭不会唱歌”一句之后,紧接着写“但是白鹭本身不就是一首很优美的歌吗”,恰恰体现了作者对于有人感叹白鹭美中不足感到不解,迫不及待地与之解释与争辩。但作者进而又发现,“歌”还不能充分表现白鹭的特点,因而在进一步斟酌后得出“不,歌未免太铿锵了”的结论。文中的破折号体现的便是这一斟酌的过程。当然,这篇文章定然是作者在斟酌之后,即得出结论后写下的,但作者依然这样写,表明作者希望读者也能感知到他的这一思考过程,感知到他对“白鹭是一首诗而非一首歌”的反复强调。而作者之所以这么认为,是因为歌过于“铿锵”,即声音响亮。因此,作者眼中的白鹭包含着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宁静闲适之美,这种美体现在整篇散文中。

“散文诗”是一种现代文体,它融合了诗的凝练性和散文的描写性。和诗比较,散文诗在凝练含蓄的基础上,更凸显了描摹事物和思想情感的特点。在《白鹭》这篇散文中,作者不仅写了白鹭的色素配合和身段大小的适宜(第2~5自然段),还选取水田垂钓、清晨望哨、黄昏低飞等画面作了素描般的摹写(第6~8自然段),充分体现了白鹭带给人类和这个世界的闲适、宁静与美好。而且也正是这种散文诗般的存在,激发了作者的创作热情。甚至,这篇文章不就是一首散文诗吗?

二、描写白鹭这首诗“精巧”的方式

知道了作者认为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一首散文诗的原因后,可进一步解读作者是怎样写出其“精巧”的。精巧的含义是精细巧妙。显然,作者是从白鹭色素的搭配、身段的大小两个方面写白鹭的精巧的。作者首先借白鹤的“太大”“生硬”,以及粉红的朱鹭和灰色的苍鹭的大而不寻常与它作对比,呈现白鹭的“常见”和“美”,这表现出作者对美的一种认知取向,那便是平常、自然、适宜,而非生硬或铿锵。接着在第5 自然段,具体写了白鹭的色素和身段。“雪白、铁色、青色”可见白鹭色彩的朴素、干净与和谐。“蓑毛”的借喻形式写出了白鹭的羽毛像丝线一般有序和顺滑,“流线型结构”写出了白鹭形体的优美和线条的流畅。最后写了白鹭的长喙与脚。整段话遵循了从整体到局部的描写顺序,而之所以突出“长喙”和“脚”,则是基于白鹭捕鱼的特点和它捕鱼过程中喙与脚功能的重要性。第6 自然段写白鹭水田垂钓、第7 自然段写白鹭清晨站立在小树上望哨,都与长喙和脚密切相关。

在第5自然段这整句话的后半句中,作者以宋玉《登徒子好色赋》的笔调,写了“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这里的“之”指什么?有教师认为指的是紧跟其前的“青色的脚”,而笔者认为不是。“之”应该指的是白鹭的整体,也就是作者认为白鹭的整体和组成白鹭的每一部分都刚刚好。理由有三。一是“增”“长”“减”“短”似乎可指脚的长度,但“素”“白”“黛”“黑”却显然不是指脚的颜色,而是指白鹭整体的色彩。这一“素”包括前面“雪白的蓑毛”,这一“黛”包括“铁色的长喙”“青色的脚”。二是前面所写的白鹭的各部分与后半句之间均以逗号隔开,显然属于一整句话,“青色的脚”和后半句的逻辑关系并没有更紧密。三是前面的四个小分句均以“那……那……那……那……”作连接,是以一个整体的形式与后半句形成逻辑关联的。由此可见,作者认为白鹭的精巧是全身的精巧,即无一处不适宜。

那么,其精巧达到了何种程度呢?作者认为,白鹭的精巧程度更胜于东家之子。宋玉写东家之子,用的是“一分”的差距,而郭沫若写白鹭,用的是“一忽”的差距。“分”和“忽”均为计量单位,但从文学角度理解,均可理解为一点、一些,说明差距的小或少。但两者又有明显的区别。如果说一分是小或少,那么“一忽”便是极小、极少。若用数量关系换算,“一分”为10 厘米,一厘米为10 毫米,一毫米为10 丝,一丝为10 忽,那么“一忽”就相当于0.001厘米,即千分之一厘米。如此细微精确的数量表达,足见作者所认为的白鹭的精巧与适宜达到了怎样的程度。

三、从“一首精巧的诗”写到“散文诗”的独特过渡方式

作者是通过三幅优美的图画将对白鹭的赞美从“诗”发展为“散文诗”的。这三幅图画不仅都表现了“诗”一般的闲适、宁静,还显示出散文诗一般的细腻与灵动。从表达上看,作者也有意识地用勾勒与描摹兼具的描写方式,使散文诗的笔调和散文诗般的内容相融合。

第一幅是“水田垂钓图”。作者将白鹭的“叼鱼”写成“钓鱼”,有“愿者上钩”的闲适之感。因为有了白鹭钓鱼,于是“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玻璃框里的画”;因为有了白鹭,所以这幅画在“静”之中有了“动”,于是也有了生气。这幅画的底色很是干净,像玻璃似的,反射着天空的光,除了有一两只白鹭在其上,别无他物;这画的大小也是刚刚好,像是“有心人”专门设计的。如此这般的纯净、纯粹与细腻,不就是散文诗的味道吗?

第二幅是“清晨望哨图”。该图彰显了白鹭的孤独、悠然,是别的鸟很难表现出来的。这幅图的背景是“晴天的清晨”,依然是干净纯粹的,太阳升起前的光线给其增加了几分柔和。一抹天空、一些小树和小树绝顶处一两只孤独的白鹭,这种景象令人心旷神怡。而这其中的白鹭,沉醉于自己的世界——“看来像是不安稳”,但这是别人的看法,丝毫不影响白鹭的“悠然”。“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吗?”是或不是对白鹭而言都无关紧要,它只是沉浸在这美好的境界中,悠闲自得。

第三幅是“黄昏低飞图”。这幅图增加了人间的烟火气息。黄昏的乡村,炊烟缭绕,带着丝丝的雾气和暮色降临的淡淡昏暗,但作者却说它是“清澄的形象化”,而且“具有生命了”,这其实是对乡村简单闲适的生活的一种赞美。在乡民们劳作了一天之后,白鹭的低飞带给他们一些慰藉、一种满足,因此成为“乡居生活中的一种恩惠”。

三幅图选择了不同的场景、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但都具有相同的闲适和自然。透过这三个画面,读者显然看到了一个同样闲适自然、充满诗意的作者在乡间小路上徜徉,如此惬意地享受着这美好的一切,并在欣赏和享受这一切的过程中,延展思绪和情感,进行细腻的表达,因此在最后一个自然段中自然而然地得出: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四、以“韵在骨子里”为“散文诗”修饰语的内在深意

所谓“韵在骨子里”,是指某种韵味或审美追求与生俱来,成为一种民族的、集体的审美倾向和爱好,并与个人融为一体。恰如我们走在田间,舒适感、自然感、闲适感便油然而生,无须刻意唤起。这种韵味或审美追求并非源于个人,而是作为一个民族的文化记忆传承下来,成为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本文而言,作者之所以认为白鹭是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是因为在中国文学史上,白鹭一直作为一种重要的意象被写入文学作品,以表达作者内心高洁的追求和独特的体验。

如杜甫在《绝句》中所写:“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里白鹭是直飞青天、生机盎然的象征。如张志和在《渔歌子》中所写:“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这里白鹭是心情愉悦、自适其适的象征。又如王维在《积雨辋川庄作》中所写:“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这里白鹭是回归田园、脱离尘俗的象征。再如萧纲在《采莲曲》中所写:“棹动芙蓉落,船移白鹭飞。”这里白鹭是与人和谐共生、彼此互嬉的象征。无论是飞行还是漫步,白鹭向来都是从容不迫、姿态优雅的,而且白鹭的奋力振翅,也寓意着进取、努力和飞跃,因此《毛诗·周颂》便用“振鹭于飞,于彼西雍”来形容白鹭飞翔时的气势不凡。可见,白鹭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文人非常喜爱的意象,将其写入文学作品,成为历代文人创作时的一种自觉行为。随着历史的推进与传承,白鹭便成为中国人“韵在骨子里”的极为重要的象征了。值得注意的是,这里作者用的是“韵”字,而非“印”或“刻”等字,足见白鹭这一意象所具有的诗情画意了。

总之,《白鹭》一文的教学应以学生提出的“为什么把白鹭比作一首精巧的诗”等一系列问题为教学起点,引领学生把握“诗”“歌”“散文诗”的不同特点,理解“精巧”的具体体现,感受三幅美丽图画所传递出的悠闲、自然和水墨画般的意境,从而体会作者以真诚的笔触所描绘的白鹭这一寻常事物中蕴含的内在美、哲理美,以及其中所抒发的平凡而又高洁的美好追求。同时,借“韵在骨子里”等语言去挖掘白鹭在中国文人作品中的呈现方式和其所表达的心志与情感,加深学生对白鹭的印象,使白鹭成为学生阅读、思考和写作时自觉运用的意象,从而建立文化自信,传承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述文本解读和教学展开过程真正做到了尊重学生,以学生的“初始阅读体验”为教学的逻辑起点。这样才能建构“教师配合学生”[2]的语文课堂,从而帮助学生获得语文学习的价值感、成就感,有力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不断强化学生持续学习语文的热情。

猜你喜欢
骨子里散文诗白鹭
白鹭于飞
白鹭
骨子里有气质的三个星座女
散文诗八骏
致老栗——读《牛背上的白鹭鸟》
良知与裤子
散文诗(选二)
这是一份不受影响的骨子里直白的表达书
《散文诗》刊征订征稿
你说,你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