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林锋 杨丽燕
摘要:《长度单位》作为“图形测量”的起始单元,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基于学生对长度单位的本质认识不足、估测意识薄弱等学情,考虑增设相应的测量活动。进而,聚焦长度单位本质,调整教学安排,开展教學活动,落实量感培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度量;量感;长度单位
相比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新增了“量感”内容,作为核心素养在小学阶段的一项表现。量感产生于测量。测量产生于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需求,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进行度量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度量离不开长度单位。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长度单位》作为“图形测量”的起始单元,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认为,《长度单位》单元教学,需要整合教材内容,增加活动课时,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聚焦度量本质,落实量感培养。
一、基于学情,增设测量活动
在实际生活中,二年级学生虽然对物体的长度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也会直观地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但不能准确地进行测量。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和生活经验,我们从不同维度对学生关于长度单位的认识做了前测。我们从二年级平行班随机抽取了4个班级的学生,共收集154份有效问卷。测试题及结果分析如下:
第一题:“你知道的长度单位有哪些?”本题主要考查长度单位的已有经验。120名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其中,78名学生知道3个以上的长度单位。这说明大部分学生已经有了长度单位的初步
经验,教学时需要注重对学生已有经验的唤醒,重点落在长度单位意义的建构上。
第二题:“1厘米有多长?你能借助直尺画一条1厘米长的线段吗?”本题主要考查对长度单位本质的认识。22名学生画的线段(线)的长度不是1厘米,108名学生能画出长度为1厘米的线(但不是线段),24名学生能够正确画出1厘米的线段。不难发现,学生有画1厘米的经验,而正确画出1厘米长的线段还比较困难,说明学生对物体长度的直观感悟是比较薄弱的。因此,教学中应该重视线段的特征,帮助学生理解测量是从一个端点量到另一个端点的长度。
第三题:“生活中有哪些物品的长度大约为1厘米?想到几个写几个。”本题考查对长度单位的直观感知。32名学生一个1厘米长的物体也想不到,82名学生能想到一两个,40名学生能想到3个及以上。此外,我们发现,答案多数为蚂蚁、田字格等物体,而没有具体指出其中的长或者宽。可见,学生尚未抽象出1厘米的直观概念,需要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帮助他们直观感知长度的概念,聚焦度量本质。
第四题:“估一估图1中‘身体尺’的长度。”本题考查估测意识。88名学生用直尺测量结果;66名学生估计得出结果,其中,22名学生估计的误差在1厘米以内。这说明学生对生活中物品长度的估测存在困难,缺乏主动估测的意识,教学中需要有意识地补强。
第五题如图2所示。本题考查对长度单位测量方法的掌握情况。多数学生会用直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正确率有66.23%,这说明学生基本掌握了用直尺测量的方法。但是,对如何灵活使用直尺来测量,学生还存在一定的困难,教学中需要对直尺的使用方法加以巩固和灵活变化。
根据前测可以发现教学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地方,如学生对长度单位的本质认识不足、估测意识薄弱等。因此,考虑增设相应的测量活动,让学生更好地建立物体长度的表象,掌握测量方法,培养估测意识,发展量感。
二、聚焦长度单位本质,调整教学安排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长度单位的学习分为两个阶段:二年级上册《长度单位》单元,认识长度单位 “厘米”和“米”;三年级上册《测量》单元,认识长度单位 “毫米”“分米”和“千米”。通过这两个阶段的学习,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会有比较系统、完整的认识。这部分内容直接影响后续对图形的周长、面积、体积等的学习,是后续度量学习的重要基础。
二年级上册《长度单位》单元共8个例题,可以分为四个层次:第一,理解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例1);第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用厘米和米进行测量(例2—例5);第三,认识线段(例6、例7);第四,解决问题(例8)。根据上述分析,聚焦度量的本质,具体调整了本单元的课时安排(详见下页表1)。(1)将“理解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和“认识厘米”整合为一课时(《认识厘米》),作为起始课。这能够使教学更具连贯性。(2)增加两课时的测量活动。在《认识厘米》后增加“用厘米测量物体”的活动,在《认识米》后增加“用米测量物体”的活动,让学生实践操作,并借助“身体尺”合理估测物体的长度。(3)在《解决问题》模块中增加一课时《单位的灵活运用》思维拓展课。学生不仅要正确运用长度单位米和厘米,还要灵活运用其他的度量单位,如人民币单位、时间单位等,进而通过比较人民币、时间、长度等单位来感受度量的本质,发展量感。
三、开展教学活动,落实量感培养
这里,重点介绍增设的两节测量活动课以及一节思维拓展课的教学安排。
(一)测量活动1:用厘米测量物体
《用厘米测量物体》一课的主要学习活动如下:
(1)寻找“身体尺”。找一找身体中的1厘米、2厘米、5厘米、10厘米(两根手指的宽度约为2厘米、小拇指的长度约为5厘米、比一拃的长度稍短一点是10厘米)。
(2)运用“身体尺”估测物体长度。量课桌面的长和宽、数学书的长和宽、一臂长、一步长。
本节课,让学生运用“身体尺”(厘米)来估计和测量身边的物体,找到更长的“身体尺”。通过找手指、指甲、手腕、手臂、步长、课桌面的长和宽、书本的长和宽等,对身上、身边的物体有一定的直观感知。通过测量活动,学生可以学会正确测量的方法,丰富长度单位估测的活动经验,建立较短物体长度的量感。
(二)测量活动2:用米测量物体
《用米测量物体》一课,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测量活动。10人为一组。学生小组先估一估,再量一量,填写下页表2。
本节课的活动场域分为教室内和教室外。教室内,紧紧抓住腰围、身高、班旗高、教室高这四个量来进行估测(下页图3所示即为学生活动的场景),先估计,再测量。接着,走出教室,估测树高、足球框的高、足球场的长和宽(下页图4所示即为学生活动的场景)。这些长度中有垂直方向的长度,也就是高。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把抽象的“高”形象化,认识多种测量工具,熟练掌握测量的方法。同时,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也丰富了较长长度的估测经验,发展了较长物体长度的量感。
(三)思维拓展:单位的灵活运用
《单位的灵活运用》一课,教师主要通过如下课堂练习,帮助学生及时整理所学的度量单位以及锻炼灵活运用单位的本领。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1)小明的脚掌长约20();
(2)会议室长约15();
(3)一根电线杆高约3();
(4)一块橡皮厚约1();
(5)长颈鹿高约4();
(6)妈妈身高163();
(7)小亮身高1()35();
(8)一本书的价格是12();
(9)一节课的时间是40();
(10)洗衣机高约70();
(11)一支笔的价格是10();
(12)跳绳长约200()。
本节课是一节思维拓展课,旨在让学生及时整理所学的度量单位:人民币单位(元、角、分)、时间单位(时、分)、长度单位(厘米、米),得出一个结论:任何一个量都是几个同类单位的累加,累加一定数量后就可以换成更大的同类单位。经过本单元之前课时的学习,大部分学生能根据具体的情境灵活运用这些度量单位,掌握多种度量单位的合理运用,真正理解度量的本质,从而有效发展了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