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娟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劳动教育渗透于小学语文教学,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部分教师没有意识到劳动教育对学生人格品质发展的重要性,在日常教学中不重视培育学生的劳动素养,且对开展劳动教育的积极性不高,导致学生对劳动教育产生错误认知,认为劳动教育不重要。基于此,在新时代背景下,笔者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将劳动教育渗透于小学语文教学的方法,以供参考。
一、加强家校合作,提升劳动素养
虽然当前的小学劳动教育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部分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忽视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如有的家长认为学生只要学习好就行了,并不需要进行劳动教育;有的家长认为学生参加劳动是一种浪费时间和精力的行为。此外,有的家长虽然知道要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但由于平时工作比较忙,对孩子缺乏耐心,就会采用命令或强制的方式让孩子参与劳动,这不利于培养孩子正确的劳动观、吃苦耐劳的品质。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个场所,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有关键性的作用。家长应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劳动实践活动,与孩子一起动手、一起学习,共同参与劳动教育。教师在语文课堂中融入劳动教育要素,能够帮助学生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与服务性劳动,并借助语文课内外的劳动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
学校与家长要加强合作,以更好地提升学生劳动素养。首先,在家庭生活中,家长要鼓励孩子主动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如家长可以在家里种植蔬菜、花卉,让学生参与这些植物的养护;让学生整理自己的房间、洗衣服。家长要尽量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劳动环境,让学生在劳动中体验快乐、获得成就感。其次,家长要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种劳动教育活动。学校可以定期邀请家长参加讲座和研讨活动,让家长与学生共同探讨如何在语文课堂中渗透劳动教育。学校还可以鼓励家长带领学生参观生产车间、农業基地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劳动的艰辛与乐趣,从而对劳动产生热爱之情。最后,教师要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渗透劳动教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假期参与各种公益活动或深入农村、社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如社区义务劳动、乡村公益事业。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到学校附近的敬老院慰问孤寡老人或开展义务劳动。
二、融合教学内容,体会劳动
不易
小学语文教材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兴趣爱好等息息相关。教师可以让学生搜集有关劳动教育的名人故事、优秀诗歌等,并将其运用到阅读与写作中。在《小学生必读经典古诗词》中有许多诗词都涉及了劳动教育,如《悯农》《咏鹅》。教师可以把这些诗词中的相关内容作为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学习诗词时体会劳动的不易、懂得珍惜劳动成果。教师也可以把劳动教育融入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体会劳动的辛苦和收获成果的快乐。
例如,在讲解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七“日积月累”部分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一俗语时,教师可以先带着学生观察瓜地里的种子与小苗,让学生思考“如何通过这粒种子与这株幼苗获得劳动成果?”。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参与种植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情感。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劳动技能。
三、开发校本课程,提高教学质量
校本课程是指由学校自主开发的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其不仅能对学生的成长产生影响,也能对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产生不知不觉的影响,因此,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对学生开展劳动教育。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观察、记录校园中的花草树木、教室里的卫生情况、校园内的绿化景观等。如在语文教学中,笔者所在学校不仅安排了相关的课外实践活动,还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开展了劳动实践课程,并且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会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打扫教室、清理卫生死角、种植花草等,也会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生活技能。总之,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是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劳动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只有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才能切实提高劳动教育的质量。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劳动的过程与方法,并在动手实践中提高劳动能力。例如,教师可以将写作素材“在劳动中学习”作为切入点,开展打扫教室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向学生传授打扫卫生的技巧,引导学生参与打扫教室活动。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相互观察,发现其他学生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在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如“同学们,在刚刚打扫教室的时候,你们发现哪些同学打扫得最干净?”“你们在打扫卫生的过程中,学习到了什么?”等,让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会认识到自己打扫卫生时存在的优点和不足之处,明确自己需要改进的地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找到自己与他人的不同之处并改正不足,还能够深刻地认识到自己在劳动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四、开展社会实践,增强教学效果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教师应充分发挥语文学科优势,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加深对劳动教育的理解与认识。同时,教师应不断优化教学设计,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在现代社会中,有哪些人的经历与卖火柴的小女孩相似,并展开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有的学生说:“我在过节时看到有卖花的小女孩!他们经历应该相似。”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放假的时候,开展实地采访调查,尝试了解卖花的小女孩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感受,从而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只有让学生真正了解劳动的艰辛,才能让他们从内心深处树立起劳动光荣、劳动伟大的观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通过讲述自己所经历的事情,深化对劳动精神与人生意义的理解,还能够从众多普通人身上汲取正能量。
五、改变教学方式,提高劳动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教师应转变思想观念,用科学的态度与方法研究并掌握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涵、特点、要求等内容。教师可以根据语文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情况确定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根据学生认知水平确定教学内容,并结合课堂实际情况,灵活地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手段,从而切实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提高学生的劳动能力。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教师还应通过恰当的提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劳动的快乐与生活的美好。同时,教师还应根据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实际情况与接受能力来合理地确定课堂教学时间。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十三课《画杨桃》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种植园里观察杨桃的生长情况,并采用实际触摸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杨桃的特点。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在种植园里给杨桃浇水、施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杨桃的生长习性。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如“让你们画杨桃,你们会怎么画呢?”。教师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让学生在实际劳动中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提高思维能力,还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劳动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六、创新评价机制,养成劳动习惯
小学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先开展简单、基础的劳动活动。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设计一些难度较高、具有挑战性的劳动任务。教师还要注意观察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给予指导。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教师要创新评价机制,通过以下两种方法帮助学生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一是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劳动活动,如在进行“做一名小农民”的写作训练时,教师可以先将学生分组,再让每个小组的学生在家里种植蔬菜或其他植物,然后采用“积分评价法”对学生的劳动成果进行评价,并对学生说:“在完成这次写作任务后,你们能把自己种植的蔬菜或其他植物带到学校来给老师看看吗?完成得好的小组,我会给你们打高分并给你们奖励。”二是教师要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劳动活动。如在“小小志愿者”活动中,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在學生面前做示范,并引导学生学习。在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教师可以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同时也要注意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在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对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评价,也可以对学生说:“参加这次活动后,你们已经成为志愿者了,为学校、社会做出了贡献。你们在今天的活动中学习到了什么呢?”教师创新评价机制能够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帮助学生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
结语
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时,语文教师要在充分挖掘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对学生的了解,将劳动教育融入教学活动。同时,教师要多开展劳动教育活动,多花时间与精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提升自己的教学素养,以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更好的成长与进步。教师还要积极探索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途径,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渗透策略,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甘肃省东乡县民族师范附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