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以社区为切入口的“家—园—社”共育策略

2023-10-13 09:28董雨琳张晓宏赵彬汝
幸福家庭 2023年13期
关键词:共育互联网+家庭

董雨琳 张晓宏 赵彬汝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幼儿教育。在追求高质量教育的过程中,人们逐渐意识到如果仅仅依靠幼儿园等托幼机构难以满足大家对幼有所育的美好期盼。要想保证幼儿教育质量,就要有效开发利用幼儿所处环境内的教育资源,实现幼儿园、家庭和社区的密切合作,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家长作为幼儿的第一任教师,对幼儿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社区作为社会的小型场所,为幼儿接触社会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寻找与挖掘社区中与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有关的一切资源,能为幼儿园教育提供重要材料;构建合理的家庭、幼儿园、社区的关系也能为幼儿教育创造良好的空间。

“家—园—社”共育能产生“1+1+1>3”的效果。当前,“家—园—社”共育已经成为幼儿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但在传统的共育模式下,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家庭、幼儿园、社区之间沟通和交流的深度不够,这使得三方合作比较困难。有关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已达10.51亿人,互联网普及率升至74.4%。网络具有交互性、迅速性、开放性的特点,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人们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更加便利。在此背景下,新的“家—园—社”共育模式应运而生。

“家—园—社”共育大多采取以幼儿园为中心的共育模式,少有以社区为切入口的探索。社区作为整个社会的缩影,拥有足够的资源协同家庭、幼兒园完成相应的教育任务。因此,本文以“互联网+”为背景,对“家—园—社”共育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以社区为切入口的“家—园—社”共育策略。

一、“家—园—社”共育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相关理论支撑

我国的“家—园—社”共育正处于探索的初级阶段。据统计,中国学术网络出版总库中有关家园合作内容的文献共有37篇,有关家园合作实践的文献共有51篇。以幼儿园为切入口的三方协同共育文献共25篇,以家庭为切入口的三方协同共育文献共6篇,以社区为切入口的三方协同共育文献共5篇。多名学者将研究聚焦于以幼儿园为主体、利用家庭和社区资源进行家园共育的策略上,鲜少有学者涉及“家—社”“园—社”。同时,笔者在查阅文献时发现,有关家庭、幼儿园、社区合作的文献共有30篇,在这些文献中提及家庭和社区的部分多围绕家庭和社区的作用及意义展开,较少探讨合作策略,这对于“家—园—社”共育的深入发展是不利的。

(二)协同共育责任不明

由于幼儿园、家庭、社区三方对共育中自己应承担的责任还不明确,导致现阶段“家—园—社”共育模式中仍存在合作浮于表面的现象。部分教师表示,听说过“家—园—社”共育的概念,但是并没有进行过太多的相关实践。部分幼儿园不注重与社区的合作。部分家长的教育观念较为陈旧,他们对共育模式的目的认知模糊,这导致难以达到教育共同体的理想状态。

在朱钰的关于“家—园—社”共育的问卷中,关于三方互动交流情况方面的调查显示,教师和家长之间互动较为频繁,而社区工作人员与幼儿园教师和幼儿家长的互动都很少;在关于是否清楚自己在家园社协同合作中的职责分工的问题中,有近一半的幼儿园教师选择了清楚,但有86.73%的家长和94.79%的社区工作人士选择了不清楚。在关于“家—园—社”共育的访谈中,某一社区工作人员表示:“我们辖区内有幼儿园,我们经常会和幼儿园联合开展活动,但毕竟我们不是专业的幼教从业者,大多数活动是幼儿园主动来联系我们,我们去配合幼儿园举办活动。”在被问及“您觉得您在协同共育中扮演什么角色?”时,有两名社区工作人员觉得应该扮演参与者,另外两名则认为与自己无关。这表明社区工作人员主动合作意识较为薄弱且多为被动配合,在家园社合作中缺乏平等合作意识。由此可见,在“家—园—社”共育模式中,社区方面的协同还是薄弱项。

(三)“互联网+”背景下协同共育的不足

在互联网发展战略下,不少幼儿园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把家园共育与互联网相融合,实现了信息共享,拉近了家园之间的距离,促进了幼儿的多元发展。但这个形式也存在以下三点问题。

1.平台、App使用率不足。出现这个现象的原因有两点:一是平台内容缺乏丰富性和针对性,部分平台资源内容更新不够快,多是购买或照搬旧的视频资料,这些视频资料时间长、无趣,缺乏互动性,同时视频资料内容不能满足家庭需求,缺乏个性化服务,这使得家长在合作中的主动参与性偏弱,对“家—园—社”共育持不感兴趣或不理解的态度;二是宣传力度不够,大家不了解平台、App的功能、内容和具体的活动,导致平台、App使用率低。

2.社区资源配置不足。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许多的网上资源可以实现共享,拥有多元内容和功能的教育App层出不穷,但是这些App的受众多为教师和家长,社区由于资源配置的落后使其在资源上不能与教师、家长合作的平台形成较好的互通,从而导致社区资源的开发、运用不充分。

3.人员专业性不强。社区相关人员也迫切地想通过互联网来更好地落实“家—园—社”共育,但是由于社区工作人员对信息技术的了解还停留在表面,相关技术掌握不到位,他们的能力还不足以支撑其运行相关的资源平台。

二、“互联网+”背景下的“家—园—社”共育策略

(一)建立家庭个性化数据库

家庭个性化数据库是指采用数据网络的方式将不同家庭的各类特点分类整合在一起的信息库。对于教育内容缺乏多样性和针对性的问题,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由社区对不同家庭的特点进行调查收集,包括兴趣、爱好、对“家—园—社”共育的期盼与要求等,也可以让家庭通过软件自行选择感兴趣的不同主题模块,由此建立不同家庭的数据库,系统再根据不同家庭的特点进行分配,优先为家庭推荐其感兴趣的个性化课程与社区活动,家庭可以通过手机消息提示选择是否参与。然后,社区方面利用网络数据来统计参与课程和活动的人数,以此进行场地的合理选择与分配。一方面,这种方式能够为家庭提供个性化服务,极大提升家庭的主动参与性;另一方面,这能够方便社区的管理,有效地投放社区资源,控制社区成本,促进家社合作的持久化。

家庭个性化数据库在为家庭提供个性化服务的同时还需要提供相应的支持服务。支持服务包括奖励支持服务和互动支持服务两种。奖励支持服务是指数据库要对家庭信息、课程活动学习评价、学习积分兑换进行管理,家庭可以用积分换取不同层次的奖励,这可以调动家庭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互动支持服务是指利用线上平台实现面对面互动。例如,在线上直播课程中,讲师可以进行提问,听众可以在课程页面的留言板块留下自己的想法和评价。这使得讲师与听众之间、听众与课程内容之间、听众与听众之间都能进行互动,有助于提高家庭参与的积极性。

(二)建设社区资源共享中心

1.建立社区资源横向共享平台。由于地域差异,一些小规模社区拥有的资源较为匮乏,搜集信息的能力与大规模社区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这对于幼儿的发展是不利的。为缩小差距,促进幼儿的高质量发展,资源的共享是很有必要的。同一个社区内的社区居民委员会和幼儿园家庭委员会之间可以先建立家园社合作共育平台,然后拓展至若干个社区的家长、幼儿园之间。在互通之后,社區平台上就会拥有涉及不同地域文化、风俗习惯、教育模式的资源,因此,社区可以学习其他社区的优点,弥补自身不足,制订因地制宜的共育方案。

2.设置自由教室。社区可选择合适的场所作为自由教室,可设置休闲体育类、安全教育类、手工类、文艺类、自然类教室,并组织社区工作人员和居委会成员组成小组对自由教室进行看管和指导。家长可以在手机上预约学习时间,在预约的时间内到教室门口拿取进门手环,带孩子进入自由教室进行实践活动。每一个自由教室都可以设置交流区,在幼儿独立完成活动时,家长之间可以交流经验。这不仅能够增进幼儿与家长之间的情感互动,还有助于促进家长与家长之间的良好交流,加强家庭与社区间的联系。

(三)运用多样化的互联网模式

1.开发家庭、幼儿园、社区三方互动App。三方互动App可以分别设计家长版、幼儿园版、社区版。每一个版本的内容各不相同。家长版的三方互动App可以设置多元模块活动课程,课程可分为职业体验类、娱乐休闲类、文化科普类、公民素质类和特色课程类。职业体验类课程利用角色扮演动画使幼儿沉浸式体验职业;娱乐休闲类课程可为幼儿园教师录制适合幼儿与家长一起运动的亲子操和小游戏,家长和幼儿可根据视频居家进行亲子活动;文化科普类课程可由介绍自然风景区、博物馆、古村落、海洋馆等场所和分享育儿经验的相关视频组成;公民素质类课程可设置心理健康、道德修养和爱国教育模块。幼儿园版的三方互动App可以设置教师资源共享模块,各个教师可以上传自己的教学视频,共享资源。社区版的三方互动App可以设置统计数据功能,统计家长观看视频的各种数据和教师上传教学视频的数据。家庭、幼儿园、社区可以在三方互动App上发表各自的动态、感受、经验,这有利于加深对彼此的了解。

2.合理利用娱乐社交软件。首先,社区可以设置共育微信群,邀请家长和教师加入,家长可以在群内交流育儿经验,教师可以为家长解决疑问,社区工作人员可以根据微信群内家长的意见,适时更新课程和信息;其次,社区可以注册专门的微信订阅号、公众号、小程序,并定时、定期在上面发布社区有关活动、信息,进行资讯推送;最后,社区可以在微博、抖音等平台,开展线上文艺作品竞赛和展览、“育儿知识知多少”等特色活动,发布社区线下举行的教育故事分享会、社区联谊、文艺汇演等活动的视频。

(四)组建“互联网+”团队

1.设立中间站。中间站是指家园社三方合作的集中交流枢纽。从交叠影响阈理论视角来看,在“家—园—社”共育中,家庭、社区、幼儿园三方是相互结合又相互分离的。为保证家园社三方的共同参与,就需要在这三方交叉重叠的地方设立一个中间站。中间站成员必须掌握相关信息技术知识,可以由家庭、社区、幼儿园三方推选人员组成,也可以由中间人士和机构介入,作为三方信息的传递员和意见的统筹者。

2.完善人员管理制度。一是对固定人员的管理。社区要专门成立一个固定成员小组,以方便处理社区与家长之间的问题。二是机动人员的招募。在节假日、寒暑假等特殊时间,社区的活动会增多,社区需要配备机动人员以应对人员不足问题。这时,社区可以采取志愿招募的方式,发挥返乡大学生和同城大学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人才优势,组织他们进行志愿活动,扩大“互联网+”团队的规模。

3.定期培训。“互联网+”团队人员上岗前需要接受关于互联网的培训,加强对网络技术的学习,提高自身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社区可根据人员需求,制订培训计划,根据计划安排合适的课程,并聘请相应的互联网专家进行课程培训。

(作者单位:衢州学院)

猜你喜欢
共育互联网+家庭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家校社共育,推动“双减”有效落地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家庭“煮”夫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恋练有词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