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一军
劳动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要积极丰富劳动教育的具体内容,采取可行的教育方法,注重让学生在学习基本劳动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领悟劳动的意义,形成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具体来说,在开展新时代背景下的劳动教育时,教师要将知、情、意、信、行相融合,制定合理的教育目标,以多元实践体验为主要方式,构筑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
一、丰富劳动教育的具体内容
(一)融入生活实践,生成劳动体验
教师要贯彻落实《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的具体要求,丰富劳动教育的具体内容。《纲要》指出,将日常生活劳动教育贯穿大中小学始终。日常生活劳动教育是劳动教育的主要内容,它立足于个人生活事务处理,注重生活能力和良好卫生习惯的培养,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自立自强意识。基于此,教师在丰富劳动教育的具体内容时,要注重融入生活实践,帮助学生生成具体的劳动体验,从而增强学生劳动意识。
教师可以从增强生活技能、参与集体劳动、体验社会生产这三个方面入手,丰富劳动教育的具体内容。在增强生活技能方面,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参与家庭清洁、收纳整理、制作家常餐等活动,增强其生活自理能力。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家庭会餐”亲子活动,让每个家庭制作一道菜肴,和其他家庭一起分享。在参与集体劳动方面,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校园的清洁或美化活动。学生也可以和同学一起,参与服务老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在体验社会生产方面,教师可以从工业、农业、现代服务业中挖掘活动内容,让学生参与生产劳动的整个过程。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校园绿化带的除草、施肥、浇水工作,了解餐厅服务员、理发师等人员的工作内容,学习布置餐桌、洗头等简单的劳动项目。在学生参与完生活化劳动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交流讨论,分享自己的劳动感受。教师设计的劳动教育活动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丰富学生的劳动体验,加深学生对劳动价值的理解。
(二)结合日常小事,培养良好习惯
《纲要》指出,劳动教育的总体目标之一是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能够自觉自愿、认真负责、安全规范、坚持不懈地参与劳动,形成诚实守信、吃苦耐劳的品质。珍惜劳动成果,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杜绝浪费”。教师可以从日常小事入手,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例如,当教师发现班级中有学生存在浪费粮食的不良习惯时,教师可以开展“珍惜粮食”活动。该活动分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为“参与农业劳动,感受粮食来之不易”。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来到附近村庄,引导学生参与播种、洒水、施肥、除草等一系列劳动,体会农业生产的艰辛,让学生认识到任何粮食、蔬菜、水果都来之不易,进而产生要珍惜它们的念头。第二个环节为“结合自身行为,找到不良生活习惯”。教师要引导学生反思,让学生回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有浪费的情况,如在吃饭的时候是否会将饭粒丢在桌子上,是否吃完碗中的蔬菜。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反思除了饮食方面,生活中还有哪些其他的浪费行为,如没有随手关灯等。第三个环节为“相互监督,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针对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的不良习惯,找到解决方案,并和同学建立互助监督小组,及时提醒对方,共同养成不浪费、不奢侈的良好习惯。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着眼于小事,设计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任务,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劳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二、优化开展劳动教育的形式
(一)成立兴趣小组,学习实际劳动技能
要想增强劳动教育的效果,教师就需要优化开展劳动教育的形式,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创设课堂和课后、线上和线下多元交互的学习环境。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兴趣,将学生分成不同兴趣小组,让学生学习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技能,开展综合性的、创造性的劳动,帮助学生提高生活能力。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将学生分成烹饪小组、缝纫小组、修理小组、工艺品制作小组等兴趣小组,让学生学习实际劳动技能。以缝纫小组为例,学生可以参与缝补、裁剪、刺绣等缝纫活动,掌握相关的技能。在以“中国纽扣文化”为主题的活动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学习打结、钉纽扣等技能,了解和纽扣有关的文化。该活动分三个环节展开,第一个环节为“分门别类,寻找多样纽扣”,学生可以收集家中的纽扣,与同学互相展示,共同感受纽扣形貌的多样化;第二个环节为“掌握技巧,学习钉纽扣”,学生要学会穿针引线,选择和纽扣色调相配的线,掌握缝纫技巧;第三个环节为“了解文化,参与创意制作”,学生要收集资料,了解盘扣等中国特有的纽扣及其历史渊源,并尝试使用纽扣制作好看的工艺品,展现自己的创造性想法。这一系列活动既有实用性,又能让学生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纲要》指出,教师要围绕劳动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完成真实、综合任务,经历完整劳动过程。教师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帮助学生学习各种实际劳动技能。
(二)关注时代变化,组织主题活动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产业新业态、劳动新形态、新兴技术的发展和社会职业的新变化,注重引发学生的思考,提高学生的创造性劳动能力,让学生参与线上与线下多元互动的主题活动,进而掌握新时代的劳动方式。
基于新时代互联网高速发展的背景,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以“个体发展和時代的关系”为主题的探索活动。学生要通过上网搜索、实践调查等方式搜集信息,了解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出现了哪些新的职业,又有哪些职业已经被淘汰,劳动者应该如何应对职业危机。例如,随着网络购物不断发展,很多线下实体店面临经营危机,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是未来劳动者应该重点关注的。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少职业陷入了危机,你认为这些从业者应该如何做,才能帮助自己提高劳动技能,更好地服务社会呢?”学生可以围绕这个问题畅所欲言。教师还可以邀请互联网从业者来校向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劳动过程,帮助学生了解不同的劳动形式。在新时代背景下,教师要紧跟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趋势,准确把握新时代劳动工具、劳动技术、劳动形态的新变化,增强劳动教育的时代性。
三、拓展实施劳动教育的途径
(一)联动学生家长,潜移默化引导学生
《纲要》指出,中小学要推动建立以学校为主导、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的协同实施机制,形成共育合力。教师要积极探索实施劳动教育的途径,联动学生家长,鼓励家长在家庭生活中多让孩子参与劳动。
教师可以在线上与家长进行沟通,向他们介绍学生在校园中的劳动实践情况,让家长回忆学生在家庭生活中是否认真参与家务劳动,并鼓励他们多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例如,家长可以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洗衣机,让学生能够结合衣物的特点选择特定的洗衣模式,并帮助学生学会在使用洗衣机前先浸泡衣物,掌握用肥皂搓洗衣袖、领口等比较肮脏的位置这一洗衣技巧。在参与家务劳动的过程中,學生能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勤打扫、主动清洗衣物等良好的生活习惯。此外,教师还可以了解家长中是否有手工艺制作、烹饪方面的专业从业者,在征得家长同意后,邀请他们到校园中开设兴趣课。结合学生参与家务劳动的情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两个问题自主思考,以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第一个问题是:“你对家务劳动有多少了解?你认为家务劳动包括哪些?”第二个问题是:“你是否主动了解过父母的工作内容?你是否曾经模仿过家长的劳动情境呢?你认为职业工作和家务劳动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这些问题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培养他们正确的劳动态度。
(二)衔接社会触角,培养合作精神
基于新时代背景,教师要将学校活动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组织学生参与各种职业体验和社会公益活动,让学生认识到只有各行各业都紧密配合,社会才能更好地发展。
在职业体验活动中,教师可以设计三个环节,以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第一个环节为“搜索信息,了解新型职业”。学生要分小组活动,与同学进行合作,通过网络搜索、调查访谈等方法了解新职业。第二个环节为“引入企业,参观访问”。教师可以联系生物制药等新型行业的负责人,让他们向学生介绍企业分哪些部门,各个部门的主要工作是什么。学生会发现,要想研究新药,不仅需要科研人员努力钻研,还需要后勤、财会等各个部门通力合作,这样才能提高工作效率。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角色扮演活动,让他们尝试演绎各个企业的日常工作场景。第三个环节为“结合自身,思考合作的重要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自己在校园中要完成哪些劳动项目?”“是否做到了和同学合作无间?”“要从哪些方面提高自己的配合度?”。教师可以告诉学生,校园大扫除也要求学生注意配合,如果扫地的同学已经完成了地面清洁任务,那么擦窗的同学再弄脏地面就不合适了,所以先擦窗、再扫地的劳动安排才是合理的。这样能让学生认识到紧密协作在劳动中的重要性,学会与他人合作劳动。此外,教师可以和一些企业取得联系,让学生了解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材料、新能源等行业的特点,从而使学生真正融入新时代,了解新时代劳动活动的特点。
结语
在基于新时代背景开展劳动教育时,教师要结合《纲要》要求,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设计和生活密切相关的劳动活动,融合知、情、意、信、行,创设交互式的劳动环境。此外,教师还要调动多方力量,采用家校社相融通的方法,带给学生多元化的劳动学习体验。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第三附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