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视域下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能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2023-10-13 11:02曾国熊
职业 2023年15期
关键词:技能人才战略性新兴产业产教融合

曾国熊

摘 要:当前我国新兴产业急需的技能人才存在供给不足、层次不高、匹配度低等问题,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技工院校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技能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走出了一条深化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共同育才之路,对加快新兴产业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产教融合 技能人才 战略性新兴产业 人才培养

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风起云涌,深刻影响着世界竞争格局。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科研创新成果转化为产品过程中,不仅需要优秀的科研人才和工程师,而且需要大批能够使用高端设备,实现产品转化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多个产业领域,其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高素质技能人才短缺,这一问题已成为制约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我们的人才基础应该是技工,要大力培育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因此,探索更加有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的培养主体缺位

高素质的技能人才培养周期长、见效慢。企业本应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体,然而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迅速,其从成立到发展壮大往往不过十多年时间,缺乏人才培养的坚实基础。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普遍存在重使用、轻培养的倾向,对于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见效的技能人才培养奉行“拿来主义”。企业因担心辛苦培养的人才会流失,导致宁可高薪引进,也不愿意费时费力去培养人才的现象普遍存在。在这种氛围的影响和传导下,战略性新兴产业技能人才培养存在主体缺位现象。如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的技能人才的培养主体就几近空白。

(二)技工院校的培养能力不足

技工院校是社会技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之一。然而,技工院校在专业设置、教学实训设备、师资配备等方面未能跟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步伐,以至于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培养输送技能人才的能力不足。以珠海市为例,全市12所中高等职业(技工)院校中,能够培养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能人才的仅有3所,年培养能力仅有数百人,远不能满足产业发展需要。

(三)技能人才的培养机制不够完善

战略性新兴产业中一般为知识密集型企业,与知识技术有较高的关联,对人才资源有较强的依赖,其人才培养机制需要得到强有力、系统性的支持。目前尚未形成比较成熟的、互利共赢的校企合作培养机制和经费保障机制,培养资源的整合和利用不足,相关企业与技工院校未能充分进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停留在较浅的层面,未在人才培养标准制定、培养方案设计、课程体系建设、人才评价等方面真正做到深入合作。

(四)人才培养吻合度低

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技能人才的要求起点高、标准高,技工院校学制层次和技能水平总体未能达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要求。技工院校毕业生所掌握的技术技能与企业需求差距较大、匹配度低,造成企业接收毕业生后,还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和资金对其进行“再培训”。

二、人才培养要求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现代技术进步和生产革新的产物,生产技术起点高,产品的更新换代迅速。与传统产业相比,它具有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资源密集等特点,这些都对高技能人才培养产生深远的影响。总体来看,其对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主要体现在“高、新、前、特”四个方面。

(一)“高”

人才培养的起点高,所培养的人要熟悉高新技术,掌握高端设备以及新生产工艺等应用技能,如数控加工中心操作工、工业机器人操作工、半导体及集成电路装调工等。

(二)“新”

不同于只具备机械操作能力的传统技能人才培养,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更注重人才的新知识、新技能的迁移学习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如区块链应用操作员、集成电路测试工、互联网营销师等。

(三)“前”

人才培养要具有前瞻性,要能适应产业数字化、智能化、高级化转型的趋势,能面向不同行业的数据驱动、人机协同、跨界融合以及共创分享的智能形态,如数字化管理师、人工智能训练师等。

(四)“特”

人才培养要能结合企业技术特点、精准且针对性强,能有效掌握所在行业企业生产特有的工艺及生产方法,如电气电子产品环保检测员、信息安全测试员等。

三、基于产教融合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策略

技工院校作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在技能人才培养工作中起着基础性作用,应当有所作为。珠海市是我国最早的经济特区之一,建有港珠澳大桥联通港澳。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推进,珠海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高端打印设备等“千亿级”产业集群发展迅速。

珠海市技师学院作为珠海规模最大、种类最多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机构,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技能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积极尝试。珠海市技师学院坚持开展校企合作,紧密对接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需求,围绕“高、新、前、特”发力。深化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教融合,探索建立“共创、共建、共享、共融”的产教融合生态圈,有力促进了相关产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一)共创:适应新兴产业发展要求,拓展校企合作新领域

1.校企联动优化专业布局

为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需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的专业体系,从源头上解决战略性新兴产业技能人才供给不足、质量不高的问题。珠海市技师学院从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角度出发,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建立起定期沟通交流机制,加强对产业人才的调研和需求预测,结合学校实际,调整优化专业设置,全力推动产业急需专业的建设,将学校传统专业逐步改造升级为智能制造、智能控制、智能电子(集成电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几大专业群,并围绕专业群建设产业学院。学校调整和新设了智能制造(模具、数控加工方向)、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云计算技术与应用、移动互联网应用技术等专业,还探索与珠海通用航空生产企业共建飞机维修专业,以及与芯片测试龙头企業共建集成电路芯片测试专业,提高了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的能力。

2.校企协同推动合作创新

珠海市技师学院积极与企业开展创新项目合作,组织联合攻关,根据企业生产需要有针对性地培养、输送技能人才,如与广东省流程工业两化融合工程技术中心合作,为生产新型涂料自动化设备的企业定制“订单班”,安排师生参与设备的研发与制造,采用企业新型学徒制联合培养机电一体化设备生产人才;与电子信息行业的高新企业合建校内研发基地,将校企合作的创新成果交由企业进行产品生产。

探索创新型技能人才“教学班级引导教育—学生创新社团训练—企业工作室重点培养”的三阶式培养模式。学校还支持师生与企业研发的项目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帮助学生在大赛过程中提升创新能力。近几年,通过这一模式培养的学生在全国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技能大赛、珠海市大学生创业大赛中均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二)共建:引入企业参与教育教学,推动校企协同育人

1.校企一体共建产业学院

《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引导企业深度参与技工院校教学改革,将企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环节,推行面向企业真实生产环境的任务式培养模式。因此,技工院校需积极与新兴产业的行业组织和企业合作,吸引他们全面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

珠海市技师学院2018年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与德国西门子公司、西门子柏林职业培训中心合作共建了中德西门子技术(珠海)国际学院,围绕新兴产业自动化设备生产需要,在广东省内率先建成了机电一体化技师培养专业。珠海市技师学院借鉴吸收德国西门子在自动化控制领域的知识和经验,采用德国“双元制”培养高技能人才。双方共建生产型教学工厂,共同开展招生和教学,现已招收三届学生。

2.引企入校建设育人载体

学生到校外实习是影响校企合作培养人才工作深入开展的主要因素,存在安全保障难、教学管理难等问题。将优质企业引入学校,双方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难题。

一是共建校内教学基地。珠海市技师学院争取生产电子精密元器件的世界著名企业——爱普科斯公司入校设立职业培训中心,接收了220多万元的生产线设备捐赠,建成了真实生产环境的实训室;企业每年安排技术骨干来学校授课,学生可直接进入该公司实习和就业。

二是共建技师工作站。吸引企業的技术能手与技能大师入校组建技师工作站,搭建高端制造业相关重点技术的交流学习平台,助力企业产品转型升级。珠海市技师学院通过校企共建设立了智能控制、焊接技术等技师工作站,对推动校企协同育人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是共建企业工作室。珠海市技师学院与新兴产业头部企业共建了10多个工作室,企业常年派驻技术专家入校,将企业生产任务作为学生校内实训项目,“工学一体”育人,推动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

(三)共享:整合校企双方资源,筑牢校企合作根基

1.双向互动共享资源

战略性新兴企业大部分属于知识技术密集型企业,对培养技能人才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需要一大批掌握先进技术技能的教师以及价值不菲的实训设备,对此无论是学校还是企业都难以独自承担。笔者认为可以采用三种方式解决问题:第一,通过共建企业工作室吸引技术专家驻校任教、组织教师参与企业技术技能攻关、脱产到企业实践等方式,共同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第二,通过共建实习实训基地等方式,实现双方设备共享,减少资金重复投入;第三,通过建设互联网线上和线下学习平台,分享线上教学资源等方式,帮助师生更好地学习掌握新兴产业技术技能,降低新兴产业技能人才培养的难度。

2.校企合作育人

传统教学模式难以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技能人才培养高起点、高标准的要求,而采用企业新型学徒制和现代学徒制的方式,赋予学生、学徒“双重身份”,学校、企业“双主体”育人,能够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珠海市技师学院与20多家企业合作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并开设了订单班,校企共同完善教学标准、共设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以技能为主对学生实施联合培养。企业负责与生产技术技能相关的课程授课,并为订单班学生提供奖学金和学习补贴,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教育的有效性。

(四)共融:打造校企合作平台,推动产教深度融合

1.校企联手以赛促融

职业技能竞赛既是检验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载体,又是技工院校与行业企业合作的重要平台。技工院校可将职业技能大赛作为抓手,紧密联系新兴产业企业和行业,联合承办新兴产业急需技能工种的各级各类技能竞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

例如,珠海市技师学院与格力电器股份公司共同承办了2020年广东省“格力杯”工业机器人焊接职业技能大赛,会同广东省制造业协会举办了广东省焊工大赛,联合珠海市先进装备制造行业协会、珠海市制造行业协会举办了珠海市数控车工竞赛和数控铣工竞赛等,学校师生获得了多个省、市技术能手称号。学校师生与来自不同企业的参赛选手同台竞技、切磋交流,不仅提高了职业技能水平,还加深了校企合作的基础。

2.校企合力共建职教集团

产教集团是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共育人才的重要载体,也是当前国家政策鼓励的方向。珠海市技师学院牵头集聚了50多家珠海市新兴产业企业和市属重点企业,组建了珠海市现代制造业职教集团,充分发挥其社会服务功能、资源共享功能、技术技能积累功能和体制机制创新功能,在集团内先后举办了中国中车学徒制班、伟创力电子科技定向班、罗西尼表业订单班等30多个企业定制班,形成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良好生态圈,为培养技能人才搭建起了广阔的舞台。

四、小结

产教融合是技工院校深化人才培养改革和培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重要手段。技工院校应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特点,建立“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要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一条“共创、共建、共享、共融”的高技能人才培养路径,促进技工院校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资源优势互补,打造一个产教融合、良性互动的人才培养生态圈。

参考文献:

[1]杨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能人才支撑研究[J].安徽科技,2019(1).

[2]贾德民.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方式探究[J].人才资源开发,2022(7).

[3]刘福满,于飞,苏欣.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国际比较研究[J].税务与经济,2018(3).

[4]闾志俊.战略性新兴产业视角下高端技能人才培养改革研究[J].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17(1).

(作者单位:珠海市技师学院)

猜你喜欢
技能人才战略性新兴产业产教融合
大赛引领下的职业院校技能人才职业素质提升策略研究
关于钻井一线技能人才培养的思考
浅析新形势下如何破解企业技能人才“断层”难题
广西工业和信息化企业技能人才调查研究
浅议物流管理专业的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节能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十二五”回顾与“十三五”建议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间接融资支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