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秋叶 刘晓丹
摘 要: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使命,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课程教学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决定性因素。随着高职院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生源类型呈现多样化趋势,学生在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学习自觉性、学习动机、兴趣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目前高职教育对不同类型生源采用同一人才培养方案、同一课程标准、同一教学目标和方法,学生适应性存在明显差异,教学效果无法保障,本文对此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策略。
关键词:高职教育 课程教学 教学质量
课 题:本文系陕西开放大学课题“新时期高职教育差异化生源背景下教学质量提升策略研究”(课题编号:21GS-B08)的研究成果。
目前高职学生主要有参加全国统一高考的高中毕业生(以下简称统招生)、高职院校单独招生的高中毕业生(以下简称单招生)、五年一贯制学生和对口招生等生源类型。不同来源的学生学习能力存在差异,有的理论学习能力强,有的实践学习能力强。
统招生整体上较其他类型学生文化基础好,学习能力、学习自觉性、综合素养也较其他类型的学生要好。
单招生虽然也经过高中阶段的系统学习,但未参加全国统一高考,文化基础相对薄弱,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和自觉性不足。
五年一貫制生源和对口招生生源思想活跃,个性较强。因在前期学习了部分相关专业课程,这类学生已具有一定的专业技术基础。
不同类型生源虽然在素质水平、学习动机方面各有差异,但总体来说,大多数学生学习态度端正,在教师引导下能积极参与课程学习。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主要包括下列几个方面。
(一)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学生对不同课程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兴趣和热情,他们对感兴趣的课程会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会激发和强化学习的内在动力,从而取得良好的课程学习效果,对不感兴趣的课程会降低学习要求,学习效果欠佳。
(二)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高职教育不同类型生源的学生学习动机存在差异,统招生希望在高职学习后通过“专升本”进入更高层次院校学习,提升自己的学历,对与“专升本”考试相关的课程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更多;其他类型学生侧重于掌握或提升某项专业技能,以便毕业后能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他们对基础理论课程学习热情不高,对实践操作性课程表现出浓厚兴趣。
(三)学生的素质
不同类型生源学生在文化基础、学习主动性、自律性等素质方面存在差异,具体表现在对课程知识理解、掌握的难易程度不一样。
(四)教师的教学方式
因为课堂教学时间有限,需要教师综合考虑学生特点、课程特点、技术特点等因素组织教学,教师应将晦涩难懂的知识化繁为简。
(一)学情分析不够
在高职教学中,教师应认真研究、分析学生特征,做好学情分析,了解学生学习诉求,才能在教学中做到因材施教,进而提高教学质量。目前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师教学任务重,教师关注更多的是课程知识讲授,与学生沟通的时间以及次数并不多,对教学对象进行特征分析的教师就更少了,导致教师对教学对象的学习能力、学习特点、文化基础、兴趣方向、学习动机了解不充分。
(二)对课程内容研究不透
熟悉课程内容是开展好课程教学的基础。任课教师对课程内容的熟悉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去学习、去研究、去实践才能做到融会贯通。
部分教师虽然教学经验丰富,但是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人员安排调整后,需要承担新课程教学的时候,由于某些主观或客观原因对新课程备课不充分,对教学内容研究不透,课堂上存在照本宣科现象,不能对课程内容进行扩展、延伸,更不能对课程知识融会贯通、前后相互补充和印证,这种现象在新进教师课堂教学中更为明显。
还有一些教师对专业理论知识比较熟悉,但缺少实践锻炼,对课程应用场景、未来就业方向和岗位需求了解不充分,对紧跟时代潮流和岗位需求方面的课程知识把握不准确。从合作企业引进的教师虽然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欠缺课程理论知识,在课程教学中会突出具体案例的操作流程,无法将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层面,忽略了课程理论知识对实践的指导意义。新开设的许多互联网专业课程,如网络营销、互联网金融、网络自媒体等课程内容还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同时缺少教授此类课程的教师。
(三)“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
高职教育要求任课教师既要具备深厚的理论知识,又要具备丰富的实践操作经验,在教学中将课程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才能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目前,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存在以下问题。
1.课程教师数量不足
随着高职招生规模扩大,教学任务加重,师资力量不足,尤其是“双师型”教师紧缺。现有任课教师不得不承担更多的课程教学任务,大部分时间在教室忙于课程教学,压缩了任课教师备课时间以及平时自我学习、提高技能的时间。部分高职院校通过聘用外聘教师来解决教师不足问题,外聘教师的教学水平良莠不齐,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从长远发展看,高职院校必须根据学院发展需要培养、引进足够多的优秀教师。
2.实践型教师偏少
高职院校任课教师大多数是本科毕业生、研究生或博士生,只有少数教师来自企业生产一线,理论型教师偏多,实践型教师偏少。理论型教师对理论知识理解深入,但实际操作经验不足,在教学中会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尤其在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教学中,任课教师缺乏实践操作的案例,导致学生独立完成实践操作任务存在困难。
3.操作技能培训不足
高职院校给任课教师提供了很多培训机会,但大多数偏重于职业素养、理论方面的培训,有关操作技能的培训不多。操作技能培训可以为任课教师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让任课教师接触企业最新的设备、技术,学习企业生产一线实际操作流程,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实践性案例反复操作,不断总结,举一反三,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
(一) 加强学情分析
我国人口众多,每个人在成长环境、生活习惯、学习经历、思维方式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学习方法也各不相同,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同理,世界上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目前高职生源类型多样,不同类型的生源具有不同特征,任课教师课前加强学情分析,根据学生特点与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课程教学,有利于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二) 丰富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
根据课程特点及学生特点可以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法。混合式教学是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互联网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这种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和知识传授时,将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进行融合,使“线下”(面授教学)与“线上”(网络教学)教学有机结合。
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广泛应用,为高职院校开展线上教学提供了技术和设备等条件,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引发了通信技术的飞跃,伴随着5G时代的到来,信息处理及信息传输速度已能够满足线上教学的技术要求,而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普及和应用为线上教学提供了可移动学习终端,使得学习不再局限于特定的时空范围内。
教师既可以从网上查找课程相关的教学资源,也可以自己制作课程资源,还可以开发形式多样的校本教材或活页式教材,丰富课程教学资源。
(三) 完善课程考核方式
课程考核成绩是学生课程学习效果的体现。由于终结性课程考核存在命题范围和深度的局限性,高职院校可以借助教学平台开展过程性课程考核,将学生课堂表现、课堂互动、课程知识掌握、课堂任务完成及课后作业完成情况等纳入考核范围,过程性考核贯穿课程授课全过程,真实反映学生课程知识学习态度及掌握程度。
采取多种考核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及时完成课程作业,督促学生在学习上精益求精,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同时通过互评,帮助学生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学习能力、课程知识掌握程度,吸收他人的优点,发现自己的不足,帮助学生巩固课程所学知识。应用“学分制”理念,对学生每次作业进行评价打分,并按一定规则计算学生每次作业成绩,为后期计算过程性考核成绩做好准备。
(四) 组建课程教学团队
高职院校招生规模扩大,同一个专业、同一个年级一般会设置多个教学班级,并且设置相同的课程,意味着同一门课程需要多位任课教师来担任该课程的教学任务,专业负责人可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任课教师特长组建课程教学团队。
课程教学团队负责人负责课程标准、教学进度制定,并组织团队成员进行教学心得交流,相互学习,相互促进,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发挥课程教学团队作用,将整个团队的人力、物力等资源集中起来,形成强大的团队凝聚力和创造力,共同解决教学中的难题,提高教学质量。
(五)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高质量教师队伍是保证课程教学质量的基础。目前,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存在数量上不足、结构上不合理、“双师型”教师缺乏的问题。高职院校要以长远发展的眼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教师队伍建设应以高职院校自身发展需要为前提,从数量和质量两方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坚持外引内培相结合的策略,分批次、多层次地引进高学历的青年教师、具有丰富生产经验的一线员工以及高层次高水平的专业人才,首先解决教师数量上的问题。
高职院校是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目标,要求教师不仅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也就是高职院校的教师要成为“双师型”教师,从而解决高职院校教师质量上的问题。
要解决高职院校教師质量上的问题,一方面是引进高层次高水平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是加强教师培养,比如每年选择一定比例的任课教师到合作企业进行实践锻炼,还可以邀请企业中经验丰富、实践技能强的一线员工定期到学校为教师讲解操作技能,不断提升任课教师实践能力。
(六) 提高信息化技术应用程度
信息技术在职业教育教学中的运用推动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在传统教学中,信息化技术应用的主要场景是多媒体课件展示。
在实际的教学中,信息化技术的充分应用不仅能提高授课效率,而且能将晦涩难懂的知识直观展示出来,帮助教师提升授课效果。信息技术的应用需要良好的软、硬件环境支持,比如教学软件是开展专业课程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工具,如果软件设备投入不足,就会制约课堂上知识内容展现和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另外,任课教师要充分利用好通信工具。通信工具包括即时通信工具和非即时通信工具。即时通信工具的作用是人与人之间能够随时随地进行交流通信,通信的信息包括语音、文字、图像、视频等,通过即时通信工具能够很好地展示、交流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为解决问题提供帮助。
目前比较常用的即时通信工具有电话、QQ、微信、钉钉等,非即时通信工具有邮箱、教学平台留言板等。学生通过通信工具能够及时联系到课程教师,将课程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向任课教师反馈,任课教师借助通信工具以语音、文字、图片或视频的方式为学生提供问题解决方案。
高职教育应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根据高职教育规律、学生群体特征、市场人才需求等开展课程教学工作,加强高职生源学情分析,改革课程教学理念,让课程教学更符合高职学生课程学习需求,增强不同类型高职学生学习获得感,从而提高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输送更多合格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谢雪燕,胡晓燕,胡国兵.多元化招生模式对高职教学质量的影响[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27).
[2]李沙.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的思考[J].智库时代,2019(26).
[3]彭海涛.基于“互联网+”的高职公共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探讨[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3).
[4]祁爱萍.蓝墨云班课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探讨[J].教学与教育信息化,2016(19).
[5]赵昕.浅谈信息技术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J].数码世界,2018(10).
(作者单位:陕西开放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