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语文全国卷命题特点和教学启示

2023-10-13 04:19张雪姣张春华
语文建设 2023年9期
关键词:教学启示思维能力

张雪姣 张春华

【关键词】高考语文全国卷;情境任务;教材使用;思维能力;教学启示

2023年高考语文全国卷四套试题对新课程改革理念有了更深的体现,新情境、新题型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以下简称“高中新课标”)《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以及统编高中语文教材的契合度更高。剖析高考语文试题,既可以洞察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也能从中发现亟须解决的突出问题,真正发挥考试评价理论和实践体系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和引导教学的功能。

一、育人无痕:更加立足学生的真实生活情境,潜移默化

2023 年高考语文全国卷立德树人的价值导向更加清晰,体现了《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关于“创造性地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融入考试评价过程,以实现高考评价目标与素质教育目标的内在统一”[1]的要求。立德树人是高考试题的目标导向,但是立德树人不能虚化,只有在真实的情境中,才能发挥育人功效。

1. 学生是“答题人”,也是“题中人”

2023 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进一步凸显情境化命题的特点,体现了“以具体情境为载体”的基本特征,更加注重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提取有价值的情境,增强学生的参与感。“让学生在个人体验、社会生活和学科认知等特定情境中完成不同学习任务,以呈现学生语文素养的多样化表现。”[2]这里仅以作文为例略作阐述。高考作文历来注重“文以载道”,2023 年高考全国卷的四道作文题都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特点。“故事的力量”温暖而灵动,每个人既是读故事的人,又是讲故事的人。不论是叙述还是阐述,有温度、有情感、有思想、有正能量的故事才能有力量。“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提示学生在发展自己的过程中要学会成全别人,在答题中学做人的正派和做事的格局。“人·技术·时间”让学生反思在人工智能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人如何在信息膨胀中不迷失自我,保持独立人格,成为生命长河中的主人而非奴隶。“安静一下不被打扰”是喧嚣生活中每个自我的心声,在愉悦自己的同时不忘给别人留下安静的空间,需要道德的约束;对自己来说,也需要主动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安静空间,不被打扰。

阅读题、语言运用题等也都立足学生的真实生活,精心设计试题情境,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参与感。例如,全国乙卷的名篇名句默写第3 小题,不仅实现了知识情境与生活情境的完美融合,还指向学生的思想成长:

小刚因病不能参加比赛,汪教练给他发了一条信息。写道:“人生中的机遇绝非只有一次,古诗云:‘________,_________。我对你永远充满信心!

这个情境是考生成长过程中可能经历或正在经历的真实生活。学生不仅是答题人,也可能是真实经历类似困境的人。如何化解成长的烦恼?命题者创设了“小刚因病不能參加比赛”的具体情境,并引导学生拥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坚毅和自信,可谓一题多得。

2. 试题情境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高考语文试题要体现立德树人的价值导向并不难,难的是做到情境巧妙,不生硬,不空洞说教,能够润物无声。2023 年高考语文试题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和情感实际,如新课标Ⅰ卷文学类文本阅读题,选择的文本是陈村的书信《给儿子》,形式活泼,情感真挚。作者力求通过真诚的对话,引导儿子走进自己曾经经历的生活,让儿子借此观察人生百态,感悟人情世故,体悟真善美以及可能遇到的假恶丑,谈天说地,娓娓道来,父子间实现了有效的沟通。例如第8 题:“‘下田去吧,儿子这个段落,写出了多重的身心感受。请加以梳理概括。”虽然考查的是梳理概括能力,但是考生在答题时不仅需要从语文视角思考问题,还要设身处地地体验父子情深。学生是阅读者、答题者,也是被作家的真情实感感染的情境体验者。

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坚持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充分发挥语文课的育人功能”[3]。语文学科集工具性与人文性于一身,语言文字承载着深厚的思想和文化价值,其育人资源之丰富,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阅读是基础的语文学习方式,也是比较重要的、常态化的学习方式。阅读的过程是获得新知、联系旧知的过程,通过前后知识的关联,拓展思维宽度;加强横向知识联系,提升思维广度;联结知识内部结构,彰显思维深度;通过现场建构,增强创新能力。在日常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培养学生阅读的宽度、广度和深度,实现语文学科的育人目标。

阅读对人的影响也是潜移默化的。阅读不排斥应试的目的,但是不能把所有的阅读对象都当作出题的素材、试题的语料,学生日常阅读要尽量体现丰富性和多元性,避免把阅读变成刷题的手段。新课标Ⅰ卷选择了陈村的《给儿子》,并不意味着教师要用陈村的散文作品编题训练,或者进行类似的文本“预测”“模拟”,否则只看到陈村散文作为语言文字材料命题的可能,却忽视了这封“父亲写给儿子的信”的育人价值,用狭隘的应试行为阻碍了学生阅读兴趣的发展,违背了语文学科浸润学习的基本规律。

二、新中有根:教材的“影子”随处可见,彰显“教学评”一致性

2023 年是新课标、新教材和新高考三驾马车并驾齐驱的第一年。高考试题与教材有机关联是难度很大的挑战。二者的关联不是机械地照搬内容和知识,而是通过巧妙的情境实现“关联”“移植”“嫁接”。2023 年高考语文全国卷四套试题的文言文字词题都将选文中的文言字词与教材中的文言字词作了关联比较。此外,2023 年高考试题与教材的关联还呈现出以下特点:

1. 依托教材内容实现能力转化

教材内容如何考?从教材中就地取材,并且借助情境知识进行现场迁移,即时建构,实现知识的转化运用,是高考试题与教材有机关联的较高境界。如新课标Ⅰ卷第9 题:

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未来·回忆·成长;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河流。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

这道题是对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的学习任务“学写文学短评”的转化运用。考生如果对“文学评论”内容有过学习经历,答题时就会心中有底,手中不慌。再如,现代文阅读Ⅰ的材料摘编自赫克托·麦克唐纳的《后真相时代》,与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第四单元“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中学习任务“辨识媒介信息”高度相关。运用媒介素养解决真实情境的问题,考查了对教材知识的自觉转化能力。

高考试题与教材的关联并不限于高中教学内容,而是体现了较大的跨度。如全国甲卷的语言文字运用第21 题涉及的“卧薪尝胆、庖丁解牛、一鼓作气”三个成语,是中学语文教材的应知应会内容。教材内容也不限于特定的文体和学习任务群,如新课标Ⅱ卷信息类文本选择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谈谈调查研究》和费孝通先生的《亦谈社会调查》,分别对应了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中的“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和“整本书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实现了不同学习任务群的有机整合。

2. 瞄准教材使用中的“软肋”对症下药

高考试题与教材深度关联是近两年高考命题的趋向,也是高考试题引导教学、反拨教学功能的重要体现。高考试题有意识地针对新教材关于语文实践活动的内容关联命题,就是针对教材使用过程中忽视语文实践活动的提醒,也是实现命题情境与真实生活“无缝对接”的引领,充分发挥了高考“指挥棒”对教学的反拨作用。如新课标Ⅰ卷的作文“故事的力量”,其命题立意与高中统编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中册第四单元“单元研习任务三”中的“一个故事胜过一打道理”高度相关。其他比如调查研究、整本书阅读、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等内容,在教材中都有“根”,但命题视角常常“出乎意料”,让师生摸不着“门道”。

其实,与教材关联的命题并不是真的没有“门道”,试题涉及的都是有生命力的知识,没有死记硬背的知识,也没有价值观不正确的知识。高考试题与教材深度关联,有利于引导教师学好教材、用好教材,纠正不重视教材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反刷题的作用。

高考引导教师要依本而教。这个“本”即课程标准和教材,二者互为一体。需要注意的是,在统编语文教材使用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误区,例如:重视必修,轻视选择性必修和选修;重视经典文本阅读,轻视语文实践活动;重视传统的单篇教学,轻视学习任务群实践等。对此,高考试题通过与教材深度关联进行了反拨,发挥了引导教学的“指挥棒”功能。与此同时也要注意避免出现对教材内容过度细化、把教材内容固化的现象,要积极“用教材”,但又不能“唯教材”。

在高考试题与教材深度关联的情境下,语文教师也面临着教学经历不足的困境。并不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都有按部就班地从高一教到高三的完整经历,例如常年把关高三的教师对统编语文教材内容不熟悉,对教材必修和选择性必修的教学方式、学习任务群实践不熟悉。这种因教学经历缺乏带来的“硬伤”,不利于语文教学质量提升,也不利于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思维立骨:丰富的试题情境考查多种语文思维能力

如果说育人是高考语文试題的灵魂,那么思维则是整个试题的骨架。试题处处见思维,而且多处是思维能力与知识运用的综合体现。以下几种思维能力的考查在高考语文试题中最为重要。

1. 巧妙整合情境,促进学生的结构化思维

高中新课标强调课程内容结构化、语文知识结构化和文学知识结构化。内容和知识的结构化离不开结构化思维。所谓结构化思维,就是以事物的结构为思维对象,以对事物结构的积极建构为思维过程,力求得出事物客观规律的思维方法。其本质就是把零散的思维、知识、信息和数据等用一个“大概念”整合起来,从整体视角思考问题和建构模型。结构化思维更有利于学生对语文知识进行建构,实现语文知识向解决问题的转化。

例如新课标Ⅱ卷第5 题“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调查研究中的‘客观,二者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命题者有意识地运用结构化思维将两个文本链接起来,通过提取共有的关键词“客观”实现两个文本的有机关联。又如全国甲卷第8 题:“本文在写‘机械的诗时一再写到工人,请简要分析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考查的都是立足结构化思维的综合理解和表达能力,答题时要在主动关联文本的基础上综合思考,自主建构。

2. 突出问题意识,积极引导学生的思辨性思维

思辨性思维是一种高级的思维活动,语文学习任务群也特别设计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思考和辨析能力需要在具体情境中培养。例如2023 年高考新课标Ⅰ卷的文言文阅读语料关于“孔子和韩非子”,与以往的文言文阅读材料有较大的不同,虽然也有叙事性,但更注重思辨性。第10 题文言文断句题“韩非书云夫子善之引以张本然后难之岂有不似哉”本身就是思辨性的情境。第14 题“子鲋用以批驳韩非的事实依据是什么”考查的也是思辨能力。再如新课标Ⅰ卷第5 题:“作者采用哪些方法证明关于藜麦的新闻报道结论有误?请根据文本概括。”这就需要用批判的眼光进行思辨。近几年的选择题也更加注重推理、推论、推断的运用,注重考查考生筛选并辨析信息、推理、推断的能力。

高考对思维能力的深入考查让人感觉到语文高考试题越来越“活”了。这种“活”,既表现为情境的新颖,也体现为题型的创新,还表现为任务的灵活。“活”更容易考查语文知识转化能力和思维转化能力。试题变“活”了,考生也会觉得题目变“难”了。这其实反映了学生对从知识到思维能力再到学科素养转化的不适应,折射出语文教师对知识传授的执着和对讲授教学模式的依赖。思维是从知识、情境向素养转化、问题解决的“枢纽”。因此,教师要树立“为思维而教”的理念,要引导学生运用结构化思维和思辨思维等思维能力对知识进行深度加工,积极建构,帮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和经验相互转化、经验内化的过程。要让语文知识活起来,就要让学生运用高阶思维参与知识的迁移与应用;要让语文学习活起来,就要让学生激情投入,用自己的身体、头脑和心灵亲历知识的发现与建构过程,让学生在有挑战、有趣味、有意义、有价值的学习中有所提高。

四、能力层级:以开放性情境任务科学考查不同学业水平表现

高考试题如何对不同能力层级的学生进行更加客观的描述,真实考查学生的能力水平,这是一个难度系数更高的挑战。而试题的开放性更有利于立足新时代,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与提升。

1. 语文试题对不同学业水平的科学评价进行新探索

高中新课标中增加了“学业质量”的有关内容。在“学业质量水平”的表述上,力求对学生的学业成绩给予更加客观的评价,将学生学习成果划分为五个能力层级,分别体现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的学习要求,并“依据不同水平学业成就表现的关键特征”[4],来描述不同水平学习结果的具体表现。文言文断句试题在这方面作出了很好的探索。以往的文言文断句试题主要采取单选的形式,试题的区分度不大,学生主要根据选项之间的比较来选择,所以即使选择了正确答案,也不意味着就真正理解了句读。而2023年的四省联考适应性考试中的分层级断句题型甫一出现,就深受好评。一道题的四种答案体现了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层级及科学赋分,对不同层级的学业水平有了更清晰的刻画,更有利于考查学生的真实语文能力水平,让我们对高考命题创新充满信心。

2. 试题的开放性给语文教学改革带来新气象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指出:“改变相对固化的试题形式,增强试题开放性,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5]高考试题强调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很多试题的情境是开放的,解题方法是开放的,答案也可能不是唯一的。三位一体,令人耳目一新。

试题的开放性体现在答题的选择性上。这里所说的选择性是指命题者提供多种试题情境供考生选择作答,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开放性。例如新课标Ⅰ卷的文学短评思路写作,“请选择其中一组加入”;新课标Ⅰ卷语言文字运用第21题“文中有两处画横线部分,请任选一处,分析其中的逗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全国甲卷的语言文字运用第20、21 题也是新题型,三位教师选择二人进行评论、三个成语选择一个进行讲解等,都体现了答题的选择性。这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公平的答题机会,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答题难度。

试题的开放性还表现为试题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既指答案的不确定性,也包含试题本身的不确定性。例如新课标Ⅰ卷的名篇名句默写题:

(3)小刚临摹了一幅诸葛亮的画像,想在上面题两句诗,却一直没想好。汪老师认为不妨直接用古人成句,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就很好。

这道题的参考答案呈现出多个答案都正确的情况。学生如果对与诸葛亮有关的诗句比较熟悉,就不难想到理想的答案。还有一些简答题,命题本来就是开放的,具有未知性,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提供的只是“答案示例”,考生言之成理即可得到不同层级的分数。这种开放性和创新性试题,所占比例虽然不高,但是引导了语文教学改革,引导考生在跨文化、跨媒介的语文实践中开拓视野,在更宽广的选择空间发挥各自的语文特长和个性。高考语文试题的开放性,引导教师要具有开发语文课程资源的素养,有选择、创造性地开发和实施课程,让开放性、创造性学习成为可能。

3. 试题情境促进了“课标—教材—学情—考试”四位一体学习样态的融合

在四套全国卷中,命题者颇具匠心地创设情境,体现了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的“无缝对接”。

在课标落实上,高考试题利用情境选材、题干设问、答案设计等多个维度建立了与课标、教材的关联,既契合学生语文生活实践,又注重情境任务设计,还注重语文学科核心素养。高中新课标提出了任务群的要求,统编高中语文教材设计了学习任务群实践活动,高考语文试题也或隐或显地体现了学习任务群的“影子”。很多试题的表现样式与学习任务群的情境任务高度相关,引导语文教学积极探索任务群的教学方式,让任务群成为语文学习的优选样态。在教材使用上,既引导学生强化语文知识、能力的“用”,又引导语文教学“培根固本”。在学情研判上,通过积极创设与学生生活相关的真实情境,为学生的语文学习表现作出客观的刻画,关注学生真实生活和成长经历,并给予核心价值的正确引导。例如,全国乙卷语言文字运用Ⅱ中关于作业的情境,就是从當下学生的拖延症和焦虑感的真实生活出发,引导学生通过有效学习来解决问题。新课标Ⅰ卷关于师生讲解成语的情境任务,对学生的语文学习也有积极的引导作用。

在评价引导上,高考语文试题引导教学要随文而教、随境而学,重在培养学生积累、梳理、探究语言现象的习惯,进而发展语感、把握语言规律,不能用教师讲授的方式把知识教死,而是在具体情境中为学生创造迁移应用的机会。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掌握事物的结构,就是以允许许多别的东西与它有意义地联系起来的方式去理解它。简单地说,学习结构就是学习事物是怎样相互关联的。”[6]学习任务群把教师和学生纳入学习任务之中,把知识与能力、素养贯穿活动之中,将学生、学科与真实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既体现了学习内容的结构化,又体现了学习方式的结构化。以教师有结构、系统化地教,促进学生有目标、有结构、有关联、有建构地学,这是遵循教育规律的教学方法,也是学而有效的教学样态。

猜你喜欢
教学启示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基于学生发展视角的中考试题分析
口译大赛选手心理压力分析及教学启示
大学英语学生作文语言错误分析研究
探究雅思口语测试对高校英语口语教学的启示分析
尊重差异 别样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