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佳琳 韩倩倩 王好辉
(作者单位:青岛大学商学院)
区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发展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整体水平。换言之,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区域经济发展的强有力支持。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不协调、不平衡的问题。经济新常态下,要将产业转型升级作为工作重心,积极转变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思维,充分利用区域现有的产业基础和项目资源,探索有效的转型路径,形成多支点支撑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创新是指引发展的第一驱动力。我国经济正处于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增长的方式正由传统的要素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1]。因此,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是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区域创新是创新驱动的主要载体和基础。本文以青岛市胶州市建设为例,对其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现状展开分析,进而为其他区域提供借鉴及启示。
从经济中心城市到首批沿海开放城市,再到如今的“一带一路”新亚欧大陆经济走廊主要节点城市和海上合作战略支点,青岛发展最重要的推动力是国家政策的支持[2]。但作为除海洋资源外其他资源短缺型城市,青岛的发展不能走资源消耗路线,而是要依靠区域创新走科学发展之路,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3]。
作为全国唯一技术创新工程和国家创新型城市“双试点”的城市,青岛经过多年不懈努力的发展,已经有了区域创新的基础和实力。但由于是根据各自区域进行的发展建设,存在协调不够强、产业以及人才分布不均等问题。为此青岛发布《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按照“全域统筹,三城联动”的发展战略,开放配置创新资源[4]。以科技创新为主导,以制度和机制创新为动力,以环境优化为保障,以社会支撑服务体系为基础,实现企业、人才和技术的集聚,促进区域经济的转型升级发展[5]。
在青岛全市统筹的策略之下,坐拥上合示范区和胶东临空经济区两大重量级经济区的胶州的建设无疑是青岛经济发展和新旧动能转换的“驱动引擎”,引领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和打造山东面向世界开放发展桥头堡的重要“加速器”,而胶东国际机场则是“动力源”。通过建设综合交通网络连通青岛各区以及重点建设项目,构建海陆空无缝化的运输体系,形成各区互通发展的城际联系通道。借助与国际联通的便利条件,通过龙头企业带动的方式加快产业集群的发展,同时依托胶州湾地区,环湾保护,拥湾发展,加快建设区域创新中心,形成多区协同的青岛科创湾。
上合示范区的建立不仅是胶州崛起的契机,也是青岛进一步发展的驱动力,更是国家在加快区域经济建设发展、加强国际合作等方面的大胆尝试。同青岛其他经济园区相比,上合示范区有着明显的区位优势。胶东机场、地铁八号线等项目的建成落地,使发达的交通网络成为胶州发展的区域优势,也成为示范区招商引资的重要筹码。海陆空综合交通十五分钟经济圈的中心位置,二十五公里内覆盖青岛主城区、胶东机场、前湾港、海关监管中心等多处重要枢纽位置,将会在大大提高园区内企业的办事效率,同时还能节约成本。
随着《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建设总体方案》的审议通过,在可复制可推广的发展要求前提下,上合示范区按照物流先导,境内外双园互动,产能合作,贸易拓展的运作模式进行项目建设[6]。
1.物流产业建设方面
致力于发展“西通中亚欧盟、南接南亚东盟、东联日韩”的多式联运国际物流通道,成为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借助园区物流企业优势技术规划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全链条服务,包含货物集散基地等设施的物流园区;发展跨境电商增进国际间的商品贸易互通;开通多条国际班列;多式联运中心装卸设备等各项设施和功能区配套齐全,创新性的采用“一趟通关”模式来提供服务,大大提高物流效率。
2.投资建设方面
在重视境内园区招商引资活动的同时引导青岛优势企业在境外园区拓展业务。法国埃顿、中外运华中公司、京东等四十多个项目落户境内园区,其中包含多个世界五百强和中国五百强、独角兽、行业领军项目;海尔集团、中企集团、青建集团等多个企业在境外26 个国家建立32个投资项目,在双向合作的过程中实现产能互补。
3.现代贸易建设方面
创新食品准入等贸易机制并监管市场,发展油气全产业链,利用上合优势积极开展转口贸易;建设互动交流中心、示范区展馆、国家客厅等交流平台,和多个国家达成协议在示范区内建立国家展馆,引进相关国家商协会和工作人员,为展示各国企业文化、特色商品等提供便利,促成企业间更好地合作;成立西安交通大学青岛研究院、清华同方海洋装备研究院等多所科研机构,走科创产业集群的道路。
4.商旅文化建设方面
规划绿色低碳智慧园区,以向空中要效益、向地下要空间为目标,在建设过程中规定地上地下最低建设层数,以达到节约宝贵土地资源的效果,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公共服务方面,修建道路及绿化、建设如意湖、中央公园、联动当地文化项目成立商旅文化交流发展中心,规划临空酒店、商业中心和医养健康中心等,打造宜居宜业、信息智能的上合示范区。这一系列措施不仅使企业得到更广阔的发展平台,人们也获得发自内心的归属感。
5.海洋合作建设方面
成立海洋国际创新中心,利用西海岸海洋科技基础和人才优势基础积极展开国际合作,与高校联合共建先进激光技术研究院等多所科研院所,提升海洋开发水平。
各方面的项目建设能够稳步有序地进行得益于政府在政策、法务、金融支持、监管等方面提供了有力支持。上合示范区采用双招双引的创新性招商引资策略,发展成为各国经贸园区信息、人员、产业、管理合作互动的宝贵平台。随着旅游城市联盟、国际检验检测认证联盟、上合国际会议中心、中小企业合作区和创业孵化基地等各项合作平台项目的落实以及上合博览会的成功举办,上合示范区作为集地方经贸合作先行区、上合国家间双向投资创新制度试验区、企业创业兴业聚集区多区一体的重要经济区迈出了走向成功的第一步。其项目辐射青岛全域并与多项发展战略相结合,按照一个核心N 个联动的区域布局建设,表明了其存在的意义不仅是国际合作的进一步加深,更是对于青岛区域经济的转型升级的推动。作为新时期青岛区域经济开放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再借助国家政策支持的优势,定将创新性的推动经济的跨区域发展。
以胶东国际机场为核心建立的临空经济区作为胶州崛起的另一驱动引擎,在规划定位和建设方面与上合示范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将临空经济区与区域一体化相结合的同时突出胶州特色,凭借城轨、铁路和公路各种交通方式组成纵横交错的运输网络,并通入机场交通中心形成“全通型”交通枢纽优势,实现两小时内到达半岛主要城市、一小时内覆盖青岛全域的货物运输效果,再辅之航空运输的长处,吸引临空指向型企业入驻,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进而将其打造成区域性航空枢纽和拥有高端产业基地的开放性现代智慧空港城[7]。
临空经济区通过先规划再建设的方式,以航空产业为发展核心,商业服务产业和制造配送产业为支撑,在呈同心圆状分布的四个环形区的空间结构内划分出“一带两场,三廊道五片区”进行项目的建设。
1.航空产业建设方面
通过航空数据港的服务与共享、航空枢纽港的航线网络与基地航空、航空维保港的改装与维修、航空物流港的业态创新与货运先行以及航空商旅港的多元空间与便捷出行来夯实发展基础,另外建设青岛公务航空机场,使航空业务满足更多顾客的需求;建设通航产业区,发展公务航空、航空培训、维修、研发和货运等产业,其中青岛赛捷(音)将打造公务机的全产业链项目,并提供大量就业岗位。
2.商业服务产业建设方面
规划空港综合商务区、李哥庄空港新市镇航空特色社区用以发展会展商贸、商务办公、金融、空港配套服务、医疗、休闲旅游和居住生活等项目;通过靠近机场轨道交通的方式,结合地铁站点与周边区域发展交通、商业与生活多圈合一的高端商务圈。
3.制造配送产业建设方面
规划航空制造产业区、陆港产业园区、临空制造园区、北站综保物流园区用以制造飞机内饰、航空机电等零部件以及机场设备等航空关联产业;发展临空高端装备制造、信息技术、生命科学、仓储物流、商贸物流、综合保税加工、科研办公和机器人等智能装备项目,目前航材仓储物流、敦豪(DHL)、中国邮政和日本CL 跨境电商等二十多个项目正在加快建设当中。
胶东临空经济区建设与上合示范区相同的是同样注重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不同的是胶东临空经济区与市区和居民生活区更加接近并且是村庄拆迁建设,拥有浓厚的自然气息和历史文化底蕴,适合旅游业的发展。规划胶州客专、碧沟河和胶济铁路三条生态廊道以及大沽河生态景观带,与大沽河度假区、胶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少海国家湿地公园等胶州原有经济、自然园区相联系,吸引机场周围旅客发展具有胶州特色的文旅产业。
截至目前,临空区通过“双招双引”策略引进的项目多达44 个,临空产业链不断壮大,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政府的全程干预。制定《关于引进和扶持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的办法》《临空经济区概念性总体规划》和《胶州市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管理办法》等政策来引导经济区的发展;采用顾问指导和合同聘用等多种灵活的方式吸引人才助力经济区的发展;制订招商计划并对企业准入严格把控,非空不入;制定成立保税区等优惠政策、争取民航、检验检疫和海关的支持,进一步明确政府部门责任,采用“一个领导、一个项目、一支队伍、一抓到底”的项目包挂责任制来保证项目建设质量及速度,以一业一策的方式保障落地企业的发展;通过成立基金、委托贷款和股权投资等方式聚集社会上的资本,并且成立山东胶东航空城投资有限公司用以完善和整合融资平台,为项目的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胶东临空经济区处于沿海经济轴与胶济经济轴的交叉点,是整个山东地区的城市中心、交通中心以及产业中心[8]。它不仅是区域创新的新经济模式,更是青岛通过合理规划空域促进军民融合的成功范例。胶东机场包括国内航点近130 个、地区及国际航点近50 个,还有多个洲际航点,航空网络的大范围覆盖奠定了机场及经济区的重要地位。通过产城融合的路线实现胶州市与经济区产业之间的相互促进发展,进而形成带动青岛地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通过以临空示范区为中心的多区联动,将加快青岛新旧动能转换和产业的转型升级,更好地承载上合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等重要的国家战略。
图1 临空经济区空间结构模型
青岛胶州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不仅是山东半岛进出青、威、烟的必经之路,更是连接内陆省份的重要桥梁。物流作为胶州的优势产业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如与清华大学合作成立物流研究院、建设青岛日日顺、京东电商产业园等高端物流项目。2020 年数据显示,胶州全市注册的物流企业有847 家,其中不乏千万级别以及国家3A 级别的企业,服务于各类产业的物流园区已纳入规划。因此以物流为核心产业的上合示范区和胶东临空经济区(以下简称胶州两区)的发展壮大是必然的,但在其规划建设中出现的不合理问题也不容忽视。比如,胶州两区的区域网络要素之间协作与共享机制还没完全形成、不同政府部门之间的联系与合作不够密切,组织架构和体制机制等灵活性较低,导致难形成高效的市场管理模式、相对缺乏企业管理和市场经营型人才和大气污染及噪声管制等问题。所以通过借鉴区域创新有关的知识理论和指标构建原则,完成了上合示范区和胶东临空经济区的指标评价体系,为经济区的评价工作提供参考。
本文将胶州区域创新系统的指标评价体系分为6 个一级指标以及22 个二级指标,它们分别为产业集聚(区域企业总数、龙头企业数量),知识创造(高等院校数量、科研机构数量、发明专利授权量、R&D 经费支出占GDP比重),知识流动(企业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项目数、高校与科研机构合作项目数、中外合作项目数、技术买卖数),企业创新(有科研机构的企业占区域内所有企业比例、企业技术开发人员占全体员工比重、新产品开发支出占企业R&D 经费内部支出比重、企业技术改支出占企业R&D 经费内部支出比重),创新环境(地方财政科技支出、政府出台有关政策数量、区域内基金等金融投资机构数量、孵化器数量),创新绩效(提供就业岗位数、转型升级企业数量、商品出口额占当地GDP 比重、区域内GDP 年增长率)[9]。
通过对胶州两大经济区建设进行的一系列研究以及实地采访调查,提出以下几点发展建议。
将政府对于经济区的建设进行规划性干预的发展方式作为一种过渡,后期应通过市场引导产业集群发展。优惠政策吸引形成的企业集群并不牢固。不仅其他地区更优惠的政策会吸引企业再次搬迁,而且企业之间的发展机制和经营产业缺乏关联性,最终失去区域特色[10]。因此后期通过市场来引导促进企业间的联系,逐渐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经济区。积极落实产城融合策略的同时重点关注拆迁群众。由于经济区是拆迁建设,村民虽得到了很好的补贴待遇但大部分失去了工作来源,造成劳动力的浪费。而经济区的观光、休闲农业以及建设的自然公园等旅游项目恰恰可以和原住民进行对接,不仅他们掌握的农业技术以及对这里的了解将会助力产业更好地发展,而且在解决劳动力再就业问题的同时让大家真真切切感受到国家发展的福利。
虽然胶东国际机场有着更发达的交通和更全面更合理的规划和管理机制,但城阳的临空产业基础价值同样宝贵。利用城阳流亭机场停用释放出的空间进行合理迁移,加强城阳基础设施建设,在已有的国际化开放水平上开展会展业等项目建设,将更好地助力胶州经济区发展。引导投资机构进行投资,加快经济区项目落地。由于经济区边规划边建设的原因,很多签约项目由于资金问题迟迟无法开工建设。因此政府在引进金融机构的同时可以提供风险补贴等政策,引导这些机构对项目进行投资,加快建设的同时减少政府资金压力[11]。
进一步完善平台建设工作,以平台的形式发挥更多的作用。平台让企业看到的不再是中介机构提供的文字资料,而是将来的合作伙伴的亲自讲述,同时也更好地展示自身。而公众也可以通过平台更好地了解家乡的发展、心仪的企业甚至是异国他乡的产品和文化,注重经济区企业发展的同时不忘科研体系的建设。目前区内高校及科研机构较少,应进一步开展园区建设相关院校、科研机构的引进、建设工作[12]。不仅要完善服务保障体系留住引进人才,更要设立相关院校专业培养本地人才,让企业能够就地取“才”,减少自带人才的一系列烦琐工作,加深产学研互动。相信胶州两大经济区的建设会带来一个不一样的青岛,其可复制的成功建设经验将加快我国其他地区区域经济和临空经济的发展,加深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程度,进而使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