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中政治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为落实此目标,《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强调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核心素养。将支架式教学运用于高中政治教学中,可以使学生在成为学习主人的同时发展核心素养。因此,高中政治教师应实施政治支架式教学,落实核心素养培养目标。据此,文章以统编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中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为例,沿着支架式教学的五大环节,具体论述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政治支架式教学策略。
关键词:高中政治;核心素养;支架式教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1737(2023)24-0023-03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明确了政治课程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指明了政治课程的核心目标——培养学生政治素养。同时,《课程标准》建议以学生为本,转变教学方式,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支架式教学契合《课程标准》理念,是《课程标准》建议的实践性诠释。支架式教学是指教师依据教学需要,搭建恰当的支架,将学生带入一定的学习情境中,促使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问题,继而与小组成员合作解决问题,最后借助恰当的效果评价方式助力学生巩固学习内容,由此建构有意义的教学活动[1]。在体验支架式教学的过程中,学生自始至终发挥主观能动性,不仅通过解决问题掌握知识、技能,还因此形成良好的思维认知、价值判断、政治认同、法治素养等,切实提高了政治素养发展水平。因此,为了实现政治课程的核心目标,落实政治课程的根本目标,高中政治教师应实施支架式教学。以“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为例,实施支架式教学的策略如下:
一、搭建支架
搭建支架是指在课前阶段,通过分析教学内容、学生学情、教学目标,搭建不同的支架。有效搭建支架有利于教师建立系统的教学认知,有准备地实施课堂教学。
教学内容分析:“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是统编教材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与生活》第二单元第六节课的第二框题,重在让学生了解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特征、标准,学会在生活实践中作出正确的价值选择。
学生学情分析:高中二年级学生能主动关注社会中的热点话题,对热点话题有一定的敏感度。同时,他们在课堂学习过程中,逐步掌握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信息,感知了价值、价值观的基本含义及其导向作用。学生已有生活经历和政治认知为探究本节课奠定了基础。然而,大部分高二学生受社会多元因素的影响,存在着一些价值判断、价值选择方面的分歧,在现实生活中很难积极地面对价值冲突。针对此情况,教师要以现实生活为落脚点,利用恰当的方式引导学生迁移认知,认同价值标准,掌握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方法。
教学目标分析:在本节课上,学生要体验多样活动,不断解决问题,逐步明晰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应当遵循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培养科学精神;掌握正确的作出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方法,能够站在社会客观发展规律和广大人民的立场上作出正确的价值选择和判断,形成政治认同,树立公共参与意识。
综合种种分析,教师紧扣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相关知识点,搭建工具支架,利用《长津湖》电影片段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堂。之后,教师以情境为依托,依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搭建范例支架、问题支架,引导学生思索杨思根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促使学生进入课堂。接着,教师围绕不同的议题,继续创设情境,搭建问题支架,促使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相关问题。与此同时,教师搭建图表支架、建议支架等,给予学生探究辅助,促使学生深度探究。如此,在不同支架的作用下,学生不断体验情境,积极探究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相关内容,有利于在建构认知的过程中发展核心素养。
二、進入情境
进入情境是指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搭建适宜支架,让学生在具体场景中进行思考的活动[2]。众所周知,教学情境的核心作用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般情况下,学生会在学习兴趣的支持下,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学生会因此做好学习知识、发展核心素养的准备。
在“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导入环节,教师利用电子白板来搭建工具支架,向学生播放电影《长津湖》片段。动人的画面吸引学生跟随电影镜头走进具体的场景,认识不同的英雄人物,了解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情,受到心灵的触动。在电影片段播放完毕后,教师鼓励学生谈论自己印象深刻的人物。学生彰显个性,表达自己的感受。在学生分享后,教师进行引导:“电影片段的最后一幕出现了一个人,他独自坚守阵地,准备与敌人同归于尽。大家知道他是谁吗?知道他为什么作出这样的选择吗?”教师的话语引发了学生的深思。教师把握时机,在黑板上板书本节课的总议题:吾辈青年当如何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在进入情境的过程中,学生有所思、有所想,初步地感受了不同英雄人物的价值选择,受到了他们高尚精神品质的熏陶,有利于建立良好的道德认知。
三、独立探索
独立探索是“学生要学”的具体表现[3]。在独立探索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迁移已有认知和经验,积极思维,使用恰当的方法解决问题,不断丰富认知和经验,还可以真正转变学习方式,积累学习经验,发展核心素养。
在“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支架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学生进入情境后,再次利用电子白板,呈现与杨思根有关的材料和图片。基于此,教师搭建问题支架,
引导学生思考:“在战争年代,杨思根同志的价值判断是什么?价值选择是什么?”学生主动阅读材料,观察图片。在此过程中,他们开动脑筋,设想杨思根同志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与此同时,大部分学生产生疑问:“什么是价值判断?什么是价值选择?”带着如此疑问,他们主动进入政治教材中,采用批注式阅读法,圈画相关内容,反复阅读、剖析关键字词,初步认知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在学生解决问题后,教师组织讲评活动。在活动中,学生积极表达,解读价值判断、价值选择的含义。教师认真倾听,依据具体的解读内容,继续搭建问题支架,促使学生深入探究。
在工具支架、问题支架等的作用下,学生获得了独立探索的机会。在独立探索的过程中,他们保持积极的思维状态,阅读教材,思考问题,甚至自主质疑、发问,不断分析、解决问题,一步步地理清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含义。之后,教师按照同样的方式,搭建支架,促使他们探究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关系及产生基础,落实第一个子议题,帮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了解杨根思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四、协作学习
(一)建立学习小组
学习小组分为同质小组和异质小组。其中,同质小组是由相同发展水平的学生组成的小组,异质小组是由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组成的小组。在同质小组中,学生虽然可以积极地与他人讨论,但因为学习水平相当,有时无法解决有难度的问题;而在异质小组中,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可以互帮互助,携手解决有难度的问题。对此,在实施支架式教学时,教师应组织学生建立异质小组。
在建立异质小组之前,教师要先借助学生成长档案记录袋、日常作业情况、课堂学习表现等,了解他们的学习水平和学习水平差异。接着,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将全体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层次。如A层级学生政治基础扎实,思维活跃,能迁移已有认知解决问题;B层级学生政治基础较为扎实,思维不够活跃,虽然可以迁移已有认知但难以解决问题,需要他人的帮助;C层级学生政治基础不扎实,缺乏思维积极性,主动建构能力不强,需要在他人的指导下解决问题。教师要将不同层级学生纳入一个小组中,顺利建构出异质小组。
(二)学生协作学习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教学重点之一是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特征和标准。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实践是形成各种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基础。社会实践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在这样的情况下,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有所变化。基于此,为了使学生掌握教学重点,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子议题二“不同时代下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特点”。教师利用电子白板搭建工具支架,播放微课,展现革命战争年代和和平年代不同行业人的故事。同时,教师搭建图表支架(见表1),要求学生观看微课,对比、梳理革命战争年代和和平年代人们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在多种支架的助力下,学生边观看边对比、思考,了解不同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教师趁机搭建任务支架,驱动学生与小组成员共享表格,讨论不同时代不同人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在异质小组中,每个学生呈现的表格内容不尽相同。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展开激烈的讨论,分析不同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一步步达成共识——随着时代的变迁,每个人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变化。立足于此,教师鼓励学生合作总结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特征和标准。学生再次分析表格内容,提取共同内容,由此得出结论。
在工具支架、问题支架、图表支架、任务支架的助力下,学生自主探索,协作交流。在整个过程中,他们不断分析、判断、总结,逐步认知重点内容,强化了唯物史观,形成科学精神。
五、效果评价
效果评价是在学生经历独立探索、协作学习之后,教师使用形成性评价方式或终结性评价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耐心指导,促使学生强化认知的活动。效果评价具有促进作用,可以使学生深刻理解学习内容。一般来说,效果评价贯穿支架式课堂教学始终。教师应当以学生的独立探索和协作学习为契机,及时进行效果评价。
例如,随堂测试是重要的形成性评价方式,可以使教师了解学生课堂学习情况,据此调整角度进度、教学策略,推动学生继续探究,弥补学习不足。以子议题二为例,在学生建立认知后,教师在电子白板上呈现几道随堂测试题目。
测试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离不开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形成基础是( )。
A.人们对事物价值的认识
B.人们所选择目标的实现程度
C.社会实践
D.已经形成的世界观、价值观
测试二:(多选)要想实现山清水秀、蓝天绿地这一中国现代化的基本目标,我们要作出的正确的价值判斷和选择是( )。
A.坚信人定胜天,发挥主观能动性
B.遵循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
C.有大局观念,但必要时可以牺牲局部
D.敬畏自然,始终以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
学生迁移课堂认知,思索答案。他们每完成一个测试题,教师就及时地组织讲评活动。在活动中,学生要分析题目,介绍关键信息,说明解题思路,同时要改正每一个错误的选项。在此过程中,教师要认真倾听,及时发现学生的认知漏洞,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在解决了全部的测试题后,教师则要紧扣学生的认知漏洞,再次讲解相关内容。学生在评价的作用下,不仅可以加深对所学的理解,还可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六、结束语
总之,高中政治教师应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将支架式教学作为“工具”,依据具体的政治教学内容,沿着“搭建支架—进入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这一路径,搭建不同的支架,使学生在体验不同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陈浩东.支架式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应用[J].智力,2023(7):76-79.
赵程程.支架式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运用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22.
何婷.支架式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运用探究[D].广州:广州大学,2022.
作者简介:陈诗雯(1987.2-),女,福建霞浦人,任教于福建省霞浦县第六中学,一级教师,硕士研究生学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