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荣
(山西省太原中西医结合医院,山西 太原 030000)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发病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胆汁反流、长期服用抗炎药、遗传等因素相关,会引起腹痛、腹胀、反酸等症状,影响患者的日常饮食及生活[1]。既往临床医师针对CAG 多采用抗生素、质子泵抑制剂等西药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的症状,但疗程较长[2-3]。CAG 属于中医“胃脘痛”范畴,多因脾胃不和所致,治疗应以寒热并调、和胃降逆为主[4]。本研究观察半夏泻心汤加减联合西药治疗CAG 寒热错杂证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在太原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内科治疗的95例CAG 寒热错杂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7例和观察组48例。对照组男22 例,女25 例;年龄42~69 岁,平均(55.69±4.37)岁;病程:<5 年13 例,5~8 年21 例,>8 年13例,平均病程(6.23±2.88)年;病情:轻度15例,中度23例,重度9例;Hp阳性42例。观察组男23例,女25例;年龄40~68 岁,平均(55.79±4.24)岁;病程:<5年11例,5~8年22例,>8年15例,平均病程(6.69±2.89)年;病情:轻度13例,中度24例,重度11例;Hp阳性44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太原中西医结合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审批号为2020审(75号)]。
1.2 诊断标准 ①西医诊断参照《慢性胃炎基层诊疗指南(实践版·2019)》中的诊断标准[5]。有腹痛、腹胀、反酸、食欲减退、餐后饱胀等症状,经胃镜检查确诊。②中医诊断参照《慢性胃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中的诊断标准辨为寒热错杂证。症见胃脘闷胀或脘腹痞满,胃中灼热,饭后饱胀,食欲下降,口黏口苦,大便溏泄,苔腻,脉弦滑[6]。
1.3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中西医诊断标准;年龄≥18岁;参与研究前1个月未使用其他药物治疗者;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者;精神正常,有一定理解能力者。
1.4 排除标准 合并恶性肿瘤者;有重要脏器器质性病变者;合并其他消化系统疾病者;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
2.1 对照组 根据症状给予相应西药以对症治疗。奥美拉唑肠溶片(云鹏医药集团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23239,每片20 mg)口服,每次1 片,每日两次;阿莫西林胶囊(山西昂生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14022454,每粒0.25 g)口服,每次4粒,每日两次;克拉霉素胶囊(江苏祥瑞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5091,每粒0.25 g)口服,每次1粒,每日两次;胶体酒石酸铋胶囊(山西双雁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9772,每粒55 mg)口服,每次3 粒,每日两次。持续治疗1个月。
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基础方:姜半夏9 g,黄连片9 g,黄芩片9 g,人参片6 g(另煎兑服),炙甘草9 g,干姜9 g,大枣4枚。随症加减:腹部胀满者,加大腹皮18 g,厚朴12 g;胃部反酸者,加海螵蛸12 g;纳差者,加炒麦芽18 g,神曲9 g,鸡内金12 g。每日1 剂,加水煎煮,滤渣取药液400 m L,分早晚两次温服,每次200 m L。持续治疗1个月。
3.1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 ①临床疗效。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中CAG 的疗效评定标准。治愈:腹痛、腹胀、反酸、食欲减退等症状消失,胃镜检查显示增生消失,腺体萎缩>75%;显效:上述症状显著好转,胃镜检查显示增生减轻两个等级,腺体萎缩>50%且≤75%;有效:上述症状有所减轻,胃镜检查显示腺体萎缩减少≤50%,增生减轻1个等级;无效:上述症状及病理检查结果均无改善,甚至加重[7]。②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前后将两项主症(胃脘痞胀或疼痛、胃脘灼热)及5项次症(恶心呕吐、口臭口苦、大便干燥、心烦易怒、反酸)根据病情程度(无、轻度、中度、重度)分别计0、2、4、6分及0、1、2、3分,总分0~27分,积分越高表明症状越严重。③免疫功能指标。分别于治疗前后采集患者空腹外周静脉血3 m L,采用美国贝克曼库尔特提供的Epies XL型流式细胞仪检测CD+3、CD+4、CD+8T 淋巴细胞水平。④不良反应。治疗期间记录患者恶心、腹泻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3.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3 结果
(1)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83%(46/48),高于对照组的80.85%(38/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2)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分,±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例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观察组48 21.25±2.47 14.27±2.02△▲对照组47 20.94±2.35 18.94±2.33△
(3)免疫功能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CD+3、CD+4、CD+8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CD+3、CD+4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观察组CD+3、CD+4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CD+8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观察组CD+8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患者治疗前后免疫功能指标比较(%,±s)
表3 两组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患者治疗前后免疫功能指标比较(%,±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例数时间CD+3 CD+4 CD+8观察组48治疗前 44.28±4.63 27.91±3.34 30.05±3.41治疗后 55.67±5.10△▲ 36.02±4.34△▲ 22.24±2.82△▲对照组47治疗前 44.81±4.27 28.04±3.08 29.86±3.05治疗后 50.84±5.04△ 32.24±3.82△24.96±2.37△
(4)不良反应比较 治疗期间,观察组出现恶心3例、腹泻1例,对照组出现恶心2例、腹泻1例。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33%(4/48),与对照组6.38%(3/4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Hp感染是诱发CAG 的高危因素,可破坏或杀灭胃上皮细胞,增加胃酸分泌,还可导致中性粒细胞聚集,诱导多种炎症细胞因子释放,导致胃部持续存在炎性反应,若未及时有效治疗,CAG 可向胃癌转化,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8],且胆汁反流、免疫因子、遗传等因素均会影响疾病的发展。西医治疗CAG 以药物疗法为主,可有效抑制炎性反应及胃酸生成,促进胃黏膜愈合,从而抑制疾病的发展,但西药不良反应较多,且药效发挥与个人体质相关,并不能满足临床需求。
中医认为,CAG 病位在胃,属于“痞满”范畴,与脾相关,脾为阴土,多为寒证,胃为阳土,多为热证,治疗应以寒热并调、和胃降逆为主要原则。半夏泻心汤是治疗脾胃病的常用汤剂,具有寒热平调、和胃降逆之功。方中姜半夏可降逆止呕;黄连、黄芩清热泻火;人参补气生津;炙甘草益气补脾和胃;干姜温中散寒;大枣健脾养胃。腹部胀满者,加大腹皮下气宽中,加厚朴下气除满;胃部反酸者,加海螵蛸治胃痛吞酸;纳差者,加炒麦芽和中消食,加神曲、鸡内金消食滞。诸药配伍,共奏寒热并调、和胃降逆之功。研究发现,半夏具有免疫调节、保护胃黏膜屏障功能的作用[9];黄连中的小檗碱、黄连碱具有抑菌作用[10];黄芩中的黄芩苷元可提高机体免疫力[11];炙甘草有抗炎、调节机体免疫等作用[12]。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表明半夏泻心汤联合西药治疗CAG 寒热错杂证患者可提高其临床疗效,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近年来,免疫功能在CAG发病中逐渐受到重视,多数CAG 患者伴有免疫功能下降表现,以CD+8升高及CD+3、CD+4降低为典型表现。治疗后,观察组CD+8水平低于对照组,CD+3、CD+4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且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相当,表明半夏泻心汤联合西药治疗CAG 脾胃湿热证可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且安全性较高。王雪梅等[13]研究报道,半夏泻心汤加减用于脾胃湿热型CAG 患者中可减轻胃部炎性反应,提高免疫功能。与本研究相关结果一致。分析原因在于,中西药联合应用,标本兼顾,在减少胃酸分泌、减轻炎性反应、调整胃肠运动等多方面发挥协同作用,能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提高临床疗效。
综上所述,半夏泻心汤加减联合西药治疗CAG寒热错杂证疗效确切,可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增强免疫功能,安全可靠,但本研究还存在观察周期较短等局限,关于半夏泻心汤加减联合西药对CAG 的远期疗效还需进一步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