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雯雯,李剑锋
(北京市羊坊店医院康复科,北京 100080)
脑卒中俗称“中风”,是大脑细胞和组织坏死的一种脑血管疾病,多发于老年群体。脑卒中发生后,患者通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并发症,而脑卒中后肌张力障碍较为常见,可导致关节周围肌张力平衡功能失调,使肢体处于长期痉挛状态,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活动,明显降低其生活质量[1-2]。临床针对脑卒中后肌张力障碍者,主要以缓解痉挛、改善运动障碍等为治疗原则。综合康复治疗是脑卒中后康复的常用疗法,可通过运动、理疗等一系列的康复措施,减轻患者运动障碍,促进疾病恢复。但脑卒中后肌张力障碍患者关节周围肌张力平衡功能失调,持续处于痉挛状态,综合康复治疗见效较慢,需要药物辅助治疗,以缓解患者肌肉痉挛,加快疾病转归[3]。巴氯芬是临床应用较多的肌肉松弛剂,能够有效缓解肌张力增高、减轻肌肉痉挛,适用于脊髓、大脑疾病或损伤引起的肌肉痉挛。基于此,本研究选择2021 年9 月—2022 年9 月该院收治的80例脑卒中后肌张力障碍患者为对象,分析巴氯芬联合综合康复治疗在脑卒中后肌张力障碍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报道如下。
选择该院收治的80 例脑卒中后肌张力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0 例,对照组采用综合康复治疗,观察组采用巴氯芬联合综合康复治疗。对照组中男27 例,女13 例;年龄41~72岁,平均年龄(58.35±6.61)岁;体质量指数(BMI)18.2~30.4 kg/m2,平均BMI(23.57±1.43)kg/m2;脑出血19例,脑梗死21 例;病变部位:基底核22 例,丘脑9 例,多灶9 例;受教育程度:小学/初中8 例,高中14 例,大专10 例,本科及以上8 例。观察组中男25 例,女15 例;年龄42~73 岁,平均年龄(58.41±6.65)岁;体质量指数(BMI)18.3~30.5 kg/m2,平均BMI(23.58±1.45)kg/m2;脑出血17 例,脑梗死23 例;病变部位:基底核20 例,丘脑10 例,多灶10 例;受教育程度:小学/初中7 例,高中13 例,大专11 例,本科及以上9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已获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
纳入标准:均符合《中国急性脑卒中临床研究规范共识2018》[4]中的脑卒中相关诊断标准,且经CT 与磁共振检查确诊;对巴氯芬无禁忌证者;均伴有脑卒中后肌张力障碍,改良Ashworth 量表评定患肢的肌张力分级>0 级;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患有脑外伤或脑肿瘤者;合并内脏器官严重损伤者;存有精神异常者。
两组患者发病后,均接受溶栓、抗凝等药物治疗。
对照组采用综合康复治疗,内容包括:(1)手法治疗:通过被动牵伸患肢、按摩、肌腱挤压等手法,缓解痉挛。(2)神经肌肉促进治疗:根据机体神经发育过程,采用触觉、温度、挤压、牵拉肌肉、特殊感觉刺激等治疗,控制痉挛。(3)功能性活动训练:除控制痉挛外,需完成日常活动,自主完成坐起、翻身、站立、步行等训练。30 min/次,1 次/d,连续5 d,休息2 d,持续治疗4 周。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巴氯芬片(云南铭鼎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10423,规格:10 mg/片)口服,5 mg/次,3 次/d。根据患者病情及耐药情况逐渐增加剂量,间隔3 d,药物使用剂量增加5 mg,直至增加至所需剂量,通常最适宜剂量是30~60 mg/d,持续治疗4 周。
(1)肌张力:选用Ashworth 分级评定量表[5]评定,0 级:无肌张力增高;1 级:肌张力轻度增高,受累部分被动屈伸到关节活动(ROM)之末,呈现最小的阻力或出现停顿;1+级:在ROM 前50%范围内,出现突然卡顿,在ROM 后50%,均呈现最小阻力;2 级:肌张力较明显增高,但肢体能屈伸;3 级:肌张力明显增高,被动活动困难;4 级:肢体屈伸受限,僵直。(2)运动功能:治疗前、治疗4 周后,采用Fugly-Meyer 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6]评定,上肢66 分,下肢34 分,共100 分,分值越高,则运动功能越好。(3)Barthel 指数(BI)评分:治疗前、治疗4 周后,选用Barthel 指数评定量表评定,共10 个项目,总分100 分,分值越高,则日常生活能力越好[7]。(4)生活质量:治疗前、治疗4 周后,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8]评定,共4 个维度,74 个条目,每个条目采用5 级评分法,评分范围为0~100 分,分数越高,则生活质量越高。
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等级计数资料用秩和检验;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前,两组上、下肢肌张力分级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 周后,观察组上、下肢肌张力分级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2。
表1 两组上肢肌张力分级比较()
表1 两组上肢肌张力分级比较()
表2 两组下肢肌张力分级比较()
表2 两组下肢肌张力分级比较()
治疗前,两组FMA 评分、BI 评分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 周后,观察组FMA 评分、BI 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运动功能、BI 评分比较[(),分]
表3 两组运动功能、BI 评分比较[(),分]
治疗前,两组生活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 周后,观察组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中的心理功能、躯体功能、社会功能和物质生活状态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生活质量比较[(),分]
表4 两组生活质量比较[(),分]
脑卒中后肌张力障碍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后遗症,其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导致肌群间的失衡,进一步引发协同运动功能障碍,临床常表现为肢体痉挛、肌力减退等,严重影响国民健康。因此,临床应尽早采取有效治疗,改善患者肌张力,促进患者早日恢复正常生活。
综合康复治疗是临床治疗该类疾病的常用手段,其中手法治疗通过被动牵伸患肢、肌腱挤压等手法,能够解痉散结,通经活络,缓解痉挛,促进静脉血与淋巴液回流,改善肢体运动功能;神经肌肉促进治疗是通过触觉、温度、挤压等方法,刺激机体收缩反应,增强肌力与拮抗肌肌张力,利于抑制痉挛状态,促使拮抗肌的肌张力与原动肌达到动态平衡,从而促进正常姿势与反射的出现,改善肢体运动功能;功能性活动训练能够抑制躯干和肢体的痉挛,改善和提高躯干的控制能力,从而促进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恢复[9-10]。研究结果显示,治疗4 周后,观察组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中的各维度评分、FMA 评分、BI 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上、下肢肌张力分级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巴氯芬联合综合康复治疗能够进一步提高脑卒中后肌张力障碍患者的治疗效果,缓解肌张力障碍,提高运动功能,提升日常生活能力与生活质量。分析其原因,巴氯芬可通过激动γ-氨基丁酸相应的受体,对谷氨酸等兴奋的氨基酸的释放产生抑制作用,从而有效抑制突触反射在脊髓中的传递而解痉。同时,巴氯芬能够促使神经元内K+、Ca2+离子外流,发生超级化作用,降低突触反射的传导,从而恢复中间神经元正常活动,缓解下行运动传导束受损而引起的骨骼肌痉挛,从而降低肌张力。巴氯芬与综合康复治疗二者联合能够发挥协同增效作用,进一步增强临床疗效。
综上所述,巴氯芬与综合康复治疗联合应用于脑卒中后肌张力障碍患者中效果显著,能有效缓解肌肉痉挛,减轻肌张力障碍,提高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