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韬宇
(丰县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江苏徐州 221700)
偏瘫是脑卒中后遗症之一,而肩功能障碍是偏瘫患者的常见症状,严重影响其上肢正常活动[1]。目前,临床治疗该类疾病以康复锻炼为主,目的为提高其肩部活动度,改善肩功能。但是受疼痛影响,部分患者难以长期坚持锻练,从而影响康复效果。神经肌肉电刺激是通过低频电流刺激设定的肌肉群,使其运动或收缩,达到“功能修复”作用[2]。对侧控制功能性电刺激(CCFES)是指在常规的功能性电刺激下,采集患者正常功能性动作的肌电信号,用于刺激偏瘫侧功能障碍部位肌肉,诱发其运动的治疗方法。该方法能促使患侧产生与健侧类似的功能动作,相较于传统功能性电刺激,其能促进双侧大脑皮层同时活动,加快神经功能重建[3]。基于此,本研究选取2021 年4 月—2022 年5 月于我院行康复治疗的74 例脑卒中患者为对象,分析基于双侧训练理论的CCFES 的应用效果。报道如下。
选取于我院行康复治疗的74 例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符合《神经病学》[4]中脑卒中的相关诊断标准,且伴有单侧肢体功能障碍;各项生命体征正常,临床资料完整;初次发病;认知正常;无上肢关节疾病史;签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偏瘫侧肩部有金属异物者;无法进行电刺激者;病情恶化,不能配合完成研究者。本研究经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n=37)、对照组(n=37)。观察组女13 例,男24 例;年龄40~66 岁,平均年龄(56.45±4.82)岁;病程7~55 d,平均病程(25.56±8.49)d;脑卒中类型:脑出血7 例,脑梗死30例;偏瘫侧别:左侧10 例,右侧27 例。对照组女15例,男22 例;年龄41~67 岁,平均年龄(56.11±4.91)岁;病程6~56 d,平均病程(25.61±8.52)d;脑卒中类型:脑出血9 例,脑梗死28 例;偏瘫侧别:左侧12 例,右侧25 例。两组患者的各项一般资料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脑卒中常规康复治疗,包括康复宣教、体位转移、关节活动度、平衡功能等。
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采用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使用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仪(安阳市翔宇医疗设备有限责任公司,豫械注准20122260166,型号:XY-K-SISSA),选择患者患侧斜方肌上部、冈上肌、三角肌前束部位进行电刺激。治疗仪刺激参数设置如下:脉宽200 us,频率60 Hz,升波2 s,降波1 s,电流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宜。20 min/次,1 次/d,5 次/周。
观察组采用基于双侧训练理论的CCFES 治疗。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仪同对照组。在患者健侧的斜方肌上部、冈上肌、三角肌前束贴上表面肌电采集的电极片,并在其患侧的斜方肌上部、冈上肌、三角肌前束贴上刺激电极片;在患者健侧分别产生轻微幅度动作(<10%完全动作幅度)、中等幅度(50%完全幅度动作)、完全幅度的动作,并标定记录健侧的表面肌电值,按等比例分别设置仪器,使患侧产生与健侧相同幅度动作或肌肉收缩所需的刺激电流强度,促使患侧与健侧做相似幅度的动作。根据治疗仪指令进行耸肩、肩外展、肩前屈等训练,20 min/次,1 次/d,5 次/周。
两组均持续治疗4 周。
(1)肩功能:治疗前后,采用表面肌电图仪(江西诺诚电气有限公司,赣械注准20202070481),测定患者的斜方肌上束、冈上肌、三角肌前束表面肌电图信号的时域指标-平均肌电(AEMG)值。(2)肩关节活动度:治疗前后,使用通用型量角器测定患者的肩前屈、肩外展活动角度。(3)运动功能: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 上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UE)[5]对患者进行评估,共33 个条目,满分66 分,分数越高,提示上肢功能越好。(4)疼痛程度:治疗前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6]对患者进行评估,分值范围0~10分,分值越低,提示疼痛越轻微。(5)生活质量:治疗前后,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量表(GQOLI-74)[7]对患者进行评估,共4 个维度,74 个条目,各维度满分均为100 分,分数越高,则生活质量越好。
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VAS评分等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检验;性别等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前,两组的斜方肌上束、冈上肌、三角肌前束AEMG 值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斜方肌上束、冈上肌、三角肌前束AEMG值均升高,且观察组各指标水平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AEMG 值比较[(),μV]
表1 两组AEMG 值比较[(),μV]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aP<0.05
治疗前,两组的肩前屈、肩外展活动度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肩前屈、肩外展活动度均增大,且观察组的活动度均大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肩关节活动度比较[(),°]
表2 两组肩关节活动度比较[(),°]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aP<0.05
治疗前,两组的FMA-UE 评分、VAS 评分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各项评分均改善,且观察组的FMA-UE 评分高于对照组,VAS 评分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FMA-UE 评分、VAS 评分比较[(),分]
表3 两组FMA-UE 评分、VAS 评分比较[(),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aP<0.05
治疗前,两组的GQOLI-74 中各维度评分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GQOLI-74 中各维度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的心理功能、躯体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状态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GQOLI-74 评分比较[(),分]
表4 两组GQOLI-74 评分比较[(),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aP<0.05
肩关节功能障碍是脑卒中偏瘫患者常见的并发症,通常表现为肩关节半脱位、肩痛、肌肉无力等。肩关节作为一种复合体结构,主要由斜方肌、肩胛肌、关节盂、肱骨头、前锯肌等肌肉组成,维持肩关节的静态、动态稳定性,但脑卒中偏瘫会对患者的肩部周围肌肉造成极大影响,影响其上肢正常功能。目前,临床治疗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方法颇多,如改善关节活动度、体位转移、平衡功能训练等,虽均可取得一定效果,但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原因为患者受疼痛折磨,导致依从性较差。
脑卒中患者由于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可能出现一系列的功能障碍。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是利用低频脉冲,降低神经的兴奋性,提高痛阈,促使肩关节周围的肌肉组织收缩、活动,从而改善其活动度,促进功能恢复[8]。同时,神经肌肉电刺激可防止肌肉萎缩、痉挛等。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的冈上肌、三角肌前束、斜方肌上束AEMG 值均高于对照组,肩前屈、肩外展度、FMA-UE 评分、GQOLI-74 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VAS 评分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基于双侧训练理论的CCFES 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肩功能,提高肩关节活动度,改善其上肢运动功能,减轻疼痛,提升生活质量。究其原因,CCFES 由意图驱动,患者可掌控刺激强度,从而得以控制手部的舒张范围。基于双侧训练理论的CCFES 在治疗时,可使患者双侧同时独立执行同一空间的运动模式,调节患侧肌肉神经,改善血液循环,从而缓解疼痛,提高肩关节活动度[9]。同时,CCFES 治疗要求患者精神集中,尽最大努力进行肩前屈、肩外展,配合电刺激使其产生肩部动作,使运动意向与实际产生的运动动作及本体感觉的反馈同步化,可促进上肢运动功能恢复[10]。CCFES 与单侧神经肌肉电刺激具有不同的神经生理机制,单侧神经肌肉电刺激及主动性收缩会引起肌肉疲劳,降低皮质脊髓的兴奋性,而基于双侧训练理论的CCFES 治疗时对侧运动皮层的半球间抑制降低,这种抑制作用能克服因疲劳而导致的同侧输出减少,并维持对肢体的同侧输出,可持续改善肩关节肌肉AEMG 值,减轻上肢功能障碍,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基于双侧训练理论的CCFES 在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能改善其肩关节功能,提高上肢运动功能,减轻疼痛,提升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