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亚琴
(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第一小学,甘肃 金昌 737200)
在小学数学中,章节起始课是每一单元的第一节课,其内容包含“章引言”和“章前图”,在章引言中有对所学知识的简单小结和对本章节知识的简单介绍,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章前图是引领学习本章数学知识的重要图形,它直观地反映了本章内容及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为本章提供了有趣的问题情境.小学数学章节起始课对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小学数学章节起始课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数学核心素养设计课程内容与教学流程,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在备课时,除了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流程外,还要把数学核心素养的内容融入课堂教学过程中,让课堂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实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任务的不同,采用适当的方式对数学知识进行解读,这样既能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又能为学生理解知识创造条件,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章起始课是在系统思维与整体观念引领下,帮助学生构建整个单元的“导览图”.章节起始课作为新知识的开始,教师不能简单地采用概念教学的方法开展教学[1].教师需以发展区理论为指导,以学生为教学主体,以学生的知识水平为起点开展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让学生掌握一个基本的知识点,就必须要知道学生的知识基础与认知水平.通过对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与认知水平的了解,可以为学生在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寻找一个桥梁和新的增长点,使之与新知识相结合,从而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提高“章节起始课”的教学效果.
例1 已知A,B两地相距13千米,甲、乙两人分别从A,B出发,相向而行,经过0.75小时相遇,已知甲每小时行5千米,求乙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解析通过阅读题目发现,本题是关于路程、时间、速度的计算问题.根据题干信息,经过0.75小时甲乙两人相遇.首先计算经过0.75小时甲行走的路程,将时间拆分为15分钟为一个单位,就可以得知甲每15分钟的速度为1.25千米,0.75小时就行走3.75千米.由此可知,乙0.75小时行走了9.25千米,以15分钟为一个单位,可以计算出乙每15分钟行走了3.08千米.由此可知,乙每小时行走12.3千米.通过详细解析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简易方程再次进行解答.设乙每小时行走x千米,根据题意得0.75(5+x)=13,解方程即可得到答案.
在章节起始课教学中,当问题本身不具有明显的开放性时,教师要善于发掘问题的开放性,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给其自由思考的空间,从而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因此,为使章节起始课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教师就要充分认识其在新知识获取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为了使学生牢固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积累基本活动经验,在小学数学章节起始课教学中,教师需从以下方面思考教学,为成功进行章节起始课创造条件.
小学数学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是密不可分的.要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就需要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创设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能够用数学思维思考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从而了解数学的本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章节起始课具有承上启下的功能,其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在课堂上,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特定的教学内容,创设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首先,小学数学教学要立足于现实生活.虽然小学数学知识比较笼统、抽象、逻辑性强,但都来源于现实生活.因而小学数学学习必须建立在真实的生活环境中,这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和运用.在一章开始时,教师应强化教学过程的再设计,拓宽学科的边界,充分认识学科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创设出一种真正的教学情境,使学科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
其次,强化数学思维过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常常只关注结果,而忽视了学生的思维过程.从结论的形成到推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过程.教师要指导学生独立观察、比较、总结、推理,培养学生独立的数学学习能力.因此,在小学数学章节起始课教学中,既要重视结论的归纳与证明,又要加强对结论的论证与推导,使学生能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2].
最后,在教学中要重视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基础目标的数学教学,其终极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适应未来的社会需要,使学生能够了解数学知识所蕴含的思想,能够在客观世界中应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情景式问题解决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新任务,它为小学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对问题的发现、探究和解决,才能使学生扎实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发生了巨大变化,对教师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教师必须掌握新课程标准倡导的课程理念、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小学数学教学必须由知识型教学转向能力型教学.新课程标准倡导以自主、合作、探究为基础的综合学习方法,教师在教学中要借助这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在小学数学章节起始课教学中,教师要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倡导的评价理念,要让学生根据教师的评价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并据此制定相应的学习策略.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精准的教学评价能够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从而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与协作,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对发掘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有重要作用.除此之外,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深化教学改革也有积极作用.
在每一单元的章节起始课中,都会有一个引导性的“章引言”,它能使学生了解到本单元所包含的新知识.因而数学教师应该以“章引言”为依据,从教材中寻找知识的出发点,并以简洁有趣的导语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学习.因为新知识对学生而言并不熟悉,所以教师要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把静态的知识转换为动态的研究对象,使学生有机会经历知识的创造与形成过程.这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也能使学生“再体验”的愿望得到满足.除此之外,在章节起始课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数学课程的内容、目标和要求,从而加深对数学课程的认识,提高学生学习教学的积极性.
例2 已知玉龙小学现有学生为270人,其中男生与女生的人数比例为5:4,那么玉龙小学的男生和女生各有多少人?
解析本题是一道典型的数学应用题,其求解方法比较灵活.
方法1:先计算每一份所代表的人数,再根据比例计算男生和女生的人数.270÷(5+4)=30(人),即每一份代表30人.从而可得男生人数为30×5=150(人),女生人数为30×4=120(人).
由此可以看出,“一题多解”的关键是根据题意得出不同的数量关系,利用不同的关系寻找已知条件与所求量之间的逻辑关系,最后形成不同的解题方法.这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有重要作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
在章节起始课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新知识与已学知识结合在一起,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除此之外,教师要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帮助学生克服困难,从而使学生能够正确地理解数学课程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对学生进行积极的指导,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准确分析,并给出合理的求解过程.通过对数学问题的解决,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
如果学习的“逻辑起点”是知识的“起源”,则“现实起点”是学生对生活的认识.数学毕竟是从生活开始的,因此要把它运用到生活中去.因而教师要把小学数学教学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有效指导学生开展数学学习.因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为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教师要让学生充分了解数学知识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3].
例如,在“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的章节起始课教学中,教师需向学生介绍一种现实的生活情景,让学生认识到简便运算是多么重要,并让学生明白简便运算的基本原理,也就是运算法则.因而在小学数学章节起始课教学中,教师要把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融入到课堂中,让学生在课堂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整体上把握和设计教学,把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相关问题融合在一起,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数学课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不但要善于“动手”,而且还要善于“动嘴”,并配合其他教学方法,达到优化课堂氛围、改善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
总之,在小学数学章节起始课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关键在于让学生能从数学的视角去观察和描述现实世界,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并在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中,充分体会到数学的魅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小学数学章节起始的设计,营造学生熟悉的、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教学情境,并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才能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