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建广 杨彩环 杨广玉
摘 要:量化评价作为一种评价体系,在学生管理和课堂教学中起到积极作用。教师不能盲目地运用量化评价,要找到应用的正确方法。结合我校学生道德银行量化评价实践,对德育量化评价的实际应用做进一步的探索,引导学生形成对道德品行的思考和认识,逐渐形成自己的道德观念,进而内化于心、外践于行,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关键词:小学德育;道德品行;量化评价
中图分类号:G42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3)25-0055-03
道德品行量化评价能够在课堂教学、学生管理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通常的操作办法是制定量化评价标准,并用标准来量化学生的道德品行,旨在更加公正客观地反映出学生的道德品行水平,以此来降低学生犯错误的次数,使学生成为遵守纪律的优秀学生。我校从2013年开始探索小学生德育量化评价。学校建立了学生道德银行,制定了量化评价标准,细化了操作程序。近十年来,我校不断探索,不断完善,在小学生道德量化评价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实践证明,道德品行量化评价有其积极的方面,然而也存在一些不理想的情况。倘若道德量化只停留在表面,成为一种刻意表现出来的行为,并不利于学生独立人格的培养。基于上述情况,2021年,我校申报了邢台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小学生道德品行量化评价的实践研究》。经过两年多的进一步研究,我们对学生德育量化评价的优缺点有了更深刻地认识,并在实践尝试中“趋利避害”,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一、道德品行量化评价的积极成效
(一)提升了学生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
小学生普遍积极向上,都想得到教师及家长的认可,对自己的品行积分很重视,对自己的要求也更加严格。他们在追求品行积分的过程中,提升了自我管理的能力。
(二)增强了学生热爱集体和关心集体的意识
主要表现在学生之间团结友爱互助的精神明显发扬起来。学生不仅关心自己的品行积分,还关心小组有无扣分,生怕因自己违反规定被扣分进而影响小组得分。建立在这一基础上,教师通过及时引导和教育,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处理好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形成集体荣誉感与责任感。
(三)提升了学生的争优意识与自信心
面对奖罚分明的细则,每个学生都想通过自身努力获得加分的机会,这便增强了学生的进取意识和自信心,营造出了一个创先争优的氛围,同时还能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
二、道德品行量化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真实性
在实际评价的过程中,绝大多数学生在行为上会朝着好的方向靠拢,但其内心的实际想法并不是这样的。这是因为人会受到舆论压力和从众心理的影响,有时为迎合评价而做出违心的选择。这样的评价结果并不是真实的,得出的结论也无法完全成立。在这一评价体系下,学生会出现多种态度。第一,抵抗型态度。这部分学生对教师有意见,想要通过反抗来扭转局面。他们认为教师的评价标准不正确,不愿遵从和配合教师的要求;第二,表面附和型态度。这部分学生从心里是不认同道德品行量化评价形式的,但表面上表现出无所谓。这就使得道德观念无法给这部分学生带来积极影响;第三,执行型态度。在当前这部分学生的占比数量是最多的,他们会盲目的执行命令,并没有深入思考为什么这么做,也不了解这么做能够带来哪些影响,会把教师的要求当做任务去完成。
(二)反思不够
在道德品行量化评价体系中,学生注重满足教师的要求,不会深入思考背后的原因。在犯错被教师扣分之后,不会去反思错误,而只会惋惜分数。这也是传统教育的漏洞,在教育活动中只强调了怎么做,并没有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应该这样做,使得对学生的教育只停留在表面。学生的思维体系是建立在理论和真实生活上的。道德品行评价也是如此,在理论上,大部分学生会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做,知道怎么去做。然而,在真实体现中,并没有思考如何将这些理论应用到实际实践当中去。
(三)自觉性不足
道德品行教育要体现出人的意志,产生自觉意识。若道德品行教育和人的精神缺少了連接,那么教育便浮于表面,难以充分发挥出教育的意义,无法真正实现道德意识的培养。学生被动参加道德品行量化,积极性不足。
道德是一种限制,更是一种感知。我们要通过道德品行教育来提升学生的自觉性,提升他们对行为的控制力。
(四)存在恶意竞争
小学生经常会置身于竞争环境和表现环境中。在这样的环境下,个别学生是很善于伪装自己的,表现出绅士和乖孩子的一面。在道德量化评价体系之下,也会出现恶意竞争。有的学生不是真心实意的去帮助别人,害怕在帮助他人之后被超越。这种恶性竞争的环境很容易引发内部矛盾,营造一个不和谐的学习和生活氛围。
三、道德品行量化必须依靠品行教育来支撑
量化是小学生道德品行教育的一种创新尝试,是增强德育效果的有效手段,但绝不是品行教育的根本,更不是学校德育的全部。道德品行量化必须依靠日常的品行教育作为支撑。如果把道德品行教育全部压在量化上,那将是严重的错误。小学生道德品行教育要紧紧围绕“知、情、行、意”这四个关键环节,不失时机地进行教育引导,逐步使学生养成道德行为习惯,提高政治思想认识。
(一)知
知即认知。小学生对道德品行的认知是十分肤浅的,对道德品行的概念理解也是不全面、不到位的。比如,小学生对“勇敢”的理解。有的学生认为勇敢就是天不怕、地不怕,有的学生就会认为,越是教师和家长不让做的事,他们越去触碰,就是勇敢。小学德育的重要内容是让学生“知对错”。教师要利用班队会以及学科德育活动,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
(二)情
情即情感。小学生思维不稳定,思想易波动。他们对道德行为规范的信任度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就以闯红灯的行为来说,学生从小就知道“红灯停、绿灯行”,他们看到红灯时就会遵守规则停下来。但是,当他们看到有行人闯红灯时,就会疑惑教师教的到底是不是对的?这种道德认知和现实生活发生冲突的情况,会使学生对道德行为认知产生不信任感。若在这一阶段,教师没有及时掌握学生的内心想法,没有做出及时纠正,就很容易导致学生在道德情感上的动摇,进而影响学生的道德品行。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特别是要结合“价值观冲突”现象,帮助学生辨别是非,逐步使其形成稳定的道德情感。
(三)意
意即意志。道德品行习惯的培养是持之以恒的,需要坚强的意志。小学生意志力脆弱,在行动上会出现反复的情况。在调查问卷中,有一个问题能够反映出这一情况:“如果你积极地去擦黑板,但教师没有表扬你,下一次你还会做吗?”只有20%的学生会选择去做,他们会做的原因是多做几次便会被表扬。这部分学生去做的动力是被表扬,若离开了表扬,便不会去做。在道德量化体系中,表扬会加分,学生就需要不断的强化:是内心坚持去做好事,还是说为了得到奖励加分去做好事。这就使得学生在没有人监督和管理的环境下会缺乏自觉性,失去表扬和加分后,会变得茫然失措。这就要求我们要在学习生活中培养学生追求真善美的意志品质。
(四)行
行就是行动。行为是检验道德品行的标杆。在量化评价中,只要学生做出符合标准的行为,那么就会获得加分奖励。道德积分高的学生就会被认定为优秀学生。这其实是道德量化的一个误区。只将道德行为作为唯一标准的量化评价忽视了学生的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使得教师在中只关注教育表象,甚至认为行为是正确的,学生的内心就会受到熏陶。教师要摈弃这一错误认知,要培养学生内心主观世界和外在表现的一致性,要對学生进行道德责任心的培养,引导其深刻了解和正确认识道德行为。学生只有具备了较强的道德品行意志,才能用恰当的行为方式来履行自身的义务,将道德品行在行为中展现出来。
受新课改教学理念的影响,当前小学课堂从原先以教师为主体的模式转变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在德育这方面也是需要学生主动积极参与。为此,在实施道德品行量化时,在道德规则制定这一环节中,就可以让学生先提出要求,这样制定出的规则也更具备说服力。在道德品行量化评价的同时,还要积极引导学生形成对道德品行的思考和认识,逐渐形成自己的道德观念,进而内化于心、外践于行,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实践证明,只有不断加强常规德育,才能弥补量化评价的“先天不足”。
参考文献:
[1]尹 伟.道德量化评价研究的现状与问题[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9,(01):23.
[2]陈 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23.
[3]康 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M].苗力田,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社,2019:14.
【责任编辑 王 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