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喜爱
教学对象:八年级学生
指导专家:谷红丽(华南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What】语篇选自翼渡英语分级阅读《Hi Classics品读文学经典》系列丛书第一辑A Little Princess 的第三章Ermengarde,属于“人与社会”主题范畴,涉及“良好的人际关系与人际交往”。语篇讲述的是善良且富有正义感的萨拉(Sara)安慰和帮助被同学们嘲笑了的埃芒加德(Ermengarde),然后两个小女孩成为好朋友的故事。
【Why】语篇通过对萨拉和埃芒加德两个小女孩互相倾诉、彼此安慰和互相帮助的详细描述,阐释了同伴交流和互助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学会与同龄人沟通和交流,并在与人相处中相互尊重、彼此帮助。
【How】语篇体裁为记叙文,按时间的推进叙述萨拉和埃芒加德的交往过程,对比她们的性格特征、家庭关系等。作者在描述时主要采用一般过去时态及与主题意义相关的词汇,多以含疑问句和感叹句的对话形式突出主题,文体特征呈口语化。这些语言特点和文体结构特征有利于表达作者观点,有利于语篇传递主题意义。
学生对“人际交往”主题十分熟悉,也比较感兴趣,因为人际交往是目前他们面临的人生课题,而很多学生对跟同伴交流的恰当方式还有一定的困惑。
学生有八年的英语学习经历,他们系统地学习了一般过去时,对与主题相关的词汇有一定积累,口头表达能力也还不错。绝大部分学生有基本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思维能力,但是他们的多元思维与创新思维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作为八年级学生,他们熟悉基本的阅读策略和小组合作学习策略,有报刊阅读和英语分级绘本阅读的经验。学生从未上过名著阅读课,也几乎没有阅读英语章节书的经验。学生的语篇研读能力比较欠缺,亟待提升。
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即在故事理解的基础上分析主人公的性格特征,从而提升语篇研读能力,并学习故事主人公身上的良好人际交往品质。因为绝大部分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名著阅读,所以“读者剧场”对他们来说是个挑战:他们得先选出自己喜欢的故事片段,然后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注意情感的带入,面部表情的变化和适当肢体动作的呈现。
为了帮助学生克服难点、达成学习目标,本堂课的活动设计以“学生共享互学”为主,“教师启发引导”为辅。这样,学生在倾听别人的理解和观点的同时不断梳理清晰自己的理解,继而思辨形成自己的观点。同时,教师适时的问题链启发为学生的“读、思、析、言”搭建了一定支架。对于学生没有尝试过的“读者剧场”,教师在课前自主学习环节给他们准备了一个国外课堂上的“读者剧场”展示短视频,同时智能学习笔可以帮助他们解决最基本的生词理解及发音问题。
在本堂课学习结束时,学生能够:
1.根据课前完成的“故事地图”简要讲述故事,并根据自己的理解重拟故事标题;
2.通过“读者剧场”,有感情地朗读故事片段(语言、语气、表情、动作);
3.对比分析人物的异同(性格特征、与父亲的关系),并总结从人物身上学到的人际交往时重要的品质;
4.联系自身经历,讲述和好朋友之间的故事(描述好朋友的性格特征、讲述一个和好朋友之间的故事,并说明他或她成为你的好朋友的原因)。
学生自主阅读整个语篇;教师给每位学生配备了一支翼呀智能学习笔,要求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绘制Story Map,再给故事重拟一个标题。
学生反馈自主阅读所获,在教师提出的问题引领下思考、分析并表达分享自己对故事的解读。所有活动以学生的表达分享为主,教师只是引领者。具体思路如下:
1.共享
(1)学生根据自己绘制的Story Map 简要讲述故事;
(2)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重拟故事标题并阐释理由。
2.共读
学生两人一组,选取自己喜欢的一个故事片段,用诵读的方式呈现并互评。
3.共思
学生在教师所提问题的启发下,深入研读文本,关注细节。
4.共析
学生分析故事人物性格特征,通过“韦恩图”比较其异同并互评补充。
5.共言
学生总结从故事主人公身上学到的良好人际交往品质,反观自身并讲述自己的交友故事。
绘制思维图示总结本堂课所学,使本堂课所学结构化、可视化;
读写结合,以“How to get on well with your friends?”为主题写一篇短文。
图1
学生借助翼呀智能学习笔自主阅读整个故事,绘制Story Map 梳理故事情节,然后重拟故事标题,初步完成“基于文本的阅读理解”活动。
【设计说明】首先,一个课时很难面面俱到地解读这么长一个故事,因此,教师把“学习理解”过程提到了课前;其次,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他们完全可以在智能学习笔的帮助下,通过教师设计的导读任务初步完成对故事的解读;最后,课外充足的阅读时间可以让学生对故事的理解真正落到实处,避免在课堂上因时间不足而走马观花式地阅读。
1.检测学生课前基于语篇的学习理解活动
Activity 1:Tell the story briefly according to your Story Map
学生根据自己课前自主阅读完成的Story Map简要讲述故事,并从content、language、voice三方面对同学的故事讲述进行点评;教师在学生讲述故事的基础上,引领他们从where、what、how 三个维度生成“故事发展轴”,这也是本堂课的板书设计(见图2)。
图2
【设计说明】这个活动旨在检测学生是否通过自主阅读清晰地获取了故事主要发展情节。教师的引导意在帮助学生进一步建构对文本的理解,从而为接下来的“读者剧场”活动奠定内容和语言基础。
Activity 2:Replace the title and state your reasons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替换原来的故事标题Ermengarde,并陈述理由;教师提示学生新标题没有固定的答案,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重拟标题,但是必须有充分、合理的理由支撑。
【设计说明】Ermengarde 是A Little Princess 整本书的第三章节,当这个章节单独作为一个完整的故事出现时,其标题并不能非常适切地表达这个故事的寓意;同时,“重拟标题”活动能很好地检测学生对故事的理解程度,而且学生重拟的不同标题又会从不同的角度切入来诠释故事,从而提供故事的多维解读,为后续的“体会文本言外之意”和“人物分析”作铺垫。
2.引领学生深入语篇的应用实践活动
Activity 3:Recite the story(Readers’Theatre)
学生两人一组,一人扮演萨拉的角色,另一人扮演埃芒加德的角色。教师把整个故事分成四个片段,让学生从中选择最喜欢的一个片段进行诵读,并提示其可以把故事文本适当改编成剧本再诵读。诵读过程中,学生需要揣摩角色的语气、面部表情及肢体动作,从而呈现角色的情感。观众学生需要对表演学生从内容、语言、表情、动作、声音、情感等方面作出评价和提出改进建议。
Part 1:Sara and Ermengarde introduced their names and talked about French learning in the windowseat.
Part 2:Ermengarde followed Sara through the passage to see Emily(Before Sara opened the door).
Part 3:Ermengarde watched and listened Sara’s fancy about Emily in the playroom.
Part 4:Sara shared her miss and love for her father with Ermengarde.
【设计说明】这个语篇的语言呈口语化,对话内容较多,比较适合“角色扮演”和“读者剧场”。但是“角色扮演”需要改编台词和脱稿,要在一个课时内完成显然超出了学生的实际水平,结果可能是学生只顾得上背台词而无法兼顾表演的肢体语言和语气神态;而“读者剧场”是通过大声诵读来表现文本,诵读时可以参考文本或剧本,注重的是学生学习和练习的过程,让学生沉浸式地感受,而非只关注表演的结果,所以更适合学生现有的水平,也更能培养、提升学生的语篇研读能力。
“生生互评”体现的是新课标所倡导的“教—学—评一体化”,学生评价他人诵读和聆听他人评价的过程也是反思自己、向他人学习的过程。
Activity 4:Read and think
教师在学生通过“读者剧场”进一步品读文章字里行间的意思后,提出以下三个问题供学生思考:(1)Why did Sara speak to Ermengarde when no one else talked to her?(2)Why was Ermengarde so surprised to hear that Sara could make up stories?(3)How was the relation between Ermengarde and her father? How do you know that?
学生首先独立思考,然后在组内进行分享讨论。
【设计说明】这三个问题的提出意在初步引导学生Read between the lines,关注文本语言表达的细节,为接下来的“人物性格分析”埋下伏笔。
Activity 5:Read and analyze
学生四人一组分析故事主人公萨拉和埃芒加德的性格特征,从文中找出依据,然后完成“性格分析韦恩图”来对比她们在性格方面的异同,并分析她们性格差异的原因;在被邀请分享的小组展示结束后,其他小组需要给出“分析合理与否”的评价,同时补充本组不同的观点。
【设计说明】这个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和感知故事叙述语言特征的基础上,思考文本的言外之意,使每位学生都能进一步体会萨拉和埃芒加德的交往细节,更深入地了解故事所要传达的意义,强化生本互动,并促进学生内化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分析人物性格特征是为了更好地总结人际交往重要品质。互评和不同观点的呈现不仅能让学生及时知道自己的分析全面、合理与否,从而及时调整学习策略和查漏补缺,而且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多元思维。
3.发展学生超越语篇的迁移创新活动
Activity 6:Read and express
在性格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教师顺势提出两个问题:
(1)If you were Ermengarde,would you like to make friends with Sara?Why?
(2)What qualities do you think are the most important for making a friend?And why?
【设计说明】第一个问题让学生进行角色代入,走进文本,设身处地地体会萨拉的人格魅力;第二个问题让学生走出文本,联系自身,总结、提炼、领悟、提升,最后的迁移创新就水到渠成了。
Activity 7:Read and create
学生联系自身经历,根据教师提供的思维图示讲述和好朋友之间的故事:首先描述好朋友的性格特征,其次讲述一个和好朋友之间的故事,最后说明他或她会成为自己的好朋友的原因。
【设计说明】这一活动让学生在迁移的语境中创造性地运用所学语言,介绍与同龄人的交往故事,引导他们从文本思考走向对现实生活的思考,从而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对和同伴的人际交往形成正确的认识与理解并实践于自身。
After-class assignment:
Draw a graphic organizer to summarize what you have got from the story;
Write a short passage on “How to get on well with your friends?” and then send it to the teacher through WeChat.
作业一:绘制思维图示总结本堂课所学。(教师提供一个“五指图”的总结图示模板,但更鼓励学生创造自己的思维图示。)
作业二:就主题“How to get on well with your friends?”写一篇短文。
【设计说明】结构化、可视化总结所学的方式可培养学生的元认知学习策略。读写结合,进一步挖掘文本隐含的价值观,指导学生的个人生活。
教学活动设计是教师教学理念的最好体现。如果没有英语学习活动观的引领,这堂课的教学设计就会陷入碎片化,没办法走向整合化、情境化和结构化,更不可能将知识、文化和思维有机融合,达成学科育人目标。如果没有“教—学—评一体化”的践行,本堂课“共享、共读、共思、共析、共言”的教学活动就无法落地。《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 年版)》提倡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英语学习活动观和推动“教—学—评一体化”设计与实施,英语学习活动观指在主题意义引领下,通过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等一系列体现综合性、关联性和实践性等特点的英语学习活动,使学生基于已有知识和经验,依托不同类型的语篇,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自身的语言知识学习、语言技能发展、文化内涵理解、多元思维发展、价值取向判断和学习策略运用。这一过程既是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整合发展的过程,又是文化意识不断增强、思维品质不断提升、学习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教—学—评一体化”要求教师的教、学生的学、课堂的评是一致的,这种一致性体现在教、学、评必须共同指向学习目标,即教师的教是为实现学习目标的教,学生的学是为实现学习目标的学,课堂的评是对学习目标达成情况的评。
要培养学生的语篇研读能力,首先得提升教师的语篇研读能力。教师的语篇研读能力直接决定了教学目标是否清晰、可测,继而影响教学活动的设计能否有效地引导学生由点及面、由浅入深地赏析语篇的精彩,领悟语篇传达的价值观,并在这个过程中切实发展学生的逻辑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多元思维及创造性思维。
英文名著阅读课的设计可以与语文名著阅读课的设计互相借鉴学习,跨学科交流。因为语文的名著阅读走在英文的名著阅读前,所以语文名著阅读设计中利用思维图示梳理故事情节、进行人物性格对比分析和故事文本内涵的解读等值得在英文名著阅读课上进行尝试。本堂课“重拟标题”的设计就来源于本课教师与语文教师的交流切磋。事实证明,学生对这一活动设计很熟悉,完成的质量也很高,实现了语言学习的正迁移。
立足学情,课上与课下结合,给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空间和创造展示的舞台。新课标明确提出要不断优化、创新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本堂课从课前的自读到课中学生在活动情境驱动下的畅所欲言,再到课后个性化的总结和写作,都给了学生充分的自主和自由去自学、互学,从而实现每个学生学习效果的最大化。
英文名著阅读过程中应多利用可视化学习策略为学习活动提供支架。本课教学设计给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结构图示,将故事结构和细节外显,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整体把握文本,让阅读的结果变得可视化和可评估。
总之,这堂英文名著阅读课的教学设计践行了新课标所倡导的“以主题为引领、以语篇为依托、以活动为途径、以学生为中心、以提升素养为目的”的整合性教学模式。